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擔仔麵遠近馳名,百年老店洪芋頭擔仔麵當年也生意鼎盛,後代分「洪芋頭」、「度小月」兩系統。現因第四代老闆另有人生規劃,決定歇業,日前低調將招牌撤下,美味只能留在記憶裡…
路過臺南民權、西門路口的民眾,都發現「洪芋頭擔仔麵」的招牌已撤下,網站與粉絲團更顯示「永久歇業」,電話已是空號。鄰居說,去年第三代老闆娘洪吳佳芬病逝,第四代決定收手,已於上個月歇業。
臺南擔仔麵是洪芋頭所創。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當年,他以蝦湯、蒜泥、黑醋、豆芽與油麵做出鮮甜的湯麵,加上肉燥,成了特有的臺南風味,百年傳承,成了臺南最具代表性的小吃。
臺南擔仔麵上桌前,都會先以熱水淋碗,再放燙好的油麵、豆芽,加上肉燥、蒜泥、烏醋、蝦仁,襯以鮮蝦頭熬成的高湯,鮮美獨特的風味,徵服無數人的胃。
已故詩人楊乃胡題詩讚譽擔仔麵「米粉細絲與麵條,雅賓環繞饜宵宵,谷都食譜添佳點,一段豚香芳味饒。」
洪芋頭的曾孫洪秀宏表示,曾祖父早年在水仙宮挑扁擔賣面,頗受好評,日本官員邀他到官邸煮擔仔麵,日本天皇的弟弟也曾吃過;當時的仕紳特別喜歡在晚飯後,坐在矮桌前與友人吃擔仔麵,後來吸引許多達官顯貴和觀光客來嘗鮮,奠定了擔仔麵的地位。
度小月的張秀蘭表示,洪芋頭原以捕魚為生,每年清明至中秋期間常有颱風來襲,漁獲量不好,俗稱「小月」,為度過淡季,20歲的他苦心專研獨門肉燥,為了與大骨湯熬製的切仔面有所差異,使用蝦頭高湯,並在湯內放入蒜泥去腥,早期四處挑著扁擔賣面,累積客源後在水仙宮前設攤,懸掛「度小月」的燈籠營業。
洪芋頭的長子洪舉在、次子洪再來繼承父業,共同在西門路上經營度小月,但因生意興盛,隨後在中正路上開起第二間店面,傳承熬到第三代洪振銘時,因臺南小吃百家爭鳴,決議註冊「度小月」為商標。
擔仔麵創辦人洪芋頭,早年在水仙宮市場挑扁擔賣面的歷史照片。圖/度小月擔仔麵提供
洪振銘當時沒阻止堂兄洪東英使用,只表態「度小月」往後不接受加盟,傳聞洪東英大怒,他用祖父之名,改店名為「洪芋頭擔仔麵」,1972年註冊「洪芋頭」擔仔麵營業,正式分家,兩家店各有死忠消費者。
「洪芋頭擔仔麵」第三代洪東英過世後,妻子洪吳佳芬與女兒洪佩吟、洪怡如接手,店裡的師傅、廚工都是看著姐妹倆長大的老員工,但年華老去,老師傅也陸續退休。
洪東英的侄女表示,去年洪吳佳芬過世後,生意每況愈下,兩姐妹因各有生涯規劃,決定忍痛歇業,將美味留在世人的記憶裡。
記者訪查,無法與洪佩吟姐妹取得聯繫。「度小月擔仔麵」第四代的張秀蘭則證實洪芋頭已歇業,但不願多談細節,僅表示兩家並無往來。
不少遊客得知老店歇業,相當遺憾,但也只能憑著照片回憶那鍋擺在矮桌前的肉燥,和寫著洪芋頭的大燈籠了。
@兩岸心觀察@ 微信公眾號,由熱心兩岸關係的青年志願者共同創辦,以「用心觀察兩岸」為使命,致力於為關心臺海問題的兩岸同胞,提供一個資訊傳播、熱點述評的平臺!
投稿與客服
laxgckf@126.com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為方便交流,可長按下方二維碼,加入本站微信群交流。
進群後請修改群名片:所在地區+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