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是中華多源流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於姬姓和改姓等,張也是星宿之一,其形狀似弓,起初是擅長製造弓箭的原始氏族圖騰,後來慢慢演化為姓氏。
說起中華民族的姓氏,我們首先會想到《百家姓》和其中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但事實上「王李張劉」才是當今人口最多的四大姓氏,有句俗話說得好「張王李趙遍地劉」。根據最近一次的人口數據顯示,張姓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9540萬,在我國姓氏人數排行中居第3位。
但是,張姓作為中國一個大姓氏,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由張姓建立的王朝卻是寥寥無幾,而在其中,按照嚴格來說,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然偏安東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前涼,也被稱為前涼帝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都城姑臧(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是東晉時期割據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漢族政權。共傳涼武王、涼昭王、涼成王、涼文王、涼桓王、涼哀王、涼威王、涼衝王、涼悼公九朝,歷經76年。
這樣一個唯一的張姓王朝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亂政,逼迫了晉惠帝退位,自己稱帝,之後河間王司馬顒、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以清君側為名討伐司馬倫,導致西晉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內亂,史稱為「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涼州的名門望族張軌被晉惠帝封為涼州刺史,張軌到姑臧就任後,舉賢任能,涼州大治。同時他又組織軍士多次擊敗了入侵涼州的鮮卑部落,保證了當時西北方的安定。
公元314年,張軌病逝,終年六十歲,他的長子張寔[shí]接任涼州,後張軌被追諡為涼武王,廟號為太祖。
公元320年,張寔被部下殺死,本來按照父死子繼的傳統,他的位子應該由長子張駿接任,但因為當時的張駿尚且年幼,於是兄終弟及,張寔的弟弟張茂接任了涼州。張寔後被追諡為涼昭王,廟號為高祖。
公元324年,張茂病逝,沒有子嗣,於是涼州就又交回了侄子張駿手裡。張茂後被追諡為涼成王,廟號為太宗。
公元346年,張駿去世,共在位22年,終年四十歲,他的兒子張祚篡位,被追諡為涼文王,廟號為世祖。
張祚繼位後,先自稱為涼公,後自稱涼王,之後又稱帝,而且給高祖張軌以及眾位祖宗都追加了諡號和廟號。從此,前涼政權正式獨立於東晉朝廷,成為獨霸西北方的政權組織。
公元376年,前涼末代君王張天錫向前秦投降,前涼政權滅亡。從公元301年張軌開始,共歷經76年。
公元386年,張天錫次子張大豫重建了前涼政權,後來也被殺,復闢的前涼也因此再次滅亡。
編者說
即使在整個東晉十六國中,前涼都是中國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促進了漢族文化和西域各族文化的傳播與融合,對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