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探牛郎織女故事發生地

2021-01-18 白水居士

牛郎織女傳說

據史料記載,明代萬曆七年(1579)的《沂水縣重修織女洞重樓記》(燕崖鄉歷史上屬沂水縣)中,碑文解釋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聞洞中扎扎機聲,以故織女名」。

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發生地全國各地都在爭,其中傳說事發地主流說法在沂源縣縣南部的燕崖鄉,距沂源縣城約18公裡有座山名曰大賢山,山體臨河的懸崖被稱作「燕子崖」,。初到燕子崖,遠遠地就能看見崖壁刻有「鍾靈毓秀」四個高4米寬1米的大字,古樸大方、遒勁有力、蓄意深邃,這是由光緒21年沂水知縣白錫元手書。

從上圖的門口進入,走不遠見一個天然洞穴,洞口上方書有「織女仙洞」四個字,牛郎織女傳說就要從這兒開始了。

織女仙洞

織女仙洞:

此洞建在高40多米處的大賢山絕壁上,裡面坐著織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左側有織女閨房,在房間內恰巧可以看到對面的牛郎廟,設計甚為巧妙。

這裡有古人的題字,杜牧寫下的《秋夕》:「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王松亭題孟天榮書:「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等。

大賢山上現存最早的碑刻是立於宋代元豐四年(1081)的一塊功德碑,此碑雖然現存於織女洞中,由於碑體受損,現存碑文中與織女沒有什麼聯繫。

圖片右側木亭內為金代石塔

景區還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現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的線刻人物像和文字題刻。題刻主要記述了大賢山道教的開山人物、道士張道通的事跡。

值得注意的是,該碑刻文字中出現了張道通雲遊至大賢山、定居於織女崖的敘述:「乃遊此地,謂人曰山名大賢,織女崖□,乃同徒眾登眺巔峰,山清水秀,而樂居焉。」這裡的「織女崖」,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與織女有關的記載。

今存於大賢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為我們破解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和發展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立於山頂玉皇閣的明代正德六年(1511)的《重修迎仙觀玉帝行祠記》解釋了大賢山和迎仙觀的來歷:「所謂山之大賢者,因織女之稱也;觀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賢山之賢人是織女,迎仙觀之仙人是張道通。所謂織女之「賢」,所強調的是作為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中女子的「賢惠」的品德。

這裡的人們口口相傳這麼一個傳說,話說張道通與師兄王道一、王道清共同修煉一年。一日,道通跪倒師兄面前說:「謝謝二位師兄與師弟共同修築織女洞道觀!但這裡不是你們的立業之處,請你們走吧!」經師弟提醒,二人想起師囑,恍然大悟,便告別師弟,離開織女洞,去尋找他們的修身之處。道通繼續四處化緣,足跡踏遍了整個沂州。眾善人紛紛慷慨解囊,即使普通農家也盡力相助。沒用多久,便籌到大批錢款。道通從各地請來能工巧匠,先修織女洞。先把原洞擴大,又依山建為重樓,內塑王母娘娘等神像。重樓向東開有兩個天窗,北面的窗下闢一小間做織女的居室,為織女塑金身,石炕、梳妝檯等。織女含情默默,隔窗東望。洞口外門楣處石壁上刻有「織女仙洞」四字。與織女洞隔河相望,在沂河東岸修建牛郎廟。廟內牛郎塑像居中,兒女分列兩旁,還有青牛一尊;牆壁上繪著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廟周圍築起高高院牆,廟後有一排房,道人膳宿其中。

在織女洞南面的平坦之處,修建「迎仙觀」(後曾改為「三清樓」、「三清閣」),殿內塑諸多神像,皆栩栩如生。大殿的西、北、東面各建一排房,是道通和弟子的膳宿之處。大殿大門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門外修一水池,山泉汩汩,從未乾涸。道通親率弟子在池邊栽上銀杏樹兩棵。出大殿往西北是小花園,園內建有石塔數座。從小花園拾級而上,路旁小矮房便是畜禽之舍。弟子們用騾、馬、驢趕集上店,買糧米、蔬菜。雞放滿山,小道童挎著筐子滿山拾雞蛋,吃不了的趕集賣。又在織女洞頂修建宏偉的玉皇廟,內塑玉皇大帝等諸位天神。道通首批弟子五十餘人,儘是貧窮人家子弟。有些是父母雙亡,生活無著的少年,從幾百裡外投奔而來。

