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詞語集合表達

2020-12-18 姜偉延生護寶

一位中國頂級大學的哲學學者,在談及西方哲學絕對優勢時,提出西方哲學核心哲學概念物自體,此在,存在,都不能再進一步進行哲學的解釋。就這三個漢字及漢語符號而言,物自體,此在,存在,不能進一步解釋的學術論述,本身已經違背了西方語言哲學大家索緒爾,關於符號整體中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本能的理論。物自體是一個符號,此在是一個符號,存在是一個符號,放在哲學整體中就必須具備符號自身的能指和所指本能。

首先必須再作說明,學者質疑,中國化的唯物哲學一些表述,將哲學的存在,定義為物質存在的非議是合理的。哲學的存在,是物質存在之後,或者同時的存在,是感知物質存在的存在,可能的先有或者同時物質存在後有哲學的存在作為存在。

哲學的物質和感知的物質,可能是一個物質,也可能不是一個物質。這就要從哲學是什麼談起。

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當哲學的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時,只使用了基本元素而沒有使用感知物質時,就成為了符號結構體系的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人類思維方式集合的符號結構體系純粹哲學表達,就是西方哲學的物自體。可以說,物自體,思想體就是人類純粹的本體哲學體系。

西方哲學的此在概念,要比物自體的哲學概念複雜許多。只要堅持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的哲學定義,此在的西方哲學概念,也是可以進一步解釋的。

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表達,此在概念當然是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的重要部分。此在概念是共時性的瞬間存在。當只有一個被感知的物質時,就沒有什麼共時性的同時與歷時性的區別了。只有兩個,兩個以上的被感知的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才會有共時性的同時瞬間存在的此在。就是說,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之中,加入了兩個和兩個以上的感知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以後,才會擁有了哲學的此在概念。

哲學的此在,是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的此在概念,是人類思維方式對於兩個和兩個以上感知的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的集合以後的複合表達的此在。也是物自體再添加上了兩個和兩個以上被感知的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的新符號結構體系的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迏的此在。

可以說,當一位哲學的學者,作出了西方哲學的物自體,此在,存在的核心哲學概念,再無法進一步解釋的哲學論斷,哲學水準判定是零分,可以認為這位學者仍然是一位西方哲學,或者哲學的門外漢。

哲學的存在概念,是哲學的入門概念。如同小學教育的算法概念一樣的哲學入門概念。存在概念,是人類言語所表達的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人類用言語表達人類思維方式的集合,必然有人類所感知的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的人類思維方式的綜合表述。只是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述沉澱於人類思維方式的感知物質,物體,事物,事件,實事,事實,實在的相互關係之中而已,難以分辨。

