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直播和短視頻爆火,這成為了廣大網友娛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在這個商業社會,網紅的角色也越來越來重要。她們是如何擁有這般魔力的呢?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解說。
一、網紅和明星的區別
最近抖音上經常爆火一些美女帥哥,但又因一些場外因素被封殺,比如溫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突然崛起的短視頻紅人各個身價不菲。
說到身價不菲,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明星,他們會接各種品牌代言,體育、護膚、零食、生活用品等,而網紅也會通過曝光度來獲取這些推廣機會。
那我們再來想一想,同一款產品,明星的廣告代言與網紅的直播推薦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心理學中的一個答案便是社會場景與市場場景的區別。在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對於人和事都會自然的區分為社會場景與市場場景,而這兩者的區別就是市場講得失,社會求心安。
簡單來說在市場場景下,人們就會不自覺的進行利益比較,要求付出就有收穫,比如:
員工互相比較工作的強度和薪水的高低
創業合伙人比較資源的付出和股權多少的獲得
女孩相親的時候考慮對方的資產,收入與自己的條件匹不匹配
而在社會場景下,人們會對未知的收益進行付出,比如:
員工是為了一份公務員鐵飯碗的安穩感工作
創業合伙人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實現人生價值
女孩為了愛情毅然決定嫁給鳳凰男
明星,大家認識和談論的話題都是在商業場景下,比如電影、綜藝等,因此看到明星代言產品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肯定又收了很大一筆代言費,來坑我們消費者的錢」。
網紅,認識他們基本就是在社交平臺上,比如微博,短視頻APP等,消費者瀏覽這些都是休閒碎片時間,所以網紅給予消費者的更多是社會場景。消費者在看到網紅的推薦的時候首先不會以成本收益來看待,而是想「咦,這個有趣,要不試試?」。
大家清楚了這個理論之後,就可以理解明星代言和網紅推薦的區別了。
二、網紅為什麼能增加購買轉化率
網紅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讓網友們心甘情願的種草再拔草,從最早期的直播打遊戲賣衣服零食,到後來的直播去餐廳/酒店賣體驗,再到現在直播賣美妝,健康品等。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產品在網紅的手裡產生了更高的轉化率呢?
在生活中,我們會把人粗略的化分為兩類 ,自己人和別人。根據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對於這兩類人,我們對於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結果的歸因是不一樣的,比如:
你發現一個異性朋友許久不回你微信,打手機也沒人接。如果你覺得他是喜歡你的(自己人),那你會覺得他應該是因為在忙不方便接電話或回微信(外部歸因);
如果你覺得他並不喜歡你,那你會覺得他就是嫌你煩所以才不理你(內部歸因)。
這種把自己人和別人區別解釋的現象叫做基本歸因偏見。
當我們為自己人歸因的時候,會傾向於外部歸因(情景歸因);相反,當我們為別人歸因的時候,會傾向於內部歸因(個人歸因)。
網紅,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講就是自己人,因此,當網紅在直播或者短視頻這種流媒體流露出積極情緒,觀眾自然而然會覺得是因為外部原因。比如,如果papi醬在直播表示最近皮膚特別細滑,然後無意透露一款面膜品牌,那觀眾就會去拔草,因為對於他們來說,papi醬是自己人。
適當露出需要推薦種草的產品是能自然而然被接受和激發購買,特別是那些大流量的網紅來講,這樣的轉化率就會相對比較高。
三、怎樣和目標消費者成為自己人
上面講到如果網紅要毫無違和感的賣產品,必須和消費群體成為自己人,那麼如何做呢?
除了外貌,網紅還提供了其他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網紅的核心價值=群體歸屬×群體扮演角色。
網紅們可以選擇和觀眾形成的群體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共同愛好:在網際網路世界裡,因為娛樂的多元化產生了許多的亞文化圈子,一個網紅則可以把自己定位在某一個圈子中,比如遊戲主播,從開始的英雄聯盟,到狼人殺,再到吃雞,這些網紅的粉絲大部分都處於亞文化圈的愛好者。
除了遊戲直播,在專門的直播APP或B站這類網站,都有圍繞某一個愛好進行創作的圈子。
2,共同厭惡:有共同愛好就會有共同厭惡,這種群體的心裡基本都是「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朋友」,最經典的一個案例就是某自媒體人講述自己十萬加爆火文案的經驗就是「罵男人,往死裡罵」。
這種群體的特徵就是一起吐槽,對象可以是某一類人,某種價值觀,或者某種社會現象。比如Papi醬就是吐槽在日常生活中不合理但虛偽的現象,咪蒙吐槽女生非獨立的人格,金融街李莫愁吐槽渣男。
3、共同的身份歸屬: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大圈子裡,身上總有一些主動或者被動的標籤,這些標籤代表了我們與什麼人有共同的身份歸屬。
當主播在直播或者短視頻裡面用某地方言,或者某個地標作為背景的時候,很容易能得到有相同地緣身份群體的認同;
再者就是一個樂觀活潑愛熱鬧喜歡自嘲的網紅,與高冷喜歡毒舌的網紅吸引來的粉絲自然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身份地位的不同歸屬群體自然也不同,就像一位新手辣媽,追隨的網紅肯定也是帶娃的辣媽網紅;
還有一類就是對於組織與個人的認可歸屬於一個群體,比如都是某位明星的粉絲,或者某個足球俱樂部的球迷。
娛樂是網紅們在群體裡面最常見的定位,而且娛樂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目的是為了在受眾的空餘時間帶來歡樂,比如:
「阿鬥歸來了」通過電影剪輯加旁白娛樂喜歡電影的群體
「野食小哥」通過紀錄片形式娛樂喜歡美食的群體
「馮提莫」通過唱歌娛樂年輕有空餘時間的群體
網紅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轉化率,就是因為觀眾把他們看做自己人,產生基本歸因偏見,如果網紅要做到把把觀眾變為自己人,就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在目標群體中擔任特定的角色,所以說當網紅如果只靠臉,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