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人間有知音

2021-02-07 知書HK

拍攝&剪輯:潘暢  文本整理:李夢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著名學者金耀基今年八十三歲了。他說,這些年有些出版社邀請他寫回憶錄,他沒有應承,卻有了編印師友書信集的念頭。


「人過八十,進入老景,最顯著的徵象之一便是常會回憶往事,念想舊日的師友。」最近數年,金耀基閒暇時總愛翻看往昔與師輩、與友人的通信,從那些或瀟灑或工整的字跡中想及往事,不由得生出唏噓與慨嘆。


「人們都說『見信如面』,當我翻看這些信件,發覺寫信的人差不多一半已經不在這世上了,於是有很多感慨。如果不將這些信好好地整理出來,恐怕會非常遺憾,甚至是一種罪過了。」


今年七月,金耀基與香港中華書局合作,出版師友書信集,收錄他半世紀間與錢穆、朱光潛、費孝通、楊振寧、余光中和餘英時等文化名人及學者的通信超過兩百封,並配有描述及抒懷的文章,取名《人間有知音》。


「在中國人的文化裡面,情感表達是含蓄的。」對於金耀基而言,寫信,是知己與知音之間「談情」的一種方式,很輕,很淡,卻靈犀一點,十足珍貴。


金耀基


以下為金耀基自述:


我交往的師友,對我相當了解,可以說是「知我之人」,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知己。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伯牙和子期相知相惜的故事,知己和知音是很難有的。

我出生在內地,成長、接受教育,都在臺灣。三十多歲前,我曾經去美國兩次,1970年之後,就一直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事,直到退休。


金耀基將過往兩百多封書信結集成書,取名《人間有知音》


我收的信,在內地和臺灣最多,然後是香港和海外,所以這本書是「四地書」。由書中收錄的第一封信到現在,時間跨度大概五十年,可以說是我的半部回憶錄了。


中國人的文化裡面,情感表達不是很直白的,是講究含蓄的。知己和知音之間通信,不一定講情,但情已經都在裡面了。


錢穆(左)與金耀基


我很幸運,收到這麼多書信,其中居然還有用毛筆寫成的書信。


像是我的老師王雲五,他用草書寫書信,漂亮極了。像錢穆,他的毛筆字寫得也很漂亮。比如梁漱溟先生,是我生平最佩服的學者之一,我和他有通信,看他的字,有「松柏之姿」。


梁漱溟與金耀基的通信


為什麼手跡有這麼重要的意義?打字的話就沒有意思了,看上去冷冰冰的,沒有情感在裡面,手寫的話,就不一樣了。


說到散文知音,董橋是我的大知音。這本書信集中,我挑選了一些信,是他談論我散文作品的文字。他寫信的時候充滿睿智的看法以及熱情。而且,像他那樣談論我的人,可不少哦。


董橋寫給金耀基的信


楊振寧算是我的師輩人物,我和他認識在中大,也差不多三十年了。當我卸任中大校長的時候,他不能參加歡送會,就特別寫了一封信給我。


楊先生的信很簡約,他的文章也是很簡約的,我們常說他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塵」。


金耀基與楊振寧(右二)


這些人之中,有些人必然載入史冊,傳之永久。而他們的這些信,也等於是飛鴻在雪泥上留下的鴻爪吧。


情有很多種,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情多得很。情裡面,比較淡,比較輕,比較貴的這種情,對讀書人彼此來講,就是知音知己之間心裏面的一點靈犀。


《人間有知音》這本書,恐怕有點味道。我相信被寫到的人,不管是已經仙去,還是仍健在的,他們看到,也應該會覺得有意思。



想看更多香港好書?掃碼關注哦↓↓↓


不能留言怎麼辦?