張道通在牛郎官莊莊後買地二十畝,其中五畝為道士林,十五畝種糧自食。道通對道士管教極嚴,每天均吟誦道家經典,宣講法事,研習道場。他天不明即起,夜深就寢,把整個道觀管理得井井有條。每天去織女洞、牛郎廟供奉香火,請道士做道場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至此詩興大發,揮毫題字;官吏們來樹碑立傳,讚嘆不已。道通師傅德高望重,聞名四方。每年清明前後,踏青的人更多。

「七月七」是廟會日,喜鵲和百鳥一群群飛來,在沂河上空搭起鵲橋。織女洞下、牛郎廟前、沂河岸邊的平坦之處,擠滿了擺攤的商販和遊人。江南賣茶葉和賣綢緞的商販,把攤子擺了五六裡路長。牛郎廟前是道士們講經論道的道場,聽眾雲集。廟會的規模年年擴大,人們對張道通師父越來越敬仰。織女洞逐漸名揚天下。彈指一揮間,八十年過去了。這期間,道通又對牛郎廟、織女洞、織女臺、大殿、玉皇廟等進行了大修、擴建,建築愈發金碧輝煌。

當初道通收的第一批弟子有的已去世,有的已老態龍鍾。道通又收了三批弟子。弟子們見師父雖年過百歲,但依舊是耳不聾,眼不花,鶴髮童顏,身手矯健,行走如風。他率弟子出行,弟子們小跑在後面追趕。更使眾弟子驚訝的是天剛亮時,便看到師父打坐,頭上有七彩光環,祥雲籠罩。打坐完畢,他又同弟子巡視,天天如此。師父身體力行,弟子個個勤奮,冬天大雪後的早晨,師父總是早起清掃積雪。弟子們奪他的掃帚,他執意不肯……冬去春來,又是二百年過去了,弟子們已記不清師父的歲數了。一天,師父巡視完牛郎廟,徑直去了道士林,望著林中一年比一年多的墳冢,眼含淚花嘆息良久,傷感不已!眾弟子怕師父有傷身體,忙催他上山。路上,有個小道童問:「師父,您今年多大年紀了?」師父說:「三百一十八歲了!」眾弟子驚嘆不已。師父將弟子們集合到大殿前說:「今後,牛郎廟和東林(指道士林)我去得就少了。希望大家弘揚我道家恩德,嚴守我道家規矩,同心同德,管好道觀。如若不然,天理難容,自有報應!」弟子們異口同聲應道:「師父教誨永記心頭!」第二天天還不亮,大弟子想起師父昨天早晨忽生傷感,甚是不安,便早起去問安。見師父早已在銀杏樹下打坐,身體周圍一片紅光閃爍,滿院生輝,大弟子感到異常,急忙去叫醒眾人。眾弟子剛剛跑出屋門,便見師父如平時閉目養神之態,面容和藹慈祥,披一身紅光,從銀杏樹下徐徐升起,直升到大賢山頂,繼而升上天空,漸漸逝去……

牛郎廟:

最初為一幢二進院式建築,經過幾次重修,變成青磚黑瓦、彩繪鬥拱的三間正殿。殿內塑有牛郎(孫守義)及其子女(孫玉閣、孫玉潔)塑像,旁邊臥一尊金牛。廟旁不遠有個村莊叫「牛郎官莊」,現村民多姓孫,至今這些村民認為自己為牛郎孫守義的後人,牛郎織女的傳說家喻戶曉。

沂源牛郎織女傳說主要流傳在縣域南部的燕崖鄉,與當地山川景物融為一體。發源於沂源縣魯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經燕崖鄉,在牛郎官莊村往東拐了一下繼續南行,正是在這個拐彎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織女傳說景區。牛郎官莊所面對的沂河南岸是大賢山,山體臨河的懸崖被稱作「燕子崖」,燕崖鄉便由此得名。

孫氏緣何被稱作牛郎的後代

在沂源當地還流傳著牛郎是牛郎官莊村孫氏祖先的說法,牛郎官莊村莊的出現、孫氏家族與牛郎的關係又該怎麼理解?

