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
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
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二百三十九講,君子遠庖廚(原文節選)。
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君子遠庖廚。這個成語在今天遭到了很多誤解,很多人以為它的本意,就是讓人遠離廚房,不要做飯,而許多家長則以這句話做為理論基礎,大包大攬,不讓孩子操心半點家務,只是一門心思死讀書,從而造成了孩子各式各樣的人格問題。那這句流傳了兩千年的「君子遠庖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上一講我為大家分享了心有戚戚這個成語的意思和用法,那這一講我們就來看看孟子是怎麼讓齊宣王心有戚戚的。
有一天,齊宣王問孟子:您能給我講講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跡麼?
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春秋時代的諸侯霸主,齊宣王有意稱霸天下,因此想了解這二位君主的事跡。但是孟子卻回答:我們儒家弟子是不傳揚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跡的,所以我並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怎麼才能稱王天下。
大家想,孟子是真的不知道齊桓公和晉文公麼?當然不是。孟子不願意說,是因為在他的思想體系中,齊桓、晉文這樣的霸道是不值得提倡的,他要勸當世君王行的是王道,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之道。而所謂「上追三王」,也是儒家一以貫之的傳統,孟子之後一千多年,王安石第一次正式覲見宋神宗之時,神宗問他:我要怎麼才能像唐太宗一樣,讓國家富強安定。王安石的回答就是:唐太宗這個目標太低了,陛下您應該追求的榜樣是三皇五帝。這種態度,追根溯源就是從孟子來的。
說到稱王天下,自然勾起了齊宣王的好奇心。他就接著問: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我才能稱王天下呢?孟子回答:只要保護老百姓的安定生活,就能稱王,而且這是沒有任何政治勢力能夠阻擋的。齊宣王覺得要求不高,就接著問:那像我這樣的君主,可以讓百姓安定麼?孟子想都不想就說:當然可以!齊宣王說:您怎麼知道我一定可以呢?孟子答道:我聽說有一次大王您坐在大殿之上,看到侍從牽著一頭牛從下面走過,您就問牽牛的侍從:這頭牛是用來做什麼的呢?侍從回答:是用來殺掉祭祀的。您說:放了這頭牛吧,我看到他在顫抖,於心不忍。侍從問道:那祭祀的禮節怎麼辦呢?要廢棄掉嗎?您說:祭祀禮節當然不能廢棄了,換一頭羊來祭祀吧。有這回事麼?齊宣王說:有這回事啊。孟子說:您有這份心,就足以安定百姓,稱王天下了。老百姓都在傳說您用羊來替換牛,是因為牛大而羊小,您吝惜財物,想節省開支;但我卻明白,您這麼做是因為動了惻隱之心。齊宣王聽了以後笑道:齊國再狹小偏僻,我也不至於捨不得一頭牛啊。我是覺得它沒有什麼罪過卻馬上要被殺掉,於是不忍心才用羊替代的。孟子接過齊宣王的話,繼續說:老百姓的想法,您不要覺得奇怪。用費用低的羊替代費用高的牛,普通人一定會覺得您是出於吝惜財物的目的。因為牛和羊都沒有什麼罪過,大家不明白您為什麼一定要用羊來替換牛。齊宣王明白了孟子的意思,也說:可不是這麼回事麼。難怪人們會誤解我,覺得我是因為吝嗇才用羊替換牛的。
但是,出乎齊王意料之外的是,孟子卻說:沒關係的。這就是仁政和王道的開端。我告訴您為什麼雖然牛羊都沒有什麼罪過,但我一聽說您拿羊來替換祭祀用的牛,就知道您是出於惻隱之心的。因為您只看到了顫抖恐懼的牛,而沒有看到羊。對於一個君子來說,看到禽獸活蹦亂跳的樣子,就不忍心目睹它的死亡;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就不忍心食用它們的肉。所以君子都是遠離廚房的。君子遠離廚房,《孟子》中的原文就是「君子遠庖廚」。
讀到這一段話,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孟子好虛偽啊。親眼見到的動物不吃,那不是親眼見到的就可以大吃大嚼了。而且還讓所謂的君子遠離廚房,不是教人不勞而獲麼?還有人據此得出結論,說儒家都是沒有勞動能力的偽君子。但真的是這樣麼?我只能說,如果這麼來理解,就太膚淺太沒有思考能力了。
孟子講這段話,其實是由淺近的事情入手,來啟發統治者施行仁政。他講君子對於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著眼點不是禽獸,而是老百姓。孟子的邏輯是,你對於小動物,尚且不忍心看它們遭到殘殺,更何況對於人呢?他勸導統治者把這種偶然產生的惻隱之心,變成持久的仁愛之心,並且推而廣之,讓人民不再遭受殺戮和飢餓,而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就好像遠離宰殺動物的廚房一樣,一個有志於實現王道政治的統治者應該遠離那些可能讓人民群眾遭受傷害的人或事。這才是孟子講出「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背後的真實意圖。
而因為幫齊宣王消除了吝惜財物的誤會,並且盛讚齊宣王用羊替換牛進行祭祀的惻隱之心是仁政和王道的開端。因此齊王心裡很受用,才講出了那句著名的「於我心有戚戚焉。」意思就是說:您這番話真是講到我心裡去了啊!
…………
…………
國學新知聽友群開通啦!
只要加wx:guoxuenew,寫上「姓名+所在城市」,
就會被邀請進群,跟曹玉騫老師一起學成語!
國學新知(www.guoxue.org)由上海國學新知傳統文化學習中心主辦,是最活躍的國學微信、微博、電臺主辦方之一。「共享國學通識,擴充古典新知」,紮根中國古典土壤,堅守現代都市中心,為您打開親近傳統的一扇門,成為點亮城市文化的一盞燈。請點擊【閱讀原文】收聽精彩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