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說史 | 曹玉騫:《君子遠庖廚》講解

2021-03-01 國學新知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

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

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二百三十九講,君子遠庖廚(原文節選)。

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君子遠庖廚。這個成語在今天遭到了很多誤解,很多人以為它的本意,就是讓人遠離廚房,不要做飯,而許多家長則以這句話做為理論基礎,大包大攬,不讓孩子操心半點家務,只是一門心思死讀書,從而造成了孩子各式各樣的人格問題。那這句流傳了兩千年的「君子遠庖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上一講我為大家分享了心有戚戚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用法,那這一講我們就來看看孟子是怎麼讓齊宣王心有戚戚的。

 

有一天,齊宣王問孟子:您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跡麼?

 

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時代的諸侯霸主,齊宣王有意稱霸天下,因此想了解這二位君主的事跡。但是孟子卻回答:我們儒家弟子是不傳揚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跡的,所以我並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怎麼才能稱王天下。

 

大家想,孟子是真的不知道齊桓公和晉文公麼?當然不是。孟子不願意說,是因為在他的思想體系中,齊桓、晉文這樣的霸道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要勸當世君王行的是王道,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之道。而所謂「上追三王」,也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傳統,孟子之後一千多年,王安石第一次正式覲見宋神宗之時,神宗問他:我要怎麼才能像唐太宗一樣,讓國家富強安定。王安石的回答就是:唐太宗這個目標太低了,陛下您應該追求的榜樣是三皇五帝。這種態度,追根溯源就是從孟子來的。

 

說到稱王天下,自然勾起了齊宣王的好奇心。他就接著問: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我才能稱王天下呢?孟子回答:只要保護老百姓的安定生活,就能稱王,而且這是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能夠阻擋的。齊宣王覺得要求不高,就接著問:那像我這樣的君主,可以讓百姓安定麼?孟子想都不想就說:當然可以!齊宣王說:您怎麼知道我一定可以呢?孟子答道:我聽說有一次大王您坐在大殿之上,看到侍從牽著一頭牛從下面走過,您就問牽牛的侍從:這頭牛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侍從回答:是用來殺掉祭祀的。您說:放了這頭牛吧,我看到他在顫抖,於心不忍。侍從問道:那祭祀的禮節怎麼辦呢?要廢棄掉嗎?您說:祭祀禮節當然不能廢棄了,換一頭羊來祭祀吧。有這回事麼?齊宣王說:有這回事啊。孟子說:您有這份心,就足以安定百姓,稱王天下了。老百姓都在傳說您用羊來替換牛,是因為牛大而羊小,您吝惜財物,想節省開支;但我卻明白,您這麼做是因為動了惻隱之心。齊宣王聽了以後笑道:齊國再狹小偏僻,我也不至於捨不得一頭牛啊。我是覺得它沒有什麼罪過卻馬上要被殺掉,於是不忍心才用羊替代的。孟子接過齊宣王的話,繼續說:老百姓的想法,您不要覺得奇怪。用費用低的羊替代費用高的牛,普通人一定會覺得您是出於吝惜財物的目的。因為牛和羊都沒有什麼罪過,大家不明白您為什麼一定要用羊來替換牛。齊宣王明白了孟子的意思,也說:可不是這麼回事麼。難怪人們會誤解我,覺得我是因為吝嗇才用羊替換牛的。

 

但是,出乎齊王意料之外的是,孟子卻說:沒關係的。這就是仁政和王道的開端。我告訴您為什麼雖然牛羊都沒有什麼罪過,但我一聽說您拿羊來替換祭祀用的牛,就知道您是出於惻隱之心的。因為您只看到了顫抖恐懼的牛,而沒有看到羊。對於一個君子來說,看到禽獸活蹦亂跳的樣子,就不忍心目睹它的死亡;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就不忍心食用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都是遠離廚房的。君子遠離廚房,《孟子》中的原文就是「君子遠庖廚」。

 

讀到這一段話,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孟子好虛偽啊。親眼見到的動物不吃,那不是親眼見到的就可以大吃大嚼了。而且還讓所謂的君子遠離廚房,不是教人不勞而獲麼?還有人據此得出結論,說儒家都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偽君子。但真的是這樣麼?我只能說,如果這麼來理解,就太膚淺太沒有思考能力了。

 

孟子講這段話,其實是由淺近的事情入手,來啟發統治者施行仁政。他講君子對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著眼點不是禽獸,而是老百姓。孟子的邏輯是,你對於小動物,尚且不忍心看它們遭到殘殺,更何況對於人呢?他勸導統治者把這種偶然產生的惻隱之心,變成持久的仁愛之心,並且推而廣之,讓人民不再遭受殺戮和飢餓,而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就好像遠離宰殺動物的廚房一樣,一個有志於實現王道政治的統治者應該遠離那些可能讓人民群眾遭受傷害的人或事。這才是孟子講出「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背後的真實意圖。

 

而因為幫齊宣王消除了吝惜財物的誤會,並且盛讚齊宣王用羊替換牛進行祭祀的惻隱之心是仁政和王道的開端。因此齊王心裡很受用,才講出了那句著名的「於我心有戚戚焉。」意思就是說:您這番話真是講到我心裡去了啊!

 

…………

…………

國學新知聽友群開通啦!

