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14年,國產電視動畫經歷了什麼?-虎嗅網

2020-12-27 虎嗅APP



一、時代的眼淚


那些被一代人乃至幾代人共同擁有的記憶,為什麼會被人遺忘?


曾經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要麼是過去太久自然就忘了,要麼是有不可抗力在進行掩蓋。


但最近我卻發現,許多沒有過去太久,也沒被禁止提及的親身經歷,留下的痕跡卻日漸模糊,甚至會讓後來人懷疑它是否真的存在過。


比如刷微博衝浪時,我曾遇到這樣的疑問,看上去像是來自一位未成年人:


「原來沒有B站的時候,你們怎麼看新番的啊?」


與這個問題偶遇時,我又一次感嘆「時代的眼淚」總是說來就來。


本以為,那些每天晚上6點打開電視就能看到《聖鬥士星矢》《七龍珠》《美少女戰士》《足球小將》《灌籃高手》《神龍鬥士》等等動畫片的日子,不過是剛剛過去的昨天。



曾經,打開電視就追番


但這些在當年如同陽光、空氣、水一般的日常,從75後到90後都曾經歷過的快樂時光,卻不存在於如今孩子的記憶裡。


假如沒有網絡,那現在的孩子們確實無法看到日本動畫片——電視不播,即便家裡有DVD,也是吃灰的千禧古董。所以他們有「當年怎麼追番」的疑問,也就不奇怪了。


而這個「時代眼淚」之所以產生,源自2006年的一紙文件——《廣電總局關於進一步規範電視動畫片播出管理的通知》。


通知規定:


全國各級電視臺所有頻道在每天17:00~20:00之間,均不得播出境外動畫片和介紹境外動畫片的資訊節目或展示境外動畫片的欄目。


從這以後,境外動畫片先是從各大電視臺的黃金時段紛紛消失,最後連非黃金時段也幾乎看不到了。


當然,國外動畫並沒有就此倒下。在網絡視頻平臺崛起之前,它們以VCD、DVD、盜版光碟、BT種子的半地下狀態頑強生存,不過這是題外話。


以前小時候常去的音像店售賣的《數碼寶貝》盜版光碟


與境外動畫「決裂」之後,國產動畫再也不用面對「外敵」的競爭,迅速壟斷全國電視臺。


如今,距離那一紙文件的下發已經過去了14年。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這個時間長度堪稱「漫長」。


那麼在這14年裡登陸電視平臺的國產動畫,能不能稱得上是孩子們的優質精神食糧?


有沒有誕生足以匹敵國外動畫的佳作?又是否出現了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經典?


我知道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不就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嗎」,何必如此當真。


但我不想讓這些問題稀裡糊塗地就過去。


身為看著動畫片長大的一代人,我深知在自己童年、少年時的許多喜怒哀樂,許多痴迷的經歷,甚至現在依然珍視的記憶,都是動畫給的。


動畫是最早影響一個人的事物,幼年時代的審美與智力發展都深受其影響。特別是對那些成長在資訊不發達地區,家長又沒有心思引導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最常看的動畫就是電視動畫。


就憑這一點,動畫就不可能不重要。


「不就是個動畫嗎」這種輕蔑論調,早該被我們這代人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更關鍵的是,如果連我們這代人都不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恐怕就更沒有人在乎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問題。


二、低幼的勝利與全年齡的落敗


那麼,以絕大多數作品為觀察樣本的話,「閉關」之後的國產電視動畫呈現著怎樣創作取向?


如果只能用兩個字來回答,我的答案是:低幼。


要是可以再加兩個字,那就是全面低幼。


以2020年7月30日為例,把CCTV少兒頻道、金鷹卡通、BTV卡酷少兒三大主流少兒電視臺播出的全部動畫拼成一張圖片的話,畫風是這樣的——


根據電視貓節目表,按播出順序製作


一目了然,這些在一天24小時裡統治全中國電視臺的動畫片,擁有的相同點是:都是為12歲以下兒童製作的低幼向作品。


而這樣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全國電視平臺被低幼動畫「一統江湖」,這並不是所有中國動畫人想看到的結局。許多動畫人也曾為擺脫內容上的低幼傾向,付出過真誠的努力。


可為何偏偏成了這個樣子?


