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距今140年,其名言警句有多少?武鋒老師的隸書告訴您!

2020-12-25 鄴地樊斌

弘一法師本名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是著名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1918年,弘一法師38歲出家,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1942年62歲圓寂於福建泉州開元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在中國僧俗兩界聞名於世。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而他在皈依佛門之後,一洗鉛華,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弘一法師李叔同在長期的文化藝術生涯中,總結了大量頗富哲理的名言警句,被世人推崇為「經典語錄」,廣為傳誦。這也是他閃光人生的精神升華和高度概括。今年是弘一法師李叔同誕辰140周年,為了紀念他,近日,河北省書畫家武鋒用隸書書寫了他的幾段名言書法小品以示紀念。

武鋒隸書作品

弘一法師名言警句: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在書法領域,武鋒老師真、草、隸、篆通學,尤以隸書見長。多年的臨池,使他的隸書熔鑄了多種碑帖的特色,兼具了端莊秀麗、遒勁典雅、剛柔相濟、豪放飄逸的風格,加之他把平穩端莊的隸書「楷」中參「行」,即所謂「行隸」,使其靜中有動,柔中帶剛,不僅書寫快捷,而且更顯得瀟灑大氣、個性十足,給人以美的享受。

弘一法師名言警句: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在繪畫天地,武鋒老師涉獵廣泛。他鍾情於國畫寫意山水、花鳥、人物,尤以山水畫見長。由於書法功底紮實,以書法入畫,使他筆下的畫作,無論山水,還是花鳥、人物,都兼具了書法的神韻,在保證「形肖」的基礎上,線條流暢俊美,對不同的花木、人物、山水,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所以,儘管他涉及的國畫門類廣泛,但其畫風則隨類賦形,各具特色。

武鋒隸書作品

弘一法師名言警句:德盛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武鋒先生自幼酷愛書畫。他認為,中國書法、中國畫是中國的國粹,要學好中國書畫,必須講傳承、創新,沒有繼承,藝術就沒有根基;但「筆墨當隨時代」,沒有創新,藝術就缺乏時代氣息,失去了生命力。所以,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廣徵博取,向當代書畫大家、名家學習,而後再去創新、發展、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力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他提出了「書臨碑帖,畫師自然」的理念。學書法,必須強調臨習古人碑帖;學繪畫,在學習先賢及當代大家技法的基礎上再「師造化」,拜大自然為師。

武鋒隸書作品

弘一法師名言警句:不見己短,愚也;見而護,愚之愚也。不見人長,惡也;見而掩,惡之惡也。

武鋒老師,筆耕齋主,別號一峰,博名石門筆耕齋主。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是書畫兼修的藝術家,國家一級美術師。1948年生於河北省安平縣。1982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學院,後在河北科技報社從事編輯、記者工作,職稱主任編輯,2001年內退後專事書畫。

武鋒老師隸書zuopin

武鋒老師現為河北太行精英書畫院副院長,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河北書畫詩詞藝術研究院院士,河北省社會精英聯合會會員,全國名人書畫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名人書畫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民間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書法藝術研究會會員等。