當道士於明萬曆年間在織女洞對面沂河岸邊修建「牛宮」之時,牛宮的周邊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莊?至今還沒有確鑿史料能夠證明,當時那裡已經就有人定居、或者已經有村莊的存在。或許,已經有人居住、耕種,但村名沒有流傳下來,也許就沒有村名。

族譜《沂水孫氏宗譜略》

定稿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的《沂水孫氏宗譜略》中,提供了牛郎官莊村孫氏家族遷居此地的最初時間。據為譜書記載孫氏「居沂水牛郎官莊一支今已近二十世,上推遷入此地年歲,當在明代末期」。至宗譜成書的民國年間,這支沂水孫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可以推斷:明代末葉孫氏家族遷居沂水、定居沂河岸邊時,「牛宮」已於萬曆年間修建而成,村莊因位於牛宮附近,因而命名村莊為牛郎官莊。毫無疑問,牛郎官莊村是因牛郎廟而命名的,其立村時間應晚於建廟的時間。

至於牛郎官莊孫氏家族與當地傳說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來就更加困難。據山東大學教授考證,在山東的地方戲中,有將牛郎冠以孫氏名姓的。或許,正是這種地方民間戲曲或其他我們還不知道的原因的影響,又由於孫氏當年遷來沂水定居在牛郎廟旁的歷史巧合,致使牛郎官莊村的孫氏被人稱為牛郎的後代。

民間傳說並非一成不變,歷史還在發展。

因400多年前縣太爺的一段談玄所帶來的附會之舉,卻為21世紀的子孫留下了一筆精神財富。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更賦予這筆財富以新的時代價值。沂源縣的牛郎織女傳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當前民間文化研究(尤其是民間傳說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個案。

青牛雕塑

沂源牛郎織女傳說始終處在動態的傳承過程中,民眾的口頭敘事並不是民間傳說在當地流傳的唯一途徑,民間信仰的力量是推動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發展豐富的重要因素。先有織女洞,後有牛郎廟,再附會牛郎官莊孫氏為牛郎的後代,神靈信仰、祖先崇拜交織在一起,促成了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獨特的內涵。

山水風物歷來是民間傳說附著的重要依據。沂源縣的牛郎織女傳說,因大賢山洞穴內的「扎扎機聲」而產生了織女在此的聯想,因蜿蜒沂河的存在自然成為了天河——銀河,也造就了天人相隔、偏居沂河另一方的牛郎廟。如今,樹木蔥鬱的大賢山、寬闊清澈的沂河、美麗的牛郎織女傳說、自然的山水景物、人文的歷史傳說,使大賢山織女洞一帶成為當地獨特的文化旅遊資源,造福於一方子孫。

近些年,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領導和當地民眾重新認識牛郎織女傳說的價值,學者的介入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自2005年以來,山東大學民俗學民間文學專業的師生開始對沂源牛郎織女傳說進行系統調查,一些民間文化研究的著名學者也陸續來到沂源進行考察,尤其是2007年以來連續召開的3屆「全國牛郎織女傳說學術研討會」,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的當代演變產生了影響。2008年,五卷本《中國牛郎織女傳說》問世,同年,沂源縣申報的牛郎織女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今年,由沂源縣委、縣政府主辦的七夕節慶活動也已經連續舉辦了10年。

民間傳說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沂源的牛郎織女傳說也會在當代與時俱進,繼續增添新的成分。

沂沭河流域地圖

在沂蒙山區北部一帶自古有這樣的傳說:「天上銀河,地上沂河」,「沂河」和「銀河」的音色相近。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就坐落於沂源縣燕崖鄉。織女洞位於沂河西岸和位於東岸的牛郎廟隔沂河相望,恰與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的情景形成呼應,構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特景觀。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大東」就是「大河之東」的意思,牛郎廟也位於沂河東岸,因此其位置與沂河相吻合。

根據自然景觀、文獻和傳說,沂源縣燕崖鄉應該是我們熟知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在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相關焦點

