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久能見效?
學習這事,有一個「1000小時理論」。
它實質表達著:對於新領域的學習,必須有一定量(比如1000小時)的投入才能夠實現明顯的質變。
放在聽力這事,我們一起來算算:
● 每天聽力1小時,一年365小時,也就是3年產生質變;
● 每天聽力2小時,一年730小時,也就是1年多產生質變;
● 每天聽力3小時,那一年便可以突破;
我們家孩子的進步也印證著這條理論。
實踐中,我孩子堅持聽力2年,平均下來每天1小時左右的聽力時長。目前大概是直接裸聽高章書的水平。
通俗一點表達,估計她的聽力在高考英文水平位徘徊。
(比如11月底聽完的The land of the Stories, 藍思值720-860L,AR 5.0-6.1。
孩子沒看書直接裸聽,還興高採烈地給我複述故事)
而我認為,她距離聽力比較自由,日常輕鬆攝入國外新聞音頻,應該還需要一年多的磨練。
這種1000小時的估算有什麼意義?
a、了解投入產出比,做好沉澱的心理準備
雞娃忌諱心態浮躁,朝三暮四。
當你清楚這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項目,就不會因為半年沒闖出來而沮喪和動搖。
目標就在那,是希望:
一年密集衝出來——考驗的是衝勁;三年細水長流地堅持——考驗的是執行力;還是不追大目標,稍微提升就好了——考驗的是家長的平常心;家長一定要有目標感,去進行合理評估。不要陷入目標和實際行動的錯配中。
沒有目標的行為驅動,容易陷入只是感動自我的付出。貌似努力了,實則成效不大。
b、更好規劃路線
既然知道聽力投入是一個長期戰役,便需要更好地斟酌路線:
家有學前小童:
時間比較充裕。
即使4歲才開始聽力,每天堅持1小時,上小學前都能有一個比較好的積累。
這個階段的聽力進階,更多考驗的是家長能不能堅持,還有小孩認知發展。
所以,虛構類文學作品往往會是主流選擇。上小學後,非虛構作品比重才會逐漸增加。
(少部分學前便通過FCE的孩子就不在討論範圍了)
家有大童:
家長面臨的難點是:學習緊張,課餘時間不充裕,孩子不好掌控。但大童的認知力又是一個優勢。
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參加劍橋KET/PET/FCE考試,那我給個小建議:在保證聽力執行時,要注重聽力材料選擇。
爭取虛構和非虛構作品比例各佔一半,甚至非虛構類作品比重更大。這會對他們未來考試有幫助。
02安排在什麼時候聽?
每天1小時或以上的聽力時間怎麼擠出來?
不要指望孩子每天規規矩矩地坐在書桌聽音頻。聽力最好的開展方式是利用零碎時間。
我給大家列了一個時間表:
表格中的零碎時間如果都能利用上,一天3小時聽力妥妥保底。
能做到當然最好了。但我知道這對家長考驗很大,滿滿的壓力感。
那就打個折,犧牲一些進度,儘量在表格中的時段安排出1小時,堅持下去,效果也是極好。
我們家的安排,基本是利用早餐、上下學,及接送遊泳的路途時間。合起來有一個小時了。
基本上小學畢業前能過FCE的孩子,都很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做聽力。
年紀越小考過的,花在聽力上的時間更多——要不一整天醒著的時候都掛著傾聽者。要不直接多上外教課,用外教聊天代替聽力。
在聽力安排上,有一些我曾經歷的思考,也稍微給大家提一下:
// 聽英文還是其他材料:
現在值得聽的音頻內容很多:英文、大語文、歷史等等,很多精品內容,對孩子發展大有裨益。
但時間就那麼一丁點,需要忍痛做出選擇。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排序。
小學階段,把英文拉到一定高度,為初高中其他科目騰出空間,是我們家的目標之一。
我們平日沒有英文交流環境,所以每天的英文聽力時間,我很堅定地要執行和保障。
那其他學科的音頻怎麼辦呢?
我的處理是:
放棄音頻啟蒙,改用書籍啟蒙。
學習攝入方式,可閱讀可聆聽。我更喜歡書籍閱讀。一是單位時間吸收效率更高,二是基於我們家必須將聽力時間安排給英文。
// 英文聽力安排和親子交流如何平衡:
圖中列出的碎片時間,是英文聽力絕佳時機,也是親子交流的高光時段。
這也是我們家僅安排一小時左右聽力的考慮之一。因為家庭晚飯、臨睡前的時光,我還是很希望能和孩子們交流。
03用什麼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聽力日常可以用什麼器材,更方便安排呢?
