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國劇60講第二季,我是主講人李星文。今天這一期,我們講講導演滕華濤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的幾部重點電視劇的創作過程。
十年前,電視劇是書寫世間萬物的重要載體,許多正在發生的社會現象和悲喜故事,都被創作者以電視劇的形式記錄了下來。編劇兼導演滕華濤就是一位時代記錄者。
從2007年的《雙面膠》到2012年的《浮沉》,滕華濤作品涉及到「房奴」「反腐」「裸婚」「婆媳關係」「職場潛規則」「國企改革」等一系列熱門話題,社會反響強烈。
同時,劇中也留下了數位極具特色的都市女性形象,諸如《雙面膠》裡精明獨立的胡麗鵑、《蝸居》裡為愛痴狂的郭海藻、《王貴與安娜》裡聰慧美麗的安娜、《裸婚時代》裡勇敢純粹的童佳倩等。
《雙面膠》
滕華濤表示,他從來不在劇中預埋話題,「從劇本到拍攝到播出要一年多,你去埋一些話題,一年後引爆是不現實的。」他更熱衷於展示社會的各個橫斷面,生發的話題更像是戰利品。
時間倒流30年。出身導演世家的滕華濤並沒有投考導演系。他覺得導演是綜合性的工作,得先學技術性的東西。在編劇、錄音、美術、攝影等諸多方向中,他選擇了電影文學系。
當時,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師資力量空前強大。王迪教授畢業於蘇聯莫斯科電影學院,回國後創立了文學系,講蘇聯電影。崔子恩是雙碩士。崔衛平講中國電影史。戴錦華還在給本科生上課。
滕華濤從各位老師的課程中受益良多。但他並沒有打算只做編劇,而是一直在為當導演做準備。他覺得,導演要有收拾劇本的能力,還要懂得怎麼和編劇溝通。
1995年,滕華濤本科畢業。當時,電影行業處於低谷,很多影院都改造成了家具城。而電視劇行業有一些民營公司露頭,創造了就業機會。滕華濤再次抱著「曲線救國」的想法入了行。
到了片場,他發現電視劇的拍攝和他學的那些歐洲藝術電影是兩碼事。電視劇不需要做太多影像思考,關鍵是講故事。
1997年的《危情時刻》,是他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胡軍演刑警隊長,張國立演劫匪,還在上大學的王千源演了刑警隊的一個小隊員。
創作過程極為辛苦。滕華濤嘗試使用好萊塢的拍攝手法,片場怨聲載道。大家都跟他說,「不能這麼追求調度,沒有意義。」但《危情時刻》的收視率不錯,這部戲之後,他在業內站住腳了。
滕華濤隨後執導了《找不著北》《非你不可》《永恆戀人》等劇,差不多兩年一部,跟何冰、王志文、陳坤、吳越、陳建斌等演員都合作過。他默默尋找著拍攝方法和風格,積累著跟演員磨合的經驗,也組成了一個工種齊全的核心團隊,其中就有長期合作的攝影指導曹盾。
這個時候,滕華濤以拍攝現代劇為主,也拍電影。電影《心中有鬼》的拍攝給了他極大的觸動,他下決心掌控全局,加強表達,這才有了《雙面膠》。
2006年,滕華濤和曹盾賦閒家中,等著電影《心中有鬼》開拍。恰在此時,滕華濤看到了《雙面膠》的文本雛形。
《雙面膠》
《雙面膠》最初在海外某文學社區連載,是網絡寫手六六以第三人稱創作的無從辨別真假的故事。六六當時人在新加坡,在網絡社區上寫作,小有名氣。
《雙面膠》已出了中文小冊子。滕華濤看了很感興趣,就主動聯繫六六。六六得了登革熱,躺在醫院裡,與滕華濤展開對話。
鑑於國內某大衛視對此已有改編意向,六六對滕華濤伸來的橄欖枝不大感冒。滕華濤告訴六六,他認為《雙面膠》並非簡單的婆媳衝突,而是一南一北的地域文化差異,一種都市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隔膜和對立。
六六聽了,就有些動心。滕華濤進一步勸說:「給衛視等於把改編權賣了,怎麼改是人家的事。但我要做的話,咱們隨時保持溝通。」六六聽勸,就把版權賣給了他。
滕華濤邀請曹盾一起來創作劇本。他先分好集,由曹盾改成劇本。他再上手統稿,如果覺得缺內容,就跟六六要。六六的臺詞是一絕,生活性的東西,一般人寫不過她。
就這樣,《雙面膠》的20集劇本成型了。緊接著,滕華濤先進入了《心中有鬼》的執導工作中。
