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近距離感受,蒙古族服飾的文化之美

2020-12-21 騰訊網

身為內蒙古人,對於蒙古族豐富漂亮的服飾欣賞,只限於舞臺和影視劇中,以前從未近距離感受過其中之華麗和高貴。這次有幸來到昭君博物院的青冢藏墨館,一睹蒙古族服飾展中的每一件服裝服飾珍品,每一件都在講述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可謂件件皆藝術。

從遠古以來,蒙古人的穿著出現一系列的演變。蒙古族的先祖早在距今1500年前就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上,他們創造了最原始的服飾,以獸皮圍裹遮擋腰身和下體。後來又製作了有領口有系帶的衣著,可以把它系在胸前披著走。再後來製作起適合人體的可遮擋風寒的領子、袖子及有開衩的長袍,穿時用系帶固定。

為便利馬背顛簸馳騁和護腰防寒,他們發明了束腰的皮革帶,也有用綢布為腰帶;為上馬、涉草之便,以及防溼、防蟲蛇,他們用動物皮製作的高筒革靴,冬季在裡面套上毛氈襪套,以抵禦冬季寒冷和潮溼。

隨著北方遊牧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貿易活動,絲綢棉布類紡織品開始傳入蒙古草原,由此豐富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種類。

公元十一世紀,蒙古族成為草原上很有勢力的民族,服飾的質料和款式逐漸豐富起來。他們將飼養的牲畜皮毛,獵獲的貂鼠、銀鼠、河狸、水獺之皮,還有棉布和絲織品,製成各種式樣的美麗服飾,並將鍛冶的金、銀、銅、鐵製成各種帶飾、首飾、佩飾等,使服裝更增添光彩。

風帽是蒙古高原遊牧民族離不開的頭部禦寒物,蒙元時期蒙古貴族男子平時多戴棲鷹冠,有圓頂和尖頂兩種,類似現在的草原風雪帽。蒙古男子的長袍最初有交領、圓領,後來又有了立領,還有半臂、比甲、馬褂等。

元代的蒙古貴族十分講究用金裝飾服裝,除織金錦外,還以金花印在絲織的衣料上。

蒙古男子多穿皮靴和氈靴,有圓頭和尖頭兩種,冬季在靴子裡套上氈套或皮毛襪套,其他季節穿布襪。

關於蒙古婦女的服飾,蒙古族貴族婦女的冠飾主要用翠花或五彩帛飾之令其飛動。蒙古婦女不用革帶,而是以彩綢系腰,另用一塊綢料束胸,這樣就可以同男子一樣騎馬飛馳。

元朝滅亡之後,蒙古統治者退居北方草原,在廣闊的大漠南北仍保留了成吉思汗黃金貴族政權,與明朝對峙,史稱北元。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南北朝,北元王朝與明王朝時戰時和,建有貿易關係,並與東北女真族、西北維吾爾族、西南藏族來往甚密,通過經濟文化的交往,進一步推動了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

從明代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看,其髮式、冠飾、服裝都與元代有了明顯的不同。明代蒙古族貴族男子的冠帽有大沿笠帽、鈸笠跌沿帽、渾脫帽和飾有頂珠朱緯皮簷上翻的春秋帽,其多由元代傳統帽式發展變化而來。

上層貴族女子多戴飾有朱緯的鈸笠帽、紅緯珠頂皮簷帽,其較之男帽更精美秀麗。

縱觀明代蒙古族婦女的頭飾、胸飾,既有前代北方民族的特色,又受到喇嘛教文化的影響,形成一種全新的風格。

滿清時期滿族逐漸兼併蒙古草原,繼而統一全中國,建立了清王朝。

清王朝在自己本民族服飾的基礎上,吸收蒙古族和其他民族服飾的特點,創造了具有滿式風格的清代品官冠服,蒙古族上層服用的便是這種品官冠服。

由於清政府為籠絡蒙古上層貴族,加強聯繫,確保北部邊疆的平定,採取和親國策,娶蒙古貴族女子為妃,並把滿清公主下嫁給蒙古王公。由此,蒙古服飾受滿影響,在某些地區出現滿蒙合壁的服飾變化。