長按掃碼,我們聊聊

相關焦點

  • 伯牙鼓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寫給未來的知音趙海彤我未來的知音:你好!我們今日學習了《伯牙鼓琴》這篇文言文,知道了「知音」的含義。人們常說:「知音難求」。為此我非常渴望有一個知音,所以今天我寫下了這一封信給你。知音就是兩個人相互理解,一眼就能看出你心思的人,讓人有著安全與默契感。雖然我還沒有遇見你,但我有預感我們一定會在某個.地方遇見你,認識你,了解你。也許你將陪我度過每一次哭,每一次笑,在無數的夜晚有你相陪,在無盡的白晝盡情歡笑。
  • 高山流水,一個關於知音的傳奇
    那麼,圍繞琴譜展現的就是曲洋與劉正風,令狐衝與任盈盈,人和人之間自然天性的最高境界——知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聞名天下的琴師俞伯牙,擅長彈琴卻因曲高和寡而鮮有知音。偶然間,他遇到了樵夫鍾子期。伯牙彈琴,心中浮現高山,鍾子期贊:「 真好,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
  • 周郎顧曲,知音難覓!
    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周郎顧曲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鑑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知音再往後演變,周郎顧曲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曲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 用一生,結交三百知音
    現代人,可能等到退休,才有閒情雅致坐在公園角落或養老院長廊撩撥琴弦,那時出現在身旁的,是知音,卻仿佛出現的有點晚。屆時,想攜手知音整出點兒動靜,估計也難了,廉頗老矣。熊三登島務農前,在上海拼搏十餘載,也算經歷過輕風細雨,僅僅悟出:一個人精力是有限的。用一生,結交三百知音。聽起來似乎很酷,是的,用心看完本篇,實操起來更酷。
  • 瑛樂知音正式加入視頻「國家隊」
    觀眾人數突破三萬之後,瑛樂知音再傳喜訊——瑛樂知音正式入駐央視頻,加入視頻「國家隊」!在央視頻中,瑛樂知音會發布哪些內容?瑛樂知音-央視頻也是圍繞鄭小瑛教授的音樂活動製作和編輯相關內容的。未來,瑛樂知音將會更加注重原創視頻的製作,並持續將原創視頻首發於瑛樂知音-央視頻。隨著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對現場的真實記錄和多媒體方式的綜合呈現,必然帶來更加深入人心的震撼力。
  • 劍膽琴心,又遇知音
    對於災難,我們避無可避,可是總有一群可愛的人替我們平凡百姓衝鋒陷陣。「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裡搶回更多的病人。」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院長這樣說。疫情發生之後,鍾老立刻趕往武漢,坐在餐車上的照片我們仍歷歷在目;各地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出動的武警、民警、醫生、護士,不計其數,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身影,怎麼不可愛.
  • 天籟遇見知音,日產天籟2021款煥新上市
    11月16日,天籟遇見知音,時空穿越之旅在武漢文旅地標-知音號上驚鴻啟幕,載滿時光故事的知音遊輪與歷經更迭創新的新款天籟在此相遇,在煙波浩渺,霓虹閃爍的知音江畔,現場近500名車主和媒體朋友們齊聚於此,共鑑天籟2021款煥新上市的時空大戲。
  • 知音漫客當年有最受歡迎的偷星九月天,為何還是走向了衰敗?
    相信很多從小就開始看漫畫的人應該都知道知音漫客這本漫畫,它在當時在小學生初中生中可謂是十分風靡,不僅僅是因為知音漫客有當時非常受歡迎的各種漫畫,更是因為在那個紙媒還非常盛行的年代,它的價格還算親民,並且一本書上可以看到很多正在連載的火爆漫畫,還是物有所值的。
  • 高山流水意,以曲覓知音
    這個故事後來引申為人們對知音和摯友難得的感慨。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 《昨日奇蹟》是一部公器私用的知音電影