武鋒老師書畫作品

武鋒老師選題嚴謹,能讓閱讀者從文字內容中學習文化和歷史知識,尤其是哲學思想,對人有醍醐灌頂之感,在享受他藝術作品的同時獲取正能量,是不可多得的人文大師。大家想了解武鋒老師哪些方面,歡迎評論留言,我以後將根據您的需要逐一介紹。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正值弘一大師誕辰140周年,「碧天芳草——李叔同與溫州」、「碧天芳草——護生畫集特展」兩場特展將於今天(12月27日)同時在浙江溫州博物館啟幕,展出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通過互為補充的兩場展覽,追溯這位大師「一生兩世三重天」的傳奇,以及與浙江溫州12年的結緣修行之路。
  • 夏丏尊:弘一法師的出家因緣
    李叔同出家前贈夏丏尊舊藏一卷並題「前塵影事」贈之今年(1940年)舊曆九月二十日,是弘一法師滿六十歲誕辰,佛學書局因為我是他的老友
  • 《泉州筆記》103:與長弘師一起,用時光雕刻弘一法師
    根據國家電影局2020年4月13日「鑑於重要歷史人物,建議送國家民宗委審讀劇本」的退回意見,我局及時調閱劇本並報請國家電影局協調中央統戰部審讀劇本。根據中央統戰部宣傳辦2020年6月18日反饋的「該劇本為個人傳記類影視作品劇本,沒有發現違背我宗教政策的內容,同意其製作」的劇本審讀意見,現予以重新申報,請予審核支持!
  • 弘一法師進退兩難的童年處境
    弘一法師《偈語橫披》公元一八八〇年,清光緒六年庚辰,李叔同誕生於天津河東地藏庵前一進士府宅中,幼名蹊,入天津縣學而名文濤。父李世珍,字筱樓(一字小樓),道光舉人,同治進士,官吏部主事。但又有材料說明李家祖籍乃在山西。據考察,李叔同虛言家世地名的情況不止一次。他認平湖為祖籍應有緣由,是否其生母原籍在彼?惜尚無確鑿材料可資證。無論在俗時和出家後,弘一對生母一直是眷眷不忘的。
  • 弘一法師幾幅有趣的書法
    風情萬種的弘一法師  在1907年春節期間,李叔同公演了法國小仲馬的名劇
  • 弘一法師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弘一法師國畫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
  • 弘一法師 | 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1911年,李叔同歸國,任上海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老師。講授國文和音樂。翌年加入「南社」詩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1914年,35歲的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這一年,李叔同經常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其實,從日本歸國後,李叔同一直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七年之久。直至1918年,那一年,李叔同38歲。
  • 大智慧,弘一法師的兩個字,拍出了471.5萬!
    今天,小編要說的不是兮甲盤,而是2014年西泠秋拍中的亮點:只有兩個字卻拍出471.5萬高價的弘一法師的行書《放下》。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說:「作品原是上海書畫家陸伯龍舊藏,這件作品的內容『放下』與弘一特別契合,買家一定上了年紀且有人生閱歷,能拿得起放得下,也許他希望作品能伴隨自己中晚年的人生發展。這兩個字對一個人的意義難以用價格估計,拍出高價可以理解。」
  • 中小學生名言警句大全分類歸納,學生勵志名言警句,值得收藏!
    名言警句也有歸類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記憶。有的家長不重視孩子名言警句的積累,覺得這些名言警句沒有太多的作用,所以收不收集都無所謂。其實,恰恰相反,孩子積累的名言警句越多,越有助於培養孩子在精神上的強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精神上被學習壓垮,心理承受能力太低,易造成心理問題。從小積累勵志名言警句,能讓孩子心靈更強大,抗壓能力更強,遇到困難也會積極向上。
  • 電影《墨跡》殺青 追尋傳奇高僧弘一法師
    網易娛樂4月24日報導 第一部現代題材關於追尋「弘一法師」足跡的微電影《墨跡》在天津拍攝完成,該片由北京瀞華文化藝術傳播中心出品,講述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因為邂逅一位敬仰弘一法師的美術學院書法專業的校花,因受其影響而逐漸了解並最終崇仰「弘一法師」,決定自己籌錢完成弘一法師心路歷程的電影《君子之交》的故事。
  • 晚晴室外道晚晴——探訪弘一法師的圓寂之所
