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的出場次數是很多的,但是很多的人都發現了,每次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出場的時候,都是坐在蓮花、或者站在蓮花上的,這是為什麼呢?
蓮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 當我們走進佛教寺廟時,便可到處看到蓮花的形象。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
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的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
寺廟牆壁、藻井、欄杆、神帳、桌圍、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可見蓮花與佛教的關係何等的密切。
蓮花到底有什麼魅力?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淨、充滿香氣,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
「初期佛教徒是基於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
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淨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淨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藝術多年的陸豔冰解釋,對修淨土宗的信徒,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皈依處。在淨土思想的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溼生等輪迴。
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裡「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淨土世界。
《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佛喜歡蓮花的另一種說法:
蓮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饑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
《鹿母蓮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蓮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蓮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蓮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