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贏商雲智庫」(ID:sydcxy2014),作者:米婭 張雪梅,36氪經授權發布。
這個12月
中國商業體驗造物節,「造」意襲來
造場景、造內容、造體驗……
沒有「造」不出,只有想不到
推開零售世界大門,
會發現:它們,早已「造」起來了!
商業世界,潮流總是輪迴,輪迴裡有重生。貨櫃便是一個不斷輪迴新生的商業元素。
雙層建築,錯落堆疊著6個貨櫃,光敞落體窗。外觀以原木色和白色為主,透著簡潔藝術感。星巴克上海第800店,落在寶山智慧科創園。
它還有個新標籤,星巴克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40家貨櫃咖啡店。
◎上海星巴克貨櫃咖啡店 圖片來源/星巴克官網
事實上,在商業場景中,貨櫃元素早已在建築師、設計師巧手下,在全世界形成一個個視覺焦點。除了星巴克,優衣庫、彪馬等品牌對其青睞有加。
貨櫃之家創立於2014年,是貨櫃房屋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其官網上搜集和展示了超過20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貨櫃商業運用案例。
這些案例,空間形態多樣,幾乎無所不包,餐廳(含咖啡店)、購物中心、零售品牌門店、快閃店/便利店、健身倉、酒店公寓、辦公空間、集市/小鎮、售樓處等。可以說,在大多數常見的商業消費空間領域,貨櫃頂多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從英國倫敦到韓國首爾、日本大阪、美國紐約、中國上海,貨櫃商業空間總是被賦予潮酷、不羈、靈感、自由等標籤,與貨櫃原本的呆板、乏味、笨重,形成鮮明反差。
那麼,貨櫃究竟如何從繁忙的航運碼頭出圈,成為活躍於花花世界的潮酷符號?
01
呆板貨櫃,潮爆世界
■ 貨櫃餐廳,星巴克是集大成者
貨櫃商業空間,在餐廳場景中,最為常見。星巴克是集大成者,擁有40多家貨櫃咖啡店。
星巴克的「貨櫃情結」,始於2008年。當年,星巴克全球發展總裁兼貿易架構師亞瑟·魯賓菲爾德(Arthur Rubinfeld)提出「綠色咖啡店」理念,與貨櫃改造不謀而合。
2011年,星巴克首家貨櫃主題店開業,選址西雅圖郊外圖克維拉。絡繹不絕的消費者,讓星巴克確認了貨櫃主題店獨特魅力。
此後,星巴克貨櫃咖啡店,每年新開3~4家,先後進入伊利諾州的芝加哥、科羅拉州的諾斯格倫城、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等地。走出美國,星巴克貨櫃門店還落位日本東京、中國臺灣等地。
星巴克貨櫃咖啡店行走世界時,各地品牌也發現了「貨櫃+餐飲」組合的新奇好玩的組合。
櫃森森、叭韓味、陽光莊園等各式臺灣貨櫃餐廳;印度INBOX餐廳、美國RECORD STORE餐廳、日本Oishikana-sama餐廳、杜拜HEZO餐廳、澳大利亞KLANG餐廳、拿大蒙特婁Muvbox貨櫃快餐廳……
它們遍布在世界各地,沒有星巴克那麼知名,但足以表明餐飲業態對貨櫃元素的喜愛。
◎臺灣叭韓食餐廳圖片來源/貨櫃之家
■ 貨櫃零售門店,優衣庫、彪馬心頭好
品牌零售門店,也是貨櫃元素的主要運用場景之一。
2006年,優衣庫自在推出「服裝倉庫」概念的貨櫃快閃店,用以輔助美國各地新店促銷或特殊活動裝置。項目設計方——痴迷貨櫃材料的美國建築設計事物所LOT-EK。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和優衣庫一樣,德國運動巨頭彪馬也加入了貨櫃快閃店行列。
彪馬有兩個貨櫃快閃店,均由LOT-EK設計。一個是2008年竣工的彪馬城Puma city,可拆卸、易組裝,裝在貨輪上遠洋運輸,流轉於世界各地的港口城市,成為一個獨特的「品牌形象大使」。另一個PUMA DDSU ,在世界盃之年2010年落成。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 貨櫃購物中心,酷炫玩法更多樣
綜合型消費場所的購物中心,也是酷炫貨櫃出沒之地。國際上有很多貨櫃購物中心案例,其中歐美日韓更是常見。
