有人說他是個獨裁者,卡拉揚這樣回答

2021-02-22 每晚一張音樂CD

《沃爾塔瓦河》

讀完本文請回答以下問題

1、卡拉揚的故鄉是哪裡?

2、卡拉揚最早學習過什麼樂器?

3、富特文格勒和託斯卡尼尼,你更喜歡誰?

請在文末留言回答


卡拉揚論音樂(中)

 

  

 卡拉揚對排練的作用有一套見解。「每場排練都必須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展,」他說,「指揮應懂得怎樣使每一次排練取得進步。在排練結束時如果我們有所收穫,心情就特別舒暢。如果尚未協調便宣告任務完成,這種不協調的情況就會在團員中繼續存在下去。所以我們對團員們講:「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我們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的。」

  

 正如範·達姆所說,卡拉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那就是指揮大場面(如交響樂團或劇團)所感受到的愉悅。除了中國大陸那種在體育場進行的大型團體操表演外,沒有哪種演出會像音樂會那樣,有如此眾多的表演者(樂團團員)聽令於一個人的指揮。哪怕是較小的樂隊而言,指揮都具有獨裁性,那種樂團再加上合唱團多達兩、三百人的演出團體就更不待言了。前面已經提到,卡拉揚的氣質非常適合這種工作,而且絕大多數時候他對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一種志得意滿的心情。他情緒極好地談及當初薩爾茨堡音樂節考慮他出任藝術總監的事。他得知有一些反對意見,有些人認為他是個獨裁者。卡拉揚回答說:「他們說得不錯!」

 

  

 間或也會遇上一些反對意見,使他感到躊躇。一次,他在自己的聖特羅佩別墅談論音樂時,曾對指揮家作如下定義:「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長著九顆音樂腦袋和十二條音樂家的臂膀。他是音樂的使者,是音樂界的祭司,是和平與美的使者。千萬人崇拜他,其餘的人則譴責他是獨裁者、無恥地以音樂謀取權利,一個騙子。歷史上曾有哪種職業,像指揮家這樣受過如此截然相反的對待?惟有宗教主義的盲目狂熱能與之相比。」

  

 「這是藝術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體制:一個人被賦予幾乎是無限的權力總管一切,包括演員、歌手、預算、計劃和節目。別的任何領域裡哪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幾乎別的所有行業裡,領導也得受制於人,諸如委員會、董事會、監察員、工會等,都有權使事情受到控制。一個人受到如此信賴,這在我們這個時代恐怕是最後一遭了。當然,這種領導原則也有其弱點。希特勒不是自稱為『元首』嗎?所以這個詞也有招人討厭的一面。這是個令人生疑的詞。當人們意識到某人要按他的意志行事時,他們就常會變得多疑:領袖——獨裁。如今,表達自我的強烈意願往往容易招致批評。人們似乎不敢坦率表達自己的意見並靠自己的實力去實現它。但在純藝術領域這種原則是有價值的。必須有一個人表達意見,否則不可能有偉大的藝術之作產生。」

 為藝術盡心竭力和「一人掌權,一人說了算」的哲學是卡拉揚班子的核心。 

 卡拉揚一貫宣稱對自己指揮生涯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託斯卡尼尼,另一個是富特萬格勒。1963年,卡拉揚說:「作為指揮家而讓樂團和自己共同擔負闡釋音樂的責任,富特萬格勒是第一人……雖然我從未打算改變這種風格,但我還是試圖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些精確性的要求,託斯卡尼尼正是憑著自己的絕對控制力把這種要求加諸樂團的。」

    卡拉揚與託斯卡尼尼初次接觸時才15歲,他說:「託斯卡尼尼在斯卡拉幹了8年,這是他最輝煌的時期。但他離開時總經理卻暗自慶幸。有一回他指揮排練《唐喬瓦尼》整整排了三個月,彩排都過了他卻突然撒手不幹了,說『這戲沒法上』。不過對我來說,他卻像月亮一樣高不可攀。他是個巨人。據我所知在唱片灌錄上他也算是開山鼻祖。我跟他相識是在拜魯伊特(當時我在烏爾姆工作)。他正指揮演出《唐豪瑟》。演出之完美令我驚嘆。在當時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回到烏爾姆,作為新演出季的開場我也指揮了《唐豪瑟》。站在樂團面前,我腦海裡迴響著託斯卡尼尼指揮出來的音樂。」