因為那些給大齡孩子、青春期少年看的動畫,在中國的電視平臺上實在是太難生存下去了。所謂的「全年齡動畫」之路太過艱辛,如今回憶起來,滿眼都是挫折與遺憾。其中最令95後、00後們意難平的作品,當數《虹貓藍兔七俠傳》。



正是在廣電下髮禁令的2006年,這部大型武俠動畫片在800家電視臺同步上映,迅速成為孩子們的最愛。同名圖書的銷量,短短數月就超過1500萬冊。


虹貓藍兔的漫畫


自90年代以後,國產動畫從未有過這樣堪稱現象級的表現。


如果說數據是冰冷的,那麼這部動畫留給一代少年的記憶則是鮮活的。


「七劍合璧」成為當年男孩子們的流行口頭禪。每個小學附近的小賣店裡,動畫的周邊玩具也賣得特別紅火。


當年小賣部裡最紅火的玩具之一


如此受人喜愛,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部動畫構築了一個迷人、熱血、充滿正邪對立的武俠世界。


以往的國產經典動畫,往往重視美術而忽略劇情,在表達上多是道德灌輸,美學成就高而文學成就弱。而《虹貓藍兔七俠傳》卻一改這個傳統。


創作團隊十分注重劇情創作,只是編劇就多達12人。甚至請來餘華掛名文學顧問。



故事上,它講述武林江湖之中的恩恩怨怨,世態炎涼,情節跌宕。角色塑造上,它不再非黑即白,每個人物都有其成長、轉變的過程,性格飽滿。


大反派黑心虎的兒子黑小虎這個角色,承載著創作團隊對人性的辯證展現


多年以後談到這部動畫時,一些95後將其比作「動畫版金庸」。這種說法固然是帶著個人情懷的讚譽,但卻並不算是過分抬高。


在臺詞和場景設計上,七俠傳也將中國元素運用得十分出彩,一看就是出自東方。




看上去,國產電視動畫終於再一次誕生了可以比肩黑貓警長、葫蘆娃、舒克貝塔這些前輩的經典角色。


然而,就在虹貓藍兔與邪惡勢力做著熱血戰鬥的時候,電視之外的「不可抗力」卻險些將他們的熱血澆滅。


2007年2月26日晚8時30分,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小「虹藍」迷們沒有看到《虹藍》第90集的播出——少兒頻道在播出第89集後,突然決定停播該片。


當時的媒體報導


停播原因,據傳是因為家長聯名舉報有「色情、暴力與粗口」、「武俠動畫還見血,具有性暗示」...


自由撰稿人劉書宏在天涯發帖呼籲禁播虹貓藍兔


所謂的「血腥場面」


所謂的「性暗示」


至於真實原因,官方從未正面給出回應。儘管經過整改後得以復播,但這起風波卻是對國產動畫進行「全年齡探索」的一記重挫。


那時正是國產動畫進行市場轉型的關鍵時刻,掏出重金製作動畫的資本方,必然要考慮作品是否安全,是否能夠得到回報。


《虹貓藍兔七俠傳》的遭遇,必然會讓資本對「全年齡」三個字望而卻步。


多年以後,當我再次翻出《虹貓藍兔七俠傳》官方海報,發現它的上沿留著這麼一句話,如今看來令人唏噓——


「探索中國成人卡通之路」。



如果我們再將目光往前回望,會發現跌倒在「全年齡卡通」這條路上的中國動畫,遠遠不止虹貓藍兔。比如開播於2001年的《我為歌狂》。



這部動畫講述的樂隊、青春兩大主題,在國產動畫的歷史進程中是具有開拓性的。角色設定也不再是二頭身的Q版造型,而是身高腿長,衣著時尚的城市青年。



史上第一次,終於有一部國產動畫不再是為幼兒創作,而是青少年。


從製作水準來評價,這部動畫當然存在被人詬病的地方,比如畫面粗糙,劇情上也存在與現實脫節的現象。但它無疑是中國青春題材動畫邁出的第一步,理應是個全新的開始。


在豆瓣依舊維持著8.2高分


然而,少年們以為的開始,卻成了結束。


這部動畫從一開始,就充滿著青春期的叛逆,表達著少年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愛好的堅持與追求:主角楚天歌和蓋世愛為了改變早操陳詞濫調一般的音樂,將學校早操的音樂換成了流行音樂,於是他們的樂隊之路開始了。