    知音難覓,難覓知音,電影也就此走向一部可被如我等入戲知音瘋狂加分的「粉絲作品」。 其實,善於在強劇情下把故事引入一番社會思考的丹尼·鮑伊爾,本可以從這兒開始做得更好,比如拋出「過去黃金時代的音樂在今天還足夠有吸引力嗎?還是古早樂迷以話語權強撐著記憶?」 我的回憶立即又來到娛樂媒體工作時的一次選題會。因為胡德夫的突然走紅,副主編堅持想做梳理臺灣民謠發展脈絡的大專題。
  • 天上有七夕,人間有七惜(七夕同題詩)
    天上有七夕,人間有七惜。一惜父母,養育之恩今生不忘。二惜伴侶,結髮夫妻貧富不移。三惜手足,血脈之情一生不棄。四惜朋友,風雨並肩同舟共濟。五惜恩人,指點迷津難時助力。六惜知音,慰藉心靈此生相依。幾時曾有鵲來渡,何處能由鳳去翔。未敢忘情誰寄寓,於無聲處羨牛郎。七 夕李月琴離愁別緒感懷多,天上人間七巧歌。織女瑤池心寂寞,牛郎草屋淚滂沱。無緣咫尺同寒路,有愛天涯共暖窩。
  • 【知音美文】臺灣陽明山賞櫻花
    夕陽無限好,相伴有知音。
  • 3天14場,知音音樂會「樂」不停~
    為迎接雙節的到來從12月26日起知音各藝校、門店共計舉辦了14場音樂會請大家一起跟隨小編的步伐走進溫馨、快樂的音樂活動現場吧~超豪華的天域知音中庚校區正式與大家見面啦~為慶祝中庚藝校的開業12月26日起,知音精心籌備了4場音樂活動,超多驚喜~天域知音中庚校區12月26日11:00當今國際樂壇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藝術家之一。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他說:「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我常常疑心這裡應該是「百年歌自若」,而不是「自苦」,因為不管如何含辛茹苦、艱苦備嘗,他作詩時都是全神貫注、傾盡才思的,作詩時他百毒不侵、刀槍不入,沒有片刻才氣不足、精力不濟。在杜甫看來,他沒有遇到一個知音。
  • 漫畫 | 《知音漫客》、《漫客繪心》徵稿
    《知音漫客》創刊於2006年1月,2007年9月推出半月刊,2008年10月推出漫畫旬刊,到2009年11月,成功改版成為中國第一本原創漫畫全彩周刊
  • 知音集團否認停刊傳言 網友爭相調侃「知音體」
    「《知音》停刊了!」  很快,已經有人開始分析《知音》停刊的原因,「不是傳統媒體的潰敗,而是其眼光的遲滯。」「知音停刊,故事會舉步維艱。一是受眾高的一部分轉向了審美上更高端的紙媒刊物和文娛活動,從專欄、情感來信甚至親身體驗裡獲取更為鮮活的都市故事。第二是受眾低的一部分轉向了更為廉價的網絡及行動裝置閱讀和電視娛樂節目。上抽下離,引領一個時代的美學遠去了。」
  • 《知音漫客》改為半月刊,國產漫畫的龍頭,為何越來越式微
    但《知音漫客》不肯,它堅持走精品路線,其他漫畫平臺恨不得作者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更新,但《知音漫客》卻反其道而行之,把更新時間延長一倍,讓作者有更充足的時間思考劇情。 但除了《鬥破蒼穹》和《星海鏢師》等老ip之外,《知音漫客》近些年都撈不到什麼大ip漫畫,因為著名的網文ip都在閱文手上。既然沒有大ip作品,《知音漫客》只能培育自己的ip,而想要養活一個ip,操之過急是不行的,所以《知音漫客》只能改為半月刊慢慢來。
  •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漫漫人生,與書為友
    「高山流水覓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罷便讚嘆道:「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便讚嘆道:「洋洋兮若江河。」二人心靈相通,故為至交,情誼深厚。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絕弦,終生不再彈,因為,世上再無知音人。
  • 【隨筆】詩的「知音之悅」
    詩的「知音之悅」—— 讀張棗《現代性的追尋》文/林頤「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鏡中》被視為張棗的代表作,評論界認為它鮮明地亮出了張棗的詩歌方法論。用張棗自己的話來說,這種方法論就是「從漢語古典精神中演生現代日常生活的唯美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