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記者 劉詩萌 北京報導
自5月1日開始,北京正式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已有兩周時間。以「柔性」政策著稱的北京垃圾分類究竟效果如何,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
據報導,5月11日至12日北京開始對違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行為進行罰款,兩日內立案144起,處罰金額共計22萬餘元。
與上海垃圾分類第一天就開出了4張罰單不同,北京並沒有急於開始處罰,而是先宣傳教育、警告和責令改正,給出了充分的緩衝期,直到10天後才正式罰款。不過,北京城管執法部門在處罰上並不「手軟」, 首張罰單給了豐臺區的物美超市大成路店,金額高達9000元。
《華夏時報》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在實施強制垃圾分類的半個月當中,北京市民垃圾分類意識普遍有所提高,景區垃圾分類設施基本完善,菜市場、便利店等商品零售場所的「限塑令」也初見成效。不過,部分生活小區和辦公場所內垃圾分類「四分桶」設施仍然不夠齊全,導致居民將垃圾分類後卻發現無處可投。
罰款覆蓋投、收、運三環節
長期以來,垃圾分類難以推動的一大原因就是出臺的規定難以操作,而此次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了小區物業、機關社會單位、公共建築所有權人等十類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主體,也針對不同主體加大了處罰力度。
例如被開出首張罰單的物美超市大成路店,因為售賣水果的區域只放置了一個沒有任何標識的垃圾桶,未將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腐爛水果、水果皮等廚餘垃圾和塑膠袋、紙盒等其他垃圾分開投放,作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按規定被處以3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每個單位和個人都會產生垃圾,因此都是分類投放的責任主體,都應當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垃圾,不存在『法外之人』。」北京市人民政府參事、北京市垃圾分類專班專家組組長王維平日前撰文指出。
此外,記者注意到這兩日的處罰體現出另一個特點,就是不僅集中在垃圾投放上,而是對垃圾分類涉及到的投放、收集、運輸這三個環節都予以重點檢查。近日公開報導顯示,有單位、餐館因未將生活垃圾分類投入相應標識的收集容器內被罰,如海澱區大慧寺7號院北京城建物業有限責任公司、海澱區上地六街康得大廈底商熊貓範餐館;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未辦理生活垃圾排放登記被罰,如人濟山莊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北京惠民仁濟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因消納渣土未辦理渣土消納許可證被處2千元罰款;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單位未按時分類收集和運輸不同種類生活垃圾被罰,如北京宏潤順誠保潔服務公司就因此被罰1萬元。
「限塑」初見成效
除了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外,《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還規定,禁止在本市生產、銷售超薄塑膠袋,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不得使用超薄塑膠袋,違者將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立即改正,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再次違反規定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記者走訪中發現,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的「限塑」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此前走訪的西城區一家711便利店已經將售賣包子、茶雞蛋時所用的超薄塑膠袋換成了明顯加厚的袋子,同時還將原有的兩個垃圾箱分別貼上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標籤用以分類。不過,店內並沒有在明顯處放置可回收垃圾箱。
附近的菜市場也將薄塑膠袋換成相對較厚的袋子,並在秤上貼了「塑膠袋1毛」的標籤。一家路邊新開的燒餅檔口也貼出了類似的告示,店主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這樣做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不過在結帳時,他卻並沒有收這0.1元塑膠袋錢。
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蘭亞軍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要求使用厚度不小於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浪費原料和汙染環境,讓人們減量使用塑膠袋,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所謂的『白色汙染』、『塑膠袋滿天飛』的狀況主要是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薄塑膠袋造成的。其實厚塑膠袋的本質同樣是汙染環境,但人們會進行多次再利用,相對來說要好得多。」他說。
從這一角度上說,換成厚袋只是第一步,讓民眾減少使用和循環利用塑膠袋才是最終的目的。我國從2008年6月1日就開始實施「限塑令」,在全國範圍內要求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但十餘年間始終屢禁不止,關鍵問題就在於如何使「限塑」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單位和社區將成下一步檢查重點
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透露,日前城管執法部門共檢查各類賓館、飯店餐廳、機關事業單位、樓宇物業、商場超市、居住小區1.5萬餘個,對存在問題的2450家單位予以批評教育、警告和責令改正。
不過,社區尚未展開垃圾分類的現象或許依然存在,並且不在少數。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於2020年4月30日至5月5日對北京市15個區的600餘戶家庭進行的問卷調研,參與調研的家庭中,36%的家庭所在社區已開展了垃圾分類,多數社區還未開展。44%的家庭已在居家過程中開展了垃圾分類,也就是說,參與居家分類的家庭數大於社區已開展分類的家庭數。對於影響垃圾分類推行的原因,調研家庭普遍認為主要是由於沒有配套設施、不知如何分類和時間匆忙。
據悉,北京城管執法部門下一步開展執法檢查的重點為單位和社區投放環節的普查;檢查垃圾清運企業,緊盯收運環節中無資質運輸、混裝混運、洩漏遺撒等問題;檢查消納處理環節和再生資源回收環節,緊盯消納處理企業未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廢品收購場所環境髒亂等突出問題;對拒不履行分類義務、拒不落實分類措施、拒不整改、阻撓執法的單位和個人,將採取曝光、處罰、聯合懲戒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