我們家使用到的好物分別是:
#傾聽者:
絕對的雞娃利器。外放聲音極大,復讀調速循環功能,小巧便攜、英文MP3音頻直接放進去就好
#兒童藍牙耳機:
必須是兒童的藍牙耳機,因為有分貝限制;
#藍牙小音箱:
小巧可移動;
(我們家現在一直用的設備)
具體使用場景:
在家
直接播放傾聽者。如果希望聲量更大,覆蓋面更廣,可以用藍牙小音箱連接傾聽者。孩子跑去家裡哪個角落都能聽到。
上下學路上
我們家是開電動車上學的。
孩子喜歡用兒童藍牙耳機連接傾聽者,坐在後面悠哉遊哉地聽。這樣雙手可以解放出來做其他事情。
陳少小分享:
聽力這事,我再多說兩句。
我覺得聽力安排,對家長最大的考驗是需要不斷評估孩子進度、尋找進階的材料、及時更新。
即使孩子已經形成聽力習慣,家長仍需要深度介入這部分。
所以,前方道路是光明的,但家長也不是一勞永逸,可以做甩手掌柜。建議大家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04聽什麼內容?
一般聽力內容,會涉及到以下幾部分:
兒歌、動畫片音頻等;分級讀物、繪本、橋梁書等;初章、中章、高章虛構文學作品、國外教材音頻等;BBC環球慢速英文、美國之音VOA、脫口秀talk show等非虛構音頻。
從兒歌、動畫片到英文新聞、脫口秀,內容算是逐漸深入。
當然,項目間也可以交錯安排,具體需要看音頻難度。
比如有些動畫片難度很高,娃大了也可以聽。而孩子聽著高章時,也可以聽聽慢速英文。
整體安排原則:
小童啟蒙:
一般會從兒歌、動畫音頻開始。
因為不太坐得住、認知力不夠強,給小童啟蒙,家長一般都需要用誇張的動作或者實物,讓他們理解聽力詞彙。這樣小童再聽英文音頻時,才不會淪為背景音。
隨後,再逐漸加入分級讀物的音頻,一步步向上進階。
整體而言,這類群體講究趣味,且時間充裕,可以慢慢體會語言的美。
大童啟蒙:
時間緊張。可以先從分級讀物切入。
孩子不嫌RAZ枯燥,就先安排這款「詞彙王」讀物。孩子聽不下去,才遞上趣味性強的牛津樹。
孩子越大啟蒙,越可以在難度上進行大膽嘗試。
推進去了,那當然很好。推不進去,再去降級。不然容易在低級別不停打轉。
05回答幾個聽力困惑
這一陣,我在英文聽力這事上,反覆回了幾個共性問題,想著可能還有朋友有困惑。
在這裡也稍微列出來分享:
問:孩子看過的才能聽懂,沒看過的聽不懂,這樣正常嗎?
答:非常正常。這是聽力進階的一個階段。當聽力詞彙積累逐漸多時,孩子才會慢慢把聽和看剝離。
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好聽力難度的合理進級。聽分級讀物材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能夠省卻家長的難度定位功夫。
而且,切記切記,務必要堅持下去。
問:怎麼判斷孩子聽得進去?
答:判斷孩子聽進去的最好手段,是觀察他們的狀態。
如果他們沒有:
眼神左右飄離;向我們提出:看不懂,沒意思;聽音頻時老搭話,找我們聊天;那恭喜你,說明他們聽進去了。
不要老問孩子「這故事講了什麼」,「能不能英文複述」,「背下了幾個句子」。大部分孩子都不喜歡這種方式的。
給大家一個盼頭:當孩子進入狀態,他們會不滿足零碎時間聽,還真是會靜靜地坐著聽。
我便曾在某天晚上,發現孩子一個人待在漆黑的房間裡,坐在凳子上一動不動。我嚇了一跳,後來發現她在用藍牙耳機連接傾聽者,在一直聽著英文故事。
所以,給自己一個期待吧~
問:怎麼引誘他們踏入聽力之路呢?
答:有幾個小建議分享:
合理難度:也就是處於他們踮踮腳尖、推詞一下便可以明白的難度;
興趣優先:像上文提及,RAZ這類枯燥的推不動,那果斷換牛津樹。保持興趣最重要;
不要輕言放棄:也許孩子這一陣真不行,那就隔一陣,再進行嘗試;
製造機會:為了讓孩子順利進入英文世界,我們家再也沒有出現普通話版本的動畫片或者動畫電影——為的就是讓英文變成一件合理存在的事情。
今天的聽力安排細節點分享,不知道是否有擊中你們的疑惑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