    那次聚會,弘一法師也為夏丏尊題寫了兩幅偈語,皆是《仁王般若經》中的句子,主題分別是「苦」和「空」。  依照夏丏尊等人的心意,自然是希望弘一法師能在「晚晴山房」常駐,即使四方遊走,也不妨以此為軸心。然而,後來的事實卻未能如其所願。弘一法師一年後就離開浙江南下福建,將人生的最後十年託付給閩南,且終生再也沒有回到「晚晴山房」。箇中緣由,弘一法師本人從未明確解答。
  • 文|弘一法師嫡孫女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在別的學校裡,教英文、國文和算術的教師最有權威,而在兩級師範學校裡,是李叔同這位音樂老師最有威望。同事回憶,「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師生以及工役沒有人不起敬的」。這種人格力量也給朋友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作為同事和摯友的夏丏尊曾回憶,有一次學生宿舍失竊,查不出是誰偷的。身為舍監的夏丏尊問李叔同怎麼辦,李叔同說:「你肯自殺嗎?
  • 弘一法師智慧:為人處世的8句良言,教你立於不敗之地
    曾記否,有一曲《送別》傳唱了整個民國,在1918年有一個叫李叔同的人終是扯斷紅塵絲,入了佛陀門……提起民國的風花雪月,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是讓民國所有才子折服的傳奇人物。他擅書法、音律、詩詞、丹青、金石,又是最早將油畫、鋼琴、話劇引入中國的人,無論是學術界還是藝術界,他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 弘一法師津門尋蹤
    大悲禪院的側門正對著我居住的胡同,寺內有一間禪房為李叔同紀念堂,室正面是他的畫像,牆上掛著他的書法,桌上陳列著其金石篆刻作品及其生活履歷,當時每每總帶外地朋友參觀。(弘一法師編選),蓋取李義山「天意憐幽愛,人間重晚情」之意。內有一句至今為我的座右銘: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呀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意即:若不知潛藏,智若無智;智慧是自己的,知識不是智慧,因戒開悟,順其自然,內外皆忘,才可成[一真法界]... 我欣賞李叔同的境界,一個人往往在反省後頓悟,他做到了極至,對世事決絕,做事卓越,令我輩唯有讚嘆!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師李叔同於泉州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 1942年中秋過後,弘一大師自感病勢沉重,手書二偈與諸友告別,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弘一法師一生嚴守律宗戒律,身懷悲天憫人之情。弘一法師李叔同儒佛思想的融合弘一法師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老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象樣。」移居上海的幾年時間裡,在那種報國無門,感懷時勢的詩文中,同樣可以找到一種滄桑寂寥的沉重感,「風風雨雨憶前塵,悔煞歡場色相因。」尤以《辛丑北徵淚墨》中的詩文最為顯著。弘一法師在浙一師執教時所寫的除了校園歌曲以外,還寫了一些感懷和悟世的歌曲,表達了他內心深處的幾分歸隱之意。最有代表性的是《落花》和《晚鐘》,這兩首由「騷」體寫成的歌曲,潛意識的預示了李叔同由儒入釋變為弘一法師的生命裂變。
  • 靈隱寺——康熙賜名的雲林禪寺,弘一法師在這裡遁入空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梁武帝這個人,蕭衍,他給靈隱寺贈送土地,然後大肆擴建。然後五代吳越王錢鏐,杭州西湖邊有個錢王祠,他命令人請來了延壽大師,賜名靈隱新寺。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弘一法師出生於天津,少年時候家境優渥,其父親李世珍曾經是同治四年的進士,後來當過吏部主事,中年之後繼承父業,辭官經商,主要經營鹽業跟銀錢業,是天津的一位豪富之家弘一法師出家是有機緣的,他的父親父親與大娘以及多位親屬都有篤信佛教,幼年的李叔同便能夠念誦《大悲咒》與《往生咒》等佛家經典。
  • 弘一法師年少時,生活情場皆得意,為何拋妻遁入空門?
    若非是離別之時,哼唱這首《送別》或許不會有什麼感觸。只有等到離別銷魂之際,方才知別有一番滋味卻上心頭。此曲詞作者是李叔同,法號弘一。弘一法師之名享譽國內外,一個遁入空門的大僧,怎麼能寫出如此情意綿綿之詞呢?難道是六根不淨,亦或是另有其他隱情?宋代和尚,蘇軾好友道潛曾寫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明一看好像是年老之人看破紅塵之後,對生命告別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