挑戰早操這種規訓青少年身體的流程化儀式,無疑是叛逆的


這樣挑戰世俗規訓的熱血故事,無疑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鳴。


但在現實的環境裡,沒人在乎青少年真正喜歡什麼,沒人理會那些成長中必然會產生的心理和情緒,卻只擔心他們會被「帶壞」。


動畫剛一播出,廣電總局就收到大量信件,指責《我為歌狂》教唆青少年早戀。最終,這部青春題材的動畫被勒令從電視臺撤播。



五年以後,《虹貓藍兔七俠傳》儘管在角色設定上沒有走青春路線,但它在劇情與人設上的「越界」,也讓它照樣被停播。


兩部動畫的遭遇,以慘痛的遭遇證明「全年齡」動畫的探索之路,在中國的電視平臺上是有多麼艱難。


資本不會跟政策和金錢過不去。既然"全年齡」在電視平臺充滿風險,那乾脆就只投資低幼的好了。


於是,自06年至今的14年裡,在電視平臺上登場過的非低幼向動畫,一隻手都能數過來。眼下更是接近全面消失。


《秦時明月》是這些年裡為數不多的登陸過電視平臺的非低幼動畫


所以有今天這個局面,我們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而即便是低齡向的作品,也不是絕對安全。比如喜羊羊、熊出沒系列也都在早期面臨過爭議,歷經整改後,人物設定更加「無害化」。


就連喜羊羊也在早期因「涉及暴力」而面臨整改


最近幾年,院線大屏幕已經湧現好幾部精品國產動畫。可這也並未讓動畫人在電視平臺的創作空間變得更為寬鬆。


比如前段時間,《菲夢少女2》遭遇的舉報就堪稱一次迷惑行為:角色染髮、穿著花裡胡哨。



儘管湖南廣電已經立場堅定地表明,該動畫沒有提倡染髮,沒有價值取向的問題。但還是第一時間下架停播,進行整改。


我們依然看不到國產電視動畫能夠取得突破的希望。「閉關」14年,中國電視動畫已徹底成為低幼的代名詞。至於青少年群體的需求,並不在中國電視的考慮範圍,


早在2004年,一位14歲的少年作家吳子尤在自己的書中寫到:


「很少有人給我們這種兒童到青年過渡時期的人準備什麼,聽歌我們得和大學生們擠,看書看電視就更缺乏針對我們這一年齡段的作品。少兒頻道該改名叫幼兒頻道。


已故作家吳子尤


他在寫完這段話後沒兩年就因病去世,年僅16歲。而吳子尤當年的疑問,恐怕也停留在一些頑固分子心底——


他們經歷過90年代電視動畫的「百花齊放」,並對其念念不忘,因此期待著電視動畫的文藝復興。


除此之外,沒人再想質疑什麼。仿佛中國電視自第一天播動畫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也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歸根結底還是新褲子唱的那一句話:沒有文化的人,他不會傷心


三、如此抵禦「文化入侵」


聊完低幼向作品為何會一統江湖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這些作品本身。


畫風上低幼,當然不等於低水平。比如《哆啦A夢》《貓和老鼠》是讓成年人也會沉浸其中的優秀作品。


那麼這些年的國產低幼,是否能夠為小孩子們帶去正向啟迪,讓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著更多的美好想像?


恐怕許多作品,並不會讓你對此抱有樂觀態度。只需要看看這些作品的角色、場景,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山寨味。其中的「傑作」代表,當數由少兒頻道出品的五十二集「大型國產動畫」《大嘴巴嘟嘟》。



在這部動畫的宣傳海報上,寫著一行頗有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的口號:一部真正關注現代兒童成長的原創精品。


