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Fuki
近日,一部話題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成了國內的網絡焦點。
《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韓國作家、媒體人趙南柱的同名小說,自原作面世以來,《金智英》一直爭議不斷,市場反響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有人站出來為小說反映出的社會問題正名,卻也有很多極端右翼人士大唱反調。
在傳出影視化消息後,甚至有部分韓國民眾自發通過政府網站向青瓦臺請願終止拍攝,鄭有美、孔侑兩位電影主演亦遭到了大量的網絡暴力攻擊。更有甚者,在影片上映前就在打分網站惡意發表低分評價,這一現象直到現在仍在繼續。
幸運的是,在社會各界的重重高壓之下,這部影片仍頂住壓力順利完成拍攝,登上韓國院線。不僅如此,《82年生的金智英》還在上映後的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實現逆風翻盤,目前觀影人次已突破360萬。
這樣一部爭議如此之大的電影,究竟觸碰了什麼「不該」觸碰的內容?
從劇作層面看,《82年生的金智英》幾近枯燥,內容非常碎片化,缺乏大部分電影應有的起承轉合,是一部「不太像電影」的電影作品。影片全程以冷靜、平淡的口吻描繪了1982年生的全職太太金智英的日常生活。與平靜的敘事方式相對應的,是對女性群體無比尖銳的剖析,影片借金智英這個角色,影射出當代韓國女性在社會、婚姻、家庭中遭遇的種種不公。
在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大環境下,以金智英為代表的韓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女性在一生中都將面臨來自方方面面的階級欺壓,以及社會的漠視。女性長期生活在不平等的環境之中,這種現象已然從個例變成普遍,甚至許多女性自身都忘記了自己被壓迫著的事實。然而《82年生的金智英》卻勇於站出來打破寂靜,它的出現,已經被一些男性觀眾看作是挑戰父權社會的異端。
在韓國最大搜尋引擎NAVER上,這部影片的男女網友評分比已經達到了1比9,可見在眾多男性觀眾眼中,這部影片恐怕已近乎離經叛道。不過令人慶幸的是,依然有很多觀眾願意站出來,讓《82年生的金智英》能夠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帶來反思,乃至影響到遠在中國的眾多觀眾。
韓影素來以現實主義題材的尖銳、深刻、真實而聞名,唯獨女性題材卻一直是塊踢不動的鐵板。長久以來的階級差異已經將男權主義刻進了韓國的社會規則,直到近兩年,我們等來了《蜂鳥》,又等來了《82年生的金智英》。女性題材不再「裝聾作啞」,這體現了韓國影視的進步,也是整個韓國社會的進步。
伴隨社會發展,女性群體的價值體系也在不斷進化,影視作品則起到了充當照射現實的藝術載體的作用。女性群體的意識覺醒促進了反映女性權利影視作品的產生,也在無形中推動了傳統影視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更迭。
除了諸多海外作品外,這樣的轉變在很多國產影視作品中也得以體現。在近幾年的國產影視劇中,「獨立女性」型角色人設變得愈發常見。區別於此前的各類大女主劇,除了女性向作品固有的感情線外,女性角色的事業發展、個人價值實現也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此外,以女性為主導的行業劇也漸成潮流,其聚焦領域已經從個人職場、婚姻、家庭逐漸擴大至整個女性群體在社會的共性焦慮。
國產女性電影也在今年真正實現了零的突破。青年女導演滕叢叢的處女作《送我上青雲》是國內少有的女性題材類型片,它毫無遮掩的將女性慾望直白地寫進電影。它的出現打破了國產女性題材的空白,對於女性電影人亦是一次鼓勵。
觀眾的女性意識覺醒正在促使主流市場完成新一輪蛻變。在如今的國產影視作品中,女性逐漸從扁平的工具人角色中脫離,變得更加豐滿、鮮活。傳統的男強女弱模板不再流行,擺脫了男性附屬品的標籤後,女性角色重新找回主場,換上獨立自主的新面貌。瓊瑤式的愛情故事和「瑪麗蘇」偶像劇,已經真正變成了過去式。
我們讚美《金智英》的勇敢,也讚美這個能夠為「金智英們」發聲的時代。縱然社會無法在一朝一夕間改變,但令人欣慰的是,女性觀眾在同「金智英」一起成長,我們的影視作品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