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後的22年裡,都發生了那些變化?

2022-01-10 發現香港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

轉眼香港已經回歸祖國22年之久

你還記得22年前的香港嗎?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祖國

舉國歡慶,

這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

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

大家激動地守在電視機前,

看香港回歸直播!

香港回歸前夜,

中英防務交接儀式上,

譚善愛中校聲如洪鐘地喊出一句

震撼全世界的話:

我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

駐香港部隊接管軍營,

你們可以下崗,我們上崗,

祝你們一路平安!

▲200秒視頻帶你回到22年前

22年,彈指之間,

有成長也有喜悅,

有不足也有遺憾。

22年很長

22年也很短

香港回歸後的22年發生了什麼?

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防務交接儀式在此舉行。

7月1日零時起,這裡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的辦公地。

▲威爾斯親王大廈樓上掛著五星形狀的「八一徽章」。

1998年,國際炒家全面狙擊港元,香港遭遇金融風暴。

特區政府投入巨額資金,與國際炒家開展近一年的「金融保衛戰」,終在收盤鐘聲響起那一刻宣告獲勝。

▲1998年2月2日,香港股市交易員在忙碌。當日,香港股市在虎年第一個交易日出現紅盤。張燕輝 攝

▲1999年3月,中央向港贈送大熊貓安安、佳佳。5月17日,香港海洋公園大熊貓園開幕,安安、佳佳喜遷新居。開幕儀式上,董建華和吳儀與大熊貓合影。

回歸改變著香港的人口和婚姻構成。1997年以後,香港和內地跨境婚姻大幅增加。

2001年,香港法院根據《基本法》第24條宣判的「莊豐源案」確立,父母雙方皆無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大陸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

「莊豐源案」也成為日後大量中國大陸孕婦來香港產子的誘因。

▲2007年5月18日,羅湖關口,一名剛到香港生完孩子的媽媽自己拉著行李出關。

2009年內地孕婦在港所生嬰兒3.7萬人,佔全港新生兒的45%。

從2001年起的10年內,雙非兒童人數達二十萬,成為香港的一大社會問題,進而引發了激烈的陸港矛盾。

2012年,開始試行「零配額」制度。

到2018年,12年出生的最後一批「雙非兒童」已入讀小學。

▲2013年5月29日早上7點,在深圳福田口岸,跨境兒童在工作人員的看護下通過學童專用通道過邊檢。趙宇思 攝

在深港口岸,經常可以見到一群群孩子肩背書包、身穿制服,由保姆帶領著通關出入境。

這些擁有香港居民身份的孩子生活在深圳,在香港讀書。香港教育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至2013年度有1.6餘萬名跨境學童在港就讀。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極大衝擊了香港旅遊業。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在銅鑼灣經營旅店的李老闆看著空空蕩蕩的旅店,感受到香港社會實際上對於廣袤的內地有強烈的依存。

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疫情被有效控制。

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正式將香港從「非典」疫區中除名。世界衛生組織傳染病科行政總監形容,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成就,香港的成功,令全世界都會在非典的威脅下重獲安全感。

▲2003年6月9日,香港,人們為在抗擊非典一線死亡的醫護人員的棺木蓋上特區區旗。

受非典影響的還有香港年輕人。當年香港考大學的11個會考狀元中,有6個人想當醫生。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蘭桂坊慶祝香港解除非典「旅遊警告」。

2003年非典過後,香港開放內地遊客自由行。內地訪港遊客人次從2003年的847萬增加到2016年的4277萬。

▲圖為大陸遊客在紫荊花雕像前的合影。

2004年,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正式啟動,數十家香港銀行推出了個人人民幣存款、兌換和匯款業務。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幕。這是全球第五座迪士尼樂園,宣告著香港始終走在時髦和國際化的前列。

▲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士尼樂園正式開幕。

2007年9月13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中銀大廈舉行儀式,宣布將於9月13日至9月21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這是內地商業銀行首次在香港開展債券發行業務。

▲圖為儀式現場。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住房依舊是一大困擾。隨著房產開發商最大限度利用可建造的土地,公寓樓和辦公樓可以到達半空中。

▲香港大埔的慈山寺,高76米的白色觀音雕像坐落在豪華住宅的後面。

1954年,香港最早的公共房屋在石硤尾邨建設完畢。延續至今,租金廉價的公屋成了香港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有約30%的香港人住在公屋。

▲2006年10月26日,最後幾戶人家離開石硤尾邨搬往新住宅。隨後這片公屋被清拆,留下一棟作為旅遊景點,承載一代居民的共同記憶。

城市變遷總要面臨新老交替的鎮痛。香港政府為了填海計劃,決定在新中環碼頭啟用後拆除老皇后碼頭,遭到民間團體持續抗議。

▲2007年8月1日,一些抗議者在皇后碼頭扎帳篷住了3個月,最終被警方清理出場地。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在香港特首選舉中勝出,當選香港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他提出要改善民生,建設7萬套公共住房。