只要加wx:guoxuenew,寫上「姓名+所在城市」,

就會被邀請進群,跟曹玉騫老師一起學成語!

國學新知(www.guoxue.org)由上海國學新知傳統文化學習中心主辦,是最活躍的國學微信、微博、電臺主辦方之一。「共享國學通識,擴充古典新知」,紮根中國古典土壤,堅守現代都市中心,為您打開親近傳統的一扇門,成為點亮城市文化的一盞燈。

請點擊【閱讀原文】收聽精彩節目!

相關焦點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文質彬彬》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七十一講,文質彬彬(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文質彬彬。這個成語出自《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刎頸之交》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百八十三講,刎頸之交(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刎頸之交。上一講負荊請罪當中,我說澠池之會後,趙惠文王把藺相如提拔成首席執政大臣,地位在廉頗之上。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怙惡不悛》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八十八講,怙惡不悛(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怙惡不悛。怙,是一個豎心旁右邊一個古代的古,意思是依靠、倚仗;悛,是英俊的俊把左邊的單人旁換成豎心旁,意思是改過、悔改。怙惡不悛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堅持作惡,不肯悔改。成語出處是《左傳·隱公六年》。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暴虎馮河》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六十三講,暴虎馮河(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暴虎馮河。主人公還是孔子那個勇猛剛強、直率衝動的學生子路。 …………………… 子路是孔門弟子中年紀最大的,只比孔子小九歲。歷史上記載,子路是一個非常勇武有力,同時性格暴躁的人。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管鮑之交》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八十一講,管鮑之交(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管鮑之交,這個成語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在講莫逆之交時我跟大家介紹過,在形容極其信任的朋友關係時,我們會用到管鮑之交這個成語。那今天我就和大家來分享一下管鮑之交背後的故事。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崔杼弒君》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百一十一講,崔杼弒君(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崔杼弒君。嚴格說來,崔杼弒君並不能算一個成語,只是一次歷史事件,今天的分享可以看作上一講秉筆直書的續篇。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個秉筆直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們和董狐一樣,秉持著史官的操守和良知,但他們面對的現實環境卻要比董狐惡劣得多。
  • 【成語說史】曹玉騫歷史典故精講 — 推薦篇《握髮吐哺》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
  • 【成語說史】曹玉騫歷史典故精講 — 推薦篇《龍馭上賓》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這裡選了12個成語,並加以點評。1.不言而喻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 一篇冷門八股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固曰:先學禮後習文,然後君子乃成。②版築之間,乃有傅說,而尋之為相國大治,武丁興。庖廚之中,乃有伊尹。而舉於相不仁者遠,商乃成。③二者之例,是曰為生於憂患。吾知君子成也者,文質二者有之,不必相貌出眾,而腹有錦繡也。④西風陣陣,國學日漸衰敗。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也說「境由心生」
    境由心生,是一個成語,表示心情好壞影響人們看景物的美醜,強調心態的重要性。境與心,一外一內,一客一主。境,心境、環境;心,主觀意識。二者相互依存,是辯證統一的。現在大家都講,境由心生,主要意思就是強調要修養成良好的心態。
  • 「文質彬彬」才是「君子」的理想形象
    成語「文質彬彬」出自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文」是指當時的「禮樂」和「六藝」,相當於今天的文化教養;「質」是指人的質樸本性。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如果人但依其質樸的本性而行,雖然也很好,但若不通過文化教養的提高,終究不免會流於粗野;相反一個人的文化雕琢掩蓋了他的質樸本性,那又流於浮華書生氣。所以,真正的君子要在文化教養與質樸的天性之間配合得恰到好處。通過上面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文質彬彬"這個成語的原意是對「君子」而言的。
  • 論語人生 ▎劉從義解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經史百家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史百家,經: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家:諸子百家之學。指各方面的學問。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那詩書是本等,就是經史百家,也多涉獵過的。」近義詞有:經史百子,經史百家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各方面的學問。
  •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成語的尋根溯源中體會趣味考古的...
    一百個成語的尋根溯源,體會趣味考古的真諦;一百幅古畫的風俗巡禮,展現古代生活之圖景。《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著者:許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唱三嘆,到底是怎樣「唱」、怎樣「嘆」的?入鄉隨俗,「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俗」……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 文質彬彬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近義詞有: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反義詞有:野調無腔、出言不遜,文質彬彬是褒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褒義,用於男性。文質彬彬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成語釋義:文:文採;質:實質;彬彬:形容配合適當。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成語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四海皆兄弟,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典故: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於請教怎樣做君子。孔子對他說:「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所以內心毫無愧疚,還有什麼可憂愁、可害怕的呢?」
  • 歷史記載最早的吃貨,因為爭美食產生了兩個成語,讓後世嘲笑千年
    所以也就產生了兩個可笑的成語。晉文公稱霸之後,鄭國做了晉國的小弟。有了晉國的保護終於可以安生過一段日子了。這一年是鄭靈公在位,天下太平。鄭靈公有兩個弟弟都在朝內做大官。一個叫公子宋,一個叫公子歸生。這天,公子宋和公子歸生起了個大早去上朝。
  •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吳國的延陵季子經過衛國時,贊史魚為衛國君子、柱石之臣。史魚臨死囑家人不要「治喪正室」,以勸戒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史稱「尸諫」。其事見於大戴禮記、賈子胎教篇、韓詩外傳、新序、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