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棄疾1162》大宋末年的一曲繁華絕唱
偶然間,看了《辛棄疾1162》的一段片段,便生生無法自拔,沉浸在那個大宋末年,那個荒唐破敗蕭瑟的年代,也正是辛棄疾的出現,給那個破敗的年代增添了一份軍人的豪情,一份家國兒女的柔情,更有一份作為大宋子民的不屈之情。 我很喜歡故事中的那個辛棄疾,或許也是我對辛棄疾老先生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吧,所以我很喜歡這部電影之中的辛棄疾。
-
《辛棄疾1162》大宋第一古惑仔
英雄的劇情都差不多,和歷史的辛棄疾生平事件也對的上,演技、細節不錯,而且謝苗的勁勁兒的感覺和大宋第一古惑仔很配,有武術功底,打鬥很流暢,推薦一看。最近幾年,正經的古代戰爭劇拍的亂七八糟,雖然只有謝苗一個有名氣的,但是並不差,有人說他不帥,有人說他用力過度,我覺著都是瞎扯。一些黑子沒有文化就罷了,素質也沒有,真丟人。
-
辛棄疾為什麼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他到底有多厲害?
辛棄疾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應該是某位愛看港臺電影的「熱血」青年,突發奇想的結果吧。不過,這位熱血青年還的確有點歷史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辛棄疾還真是無愧於「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稱號,確實有過人之處,厲害的很。「古惑仔」,原本是一個貶義詞,指那些狡猾精明的痞子、小混混之流。但是,在《古惑仔》電影熱映之後,古惑仔又有了熱血、兄弟義氣、生死與共的正面意義。
-
辛棄疾:大宋第一古惑仔,寫詞只是愛好,「握刀」才是常態
二十歲出頭的窮酸秀才辛棄疾帶著花和尚義端前來投奔耿京。耿京讓辛棄疾做了個不起眼的文官,又給義端封了個小頭目的名號。義端嫌自己的官職太低,心有不甘,幾天後,竟偷走了耿京的帥印,連夜逃向金兵軍營,想要將其獻給敵首藉此邀功。耿京發現義端偷印叛逃的事後,當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義端的引薦人是辛棄疾,便將其召來,要興師問罪。
-
辛棄疾紀念日:大宋男神的俠骨與柔情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把丘處機寫成武藝高強、抗擊金兵的英雄,名氣頗大,但真實的情況是:辛棄疾、丘處機都是出生在「淪陷區」,當時山東一帶是金國的地盤,史料上沒有丘處機反抗金朝的記載,在成為全真教名人後,他反而是金朝的合作者,但辛棄疾不是,他始終自認為是宋朝子民,21歲那年,就拉起兩千人馬,武裝起義了,開始在淪陷區打遊擊戰。
-
《辛棄疾1162》?
1161年,大宋國土幅裂,金主完顏亮侵佔中原,並再欲大舉南侵。中原百姓不堪嚴苛壓榨,奮起抗金,年方二十一歲的辛棄疾聚集鄉眾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戰功赫然。1162年,力主驅逐侵虜、收復失土、實現統一的辛棄疾,奉命南下說服南宋朝廷北伐,在他完成使命歸來,卻見主帥耿京被叛徒殺害後義軍潰散的亂狀。
-
大宋神仙劉秀才.
辛棄疾很不高興。他記得這個人前幾天來過,他沒有接待。現在又這樣喧譁,真是不知好歹。在座的朱熹和張栻說:「這個劉過據說是個豪傑,詩寫得不錯,不如叫他進來聊聊。」進來的是個中年文人,見了辛棄疾只是一揖,沒有下拜。辛棄疾遂指席上一道羊腰腎羹,命他以此為題,吟詩一首。劉過說天太冷,請求先喝一杯酒。喝時手顫,餘酒流入懷中。喝罷請辛棄疾限韻,辛棄疾有意要使他難堪,即以「流」字為韻。
-
辛棄疾: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一刀,少年已經等了三天。少年的名字,叫辛棄疾。此刻的他不會知道,這個故事會流傳千年(PS:電影《辛棄疾1162》呈現了這個故事)。「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辛棄疾生下來,就是個「亡國奴」。他生在被金朝奪去的土地,也就是淪陷區之中。
-
假如大宋也有朋友圈
-
《辛棄疾1162》新春第一猛人辛棄疾,在1162年到底幹了啥牛事?
說起來,辛棄疾與霍去病之間,還真有點關係。辛棄疾的名字由他的祖父辛贊取得。辛贊是影響了辛棄疾一生的重要人物,他打小帶著辛棄疾宦遊各地,先後在擔任亳州、譙縣縣令,後來又做了開封府知府。雖然是金朝的官員,辛贊卻心向南宋,為辛棄疾講述了種種大宋的好處,「登高望遠,指畫河山」(出自辛棄疾的軍事論著《美芹十論》)。而且,辛贊非常崇拜建功立業的霍去病,就為這位孫子起名叫做了辛棄疾。
-
詞中王者辛棄疾.
