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最冤屈的一句話是:「好人不長命,壞人活千年。」可有人又說:「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得好報。」這是怎麼回事?我突然之間迷惑了,我們到底是要做壞人還是做好人呢?
前幾天,有一位朋友突發心臟病,我和其他人急忙的把他送到了醫院重症監護室……
01
在監護室門口等候的間隙,眾人們說起了這位朋友的發病原因和過程。
原來,這位朋友先前就有心肌炎,但並不嚴重。可是前一段時間,因為一點家庭瑣事,他在眾人面前和老婆大吵了一架,讓他感到很沒面子,重重傷了自尊。接下來的幾天,都一直悶悶不樂。就在前幾天,這場心臟病突然發作,可把一家人給嚇壞了。
聽其家人說,這位朋友人非常好,平時就是個直性子,待人爽快,愛打抱不平。所以很多事,有一點看不順眼,情緒就會上來,把自己氣得不行。
因此,家人一致認為,以後一定要顧慮下他的情緒,不能再讓他生氣了。
無獨有偶,在等候區與其他病人家屬閒聊時,得知有好幾個病人竟然也是因為心臟病,才進入重症監護室的。
一位大姐說到:「我媽也是的,對別人總是掏心掏肺,從不耍心眼,就是性子太急,想做什麼事,馬上就得要去做,做不了就會心煩氣躁。她身上不止心臟病,還有糖尿病,現在,一家人擔心死了,不知以後怎麼辦。」
又有一個大哥說到:「我爸也是心臟病,剛做手術裝的心臟支架。人也非常好,愛憎分明,從不願意虧欠別人,就是脾氣特別大,唉!」
我聽著聽著突然意識到,人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個人的性格脾氣,帶來情緒上的波動,由「急火攻心」,從而帶來身體的一系列不適。
人都是好人啊!為什麼這樣人的氣性這麼不好呢?
有人說,沒心沒肺,活著不累。有時候,我們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因此會想得太多。想太多的人就會活得辛苦,因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好人」和「壞人」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來理順一下我們長期以來自以為是的想法。
02
想一想,幾乎每個人都自認為是好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一套處事的法則,認為自己所做之事都是理所當然。如果有誰自認為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壞人,就會時時受到良心的遣責,惶惶不可終日,那是活不久的。
所以,問題的根結就在於,每個人對自己的定位是否精準,是否合乎道理。
因為一個人出生的環境和經歷,會影響其價值觀的建立,以至於造成後來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到底,是沒有找到一個正確的標準。
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人事衝突。輸的一方面說,好人心善又軟難做,真冤呢!另一方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處,活該!
其實,「好人」與「壞人」的標準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在中國儒學經典《論語》一書中,有一個詞曾被提及一百多次,那就是「君子」。可以說,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更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典範。
君子,在古代本有國君之子的意思。因從小便受到理想和人格的規範教育,個人修養堪稱楷模。因此,「君子」一詞後被引申為才德出眾之人的統稱。而「小人」則成了與其對立,具有濃厚諷刺意味的反面角色。
關於君子和小人的論述,《論語》裡有一話講的比較全面透徹,讓我們從中可以受到了很大的警醒,這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03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人怎麼才算坦坦蕩蕩?怎麼才能坦坦蕩蕩?