▲2012年7月1日,香港回歸15周年紀念日,梁振英宣誓就任香港特首,胡錦濤監誓。

回歸15年,香港升旗隊總會會長許振隆感慨道:

「剛回歸時,香港每周會升旗的學校寥寥無幾,甚至很多人不會唱國歌。15年後,國歌人人會唱,香港有了自己的升旗隊總會,400多間會員學校有了專業的學生旗手,每周升起五星紅旗的校園越來越多,甚至包括幼兒園……」

▲2012年6月25日,香港一所初中的學生上課前參加每周例行的升旗典禮。Bobby Yip 攝

時至今日,港人依舊以各種方式參與公共生活,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

▲2014年6月14日,母親們在快閃行動中集體公開給孩子餵奶,這次行動呼籲政府出臺母乳餵養政策保護哺乳期母親。

隨著與內地聯繫的加深,港人生活中隨處可見內地的烙印。

▲圖為香港一條商業街上售賣的毛澤東和其他名人雕像。

2017年5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全線貫通。從香港到珠海的車程只需半小時,粵港澳三地將更緊密地連在一起。

▲圖為無人機拍攝的港珠澳大橋

2018年9月,高鐵香港段通車,至今已接載超過1300萬人次往返西九龍站。

▲圖為廣深港高鐵香港段

1997到2019, 

22年彈指,

可長可短,

 一個城市的成長似如少年,

彷徨與叛逆隨行,

成長與希望伴隨。

文章和圖片來源於:鳳凰新聞

相關焦點

  • 回歸20年,香港電影界發生的那些大事件
    香港回歸20周年了,從97年到2017年,20年間香港社會、兩地關係都發生了一言難盡的變化。 作為影迷,大海從小到大看了不少的港片,如今的港片卻已經難以再現當年的輝煌。 今天就為大家整理了從97年到現在近20年時間裡香港電影界發生的一些大事件,看看哪些還存留在你的記憶裡吧!
  • 1997年香港回歸,那些黑幫都去哪了?
    這些組織成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駐香港的政府對香港的治安管理的放任態度,所以當惡性事件發生後,只能由這些對法律與底線一竅不通的市井居民自己解決,而不正當的處理帶來的結果就是愈演愈烈。利益將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又帶來了新的矛盾。個人之間的糾紛解決了,而這些成立起的一個個黑幫堂口,開始了幫間的爭鬥,自堂口大量增加的時期,火拼事件時有發生,血腥的打殺活動比電影中還要嚴重幾倍。
  • 22年祭,香港回歸發展現狀真相
    踏上釣魚島,質疑一向標榜新聞自由的美國,鳳凰衛視記者讓世界看到了香港記者的魅力。2012年11月,香港狗仔隊不惜動用升降機,長槍短炮集中對準了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山頂違建物業,裡裡外外照個夠,全面曝光。梁振英隨後向香港市民致歉,承諾儘快完成餘下的移除及清拆工作。
  • 回歸22年,香港人對廣州的偏見改變了嗎?
    《香港人在廣州》當時在TVB播的時候其實收視率並不算太高,但是因為它的取材的特殊性,使得像我這樣沒有90年代舊廣州的記憶的年輕人,可以從中尋找曾經的廣州。《香港人在廣州》取材立足於1997年香港回歸,講述兩岸多地不同人的故事。取景地往返於廣州、深圳、順德和香港。
  • 97年香港回歸後,那些黑幫成員去哪了?黑幫老大陳惠敏說出真相
    對黑幫的了解,很多人都是來自一些影視作品。儘管我們沒有真正接觸過,但是隔著屏幕都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壞與惡。他們在整個社會發展當中,起到的作用並不是特別強,反而給那些底層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往往那些黑幫人員都比較心狠,所以經常會發生各種搶劫和毆打的現象。
  • 香港回歸20年:從「香港製造」到「後繼無人」,香港電影失落的20年
    從1997年到2007年,20年間的香港電影到底經歷和發生了什麼?可以從影片、導演演員和金像獎三個方面全景回顧一下,從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時,一部《老港正傳》上映,這部影片就直接反映了香港回歸後的移民問題,用一位電影放映員的視角,回首了這十年回歸生涯,香港市民的變化、香港的變化以及大陸與香港融合中產生的些許問題。
  • 回歸祖國20年!數說香港變化 講述「港人」故事
    然而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東方明珠始終光彩照人。日前,林鄭月娥在接受採訪時,通過一系列對比數字,介紹了香港20年的發展變化,也展望了未來五年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視頻:香港回歸20年宣傳片數說香港20年變化1980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政府部門工作的林鄭月娥,回顧自己三十多年的公務員生涯,幾乎一半時間是在回歸以前,一半在回歸以後,得以見證回歸前後香港的總體發展。
  • 淺析回歸後香港的國民教育
    2016 年6 月10~16 日,民研計劃通過調查人員以隨機抽樣方式電話訪問1007 名香港市民,調查顯示,「不論以絕對評分或對立比較測試,市民對『香港人』身分的認同感都沒有太大變化。[22]不過,2016 年12 月12~15 日,民研計劃又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以絕對評分計,除了對『世界公民』身分的認同感和重要性評分變化不大外,巿民對其他五項身分的認同感和重要性評分都明顯回升。」
  • 香港回歸後,殖民統治的結束,香港警察的警服出現了哪些變化?