《心中有鬼》是一部驚悚類愛情電影,由華誼兄弟出品,黎明、劉若英、範冰冰等擔綱主演。範冰冰還憑藉這部電影獲得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心中有鬼》
滕華濤說,「拍攝狀態很好,大家合作過程也很開心,但是這個項目太大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導演成了一個糅合各方意見的執行者,自我表達的成分很少。」
他下定決心:《雙面膠》一定不能這麼搞。有了劇本,他們開始尋找投資。當時,明星大腕主導發行的現象已然出現。很多投資人都表示,劇本不錯,但演員必須是某某才行。
滕華濤不以為然,在逐字逐句打磨劇本的期間,他腦海中早已勾勒出了《雙面膠》中人物的基本形象和氣質,他只想用「對的」,不想用「紅的」。
《雙面膠》女主角,他無意間瞄準了海清。海清在《玉觀音》中的表演,讓他覺得這就是他要找的人。男主角選定了塗松巖。他們都不紅,但已頗有實力。
華錄百納的老總劉德宏認可了劇本,同時也希望請一些大腕來演。滕華濤堅持主角用新人,兩個媽媽請潘虹和李明啟兩位老戲骨。劉德宏認可了這個陣容,給了550萬元的投資。
這是一個捉襟見肘的數字。滕華濤召集團隊開了個會,跟他們講,「大家已經在懸崖邊上了,只要我們不計代價,把這個東西做出來,要是行,咱就能往上走了。」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他們把《雙面膠》拍完了。
後來,上海影視頻道拿下了《雙面膠》的播放權。最初臺裡也不是很看好,「打算墊場用的」。機緣巧合,《雙面膠》真的在2007年暑假臨時補位上了陣。
《雙面膠》開播首日,收視飄紅。電視臺的人不敢相信。有人晚上六七點鐘跑到浦東和虹橋向賣盜版DVD的問詢,一位老闆透露當天《雙面膠》就賣了400多套。這下,誰都得承認,《雙面膠》確實在陣容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火了。
滕華濤認為,劇中文化衝撞起作用了。找都市人的精神困惑、情感模式、文化衝突,作為支撐點,就成了。他明確了自己的方向:講述平民百姓的生活,把時代的橫切面打碎了,揉在上海的某所公寓,某間磚瓦房,某個弄堂裡。
他說,「上海本身是都市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交融之地。摩天大樓外不到一百米就是石庫門,拐個彎就是另一個世界,生動,鮮活。」滕華濤與六六接下來合作的《王貴與安娜》《蝸居》,故事也都設定在了上海。
原本要先做《蝸居》。滕華濤和六六想要在北京和上海買房子,錯過了買房的時機,於是決定寫一個在房價飆升的背景下,普通人在都市中掙扎的故事。
六六寫得很快,不到三個月就完成了二十萬字的小說。但拿到故事後,滕華濤總覺得哪裡不對,一直沒有開拍。《蝸居》的項目就暫時放下了。
中途,六六給了滕華濤一個講她父輩故事的短篇,也就是後來的電視劇《王貴與安娜》的雛形,總共八萬字。
滕華濤將其發給華錄百納的老總劉德宏和搭檔曹盾,大家都覺得故事特別好,就是篇幅太短了,改成劇本難度很大。後來,他們找了編劇李曉明做劇本顧問,《王貴與安娜》的改編才順利起來。光是劇本,滕華濤和曹盾就打磨了一年。
《王貴與安娜》講述了出生於上海優越家庭的安娜,陰差陽錯和來自農村的王貴走到了一起,雖然一開始安娜對王貴全無好感,但兩人在愛情滋長和責任約束下,共度一生。
《王貴與安娜》
滕華濤說,這是對於現代的思考,而不是對過去的簡單記錄。現在自由戀愛了,但是往往走不到最後,而過去看上去天南海北的兩個人,卻能擰到一起過一輩子。他們帶著這個思考完成了劇本。
直到現在,滕華濤依然認為《王貴與安娜》有著經典的電視劇敘事結構,三十集左右的劇本,兩個人,一輩子。從容,飽滿。
《王貴與安娜》的創作過程,讓滕華濤想明白了《蝸居》裡不對的地方:裡面沒有真正的愛情,錯誤的愛情要得到正確的審視。他知道怎麼修改《蝸居》的劇本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主講人 | 李星文
編導 | 吳勇
攝影 | 吳勇 宋新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