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數據怎麼玩?珈和科技用衛星遙感和深度學習服務農情信息

2021-01-12 36kr

近年來,「智慧農業」的概念越來越經常被提及。根據網絡釋義,智慧農業就是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通過地面傳感器收集農情大數據,在軟體端進行數據分析後,使用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

不過相比於地面的傳感器設備,衛星遙感技術在快速、大範圍獲取農情大數據方面更具優勢。珈和科技就是一家以遙感技術為核心的智慧農田方案商。這些分析結果在農業統計、農業監管、農業貿易、農業保險、期貨證券、資源環保等方面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珈和科技CEO冷偉告訴36氪, 想要完成農情監測和分析任務,需要有衛星圖像數據以及數據處理算法。在數據源方面,珈和科技與國內外多家衛星影像服務商都有合作,與歐比特、四維世景、中科遙感、湖北高分中心等公司籤訂了數據源戰略合作協議。冷偉表示,珈和科技自2013年成立至今,積累了大量的實地驗證和衛星資料數據,目前擁有100TB數據的存儲量,百萬量級的數據記錄,更以自主開發的珈和農情監測平臺為基礎,提供多行業定製化服務。同時公司預期會在今年迎來市場爆發,數據量將達到PB級。

在數據處理算法方面,企業會面臨較大的技術挑戰。數據處理能力直接影響遙感圖像的定位精度,而遙感圖像的定位精度又直接影響了遙感在災害檢測方面的應用。冷偉告訴36氪,珈和科技作為入局較早的玩家這幾年來在遙感影像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技術研發經費。公司不僅擁有多項軟體著作權和專利,還自主研發了遙感解譯機器算法,旨在實現遙感解譯智能化。珈和通過歷年累積的農業大數據,不斷對機器算法模型進行訓練和優化,提高衛星影像解譯的精度。

農作物品種遙感解譯效果圖

現在珈和科技的客戶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農資企業、金融保險企業,以及包括統計、氣象部門等在內的政府機構。珈和科技根據客戶需求可以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如Saas平臺式服務、API調用服務、定製化企業服務,以及諮詢報告等。

國外的同類公司主要有Descartes Labs(從美國國家實驗室剝離)、乳業巨頭Land O』Lakes於2013年收購的Geosys等。農業巨頭孟山都也在2013年以9.3億美元收購加州氣候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通過氣象、天氣、降雨、地質土壤等數據預測作物產量,從而提供意外天氣保險服務。 