而廣大地區的蒙古族基本保持傳承了本民族過去的風格,並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許多具有地區和部落特色的服裝和頭飾。如巴爾虎、布利亞特、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嘎、蘇尼特、察哈爾、土默特、烏拉特、鄂爾多斯、土爾邑特、和碩特部等數十種服飾種類,成為蒙古族服飾發展史上又一個輝煌的階段。

清代各部落蒙古服飾大致風格一樣,又各自具有不同特點,基本款式仍為長袍。男袍下擺較寬,女袍下擺較窄,底邊兩側或中間開衩。也有一種特別寬大的不開衩的袍服,袖端出現馬蹄袖,袍服外還配有長短坎肩。

男女均穿高筒靴,有翹尖靴子、圓頭靴子、尖頭靴子、套靴等。質地除皮革外,還有綢、布、緞類材質做的高靿靴,並在上面刺繡各種精美的圖案,常見的有雲卷紋、盤腸紋、各種花卉紋等。

總之,從蒙古民族華麗多彩的衣著服飾上,刺繡的各種古樸精美的圖案上,可以看出他們高度的藝術審美水平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體現了蒙古民族物質文化、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我市舉辦第三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
    為了展示我市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深入挖掘、傳承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由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阿魯科爾沁旗文化旅遊體育局承辦的赤峰市第三屆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於11月27日至29日在阿魯科爾沁旗會展中心成功舉辦。
  •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作者:魏鐸蒙古人很早就形成了適應草原遊牧環境和日常生活習慣的穿著裝扮,並不斷追求著精美的服裝和華麗的配飾。蒙古袍根據季節不同分為單袍、棉袍和皮袍,皮袍的襯裡多數是帶毛羊皮,也有裘皮縫製的。蒙古袍的面料十分講究,牧民們根據自身經濟狀況不同,選用各種材料來縫製蒙古袍的罩面,如錦、綢、緞或棉布。過去貧苦的牧民大多穿著沒有布面的白茬皮襖,現在基本沒有。
  • 蒙古族服裝服飾設計大賽舉行
    蒙古族服裝服飾設計大賽舉行 2020-11-12 2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化丨蒙古族傳統民歌
    蒙古族民歌的內容很豐富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
  • 【旅遊快訊】兩千餘件蒙古族服裝服飾在呼倫貝爾爭奇鬥豔!視覺盛宴來襲!
    參賽模特來自各行各業,有的是牧羊女,有的是一直鑽研蒙古族傳統服裝設計的老牧民,有的是開發生產蒙古族現代服飾的企業家。他們都懷著民族文化自信感和自豪感,展示蒙古族服飾文化的魅力。 據悉,本屆參賽隊數、參賽人數、服裝服飾件數均創歷史新高。
  • 古裝韓劇,帶你領略韓服之美
    除了有精彩的劇情外還有越來越多養眼的韓服吸引著你!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韓服的魅力吧韓服,是中國唐朝漢服與朝鮮半島古代王氏高麗王朝時期的朝鮮民族本土服裝的融合,經過不斷「民族本土化」發展而成的服飾。特色是顏色豔麗以及沒有口袋。
  • 蒙古族的帽子
    M媽媽在疫情防控不能進校園的限制條件下,還是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蒙古族傳統文化體驗課》。
  • 《衣尚中國》周六盛裝來襲 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節日寄予了別樣的理想與憧憬,而在節慶之日穿著隆重的服飾不僅是對長輩和自己的尊重,更是對節日的一種禮讚。本周六晚(11月28日)7點檔,《衣尚中國》第四期「節慶之美」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盛大播出。本期節目中,演員葉祖新、張馨予將同數名專家學者、民族服裝設計師一起,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探尋獨屬於節慶之日的服飾美學。
  • 唐朝服飾之美,驚豔你的眼球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小face曾經看《貓妖傳》的時候被電影中繁盛絢爛的場景晃到眼花繚亂驚訝的不止是唐朝的繁華還有唐朝的服裝之美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唐朝感受無限魅力的唐朝服飾👇👇👇 說到唐朝服飾,我們一定會想到電視劇裡
  • 民俗丨蒙古族銀飾品
    ,從中體察蒙古民族深遠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情感。蒙古族的銀飾品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從頭到腰處處點綴,華麗而莊重。有的古樸雅致,有的纖細複雜,有的玲瓏剔透,有的粗獷大氣,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銀飾品的蘊容華貴。銀飾品在蒙古族婦女身上體現的最為突出,他們頭戴銀子鑲嵌的頭飾,頸掛銀鏈,耳垂銀質大耳環,腕配銀手鐲,手戴銀戒指,腰掛銀飾件,以多為美,以銀為彩,以重為富。蒙古族銀飾品最耀眼的地方,是它那精美的造型,採用鑄煉、捶打、編結、雕鏤、鏨刻等各種工藝。