相關焦點

  • 共時性思維方式稱為時思
    人類哲學的歷史,是曾經的哲學當代。人類哲學的當代,又是即將的哲學歷史。人類根本的思維方式是共時性思維方式,又稱為時思。歷史哲學的時思,是當時的當代哲學的時思。當代哲學的時思,是未來歷史哲學的史實中的時思。正是由於哲學歷史和哲學當代的無數次續存的延續,使得人類恆久生存在哲學的時思表達的符號,言語和語言的世界中和哲學的時思未表達的人類意識思維的世界之中。
  • 哲思|哲學思維的四個觸角
    因此,哲學不應該被片面地理解為介乎科學與神學之間的「無人之域」,它與其他三個板塊是共存共榮,一起向前發展的。如果說,科學注重的是觀察、實驗和歸納思維,藝術注重的是想像力和形象思維,神學注重的是天啟、信仰和演繹思維,那麼,哲學注重的則是人生境界和辯證思維。哲學思維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前提性的、刨根究底的思維。
  • 思維與機器: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的哲學推論,人腦無限超越機器
    一些思想家,如約翰·盧卡斯和著名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他是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相信哥德爾和圖靈的工作以數學精度證明了人類的思維「無限超越機器」。儘管盧卡斯和彭羅斯的觀點不同,他們的推理的要點是:考慮一個具有遞歸公理和足夠表達能力來表述算術真理的正式系統S,它在圖靈機M中有一個對等物。
  • 中西方哲學問題的疑惑?
    中國沒有哲學?中國沒有標準的哲學和哲學體系?中西方的哲學問題的焦點在於:中國最早產生了哲學,還是西方最早提出了哲學的問題。中西方的哲學問題,存在於許多疑問和眾多疑惑之中,千年未得其解,百年未見答案。1,中國哲學將世界的全部存成在先天八卦符號系統中。西方哲學將世界全部,先放進上帝符號裡,又裝入實體的詞語中。數千年過去後,世界認同那一個方式確定為哲學。2,中國哲學用後天八卦符號系統和易經符號結構體系,現生在地再現世界的全部。近現代西方哲學用物自體,辨證法,此在及結構表達世界的全部。數百年後,人們確認那一種再現表達世界的哲學在先,那一種在後。
  • 共時性思維方式構成時物的時顯產權歸中國
    西方現代哲學以自開顯理論自居,其實自開顯的哲學理論來源於中國,自開顯哲學理論的智慧財產權,發明創造權歸屬於中國。時顯的哲學定義:具體時物正在進行著的與時偕行的與時消息的自顯過程之中,由具體時物所構成的時料實物的與時偕行連續消息的共時性組合,所產生的具體時物和具體時物之中的具體時料實物與時消息的離散消息的自開顯示及具體時物和時料實物離散消息與時偕行的繼續自顯開顯的哲學研究方法理論。
  • 高旗/李健&幻境工廠童聲合唱團 《宋詞輯壹》
    創作緣起 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宋詞元曲的文學成就一直佔據著巔峰之座,是不朽的人類文化瑰寶。 然而,可惜的是宋詞元曲詞本流傳至今,但其音樂的部分卻早已失傳。 搖滾音樂人高旗,此次將音樂的創作靈感馳聘於宋詞元曲及童聲合唱這個聽起來與搖滾樂毫不相干的領域 。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其實不然,高中所學的哲學和大學所學之哲學又非完全相同。「哲學」(英語: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 一個神秘而又熟悉的詞語,19世紀70年代,日本啟蒙思想家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
  • 羅伯特·所羅門: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條重要特徵
    今天的欣賞的內容節選自《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是這本書導言的一部分,小標題名稱為「明確表達和論證:哲學的兩條重要特徵」。我選擇這段文字,是為了提醒大家在哲學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注意鍛鍊自己思維的邏輯性和表達的條理性。
  •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張汝倫:學哲學是沒有用,但你憑什麼藐視哲學?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即表達了這種智慧。這個也是長期以來也是哲學的一個基本任務,這是任何一個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20世紀物理學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名字海森堡、薛丁格、馬赫,這樣的人無一不是哲學家,無一沒有哲學著作。哲學,讓人為之人哲學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是人,不是動物。事實上,人類的思維分成兩類。一類是跟人類的生理本能有關的思維。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哲學的本體是中國哲學的哲學的主體,對於哲學的本體的熟悉、認識、把握、駕馭、分析、應用、中國哲學要比西方哲學更勝一籌,畢竟是中國哲學的自己的祖先傳承的哲學的本體的東西。西方哲學以中國哲學的本體作為西方哲學的哲學的本體。
  • 哲學與人生
    那個時代書太少,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看著看著就喜歡上了,這麼多年來還是特別鍾愛哲學類的書。看哲學方面的書籍對人的幫助可以說特別大,真的能改變一個人。我們每個人最主要的特徵應該是表現在思維的形式上,你思維的模式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類型的人,更是決定了你看世界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如果你真正學習過哲學,你看問題既能理解別人的看法也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一般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因受人蠱惑而上當受騙。
  • 哲學問題的特質
    「不知而問」與「因知而思」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這意味著「求知」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類具體的生存中就表現為對各種不同事物的發問,人們不同的發問方式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思維。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我們姑且將這兩種思維稱為「現象思維」和「本質思維」。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比較
    這意味著「求知」在其本質上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而求知在人類具體的生存中就表現為對各種不同事物的發問,人們不同的發問方式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思維。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和哲學家的「三個問題」代表了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我們姑且將這兩種思維稱為「現象思維」和「本質思維」。這裡的現象並不是在胡塞爾「現象學」的意義上來使用的,而是指人們感覺直觀中的經驗。
  • 高中地理《人類的地域聯繫方式》三大知識點思維導圖啟示!
    01《人類的地域聯繫方式》一級知識點(1)郵電通信人類的地域聯繫方式思維導圖02人類地域聯繫方式的二級知識點:郵電通信:郵政通信,電信通信,兩種通信方式的特點。03核心內容卻在三四級知識點上,這才是考試內容實際上,人類地域聯繫的方式三級知識點和四級知識點,才是要考試的核心內容。
  • 紐約大學Gary Marcus等撰文:人類思維對於AI的11個啟示
    讓它學習人類的思維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因為在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上,人類思維遠超機器。 為此,本文提供了 11 條來自認知科學(心理學,語言學和哲學)的線索。 1、沒有萬能藥 從行為主義到貝葉斯推理再到深度學習,我們總是提出簡單的理論來解釋人類的智慧。
  • 男孩起名:宋詞中詩意文雅、心懷廣闊的男孩名字
    ——秦觀《木蘭花》飛:指飛翔,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形容極快,疾速,也指感情的表達與傳遞。用作人名意指聰明過人、反應敏捷、追求卓越與成功。 鴻:大雁;書信;旺盛,興盛;學識淵博。用作人名意指學富五車、興盛、文採斐然之義; 4、【天闊】: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楊慶峰教授的《斯蒂格勒、數字人文主義與人類增強》分析了斯蒂格勒對於當代人類增強技術研究的哲學啟發。[3]值得指出的是,其中「技術化科學」的確切所指,就是科學、技術在實踐層面趨於一體化意義上的「科技」,而「科技」一詞自上世紀80年代中國步入科技產業化快車道後的流行便是現實的明證,當然這也表明了中國思維與文化中對待科技的實踐性與實用化取向。
  • 追問哲學的心路歷程和研究心得
    它所針對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學、怎樣進行哲學研究和哲學教育;它的「靈魂」就是一個「通」字, 「融通」古今中外哲學, 「貫通」哲學與生活, 「變通」各異其是的哲學觀, 「打通」哲學的理論空間, 「開通」哲學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為流動的血脈, 層層推進地「疏通」對哲學的思維方式、生活基礎、主要問題、派別衝突和歷史演進的理解。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然而在尼採以後,尤其是20世紀初開始的現象學運動,開啟了一道基於境域-世界論的意義構成的思想視野,以及區別於傳統超越性思維的關聯性思想方式,這就為我們未來哲學贏得了一個可能性基礎和指引性方向。所以,未來哲學的世界性並不是一個空泛的全球意識,而是指向人類未來的,我把它叫做既具身又超越的境域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