英國倫敦的 BOX PARK是世界上第一個pop-up貨櫃購物中心,由著名設計師團隊BDF操刀。建設歷時一年後,2011年開業。
BOX PARK由40餘個、平均30㎡左右的貨櫃搭建的長條建築,可容納60家店鋪,既包括PUMA、NIKE等自帶流量的品牌,又有市場上並不多見的獨立、設計師品牌。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韓國首家pop-up貨櫃主題式購物中心COMMON GROUND,由200餘個藍色貨櫃搭建而成,總面積約5500㎡,從2015年開始運營。
COMMON GROUND由兩座3層建築及1個中央廣場組成。1、2層以時尚潮服及創意飾品為主,3層則是露天陽臺兼美食專區。此外,COMMON GROUND還會不定期舉辦活動和展覽,呼應其文創概念。
◎圖片來源/herenow.city
貨櫃購物中心風潮,也席捲到中國。北京三裡屯南區,也是貨櫃購物中心範例之一。設計方美國LOT-EK用凹凸貨櫃,表達北京胡同文化。而在長沙,貨櫃購物中心叮叮mall,色彩碰撞猛烈,還有時光隧道、3D塗鴉牆、叢林迷宮等特色主題區,符合當地的娛樂氣質。
◎北京三裡屯南貨櫃購物中心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上述各種形態的貨櫃商業空間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無法逐一窮盡。在日益講究場景創新的當下,貨櫃潮流還在繼續席捲世界各地。
02
貨櫃走紅商業場景,
有什麼秘密?
貨櫃,怎麼看都是一個極不起眼的物件。搖身變為各種商業空間的「香餑餑」,恰恰與其不起眼的特質,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現成的框架結構簡單牢靠,拆裝方便
貨櫃主要由瓦楞鋼板、耐候鋼、鋁合金、木等幾種材料加工而成。經過現代化改良後,貨櫃材料可做到防水、防潮、防雷、防噪音,且因良好抗震性,在日本、韓國常被用於學校建設。
現成的框架結構,組裝、拆卸、運輸方便,成本低,尤其適宜搭建品牌快閃店,或短期使用的項目商業場地、場景。
貨櫃的使用壽命一般為10-15年,保養良好可以達到30年。有效時間內,可回收重複利用,提升使用效益。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 像樂高積木一樣組裝,包容不同文化個性
牢靠之外,貨櫃材料具有極強的包容性。
四方鋼架結構、粗糙的楞紋,沒有任何花哨設計。這種簡單乃至單調特性,恰能駕馭多種商業、文化形態,一如白紙最適合塗鴉。
無論是新箱定製,還是舊箱改造,一個貨櫃就是一塊放大了的積木。整齊劃一的盒子形態間,蘊含著現代建築的簡約幾何美學,靈活多變的組合形式充滿童趣,個性十足。
◎圖片來源/材料在線
基於以上特性,建築設計師們大玩貨櫃「樂高積木」,疊加設計手法。「傻大黑粗」貨櫃,在商業世界中花樣重生。
星巴克全球40家貨櫃主題門店中,中國臺灣花蓮店和日本東京店均由日本建築設計大師隈研吾親自操刀設計。
臺灣花蓮店,隈研吾使用了20多個純白貨櫃,分4層交錯堆疊,箱體向四周發散,長短不一,輕盈而立體。白綠相間的星巴克美人魚logo,鑲嵌於純白貨櫃中。
背後的彩色馬賽克牆,強化了白色貨櫃體的立體感和辨識度,又中和了大片純白的寡淡。
◎臺灣花蓮星巴克貨櫃咖啡店圖片來源/星巴克官網
而在星巴克東京貨櫃主題店中,隈研吾則使用交錯木棍裝飾,營造恰到好處的鏤空通透感,環保的同時盡顯日式美學的簡潔和含蓄。
隈研吾手下的星巴克貨櫃咖啡店,清新簡潔;而LOT-EK設計的彪馬城,則給貨櫃暈上熱情奔放之感。
該店由24個貨櫃組成3層建築,紅色箱體錯置出動態空間,割裂了的puma經典白色logo,高辨識度不減。貨櫃空間躍動,與飛躍彪馬圖案,相映成趣。
1層由兩個完整的零售空間組成,2層為辦公室、工作區和倉庫,頂層為酒吧、休息室和帶大露臺的活動空間。
◎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不難看出,「樂高積木式」重構設計,配以大片色彩+玻璃,或相互切割,或冷暖色調搭配,是貨櫃元素在商業中的常見演繹方式。