目前,珈和科技正在尋求A輪融資。公司現有40名全職員工,70%為技術人才,40%為碩士學歷。公司CEO冷偉是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級碩士研究生,榮獲武漢市「青桐計劃」創業先鋒,武漢3551科技型領軍人才、 「創青春」全國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多項榮譽。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新基建」:麥飛近地空可視化農情圖譜
    在農業3.0時代,以網際網路為媒介,將網絡科技深度融於農資流通、土壤及環境管理、農作物種植管理、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精準化、定製化以及程序化。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以單項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主,但當這些信息技術趨於成熟後,就將邁進綜合集成應用階段,實現農業信息技術的全面融合創新。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月2日,我國首個遙感人工智慧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在重慶成立。該研究中心將以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促進地理信息、城市規劃等業務技術升級拓展,用產學研合力推進遙感數據智能化。 遙感技術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當代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落戶冰城
    張雋珊攝活動現場,道裏區人民政府與北京中科數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和深圳中科星橋空天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就全球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站網·哈爾濱基地與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項目落戶道裏區籤訂了正式協議。張雋珊攝根據全球商業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網的總體布局要求,在道裏區布局商業遙感衛星接收基地和國際空天大數據產業園,既符合全球站網的總體布局要求,更是與道裏區發展數字經濟的戰略高度契合,道裏區也具備空天大數據產業園建設和產業集群匯聚的條件。
  • 農業農村部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印發《數字農業...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傳感器、無人機、農業機器人等技術研發應用,集成應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的農情信息獲取技術日臻成熟,基於北鬥自動導航的農機作業監測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廣泛應用於小麥跨區機收。設施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比例均超過98%,提前實現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目標,貧困村通寬帶比例超過94%。
  • 農業領域的「金融活水」從何而來?
    類似於FBN,國內的農業大數據公司也在積極開拓農業金融及保險業務,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珈和科技、佳格天地、數溪科技等。>>>>珈和科技武漢珈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作為國內第一家農情遙感數據分析民營企業,珈和科技致力於提供以空間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大數據信息服務,現已成為業內領先的衛星遙感解譯服務商。
  • 航天領域專家齊聚海口交流高分衛星和遙感產業
    論壇上,與會嘉賓拍照記錄大屏上的演示文稿。如果想給地球拍照,遙感衛星就可以做到;如果想給地球拍3D大片,需要找解析度最高的立體觀測衛星——高分七號衛星。通俗來說,高解析度遙感衛星(以下簡稱高分衛星)就是把相機放在衛星平臺上,從空中向地面進行精準拍攝。
  •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楊禮勝一行到科左中旗調研現代農業發展...
    在首農現代農業數據中心調研數字農業、規模種植等現代農牧業發展情況農業農村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楊禮勝一行先後到科左中旗首農現代農業數據中心、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培訓中心詳細了解科左中旗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建設、數字農業、規模種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現代農業發展情況。
  • 高分衛星家族再添丁 將打破國外亞米級遙感圖像壟斷
    而高分多模衛星等一批高解析度遙感衛星的加入,對於我國對地觀測、民用遙感乃至國家治理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礎資源。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西柏坡號」青少年科普衛星,主要用於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推廣,可實現回傳地面影像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物理實驗數據比對等功能。此次發射由長徵四號乙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執行。
  • 用來種地、防火、增綠……衛星數據在東北「活」起來!
    三江沃野鬱郁森林黑龍江具有獨特的「大農業、大森林、大溼地、大生態」資源稟賦增強高品質氣象服務能力氣象部門如何發力?在各方支持下,數據中心加快發展,建成「五位一體」的衛星數據匯集平臺、氣象大數據云平臺、綜合業務監控平臺、衛星遙感應用平臺、基礎設施支撐平臺。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 麥飛CEO談數位化模式:大平臺付費,撬動農業生產端數據服務
    麥飛是一家聚焦視覺光譜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商,公司成立於2016年,核心技術源於中科院遙感所十餘年的創新科研積累。目前,麥飛擁有4.5億+組光譜數據、500W+畝全國累計變量施藥服務面積和17種病蟲害監測種類。 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難以讓農產品賣高價,這就難以在前端驅動技術的介入。
  • 甘肅推衛星遙感技術體系建設 常態化保護自然資源
    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周文魁說,用好衛星遙感技術支撐,為甘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支撐,為甘肅黃河流域上遊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等提供技術支撐。記者14日從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獲悉,酒泉、嘉峪關、金昌、白銀、武威、天水、慶陽、隴南、甘南、臨夏等該省首批10個自然資源市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近日相繼成立。
  • 用遙感技術助力林草行業高質量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等為代表,第一批林業遙感研究團隊開啟了衛星遙感林業信息智能提取的先河。2000年起,以李增元等為代表的林業遙感技術研究專家帶領團隊,紮實推進遙感技術林業應用體系建設。
  • 高光譜遙感就是「火眼金睛」
    在2016年度中國遙感領域10大事件評選中,「遙感技術首次輔助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實效」名列榜首。而這與高光譜遙感技術有很密切的聯繫。  那麼,高光譜遙感技術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在電影《地雷戰》中有一個情景:民兵埋地雷的時候,用樹枝進行掩蓋,讓埋藏地雷的地方看起來和周圍一樣;還有的乾脆把鞋脫了,輕輕地壓一個鞋印,以迷惑敵人。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為農田注入硬核生產力——一些地方春耕中農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他強調,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其中特別指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並加快推廣使用,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 蔣興偉:推動海洋衛星遙感技術高質量發展
    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衛星遙感技術,使其服務於海洋強國建設,這是蔣興偉近年來的重點研究領域。他介紹,我國海洋衛星遙感已進入系列化和業務化發展階段。截至目前,我國已自主研製並發射了3顆海洋衛星和1顆以海洋為牽頭主用戶的高分衛星,實現了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轉變。由北京、三亞、牡丹江、杭州地面接收站和北京數據處理中心組成的海洋衛星地面系統布局日趨完善。
  • 面向商業遙感產業,「航天世景」整合40餘顆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資源
    隨著遙感應用行業的深化發展,自然資源、環境監測、金融保險等領域對遙感數據的需求逐漸旺盛。遙感數據供應商的壁壘在於數據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基礎服務的細節。如何更好連接上遊衛星與下遊應用端,為遙感應用企業提供優質數據和基礎處理服務,成為當前遙感數據供應商的競爭焦點。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各行業效益如何?用戶們這樣說
    隨著現代化農業技術發展,需要快速大面積地獲取農作物信息,使用人工方式代價巨大,隨著氣象衛星的發展,波段數量和輻射解析度不斷優化,其紅外遙感數據可以直接反演地表溫度,我們便可將其輸入作物生長/估產模型進行作物長勢監測和估產。
  • 蔣興偉院士:我國海洋衛星的規劃、發展現狀以及衛星在海洋遙感監測...
    到 7月份,我們利用300 多景的 SAR 數據和其他在軌衛星的數據,全程跟進「桑吉」輪爆炸的過程,共發布 117 期報告,為海上溢油監測提供很好的備份場數據,也為預報溢油的漂移、風向和控制面積提供了很好的支撐,用衛星遙感的數據為海上溢油控制和溢油清理做出了很好的業務化支撐。
  • 遙感地球脈動—新聞—科學網
    而過去的10年,也恰逢中國衛星遙感科技大發展的時期。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判斷,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遙感大國,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科院空天院科研人員感到,他們能夠大展拳腳的契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