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輪複習主要是複習基礎知識,使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第二輪複習主要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將問題處理得更好,是第二輪複習的主要目的。主要方式是:先限時做綜合卷,之後老師批改,再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
(1)解綜合題的策略
學生看到綜合題,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常常是大腦混沌一片,不知所措,從心理上就被嚇倒了。實際上大可不必那樣。其實,數學的綜合題往往都是由簡單題綜合而來,如果數學基礎好,解綜合題就仿佛「串珠子」一樣,不那麼困難。只要找到各個「珠子」之間的聯繫,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解綜合題,首先要克服畏難情緒,心情放鬆,有利於頭腦清醒。其次,就是找聯繫,找不同的己知條件之間的聯繫,找己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之間的聯繫。如果這些聯繫都找到了,解題思路就很容易建立起來了。找聯繫時,要注意聯想所學的相關的數學知識,還要注意「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
常用的解題策略有以下的幾種:
①分步解答:即我們遇到難題時,確實啃不動,就將它分解為一系列的步驟,或者是一個一個的小題,先解決問題的一部分。能演算幾步就演算幾步,這是為了適應高考的「採點給分」,教師們常說「大題得小分」;
②跳步解答:解題過程中卡在某一環節,我們先承認中間結論成立,往後推看是否得出預定結論。如果能得到,再集中精力攻克「中途點」;
③退步解答:如果你不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可以從一般退到特殊,從抽象退到具體,從複雜退到簡單,從整體退到部分,從較強的結論退到較弱的結論;
④倒步解答:「正難則反」,順向推有困難就逆向推,直接證有困難就逆向證。
(2)查漏補缺的意識
高三數學的第二輪複習,要做很多套綜合題,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如何綜合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而且,限制時間,以考試的形式。每做一套,老師都進行批改,從中得到反饋,發現學生的問題,在講評時有所側重。這時候,學生往往是很注意看每次的分數,以分數高而樂,以分數低而憂。如果總是如此的話,對學生的幫助不大,會的問題還是會,不會的問題還是不會。我覺得,數學老師應指導學生有一種查漏補缺的意識,就是從每次綜合題中,發現一下自己在知識方面的缺陷,比如說三角部分掌握得不好,課下把三角部分好好複習一下,這樣一次次地把自己不足的部分補上,對於參加高考,就會增強信心。
(3)學會分析和總結
我覺得,在第二輪複習中,學生還應學會分析和總結。題海茫茫,尤其是目前所謂名校名題泛濫成災,一定要跳出題海,騰出一部分精力總結解題規律。如果及時總結,提煉,把他們增添到我們的「武器工具庫」中,思路就能變得寬闊起來。另外,還要指導學生分析一下自己在考試中的狀態如何?是不是和平時不一樣?是不是常常有不該出的錯?如果是,那就是考試時心理素質不好,也要注意在平時的練習中進行調整。如果某一次超常發揮,要總結一下經驗是什麼。總之,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和總結,對學生當前的學習和以後進入大學後的學習都是有幫助的。
(4)重視解題後的反思,實現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解題之後要注意反思,總結出是怎樣發揮數學能力效應來指導解題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後的反思,學生才能養成自主反思的習慣。嘗試將問題類化,將解題後所得的方法優化,從而降低了解題的機械化程度。學生只有通過在解題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才能將解題所積累起來的大量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層面,從而收到多題歸一、以一當十的效果。
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參考G·波利亞著的《怎樣解題》總結了解題後反思五步曲:
(1)這個題用到了哪些知識與思想方法?
(2)怎麼會想到這樣去解?思路何來?(當時思維是如何受阻的?)
(3)對目前的解法感到滿意嗎?還能用不同的方式推導這個結果嗎?
(4)以前曾經用類似的方法解過別的題目嗎?
(5)這道題還能進行哪些變換,變成一道更新型的題目?
可見對同一道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會引出不同的解法,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不同的方向。這樣可從理性的高度把握問題、解決問題。解題後反思所得的「副產品」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例題本身的價值,這正是我們所期望的。解題過程中不斷進行這樣的思考和操作才能由此及彼,才能觸類旁通,起到以少勝多的作用。
這就是小編所歸納的高考第二輪複習方面,師生都應該注意的方面。最後祝廣大考生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