可如果你耐下性子看下幾集,你會覺得這部「原創」作品和《蠟筆小新》有著無數尷尬的雷同。



除了不好色之外,這位嘟嘟小朋友就是一位漢化版的小新。可創作團隊卻一再否認:我們都是原創,形象和場景都很本土化。



然而在動畫裡,隨處可見配有小院子的二層小樓,街道規劃也是常見的日本風,而非中國的。



就連分鏡都懶得自己設計,直接1:1復刻。不過論製作水平,這部2007年的動畫在幀數上還不如1999年的《蠟筆小新》。跟早期的Flash動畫比,也強不到哪裡去。


B站UP主@白雲要吃糖製作的對比視頻


這樣的黑色幽默,在國產動畫身上一再上演。


比如光是看到《高鐵俠》的名字,就足以讓不少看過《鐵膽火車俠》的觀眾啞然失笑,甚至會懷疑這是不是高級黑。



跟《大嘴巴嘟嘟》的製作團隊一樣,《高鐵俠》的團隊也對抄襲一事進行了否認三連:


「這個項目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第二個關於高鐵的動畫;我們註冊了商標,申請了版權保護;高鐵時速是每小時300~350公裡,而火車是達不到這個速度的。」



然後也跟前輩一樣,被一張又一張復刻畫面實錘。地圖不換,數字不改,連飯糰都一樣。


圖片來源:《解讀中國動畫同質化現象》,作者陳虓


坐在高鐵裡吃飯糰,跟坐在火車裡吃飯糰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我為歌狂》《虹貓藍兔七俠傳》這對難兄難弟,他們選擇的全年齡卡通之路是孤獨而充滿荊棘的。那麼山寨國外動畫的這條路則是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擁堵至極。


這條通天大道上的許多作品,都能找到它的國外親戚。2009年的《心靈之窗》與2007年的《秒速5釐米》——


圖片來源:《解讀中國動畫同質化現象》


2010年的《雷速登閃電衝線》與1998年的《四驅兄弟》——




2012年的《小貓啦啦》與2004年的《甜甜私房貓》——



2013年的《瘋狂小糖》與1999年的《海綿寶寶》——



2015年的《汽車人總動員》與2011年的《賽車總動員2》——



2016年的《鋼鐵小龍俠》與1997年的《海賊王》——




想當年對國外動畫搬出「一紙禁令」的時候,專家們提到了一個很高尚的理由:抵禦文化入侵。


結果給國外動畫都趕跑以後,就給孩子們看山寨國外的?難道換了身衣服的「假洋鬼子」就不算文化入侵了?


一部又一部打著「國產」旗號的假洋鬼子作品證明了一個道理:驅逐境外動畫看似是扶持國產動畫,但實踐起來卻讓那些不堪一擊的垃圾躲過公平競爭與觀眾篩選,堂而皇之地登上電視這個寶貴平臺。


結果,催生出往往並不是精品,而是精神汙染。


四、騙補催生的群魔亂舞


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動畫太窮了,山寨也好,模仿也罷,都是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階段。


那麼錢就能拯救動畫嗎?


且看問世於2010年,聲稱耗資2100萬的巨作——《雷鋒的故事》。在這部神奇的作品裡,你可以看到——


走位比UFO還令地球人看不明白的飛機:



會伸出翅膀Say Hi,輕鬆蹂躪日本鬼子的真·戰鬥雞:



突破了牛頓定律,可以自動吸附在肩膀的反重力菸袋鍋:



好歹也是在少兒頻道播過的作品,但這畫面水準,恐怕連動畫系大學生的本科畢設都可以輕鬆吊打。


當然了,如果按照邪典的標準去看這部作品,那就毫不違和了。要是有人說,《雷鋒的故事》跟《血獅》是同一批人馬打造的作品,我是覺察不出任何違和的。


曾經打著民族主義旗號,號稱自己是「中國版命令與徵服」的神奇遊戲《血獅》


如此邪典的畫面,確定不會給孩子們留下心理陰影?


這部不是邪典卻勝似邪典的神奇作品,出自春秋動漫之手。


面對種種質疑,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龐寶春給出了很有風度的回應,彰顯出極強的心理素質:


「我們做成3D是因為覺得這樣更真實,吸引人,前前後後我們已經花進去2000多萬了。」



不得不說,龐董事長挺幽默的,還是黑色那種。


從製作團隊的名單來看,這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龐氏騙局」


多年以後網友們再次提及這部作品的時候,也不乏擁有寬容美德的人士,說以當時的條件,《雷鋒的故事》製作水準還可以了。



說這種話的人,要麼是記性不好,要麼是年齡太小。自以為客觀,卻離事實偏了十萬八千裡。


不用與同時期的《秦時明月》《藍貓龍騎團》相比。


實際上早在90年代,中國就已經有了3D電視動畫比如《玩具之家》和《神龍衛士》,畫面水準依然高於《雷鋒的故事》。


誕生於1995~1997年間的《玩具之家》


1998年的《神龍衛士》


2010年,廣電總局設立了少兒精品發展專項資金及國產動畫發展專項資金,加大了對國產動畫的補貼力度。


各地對這個政策紛紛響應。比如深圳規定,在副省級以上電視臺播出,2D動畫補貼500元/分鐘,3D動畫補貼1000元/分鐘;在央視播出補貼翻倍。


如果一集動畫片按20分鐘計算,能夠獲得的補貼就是1萬到2萬。


乍一看,這對中國動畫無疑是個積極的信號。畢竟商品社會,有錢賺就能推動生產力。然而這個政策卻存在一個巨大問題:只規定了數量和平臺,卻沒有對動畫質量提出要求。


實施起來,只要動畫能在電視平臺播出,就能拿到政府補貼。而且能播出的時間越長,拿到的補貼就越多。至於質量如何,觀眾愛不愛看,甚至後續收入都不重要,只要能上電視就行。這樣的投機心態,讓中國動畫行業陷入到一個野蠻無序的混亂時代。


電視屏幕上,一大批粗製濫造,動輒上百集的流水線動畫群魔亂舞,侵入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裡。




各地的動漫產業園裡,一大批純粹為騙補貼的動漫公司在全國各地湧現。


巨大的利益,也催生了錢與權之間的暗箱交易。


2010年,《半島都市報》報導:少兒頻道的《動漫星空》,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動畫公司領取「補貼」的平臺。



《動漫星空》是針對各地的補貼政策增設的欄目,免費播出方式讓欄目的審查過程相對會容易一些。


動畫片免費播出,意味著動畫製作方沒有收益。但依然有人趨之若鶩,理由就是各地方的獎勵「豐厚」。


此外還有許多電視臺,遭到動漫公司老闆的私底下抱怨,片子送過去後免費播都無人要,反而要付費,甚至要給些私人好處。


為天真孩子們創作的動漫產業,卻藏著說不清的腐敗。


當年我總是驚嘆國產動畫的長度,幾百集是經常事兒,個別的甚至可以做數千集。是動畫本身的世界觀太宏大,堪比《權力的遊戲》嗎? 


結果是我想多了。其實就是錢鬧的。


前面提到的山寨作品,低劣作品能在電視上播出,到底是為啥,答案盡在不言中。也正是在2010年,中國動畫拿出了一個驚人的成績:產量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動畫大國。



但質量與水準是否超過了日本?看看那些年的部分代表作,大家自行判斷吧。


至於我,在那些年的電視動畫臉上,只看到了兩個字:撈錢。而那些進了他們腰包的補貼,歸根結底都是納稅人的真金白銀。


這種充斥蠅營狗苟的亂象,直到2014年才隨之平息。原因也很簡單——各地的補貼力度在那一年銳減。


而那年的動畫片產量也急劇下跌,全國製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2310小時,同比下降32.31%。


泡沫碎了,才知誰在裸奔。


一個本是大力扶持國產動畫的政策,最終的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一地雞毛。回顧這段歷史時,資本逐利的面目固然可憎,


上電視的動畫都需要經過「嚴格審核」


但更讓我憤怒的是某些「不可抗力」的雙重標準:


你們對《我為歌狂》《虹貓藍兔七俠傳》的舉報處理、停播措施不是挺嚴的嗎?恨不得拿著放大鏡一幀一幀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孩子的成長負責到了極點。


怎麼到了這些山寨、騙補的動畫身上,你們卻變得無比寬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它們在電視平臺橫行,汙染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部豆瓣達到9.5分的誠意之作,在當年卻遭遇停播風波



而連掀裙子情節都照抄不誤,評分只有2.4的山寨爛作,卻可以照播不誤


這樣的對比,讓我有理由質疑所謂的「為了孩子」,不過是打壓別人的道德藉口而已。


歸根結底,都是利益。


所以也就別怪網友們會留下如此憤怒的言論:



五、希望在野,不在廟堂


不過,要說這14年裡,中國電視動畫沒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成績,那也並不符合客觀現實。


