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隨著韓國女性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播出,電影和原著在韓國同時引起了廣泛爭議。
不僅口碑兩極分化,就連為此發聲的相關藝人也被一些人公然抵制,批評作品本身旨在刻意挑起男女對立。
但其實,看完電影和小說的人會發現,作品本身不過是透過一位82年出生的職場女性變身全職媽媽的新路歷程,來闡述當前社會語境下,身處婚姻的女性普遍遭遇的諸多困局,譬如生育焦慮、職場危機、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早在2012年,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之一《大西洋月刊》,就曾經在封面文章《女人無法擁有一切》中闡明觀點:
「幾十年來眾多女權主義者宣稱女性可以同時擁有完美的家庭和成功的事業,新的一代認為「女人可以擁有一切」並不現實。」
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沿革與發展,女性已經從當初裹小腳的現狀中崛起。現代女性已經不再需要從「從父、從夫、從子」中尋求自我價值。
那麼,儘管女性地位已經得到了質的飛躍,現代中國女性還會遭遇哪些困局呢?
25歲,事業剛剛開始,父母與親友的催婚逼婚如火如荼;
已婚者面臨生育焦慮,產後抑鬱症困擾,育兒成本高昂;
喪偶式育兒,全職媽媽的家庭話語權底下;
育齡女性的求職困境,面試時隱性或顯性的性別歧視;
男女同工不同酬,有假不敢休,事業上升期家庭與事業平衡的考驗……諸如此類的現代女性困局,不勝枚舉。
全球最成功的的女性之一,Facebook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提出了在書裡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
「除了女兒、妻子和母親的社會角色,女性更應該更積極勇敢第尋求自我價值,用向前一步的人生態度,來突破女性的人生困局。」
如果說人生和事業就像一場馬拉松,男人和女人同在這場比賽中奔跑,有無數個圍觀者在一旁加油助威,他們對著男人大喊:「加油,堅持,你可以!繼續跑,衝刺啊!」
但是對待女性,圍觀者可能又會說:「太累了就休息會兒吧,你是女性,不是非要跑到終點才行。」
而這個朝你吶喊的人們,有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甚至父母和伴侶。
從小在學校裡,女孩總是更容易獲得認可,她們被教育要安靜、善良謙和與聽話懂事,因為這樣比較容易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認可和表揚,男孩總是調皮搗蛋,不那麼循規蹈矩。
而長大步入職場以後,卻突然發現,整個社會更為推崇的其實是冒險和野心,是大膽地向前一步接受挑戰,爭取機會。
因此相對而言男性更具備冒尖的品質和機會,冒險和煲有野心幾乎已經成為他們長久以來的信條。
正是這樣的教育差異,讓許多女孩忽視自己的天賦,更容易將整個人生都放置於循規蹈矩的慣性中,沉溺於家庭奉獻者,和角落裡的安靜傾聽者的角色,不斷隱藏自我的光芒,在情感中反覆徘徊拉扯,在細節中不斷猶豫,消耗自我的能量。
法國存在主義女作家波伏娃曾經提到: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女孩就該有個女孩的樣子」這句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命題。
在最艱難的馬拉松比賽中段,也就是所謂的職場中年期,忽略他人的聲音,像男人一樣克服困難跑向終點,不以弱為美,才是女性最應該做的事情。
女性要忽略的整個社會評價體系對女性的固有偏見。
評價一個男人「極具野心」基本等同於「積極進取有抱負」,而用「極具野心」來評價女性,通常都不會含有什麼什麼褒義。
「女強人」這個標籤幾乎就是「家庭不幸福」同義詞;「女博士」幾乎等同於嫁不出去的標誌,而你卻很少在市面上能看到一個學術抬頭叫做「男博士」。
這正是這個世界在運行的性別潛規則。
謝麗爾在《向前一步》中鼓勵女性,向前一步,往前面坐,高高地舉起手發出你的聲音,而並不是因為我是女性,所以我應該保持安靜。
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原本也擁有自己引以為傲的事業,出色的學歷背景,行業內頂尖的大公司,而這些,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爭取得來的學習和工作機會。
但當她面對婆家的催生和丈夫的軟磨硬泡,在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各種擔憂下,金智英還是順從地生下了女兒,因為無人幫忙看顧小孩,金智英只能辭職做了全職媽媽,每日面對女兒的哭喊和尿布,手忙腳亂。