 「託斯卡尼尼致力於追求樂音的完美,追求表達的精確。富特萬格勒則在各方面都跟託斯卡尼尼截然相反。託斯卡尼尼非常嚴格,富特萬格勒卻非常自由。富特萬格勒指揮歌劇並不出色,他從來就不具備統帥歌劇演出的技藝。但他指揮古典時期音樂的才能卻非常傑出。指揮古典時期交響作品他是最棒的。他善於讓樂團與自己之間達到相互溝通,從而使雙方共同投入音樂創造之中。託斯卡尼尼是個獨裁者,要是他在指揮中表現欠佳,他會責怪聽眾沒有進入狀態。瓦爾特·列格曾說,在託斯卡尼尼指揮下,任何作品聽上去都仿佛是羅西尼寫的。託斯卡尼尼的知識從何而來?來自地方上的樂隊中午在街頭廣場的演奏。那類演奏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我很幸運,從小聽的都是高水準的演奏。託斯卡尼尼從未真正了解貝多芬的作品。他指揮《第九交響曲》不失正確,但卻是蠻橫的,某種東西給失卻了。他自己也明白這一點,但還是咬牙搏鬥到底。」 

  

 卡拉揚最愛講富特萬格勒的一個笑話是:「一次富特萬格勒演出遲到了,他一邊急急忙忙地衝進音樂廳,一邊問神情愕然的引座員:『他們都開始了麼?』」

 卡拉揚說:「富特萬格勒最愛用的一個詞是jein(德文縮略詞,肯定和否定之義兼而有之),因為他總是拿不定主意。我接手柏林愛樂後,一位原先跟富特萬格勒共事的首席小提琴手曾跟我講起過富特萬格勒指揮的一次演出。當交響曲奏到一處節奏緩慢的過門時,富特萬格勒目光憂愁地望著這位首席小提琴手,因為他討厭給示意繼續的手勢。於是這位小提琴手便逕自奏了下去,他說當時富特萬格勒的眼神看上去如釋重負。他不願意音樂太過清晰,惟恐失去了想像的餘地。他要求的音樂非得如霧中看花,迷離朦朧不可。」

 「有人問過柏林愛樂一位團員,在富特萬格勒手下演奏,他們怎麼知道當於何時開始?那人回答說這很簡單,只要看見富特萬格勒在臺側一露面,團員們便默數節拍,數到第四十拍便只管開始。」

參考資料:《卡拉揚傳》(美)羅傑·佛漢著,楊榮鑫譯。

往期卡拉揚:1、他人眼裡的卡拉揚(一)丨「他能在從熟睡中被喚醒的情況下,立即從五十部歌劇的任何一處開始指揮。」 3、紀念卡拉揚丨穆特說:「對於我來說他不僅僅是一個指揮家,更像是我的精神導師。他把我帶入了音樂的世界。 」 4、卡拉揚談藝錄(一)丨「音樂有他自己的呼吸。它讓我們感到壓力,又讓我們得到解脫。」 5、卡拉揚談藝錄(二)丨「音樂於我就是一切,我已經全身心地溶入其中了。」 6、卡拉揚談藝錄(三)丨卡拉揚最愛講富特萬格勒的一個笑話是?7、卡拉揚談藝錄(四)丨「託斯卡尼尼非常嚴格,富特萬格勒卻非常自由。」 8、卡拉揚談藝錄(五)丨為藝術盡心竭力和「一人掌權,一人說了算」的哲學是卡拉揚班子的核心;9、卡拉揚談藝錄(六)丨「我總是尋求能給我以教益的人為伍,只要發現誰比我強得多,我會甘作奴隸!」 10、卡拉揚談藝錄(七)丨「我已經不再聽見音樂,我只是讓它煥發生命而已。我自己已完全溶入其中了。」 11、每晚古典單曲丨穆特、林昭亮、帕爾曼演繹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卡拉揚指揮;12、「如果一部交響影片45分鐘,41分鐘都是卡拉揚自己的特寫鏡頭。」 13、卡拉揚殺死了古典音樂?14、卡拉揚「最大的恥辱」是什麼?14、一位普通樂迷眼裡的海菲茲與卡拉揚;15、他為何「狠心」趕走了卡拉揚?16、禁止登臺後的卡拉揚;17、對卡拉揚加入納粹黨的解釋,你覺得如何?