一方面,動畫產業鏈日益成熟,對製作成本的控制已是爐火純青。另一方面,一些相對過得去的作品,在壟斷環境下可以說是毫無對手,經過多年積累,人氣堪稱國民級。


其中,在最近十年霸屏全國大大小小電視臺,一次次重播的熊出沒、豬豬俠、喜羊羊、大頭兒子,被網友戲稱為低幼動畫界的「四大天王」。



這些從電視平臺裡走出的頂級國產動畫IP,比如豬豬俠、熊出沒,在商業上的盈利能力達到了國產動畫的歷史巔峰,母公司也成功上市。


因此,在「閉關」14年後,中國電視動畫來到了最賺錢的時候。


比如在2019年,《熊出沒》大電影的票房突破了7億,6年總票房超過26億。


開在三四線城市的熊出沒主題樂園


更直觀的表現,是製作《熊出沒》的華強方特在全國各地「起高樓」。


蕪湖、青島、株洲、瀋陽、鄭州等城市遍布"方特歡樂世界"、"方特夢幻王國"、"方特東方神畫"、"方特水上樂園」等主題樂園。


方特歡樂世界主題公園發展數據統計  製作:陳虓


然而在我看來,讓人看到國產動畫真正希望的,並不是這些從電視平臺積累資本,繼而崛起的吸金動畫。


如果我們把現在的「四大天王」動畫畫面,同過去的國產經典相比——



哪組作品的藝術水準被遠遠甩開,哪組作品更能肩負代表中國藝術的重任,想必你的答案很清楚。但我始終堅信,中國動畫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沒有缺過好的動畫人。


自1941年的《鐵扇公主》開始,中國動畫的製作水準在此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領先亞洲


即便是在電視平臺亂象頻出,網絡平臺又尚未成型的「暗黑年代」,那些真正熱愛動畫的一流人才也在努力發光發熱。


只是管控太多,甚至需要暗箱交易的電視平臺,並不是能夠讓他們施展才華的公平之地。


而網絡平臺,儘管在十幾年前並不成熟,早期網速甚至只能支撐Flash動畫,更沒什麼錢可賺,但卻沒有那麼多讓人無語的束縛,是可以讓他們盡情展示才華的廣闊天地。


是他們,讓網絡平臺上的國產動畫,在題材上豐富至極,無所不包。


有講述80後「血色童年」,充滿自由精神的《哐哐日記》:



有充滿歡樂的《十萬個冷笑話》:



有武俠題材的《畫江湖之不良人》:



有奇幻熱血的《鎮魂街》:



即便是非專業人才,也能用《魔獸世界》製作出讓無數人燃起熱血,甚至流淚的《網癮戰爭》。


《網癮戰爭》證明做個讓人有共鳴的作品,最關鍵的並不是錢和技術


很多動畫人在網絡平臺起步的時候,可能只是單槍匹馬作戰,可能只是三五個人的小作坊,但憑藉熱情、堅持與才華,一度只能「用愛發電」的他們,成為中國動畫行業最寶貴的種子。


縱觀這些年在院線上上映的國產動畫電影,許多主創人員都是從網絡平臺開啟的「打怪升級」之路。


《打,打個大西瓜》


製作出《哪吒》的餃子導演,在2008年憑藉網絡動畫《打,打個大西瓜》而成名的。


《黑鳥》


在《大護法》之前,不思凡也在網絡Flash動畫領域拿出了《黑鳥》《小米的森林》《白鳥谷》等等知名作品。


此外,《羅小黑戰記》的木頭,《大魚海棠》的梁旋和張春,也都是憑藉「網絡試水樣片」的方式得到後續投資。


放眼望去,還有更多的「餃子」在網絡平臺上閃爍光芒,等待日後的綻放。



比如用《我的世界》將《三體》改編成同人動畫的「神遊八方」,在2014年製作了粗糙卻真誠的第一集,此後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他們在今年推出了《我的三體之章北海傳》,獲得了超高的口碑和關注度,目前在B站評分為9.9,豆瓣為9.7。



不過,在網絡動畫和院線動畫呈現崛起態勢的當下,電視動畫依然有著不可取代的主流地位:截止2018年底,全國的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在99.25%。