    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犯罪情況也不斷惡化。但同時,香港也是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因此,當時的香港政府也大力建設香港的警察隊伍來維護社會的治安。
  • 一個19歲的香港大學生告訴你 香港回歸後都發生了啥
    聽爸爸講,1997年至1998年期間,東南亞金融市場經歷了一場暴風驟雨的襲擊。猛烈的金融風暴把泰國、菲律賓等國家一下子砸到了谷底,緊接著,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金融炒家又把香港定為下一個覬覦的目標,誓把香港變成國際金融炒家的「超級提款機」。在這樣的市場氣氛之下,年輕的特區政府方寸不亂。在請示了中央政府後,特區政府果斷決策,入市幹預。經過幾輪「肉搏戰」,國際炒家彈盡糧絕,落荒而逃。
  • 20年90萬,說說回歸後的那些新香港人
    ,北京、香港、雪梨三地媒體人一轉眼,香港回歸20年。1997年回歸至今,每天有150個單程證配額,以每年新增4萬人計,20年約80萬。單程證,顧名思義,是「有來無回」。以夫妻團聚方式為例,從領結婚證到配偶可以來港,需要約5年時間。一旦資格獲批,申請人要註銷內地身份證、戶口及護照,申請香港身份證。居住滿7年,可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享有選舉和被選舉權,有資格申請公屋、居屋和生果金等福利。
  • 旅居香港22年:一位澳大利亞人的中國情緣
    新華社香港1月10日電 題:旅居香港22年:一位澳大利亞人的中國情緣新華社記者方棟 仇博 王申他是一名在香港生活了22年的澳大利亞人。他高大健碩、聲音洪亮,他的香港太太身材嬌小、性格內斂。他喝咖啡、吃袋鼠肉,卻也煎中藥調理身體。他習慣說英語,但結交的中國朋友卻比外國朋友更多。他的很多親人都在澳大利亞,但到中國內地卻比回祖國還頻繁。
  • 1997~2017,香港回歸20年!
    這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相信大家當時激動地在電視機前看回歸直播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時光荏苒,如今香港已回歸20周年。記憶裡的1997年,記憶裡的香港味道東西方的融合,古今的碰撞,給香港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他們就像河流靜靜地在大地上流淌,任憑歲月的流逝
  • 那些發生在香港的離奇殺人案,如何流傳?
    香港媒體大幅報導的兇殺案有相似的劇情——殺妻、殺夫、兄弟不睦、傷害孩子。倫理是港媒報導兇殺案最常提煉的點,它觸犯了香港社會的底線,家庭是香港人最珍視的社會單位,對家庭的背叛是最大的惡。 手段殘忍的兇殺案受到了同樣的關注,那些經典案例甚至能在每一次發生類似的案件時都被再度提起。
  • 香港回歸老照片,1997年
    本篇照片為篩選後結果。備註也是引用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本人同意方可!本篇照片近六十張,從年初到7月1日,大幅度報導了香港市民在回歸前後的畫面。【本篇為篩選後結果】編輯不易,若君喜歡請打個賞!1997年2月4日留資 劉彥武攝春節前夕,香港市民喜迎新春盼回歸,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香港順利回歸的祝願。
  • 1997年香港回歸, 那些黑幫都去哪了? 黑幫老大陳惠敏說出真相
    說到黑幫相信大家也不陌生,香港電影經常可以出現黑幫的存在,其實上世紀的香港是真的有黑幫的存在,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再加上它的地理位置
  • [牛眼辣評]香港1997年回歸後真實現狀
    摘錄香港某人原話節選稱(刪除部分無關內容句段);香港人在1997回歸(香港人稱之為「97大限」)前,能移民的都移民到國外去了
  • 1997年香港回歸的秘密:他僅用2秒鐘就力挽狂瀾!
    22年前的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而就在那場激動人心的交接儀式上,曾發生過一件不為人知的事件:
  • 香港電影在整個華語電影裡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文化客廳
    《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主要章節的時間下限定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但蘇濤表示,他們在編寫時並沒有特意排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香港電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香港電影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很多學者都在探討香港電影的文化身份、香港電影和殖民社會的關係以及香港電影如何走向全球等議題。尤其在1997年前後,香港電影一度引起了許多西方學者的關注。
  • 航拍香港 | 回歸20周年!細數20年來香港的大變化!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回歸祖國20年來,在中央的真誠關心和內地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帶領全體香港民眾,勠力同心,奮發有為,譜寫出動人的發展樂章。工作閒暇,投身寧靜的書城,細品書香,已成為這個城市裡的愛書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2002:啟動高官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