  • 《衣尚中國》葉祖新、張馨予、民族設計師喜聚一堂共賞服飾「節慶之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對節日寄予了別樣的理想與憧憬,而在節慶之日穿著隆重的服飾不僅是對長輩和自己的尊重,更是對節日的一種禮讚。本周六晚(11月28日)7點檔,《衣尚中國》第四期「節慶之美」將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盛大播出。本期節目中,演員葉祖新、張馨予將同數名專家學者、民族服裝設計師一起,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探尋獨屬於節慶之日的服飾美學。
  • 駐華外媒參訪榮昌,近距離感受「非遺」
    駐華外媒參訪榮昌,近距離感受「非遺」 2020-12-20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各國服飾之美,驚豔你的眼球
    就是街舞》,小到百姓消費,大到比賽出彩,服飾一直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小語就為大家準備了一場服飾大秀。相信你們已經迫不及待了,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漢服。不過今天小語要帶你們另闢蹊徑,康康我們的唐裝吧!唐裝款式多樣、無所不包。
  • 從烏如莫到烤奶皮,看奶食裡的蒙古族文化
    奶食是蒙古民族飲食之首,蒙古語稱為「查幹伊德」,譯為「白食」。看似用其顏色命名,但卻蘊含著純潔、吉祥之意。蒙古族奶食主要來源於牛、羊、馬、駱駝的奶汁。製作出的奶食可分為飲品和食品兩大類,飲品有鮮奶、酸奶、澈格、奶酒,食品有卓赫、胡如德、烏如莫、阿如勒、黃油、卓澈貴等等。
  • 看赤峰蒙古服飾如何演繹最炫民族風!
    蒙古族以特有的智慧創造了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服飾,形成了豐富多彩、精美絕倫的服飾體系。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地理環境造就了蒙古族各部落間不同的服飾特色。今天,就跟隨小編感受一下赤峰蒙古服飾的獨特魅力。
  • 蒙古族部落婦女系列(金絲彩巖手工藝作品)
    蒙古族服飾,是蒙古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
  • 質孫服與蒙古族男子服飾,在元朝都有哪些特點和作用?
    元帝國建立之初,雖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然並未強制進行。至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士人之服變得各任其便。直至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飾等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質孫服」。「孫服」既承襲漢族官服制度,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
  • 服飾 | 獨特之美的宋朝服飾
    宋朝服飾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飾,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飾,是服飾史發展的一顆明珠。宋代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褙 子:宋代婦女通常的服飾,包括貴族婦女平時所穿的常服,大多為上衣襖、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為裙子、褲等。宋代褙子樣式,為對襟、窄袖,領、袖口、衣襟下擺都鑲有緣飾。衣襟部分時常敞開,兩邊不用紐扣或繩帶系連,任其露出內衣。
  • 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建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
    8月18日,黑龍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協向縣委、縣政府報送《關於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展建良言。《蒙古族四胡音樂》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蒙古族那達慕大會》《蒙古族草原賽馬》《蒙古族傳統婚俗》《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鹿棋》《多克多爾山祭祀文化》《蒙古族搏克》《蒙古族安代舞》《馬頭琴音樂》《蒙古族潮爾音樂》《蒙古族祭火習俗》11項為省級代表性項目……截止2020年6月, 杜蒙全縣共有19項非遺分別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全縣有國家、省、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33人,有各級各類項目傳承人近千人
  • 清朝服飾,旗袍文化,款式多變
    婦女也是滿族服飾、漢族服飾都在穿,整體服飾風格以長袍為主。到清後期很多滿族人也效仿漢族的穿著,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記載。而在貴族中的漢人也效仿滿族的衣著風格,各種各樣的服飾,如裙子、圍巾、大衣、雲肩、腰帶等。在服裝概論這門課程裡,有對旗袍的描述。元寶領,領高蓋住下臉龐,袍上繡有各色花紋,領子、衣袖、衣襟都有寬闊的滾邊,繁瑣的製造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