你還別說,細細想來,內心還真有一點點隱隱作痛的失落,猛然發現,自己離坦蕩還真有一段距離。
為什麼?因為我們發覺,我們內心承載了太多的欲望和壓力,從而帶來計較、攀比、委曲、憤恨等一系列心理負作用,這讓我們在生活中痛苦掙扎,艱難前行。就如同喪失了尊嚴的貴族,破罐子破摔,失去了靈魂,迷失了自己,很難做到坦坦蕩蕩。
慢慢地我們發現,原來,一個人真正地坦坦蕩蕩,其實就是心安理得。
我們再來反觀自己的行為,很多時候都很難做到心安理得。
有的人對人直爽,掏心掏肺,這種做人的方式是非常可取的。但這種初心,容易被「等價交換」的一念之差所迷惑跑偏。就自認為「我對別人好,別人應該也會對我好」。
可是,這只是常態,有的人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有的人則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不會有走心的回應,或在輕重緩急上和施予人會有不同的方式。
就因如此,施予人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就會怨恨對方,越想越氣。以至帶來情緒上的波動,抑鬱滿懷,偏離心安理得的心境越來越遠。時間久了又不能釋懷,就會勞心傷神,帶來身體上的病痛。
大多時候,我們做事的初心都是好的,往往走著走著,就會因欲望而產生執著,又不能及時內觀自己,一切歸咎於身心外部,心胸就會越來越窄,越來越卑微。
基於這種情況,有的人,在外人看來,表面是一個多情多義的「好人」,但很難覺察他內心因得不到滿足時的「暗流湧動」。長此以往,帶來的結果只有自傷,這也是所謂「好人不長壽」的最大癥結。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一切的問題,都來源於我們自身。我們要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君子、好人,打破「好人不長命」的怪圈,一切都要從我們自身找原因,從自身做起,對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要想得清,看得開。
04
把一切問題想清、看開的唯一方法就是:至誠,不自欺。
那有人說:「我這人非常真誠,但是往往最容易受到傷害,這到底是為什麼?」
事實上,有人自認為的「真誠」,並不是真的「真誠」,只是「實誠」罷了。
因為,「實誠」惑於表象,「真誠」忠於內心。忠於內心就是不自欺。
為什麼有的人總容易上當受騙,無怪乎這三隻種答案:
要麼是看到了好處,內心放棄了堅守,迷惑於表象,落入「欲望」的陷阱。
要麼只遵從表象,確實也做到了真心付出,但沒有沉下心來深思表象背後的道理,只知「陽」不知「陰」,不懂「陰陽激蕩」的效應,說白了,就是單純。這就屬於沒有誠於自然規律。
第三種說的是一種天意,人力所能做到的都做到了,但還是出現了不測。這和孔子「盡人事,聽天命」的本意是一樣的。其實,「盡人事,聽天命」就是「想得清、看的開」的終極法則。也是誠於天地,誠於自己的至上「心經」。
我們經常和別人計較、攀比,這都是不誠和自欺的表現。想一想,我們出生的環境和不同的人生經歷,就必然造成和別人不同的價值觀,由此帶來的天賦秉性,就會各不相同。
以他人為鏡,反照自身的缺陷,慢慢來提升自己,無可厚非這是積極的一面。可有人卻一定要偏執的拿自己和別人比試一翻,表面看上去是不甘落後的表現。其實,心術不正,不誠於自己,產生了妄念,自欺欺人。
心胸狹隘的人,看到別人的好,就會產生強烈的忌妒,內耗心力,損人不利己,長此下去,就會失去身邊的朋友,成為「孤家寡人」。煩惱和不安也會接踵而至。意志薄弱的人則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有時,會被打擊的「一蹶不振」。
記住,人各不同,我們要忠於自己的內心,一切問題從自身找原因。不要和別人比,要和自己比,從中慢慢找尋提升自己的趣味所在。做真實的自己,盡人事,聽天命,這才是走向快樂人生的不二法門。
以上種種,都是所謂「好人」的各種弊病,他們原本心思細敏,卻變成了心胸狹隘的多愁善感。別人的心寬體胖,也成了「沒心沒肺」「壞人」的象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事萬物都要遵守自然的規律,一切都要以合理為標準,無可無不可才行。
由此可知,我們看來的「好人」,在老天爺的眼裡有可能就是「壞人」,因為他表面仁慈,內心卻不屬於自己,暗傷天理。
有的「壞人」在老天爺眼裡卻是「好人」,因為他真實做自己,有原則,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順從天道。只是表面看去,「心太硬,藏心機」。
所以說,「好人不長壽」,是因為他不是真正的「好人」。「壞人活千年」,因為他不是真正的「壞人」。我們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想清,看開,成為真正的好人,方能快樂無憂。才能得其德,得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