三十五歲的辛棄疾已南歸十二年。十二載光陰在江陰籤判、廣德軍通判、建康府通判等任上輾轉,志向不是遙不可及,但豪情會在沉淪下僚的日子裡消磨,所有的壓抑、期許;消沉、渴盼;牢騷、激憤都在登高遠望中噴薄而出,而江南,大宋子民心目裡的故土,對辛棄疾而言卻是陌生。江南遊子,在落日樓頭斷鴻聲裡,家國就成為心頭上的重壓,壓迫到變豪宕為悲涼。
-
《辛棄疾1162》辛棄疾的1162年
網絡電影,藝術層面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期望,中規中矩的套路,美術做得還行,小成本拍歷史大題材,算可以。鏡頭語言還可以更加凌厲些,敘事節奏因為歷史挖掘不夠豐滿而顯得劇情凌亂,變成前後矛盾,邏輯不能自洽。當然,電影是藝術創作,離不開虛構。我不知道創作團隊是否按歷史正劇拍的?
-
《辛棄疾1162》這一部比之前的大有進步,謝苗加油!
謝苗的電影越來越好了,這部《辛棄疾1162》,比那部《十三將士歸玉門》強了很多!謝苗加油!💪💪💪中國武俠電影加油!💪💪💪 這部電影雖然比之前強了不少,但是以前的老毛病還是沒改。一個是個人英雄主義過重,電影裡有太多謝苗的個人打鬥場面,這個反而會讓人覺得辛棄疾只是個戰鬥英雄,而不是運籌帷幄的將軍。一個是戰爭場面實在有點寒磣,沒有古代戰爭、戰場的氣勢。
-
辛棄疾為何受到歧視,歸正人是什麼意思?
辛棄疾,南宋著名詞人,詩詞豪邁而不失婉約,殺伐之中又見生活真趣味。「八百裡分麾下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是耳熟能詳的詞句,從這裡能看出辛棄疾非常熟悉軍營生活,實際上,辛棄疾確實出身於行伍。祖上雖做了金國的官員,但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卻心念大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範。他將這種抱負傳遞給了下一代。辛棄疾常常隨著爺爺登高望遠,觀測北方山河形勢,思忖將來如何反攻燕趙。這一思國思戰的情結,讓辛棄疾產心中南下歸正,一雪靖康恥的想法,揮之不去。
-
電影課: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1162》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電影從1161年講起,大宋國土淪陷,金主完顏亮入侵中原,準備大舉南侵。中原百姓不堪嚴苛壓榨,奮起抗金,年方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在家鄉濟南四風閘聚集鄉眾起義。義軍首領耿京任命辛棄疾為掌書記。其間,辛棄疾的舊友和尚義端前來投奔。辛棄疾欣然接納了他。不料,義端和尚竟盜得義軍大印投金。辛棄疾獨自半路截殺義端,奪得大印,令義軍首領耿京大為讚賞。 1162年,辛棄疾說服了耿京主動出擊抗金,先後收復山東四座城市,之後他奉命南下聯絡南宋朝廷北伐抗金。然而當在他完成使命歸來,主帥耿京卻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士氣低迷,四處潰散。
-
如果可以,我想去大宋
如果可以,我想去大宋!先看李清照,走進她悽悽慘慘戚戚的意境,坐在她那「沉醉不知歸路」的小船上,漂向遠處的蓮藕中。再去看蘇軾,和他騎上駿馬,手拿著弓羈「西北望,射天狼」,和他一起重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的山中,豪放一次。
-
《辛棄疾1162》:在武俠與歷史之間,也在娛樂與嚴肅之間
耿京等人只是為了相對安定的好日子,辛棄疾還指出他們是想稱王稱霸,這是非常微妙的立場問題。之所以北方會有一些義軍,歸根結底不是這些百姓懷念宋朝,為了所謂民族大義。而是完顏亮為了南徵,到處徵集民夫打造戰船,軍械、鎧甲等,搞得許多百姓活不下去,這才揭竿而起,湊巧給辛棄疾這種有心懷大宋想法的人一個機會。
-
跟著跑男夢回大宋——《清明上河園》《大宋·東京夢華》
儘管兩點多已經到了遊客服務中心,拿到了晚上《大宋·東京夢華》的演出門票,但仍然在中心裏面吹空調吹到了下午四點。《大宋·東京夢華》是大型的水上歌舞情景演出劇,劇名借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意。《大宋·東京夢華》演出就以八闕宋詞串聯起五代至北宋末年的歷史片段。
-
一代文豪辛棄疾,竟身懷絕世武藝
可惜被南宋懦弱的君臣所掣肘,讓辛棄疾做了文官,滿腔報國熱情只能寄情於詩詞歌賦之中,醉裡挑燈看見,夢回吹角連營……可憐白髮生。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淪陷成為金國屬地,他的爺爺辛贊身在敵國心在宋(可能是南宋間諜),常常給年幼的辛棄疾灌輸民族大義,教他讀書,習武。以致長大後的辛棄疾文可治理國家,詩詞流傳千古,武能在金軍大營中縱橫自如,殺人如探囊取物。
-
《辛棄疾1162》:在武俠與歷史之間,也在娛樂與嚴肅之間
圍繞辛棄疾在1162年參與義軍反金,試圖為宋朝收復北方,在完顏亮南徵時,後方趁機舉事。結果遭到奸細,義軍首領耿京遇害,辛棄疾率義軍剷除叛徒,最後孤身投宋。 次要從塑造人物而言,辛棄疾的生平事跡足以體現他有勇有謀。謝苗作為一個功夫演員,重點表現出辛棄疾有軍事行動的長處,對謀劃山東境內數城的收復,對拖延金軍南下的戰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