看到這樣的數字,我依然為壟斷環境下的電視動畫感到遺憾。


一個面對最廣大觀眾的平臺,卻只能長時間充當「幼兒園」,播著青少年和成人都看不下去的低水平低幼作品。這些在溫室裡培育出的作品,實在肩負不了什麼重任。


一個小豬佩奇,就會讓它們暴露虛胖的體質,毫無招架之力。


儘管希望落空了很多次,但我依然期待著有那麼一天,中國的電視動畫平臺可以成為一個更自由、更公平、更包容的廣闊天地。


態度真誠的人才可以盡情施展自己,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身處偏遠地區,很依賴電視獲得精神娛樂的孩子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更精彩的世界。


如果這一天真的到了,那麼中國動畫的下一個鼎盛時期,一定會來得更快。前人已經證明過自我封閉與逃避競爭最後會帶來什麼,我們實在沒必要再去驗證。



               

相關焦點

  • 「閉關」14年,國產電視動畫經歷了什麼?
    那麼在這14年裡登陸電視平臺的國產動畫,能不能稱得上是孩子們的優質精神食糧?我知道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不成問題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不就是給小孩子看的動畫嗎」,何必如此當真。身為看著動畫片長大的一代人,我深知在自己童年、少年時的許多喜怒哀樂,許多痴迷的經歷,甚至現在依然珍視的記憶,都是動畫給的。動畫是最早影響一個人的事物,幼年時代的審美與智力發展都深受其影響。
  • 國產電視動畫五大特徵(附2016年425部詳細名單)
    最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2016年12月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的通知。這一年十二個月備案的國產電視動畫,有425部,總時長232135分鐘,它們有這樣一些特徵( 詳細名單附在文末):低幼為主、一部能有數百集、童話教育類型之外「玩具廣告片」盛行、部分動畫製作公司馬甲眾多。
  • 571部國產電視動畫在2020年備案,有這幾點值得關注
    近日,廣電總局公布了2020年12月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的通知。12個月裡,備案國產電視動畫片571部,共計19494集,175423.6分鐘。近幾年來,電視動畫的備案數量都在持續上漲。以2018-2020年為例,備案數分別為439部、472部和571部。
  • 278部、11650集、138579分鐘:國產電視動畫的2014
    產量降低:結構調整、換檔發展之必經 在政策調控和市場槓桿的雙重引導下,2014年中國電視動畫行業總體上調控數量,提高質量,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的趨勢更加明顯。2014年,全年備案公示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劇目數量為425部271133分鐘,同比分別下降8.6%和17.3%;全國製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138579分鐘(折合約2310小時),同比下降32.31%,為2009年以來最低產量,僅相當於2011年最高產量(261224分鐘)的一半左右。
  • 14年播出5000多集,國產動畫有它了不起
    最早一部《喜羊羊與灰太狼》在2005年杭州電視臺少兒頻道播出。當時,又在美日動畫的強烈衝擊下,不光觀眾愛看有成熟製作的動畫片,連行業內的人都不太看好國產動畫,沒人願意投資製作。還記得1995年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已經算是非常具有突破精神的作品了,但依然是由國家製作的。
  • 國產動畫片:時代的眼淚
    見白好像突然能理解為什麼「爺青回」能成為B站2020年的關鍵詞了。這些跨越時代的動畫片,或多或少的都在電視上給我們這一代增添了些許色彩。以至於到現在如果提及它們時,我們仍能不假思索的說出動畫情節,回想起當時的動畫場面。而如今,到了2021年。國產動畫片按理說應該做的更好了吧?實際上並沒有。
  • 2018年夏季國產動畫新番導視
    因為,反正錢和女朋友我都沒有~話不多說,年年君還是來給大家介紹下2018年夏季國產動畫新番吧!暮光幻影:7月5日播放平臺:愛奇藝和bilibili動畫製作:LIDENFILMS簡介:《暮光幻影》是由樂元素(開心消消樂)擔任企劃和原作、由LIDENFILMS負責動畫製作的電視動畫作品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國產動畫
    湖南宏夢卡通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5月。其最為知名的作品便是《虹貓藍兔七俠傳》和《神廚小福貴》。《虹貓藍兔七俠傳》是於2006年推出的一部長篇武俠動畫連續劇,是中國首部武俠動畫電視連續劇。「男兒有膽氣,仗劍走天涯。女兒有劍心,柔情滿山岡。七劍合璧,我們相知相遇。
  • 廣電總局發布2017年1月電視動畫備案 《巴啦啦小魔仙》等動畫推續作
    DoNews遊戲1月23日消息(記者 李東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關於2017年1月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的通知》,2017年1月,經備案公示的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為26部,12234分鐘。