在這些設計手法之下,一大塊深藍色的韓國commond ground購物中心,原本沉重、冷調的視覺感,被巧妙化解,不僅不笨重,還透露一絲穩重的小清新。
在LOT-EK的各種設計案例中,色彩與玻璃碰撞,「鬼斧神工」。比如,共享辦公空間SPACIOUS CO-WORKING HOTEL ,大片深灰和淺灰色交替而出,貨櫃刻板的豎條楞紋搭配出了多重菱形玻璃外立面,視覺衝擊力炸裂。
◎貨櫃酒店&辦公綜合體SPACIOUS CO-WORKING HOTEL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PUMA 貨櫃快閃店圖片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優衣庫的貨櫃快閃店,由兩個20英尺長的貨櫃箱組成,一個明黃,一個深藍。細長的玻璃窗既充當陳列櫥窗,又切割了大片明黃、深藍,破除快閃空間侷促感。遊覽於美國各地,去到哪都是最靚的仔。
◎優衣庫貨櫃快閃店來源/LOT-EK設計事務所官網
03
貨櫃出圈之地,
偏愛傳統港口城市
20世紀初,美國已將貨櫃用於運輸業務。
「貨櫃之父」邁克萊恩發明的貨櫃碼頭運輸系統,二戰後才開始在美普及,並在上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後,鋪向世界。
90年代,貨櫃運輸業鼎盛。高標準化、高度機械化、低成本特質,使得全球運輸成本降低95%以上,效率大升,全球化進程加速。
四四方方的鐵盒子,成為改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全球供應鏈成為可能,多個沿海國家、城市崛起。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70年代起,就有設計師開始嘗試將一些即將「退役」的貨櫃用於建築設計,2000年之後,貨櫃建築的相關施工操作日趨規範化、常態化,並於往後20~30年間,大量用於住宅、大眾消費商業場景。
一個個鮮明案列背後,卻呈現出它們在選址上的趨同性——因運輸業而繁榮起來的港口城市。
這些城市的經濟因貨櫃運輸業而發展躍遷,貨櫃成為這些港口城市,深厚歷史和文化積澱的一部分,是為無法抹除的城市記憶。而這種城市記憶,反過來為貨櫃的商業化場景落地提供了土壤。關於這點,從以下圖表案例中,可窺見一斑。
在建築設計界,有條重要法則:建築從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特定的人文環境中。用隈研吾的話來說就是——好的建築必須與大地長在一起,擁有無法分割的力量。他特別反感20世紀全球湧現的許多與環境割裂的摩天大樓。
因此,貨櫃商業體在全球眾多港口城市,扎堆湧現。
即便是貨櫃建築設計,也必須根植的是所在城市、具體區位的航運經濟文化土壤。以星巴克為例,旗下40家貨櫃門店,大多落在重要的港口城市。
臺灣花蓮店所在的花蓮縣,東臨浩瀚太平洋,是中國臺灣主要港口之一。1963年,成立花蓮港務所。到2014年,蓮花縣有25座碼頭,年裝卸量可達3400萬噸。
全球第40家貨櫃店落地的上海,是全球第一大港口,2019年全年港口貨櫃吞吐量超4000萬標準箱。此外,智慧灣科創園毗鄰黃浦江支流薀藻浜,後者可通航百噸級貨船,天然具備了貨櫃元素。
而優衣庫、彪馬的貨櫃快閃店,最先選在紐約。這座欲望之都是生猛反叛的搖滾之鄉,更是美國第一大城市及第一個大港口。
LOT-EK設計事務所把大本營選在這裡,是要從貨櫃土壤裡,「培育」出一座座貨櫃建築。
縱觀貨櫃發展史,20世紀90年代,貨櫃作為最高效的運輸工具,廣泛用於全世界。那是貨櫃第一次改變世界。
短短二三十年後,貨櫃從運輸界出圈,廣泛進入商業空間,成為獨特的風景線。讓鋼筋水泥稱霸的世界,多了許多創意、趣味,說是貨櫃第二次改變世界,也不為過。
據贏商雲智庫觀察,近年來貨櫃商業場景在中國逐漸形成產業鏈,衍生出很多提供貨櫃商業空間解決方案的公司。那麼,貨櫃在中國的本土演繹,與歐美等國家,有什麼不同?我們下一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