在帶小孩的過程中,倘若有一些差錯或者紕漏,總是會被認為完全是媽媽的錯。
這似乎是很多全職媽媽的常態,繁重和家務和費心的育兒,難以就價值本身獲取社會評價體系的認可,更無法寫進她們的簡歷。
當金智英好不容易抽空推著小孩,拿著一杯咖啡在公園角落獲得一絲陽光中的喘息,卻被一旁的上班族嘲笑為「媽蟲」。
在韓國,「媽蟲」是一句帶有貶低性質的網絡流行語,用於嘲笑那些沒有收入、專靠老公,在家裡帶孩子的全職媽媽。
久而久之,連女性自己也深陷這樣的思維樊籠之中——倘若在育兒的過程中出現什麼紕漏或者差錯,自信心往往崩塌,愧疚心爆發,情緒崩潰;
因為育兒完全喪失了個人自由和事業,這種牽拉與撕扯,讓媽媽們陷入難以傾訴的抑鬱中。
《向前一步》中,謝麗爾就曾經分析到:「一個所謂的好媽媽總是圍繞在孩子身邊,對孩子關懷得無微不至。社會學家稱這種新現象為「強度母職」,這種現象從文化上強調女性應該花大量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由於現代女性看上去好像活得很失敗,就算我們陪孩子的時間與母親以前陪我們的時間一樣長。」
曾有研究發現,在孩子的成長與教育過程中,父親這個角色的參與度越高,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更有利,同情心與社交能力都能得到顯著提高,未來孩子獲得社會成就的機率也會越大,
因此,女性要最大程度上避免育兒帶來的女性困局,首先就要做到避免「固守母職」——在家庭生活中「適度放權」,鼓勵伴侶一起分擔家務和育兒,並從心底裡認可你的伴侶是你在生活與人生中的最佳拍檔。
女性除了在生活中讓自己不那麼「盡善盡美」,在事業追求中也要接受「不完美」與「不確定性」。
最為關鍵是,女性比男性往往更需要克服內心的恐懼感。
比如,在實際的職業規劃中,女性往往迴避拓展性的工作,不願擔任領導者的角色,不願接受變化的挑戰,以及不願意更大程度地冒險。
研究表明,在職場中獲得晉升機會,男性往往被看中的是潛力,而女性被看重的則是已經發生的可視化的貢獻於成就。而因為女性生育成本的問題,公司往往出於保守的考慮,會在晉升之路上優先考慮男性。
面對如此艱難境遇,「向前一步」為自己爭取機會,不畏懼說出自己的想法,不害怕嘗試和失敗,對女性顯得尤為重要。
在《82年生的金智英》裡,金智英為了重新回到職場,進行了諸多的嘗試,就連丈夫都決心為了實現她的心願而請一年的「育兒假」,但到了最後關頭,金智英的一切計劃卻被婆婆的一場痛罵宣告妥協和結束。
這也是在壓抑的家庭生活中,促使金智英最終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之一。
但在最後,當金智英坐在心理醫師面前,回想自己一路走來的歷程,開始自我反省與思考,終於明白原來失衡的癥結在於自己並沒有向前一步,光是停留在原地,就已經意味著落伍。
到這一刻,我們才真正意識到,所謂的男女平權,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的價值,從心底裡認可自己,不粉飾太平,不過分追求完美以及抱怨無休。
我們作為社會的「半邊天」,每天和男性一起生活、工作,想要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首先應盡到和男性一樣的義務,勇敢去承擔社會賦予每個人的責任。
找到自己的真正能力所在,並為了實現自我而付出足夠多的努力,不假裝自己強,也不假裝自己弱,才是最好走出困局的途徑。
當然,想要完全走出困局,完全靠一個人是不行的,更需要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改善,以及身邊親人、愛人與朋友的支持。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諸多偏見,大體上等同於男性所接受的社會壓力,一直以來,似乎只有成功(尤其是商業上和經濟上的成功)才能彰顯男性的真正價值。當女性在一步步解決自身困局的時候,身邊的男性也能隨之走出屬於他們的被動社會期待。
在《82年生的金智英》的小說卷後語中,已經育有一個可愛女兒的趙南柱作者寫道:
「女兒說,她長大以後想要當太空人和科學家,我希望、我相信,也努力想辦法讓女兒的成長背景可以比我過去的成長環境更美好,由衷期盼世上每一個女兒,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不想成為像受困的金智英,除了需要你自己《向前一步》,更需要這個社會漸漸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平等,不論男性女性,都能過他們隨心而痛快的人生,都能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而被施以尊重。
參考資料:
1、謝麗爾桑德伯格《向前一步》
2、錢德虎《假如我身為女性不自卑》
3、2012.07《大西洋月刊》:《女人無法擁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