相關焦點

  • 卡拉揚說,1977年東京的LP籤售是他在世界上的首次籤名會
    當時在日本發售的貝交新全集LP封套一位日本樂迷有一次很隨意地從家裡的唱片櫃中抽出當時的LP(8張音樂會及1張採訪錄音),在說明書上看到卡拉揚親筆籤名後就向父親求證,父親說是真跡,於是這位樂迷從父親那裡聽到了下述經歷: 「當時還是中學生的父親(和靜介年齡差不多啊--靜介注)在銀座看到山野樂器(經銷唱片及樂器)貼出的「如果買卡拉揚的貝多芬交響曲新全集就可以得到籤名
  • 當獨裁者被打倒之後——伊朗電影《總統》(流亡的獨裁者)
    打倒獨裁者只是第一步,長期專制獨裁、政治迫害留給人心的損害、社會的震痛卻不是短時間就能消除。 伊朗大導演馬克馬巴夫拍攝的《總統》(又譯《流亡的獨裁者》)可能是上述任何一個獨裁者的原型。伊朗現實的政治環境馬克馬巴夫不得不面對著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糾葛,也讓他對發生在當今中東的一場場革命有著自己獨特的觀察視角與思考。
  • 卡拉揚談藝錄(三)丨卡拉揚最愛講富特萬格勒的一個笑話是?
    當交響曲奏到一處節奏緩慢的過門時,富特萬格勒目光憂愁地望著這位首席小提琴手,因為他討厭給示意繼續的手勢。於是這位小提琴手便逕自奏了下去,他說當時富特萬格勒的眼神看上去如釋重負。他不願意音樂太過清晰,惟恐失去了想像的餘地。他要求的音樂非得如霧中看花,迷離朦朧不可。」
  • 如何評價卡拉揚?
    卡拉揚循著前輩的足跡來到這裡,在賀拉斯的繪畫前流連忘返,為自己的指揮與藝術創造,汲取著養料和激情。卡拉揚具有高山般冷峻與宏偉的氣質,這既是他的故鄉薩爾茨堡,如詩如畫的美麗山川所賜,也與他人生中一段艱難的經歷有關。卡拉揚與理查·施特勞斯(中)出於保護自己事業的功利心,二戰中他曾加入納粹黨,因此戰後盟軍當局一度對他下達了禁演令。
  • 茅衛東|「獨裁者就是這樣被你們培養出來的!」
    紹興有個老故事「偷白鯗 咬奶頭」,說的是父母溺愛孩子可能造成的惡果。農村有句老話「一鬥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說的是過度大方害人害己。「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說的是邊界不復存在,權力得不到制約後的必然趨勢。邱吉爾說,「獨裁者」是被「你們」培養出來的。或許有人會說,「你們」是被「獨裁者」訓誡出來的。
  • 卡拉揚「最大的恥辱」是什麼?
    卡拉揚對她的演奏非常欣賞,並希望將她提攜入柏林愛樂樂團。當時的卡拉揚對柏林愛樂固有的單簧管演奏員有不滿情緒,認為他們照本宣科,演奏譜面音符的本領一流,而獨出一格,有所創新方面,非常差。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音樂家的氣質,而是匠人。而梅耶的完美演奏,可以說正好和卡拉揚所希望的音樂家性格一拍即合。
  • 卡拉揚與懷森伯格演繹柴科夫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
    卡拉揚與懷森伯格演繹柴科夫斯基與拉赫瑪尼諾夫 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曾說:「但凡有人能跟上我的速度,那就是阿列克謝·懷森伯格了。」赫伯特·馮·卡拉揚也曾給予這位保加利亞鋼琴家非常高的評價,他認為懷森伯格的音色非常符合他的個人審美。他們曾合作演出大量音樂作品,該視頻中包含兩部鋼琴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 傳世指揮家:卡拉揚
    雖然卡拉揚在1955年就了接掌柏林愛樂樂團,但其實那時候的他是沒有多少時間與這支樂團合作的。他到處任職,參加各地音樂節,和維也納愛樂樂團世界巡迴。他的合同上白紙黑字寫明,一年裡面七個月要出現在維也納,另外兩個月則在薩爾茨堡。處處為家的卡拉揚,當時在柏林卻無一處固定住所,每每只是在酒店為他預留的套間裡過夜。就連他的秘書馬通尼也說,當時柏林只是卡拉揚的「休養地」。
  • 卡拉揚在中國
  • 卡拉揚指揮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短評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繹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977年「無論我們幹什麼,總是學無止境的。
