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探險
李亞臻
電影《飛屋環遊記》講述了一個簡單又溫暖的故事,創作者對整個故事的發展和細膩的敘述使得這部影片在2010年奧斯卡電影節上獲得了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的殊榮。不知道是多少次回顧這部精彩的動畫片了,每次觀看的時候內心都會澎湃四起,感慨萬千。主人公卡爾·弗雷德裡克森是一個從小懷揣著探險夢想的老人,這個夢想不但讓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畢生所愛艾麗而且還給了他生活的其他希望。這樣一部電影已經承載了太多的溢美之詞,而原因就是因為細節的體現。
從整個故事的構架來說,故事的發展有主線有側面;從表達的感情來講,既體現了愛情還有親情甚至包含到了人與自然的相容之情;從創意特點來說,基本上顛覆了所有人對探險的概念,用五彩的氣球讓代表夢想的房屋起飛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故事的發展從卡爾作為一個孩子開始敘述,卡爾與艾麗的相遇就像冒險一樣神奇但是美麗。從卡爾與艾麗結婚開始的一段沒有對白只有配樂的故事情節是很多人對這部影片印象深刻的理由。甚至有網友將這段影片定義為「真正的幸福」,也是從這段敘述之後,本片的情感主線由愛情漸漸轉換為親情。故事中的小男孩羅素的出現就是親情的標誌,卡爾一生沒有子女,他對羅素的感情從一開始的厭煩到後來的盡全力保護也體現出了這段探險對他的深刻的改變。故事中出現的第一個小高潮就在,卡爾騙走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放出隱藏在屋子後面的氣球後,氣球帶著屋子迎著朝陽緩緩起飛的樣子。主人公卡爾在屋子裡打開窗戶對著窗外說話的時候,他的笑容與片頭出現的那個小男孩在玩冒險遊戲時是一樣的。屋子代表的是卡爾和艾麗的夢想,不受外界的幹擾和牽絆飛翔在空中。五彩的氣球和大膽唯美的創意使得觀眾感受到無窮的想像力和巨大的感動。故事繼續發展到天堂瀑布的部分,矛盾轉為了自然動物和極度尋求認可感的老牌探險家之間。這時候的情感主線就在親情的基礎上逐漸升華為人與自然的感情。就像小男孩羅素在叢林中第一次看見大鳥時所說,「我是探險家,是一切自然生物的朋友。」探險家是一個極度想要證明自己的人,他曾經非常享受人們對他的崇拜和尊敬,也因為自己的成績沾沾自喜,然而因為想要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傷害其他動物是錯誤的做法。這一點也體現出了人與自然應該相容相愛的主旨。不得不提到的還有片中出現的小狗道格和大鳥凱文,擬人化的表演不僅讓觀眾感到他們憨態可掬更是主線轉化的重要角色。他們身上體現出的不僅是與人類的友好更表現出忠誠,友愛的本性。之所以說好的電影會體現真善美,最好的電影懂得運用他們並且隨著劇情發展升級這些美好的情感。
我詢問過很多人,他們認為《飛屋環遊記》裡面最令人感動的部分是哪些,我得到的回答卻是出乎意料的五花八門。任何一個小的細節可能都會給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情感刺激,讓他們在其中得到共鳴並且記憶深刻是非比尋常的一件事。巨大的房屋是卡爾和艾麗一輩子的心血和夢想,當愛人離開世界,卡爾做出了尋找夢想的決定。這是我們當中多少人還沒有跨出的一步,總把夢想掛在嘴邊上,但總是在時間飛逝以後才幡然悔悟。這是敬佩。片中卡爾和羅素跑出探險飛船,但是大鳥凱文卻危在旦夕的時候,卡爾與羅素產生爭執。經過思想鬥爭以後卡爾最終回去救回大鳥。這個片段讓我們看到很多時候堅持夢想重要但是要學會權衡當下,沒有愛就得不到支持。這是理解。和其他許多動畫影片不一樣,這部《飛屋環遊記》更類似於一部成人童話。多了更多的感情所以也更加讓人百感交集。從整部電影來看,立意深刻只是其中一個特點,電影當中出現的每個人或者動物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從拆遷房屋的老闆到接卡爾去老人院的工作人員,還有大反派冒險家,他們每個角色都被刻畫的非常豐滿,這也是整部影片成功的巨大原因之一。
也許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場探險,有喜有怒,有哭有笑,我們把夢想背在身後或者乾脆住在裡面,但真正選擇去實現夢想的人就不會後悔。生活裡面愛人可能離我們遠去,親人也不會一輩子相伴左右,只有實現自己的夢想才會讓人生真正的圓滿。不管你有沒有像卡爾和艾麗一樣已經尋找到了人生的真愛並且幸福的相伴過,我們懂得如何堅強的生活並且勇敢的探險人生才是彌足珍貴的經歷。
很多人想看到卡爾把房子停在天堂瀑布以後會做什麼,故事會怎樣繼續。其實,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像他一樣,失去了重要的人之後心裡背著這麼一座空房子。卡爾不會住在裡面,也不會繼續生活在那裡,探險之所以叫做探險,就是因為學到東西之後我們還會繼續回歸正常的生活。卡爾在最後看著五彩的氣球帶走了他珍愛的那座房子和他的夢想。那一刻,他的夢想其實已經實現了。他終於能從失去愛人的悲痛和執念中走出來,對羅素許下新的承諾,讓生活繼續前行。想起片頭妻子艾麗躺在病床上,卡爾用自己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他走過來,她放下書,她握住他的手。也許這一刻,她心裡在說,「與你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冒險。」
作者簡介:
李亞臻,1992年生,蘭州人,本科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現於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清醒時做事,糊塗時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