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這部電影看似是在講一些諸如「成長」「救贖」「尊重」之類的主題,然而更深層次地說,它在講一個基本的倫理問題:人對他人在社會的大背景下有何種權力。
太真實了,真實到就是…捨棄了一些二次元唯美的角色基調增加了過於現實的人性?也許很多人覺得有些故事太唐突,不過我覺得也是篇幅限制,如果京都把它做成TV動畫把其他角色的線講一下,絕對沒的說了。不過只限於電影的話也完全超乎我的期待。
我莫名理解硝子(其實說理解也有點狂妄)小學的時候我們班裡也有一個精神有問題的孩子,好像是輕度自閉症。但我們班的孩子都挺善良,樂意幫他,但其實真正樂意靠近他的人並沒有幾個(這是人之常情啦,當時挺多人怕他的,那孩子經常瘋瘋癲癲的,但英語成績特別好,而且能默寫半本字典的字)大家都以為他是星星的孩子不可能明白我們,其實不是。
有一次他同桌考差了(他同桌脾氣不是很好)他反而在非常拼命的道歉,認為是自己影響了。這件事我印象特別深,他就像硝子一樣磕破頭似的道歉,我才意識到也許他並不是完全精神失常,他知道自己與常人不同,甚至會覺得自己的與眾不同是他人受傷不幸的根源……
這是一種伴隨著殘疾本身帶來的自卑,也是讓很多殘疾同胞們深陷的圈。
很多人討厭硝子,我理解你們討厭的是硝子的軟弱妥協,但請記住硝子的與眾不同,她的軟弱來源於對自身的厭惡。你們總說硝子是咎由自取,任由別人糟踐自己,可要知道,不是所有有缺陷的人都能和海倫凱勒那樣有驚人的意志力,更多的殘疾同胞需要的人性關懷才能從陰影裡走出來,而不是一幫什麼都不了解的上帝群眾的批判,恕我直言這還不如電影裡的黑髮妹子。
我相當喜歡這部電影,也是因為這部電影正式成為京蜜,就像木魚說的,京都敢於嘗試的勇氣讓我心懷敬意。感謝京都給予我們的感動。
他人弱勢甚至與自己不同,就可以用自己的「權力」處置,這是欺凌者的行為的出發點。欺凌是遊走於犯罪的邊緣的,法律雖然能將人的這種權力加以制約,但這種這種制約畢竟有限。
欺凌多發生於人對社會道德不甚理解的年齡,這種青少年的欺凌反映出的是人在自然狀態下的最直接的對這種「自然權力」的訴求,在社會中,這種訴求要麼合乎道德倫理,要麼強化為更強大的暴力。當然,人先天有合作與照顧他人的傾向,這就是人組成社會的原因,但並不容易被喚醒,這就是為什麼欺凌者總是多於寬容者。
本質上聲之形導出的問題是無解的,這種矛盾一直貫穿於社會之中。但又是有解的,正如將也的救贖,總有人會醒悟並理解和睦相處的意義、他人幸福與自己幸福的意義,這樣我們的眼中才不至於充滿血色,而是充滿平靜的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