  • 卡拉揚生平年表
    10月21日,仍然是柏林國家歌劇院,卡拉揚憑藉指揮《特裡士坦與伊索爾德》引起國際轟動,柏林音樂評論界齊聲高呼他是「神奇的卡拉揚」。 1939 被任命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卡拉揚國際音樂獎。稍後一段時間,卡拉揚宣布他同意每年為德國電視公司(ZDF)製作兩場音樂會,由他執棒柏林愛樂樂團進行演出,並作現場直播,到1986年為止,但前提條件是,卡拉揚對音樂會掌握完全的控制權。 1984 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為DG公司錄製的首張貝多芬交響樂作品全集數字唱片正式發行。
  • 《指揮大師卡拉揚——至臻完美》,紀錄片,2008年
    ,似乎應該為他說幾句。卡拉揚緊繃一張雕塑臉,有人說他有希臘血統,有人說他是納粹,有人喜歡他閉眼指揮的樣子,有人的收藏裡沒有一張是他的唱片,嘴巴也不提他的名字,仿佛一提就丟分,都是扯淡,都沒有從音樂上去理解他,人云亦云。
  • 《指揮大師卡拉揚——至臻完美》,紀錄片,2008年
    說起來接觸卡拉揚也有接近20年的時間,對他的感受,每個時間段都不一樣,2005年,我寫過一篇關於他的雜記,代表當時對他的一種認知水平,我把它貼在後面——卡拉揚緊繃一張雕塑臉,有人說他有希臘血統,有人說他是納粹,有人喜歡他閉眼指揮的樣子,有人的收藏裡沒有一張是他的唱片,嘴巴也不提他的名字,仿佛一提就丟分,都是扯淡,都沒有從音樂上去理解他
  • 卡拉揚坐標
    1908年4月5日,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出生,今天是他106周年誕辰。
  • 淺談卡拉揚的西貝柳斯錄音
    對於我來說卡拉揚的西貝柳斯代表了可信。卡拉揚不但擅長製造恢宏的音響,最秒絕的是對於音樂的色彩感、嗅覺甚至觸覺等全方位感官的營造能力。從大師生前工作和生活來看,他顯然是個十分成功的製作人。我們不難想像,如果讓老卡製作一出好萊塢大片音效絕對會讓人過癮。
  • 莫扎特:晚期交響曲 卡拉揚
    多少年來,人們渴望解讀他,觸及他,哪怕是一縷微弱的氣息。 如果說莫扎特是音樂的精靈,似有若無,卻福至心靈,那麼卡拉揚便是這道心靈之福的佩劍使者。他守護莫扎特的遺珠,以精妙絕倫的技藝,無比虔誠而嚴格地,把這其中的純粹靈潔毫無保留地傳遞出去。
  • 赫伯特·卡拉揚:「只要你想當音樂家,你就會成為音樂家」
    而與他合作的這支樂團,就是日後和卡拉揚合作35年的柏林愛樂樂團。1956年到1971年,卡拉揚在歐洲炙手可熱。他先是出任了薩爾茨堡音樂節藝術指導,歷時4年。在1957年,除了率領柏林愛樂樂團首次訪問日本之外,他還接受聘任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指導,以一改這座歷史悠久的歌劇院頹落之勢。
  • 美文:卡拉揚,不做大哥很久了
    他走後,一位大二女生撲閃著藍睫毛膏的萌眼,問:「卡拉揚是誰?」我氣得一上午沒理她。後來,我把這事在微博上發了,民間高手紛紛留言,擠兌兼寬慰。有的說,音樂學院的學生居然不知道卡拉揚,匪夷所思;有的笑,你就告訴她卡拉揚是卡拉OK的前身哈哈;有的說,沒看過那電影麼?《卡拉是條狗》。我印象最深的一句留言很傷感——難怪,他不做大哥很久了。
  • 卡拉揚「在道德和創造力上都一無是處」?
    除了頻繁的演出之外,卡拉揚與EMI的密切合作,從1946年到1984年,製作了超過1000小時的錄音。卡拉揚不僅是世界上唱片銷售最好的指揮,而且是EMI公司有史以來唱片銷售最好的藝術家。每次錄音技術的升級,卡拉揚都積極響應。他一生曾經4次灌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分別經歷了單聲道、模擬立體聲、數字立體聲和雷射影碟4個技術階段。
  • 卡拉揚 | 二十世紀最知名的指揮帝王
    卡拉揚以他當時27歲的年紀,成為了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但是,卡拉揚得作出一項妥協:加入納粹黨。根據瓦爾特·萊格的評論,卡拉揚不諳政事。但1933年之後德國的形勢和此時的飯碗問題,使得卡拉揚作出決定,成為納粹黨員。卡拉揚從不否認自己曾經是納粹黨成員。但是卡拉揚與納粹黨之間的關係,更確切地說是他的入黨時間,帶有歷史的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