  • 2014年國產動畫製作完成278部 跨界發展迅速
    2014年,全年備案公示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劇目數量為425部271133分鐘,同比分別下降8.6%和17.3%;全國製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138579分鐘(折合約2310小時),同比下降32.31%,為2009年以來最低產量,僅相當於2011年最高產量(261224分鐘)的一半左右。
  • 【話題】最好聽的國產動畫歌曲是什麼?
    但實際上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很多國產動畫也都貢獻出了非常好聽的歌曲。有些甚至於過了十幾二十年依然為人所傳唱。那麼在今天的話題當中,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這個事兒吧!【候選一:《猴哥》(《西遊記》)】這是一部在上世紀末播出的電視動畫。
  • 《哪吒》成功了,國產動畫的徵程才剛剛開始
    在網絡動畫方面,隨著B站與藝畫開天合作的《三體》動畫化計劃開啟,新的篇章隨時有可能開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優質作品的供給。困局與機遇:撬動轉折點的因素究竟會是什麼?從1926年到2019年,榮光與挑戰並存的現實縱觀國產動畫的發展歷史,行業經歷了探索、黃金、轉折、低迷和復興5個時期。
  • 一年439部電視動畫備案,童話題材佔了一半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不少原來主攻網絡渠道的動畫公司也有了面向電視端的內容。作者:柚子2019年1月28日,廣電總局公發布2018年12月全國國產電視動畫片製作備案公示的通知。至此,2018年度所有動畫片製作備案已全部公示。
  • 童年回憶殺——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優秀國產動畫長片
    說起少年時代,每一段的經歷如今看來都值得回憶,尤記得陪伴我成長的那一部部動畫片,要知道為了偷看動畫片,小翔是挨過打的人喲。今天小翔就和大家分享和回憶少年時代看過的那些優秀的國產動畫長片,相信這些動畫片裡總有你喜歡的一款。1、80年代的優秀動畫歷經了特定時代的磨難,80年代初的動畫片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
  • 總局推薦2019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
    為促進國產電視動畫片精品創作生產,充分發揮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的示範帶動作用,經省級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初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專家評審
  • 總局推薦2019年第四季度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布通知,向全國推薦2019年第四季度優秀國產動畫片。 據了解,為促進國產電視動畫片精品創作生產,充分發揮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的示範帶動作用,經省級廣播電視行政管理部門
  • 總局推薦2018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電視動畫片
    《小雞彩虹(第五季)》《宇宙護衛隊》《阿優的奇妙實驗室(一)》等12部國產電視動畫片為2018年第三季度推薦播出優秀片目。
  • 國產動畫不相信眼淚
    一場電視動畫衰落後,網絡動畫的新浪潮就此開始。接下來的六年裡,國產網絡動畫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仰臥起坐,時而是資本市場的香餑餑,只要有團隊就有拿到錢的機會,時而是整個泛娛樂食物鏈底端的賠錢貨,即使作品做的還不錯,出圈和掙錢依然是最大的難題。
  • 電視動畫一年銷售額15.69億 ,上半年這223部作品備案了
    2019年半年備案數量接近2015年國產電視動畫備案數量的總和,備案作品包括《舒克貝塔》一、二季,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九洲縹緲錄》系列動畫第一部等
  • 90年磨一劍,中國動畫電影從規模化走向精品化
    這個一度被我們打上「低幼」、「雷人」標籤的國產動畫電影,在以前,卻推出過亞洲首部動畫長片,甚至比我們現在的二次元文化中心日本還要早,然而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國產動畫從萌芽走向巔峰又進入低谷,如今再次復甦。本期文創資訊記者將帶領大家一起回到上世紀初,重溫國產動畫電影由亞洲第一步到沉寂數十年後的發展歷程。從1926年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的誕生算起,中國動畫至今已經9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