  • 七夕的由來來歷起源 七夕節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簡短50字100字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 七夕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介紹 牛郎織女是幾月幾日相會的日子?
    在說起七夕節的時候,人們可能不會覺得陌生,這個節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且在這個節日當中也流傳著一些故事,那麼七夕歷史故事是什麼呢?關於七夕來歷典故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
    七夕節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的由來七夕,原名為乞巧節。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
  • 七夕的故事或傳說簡短100字 七夕節由來10字20字30字
    七夕的故事或傳說簡短100字  七夕故事版本一(100字版本)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來源於牛郎織女天河配的神話故事。牛郎和織女,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故事版本二(牛郎織女傳說詳細版)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
  • 七夕:從女兒節到情人節,官方民間共同推動古老節慶新生
    牛郎織女與七夕的結合每個傳統節日都有若干與節俗相伴隨的神話、傳說、故事等等。這些敘事承載著自古以來民眾與節俗相關的生活經驗、文化想像、民族情感、歷史觀念、倫理道德等群體記憶。有些民間敘事對於節日的內涵和傳承還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為典型的是牛郎織女傳說在七夕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 七夕節起源、故事、文化,你了解多少?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裡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七夕用英文怎麼說?牛郎織女的故事用英語如何表達?(含視頻)
    七夕用英文怎麼說?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the lunar calendar)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有「乞巧」的風俗,且由來已久,古時年輕女孩子們在這一天乞求巧奪天工的好手藝,同時會乞求一段美好姻緣。
  • 《七夕》:他羨慕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相見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傳說天上的仙女織女與凡人牛郎相愛,後被王母娘娘發現,把織女捉上宮廷,只允許牛郎與織女一年相會一次,在這天由喜鵲搭成鵲橋,兩人相會,而這一天恰好是七月初七這天,後人也稱之為七夕節。
  • 如時:說說有關七夕節和情人節的故事
    也叫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七夕祭。七夕節在大多數人記憶中一定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浪漫愛情故事。從《搜神記》中,就有將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演繹成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了。中國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
  • 2020年七夕優秀作文:又到一年七夕節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七夕優秀作文:又到一年七夕節,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農曆七月七,牛郎織女來相會,喜鵲忙著搭喜橋,人間處處歡笑聲。   夏夜裡,我與奶奶一同在庭院中納涼。這夜裡的風,倒也涼爽,我便纏著奶奶給我講故事。奶奶搖著蒲扇開始講起「牛郎織女」的故事。
  • 牛郎織女七夕鵲橋又相會了,你還是一個人嗎?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 [1]或七姐誕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 七夕節:情人節還是女人節?
    七夕節到底是情人節還是女人節?過節主要是吃東西還是縫東西?面對記者提問,儘是一片迷茫的眼神。
  • 七夕滿天雨 人間不了情——永遠的牛郎織女 作者:閆循華
    作者按: 又是七夕,一個晴好的日子,但記憶中的七夕總與陰雨纏綿有關,這一切都源於那個古老悽美的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千年已逝,星語猶在,偶翻2017年七夕節寫的舊文,聊紀哪些過去淚雨的七夕,並以勵志乘風破浪追星趕月的新的夢想。
  • 為你讀書|《葡萄架下的七夕節》
    七夕節,大人們說,每年的這個夜晚,就是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四方八面的喜鵲都會飛向天河,為牛郎織女的團聚搭建鵲橋。 七夕節,大人們說,姑娘們在夜裡可向織女求賜一門好手藝,或是一樁好姻緣。 七夕節,大人們還說,晚上藏在葡萄架下,不要說話,就可以看到牛郎織女提著燈籠相會於銀河,還能聽見隱隱仙樂中,牛郎和織女的輕聲細語。 浪漫得不行的七夕節。那個晚上,潼南糖果廠裡,少不了有姑娘為了精湛的技藝,為了美滿的姻緣,面朝星空,悄悄地許下心願。
  • 七夕2019年是幾月幾日 七夕節具體時間七夕的起源簡介
    2019年七夕即將來到,很多人都已經開始準備七夕禮物了,但是也有些人不知道七夕的具體時間,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2019年七夕是哪天?七夕具體時間  七夕的來源簡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 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在潮汕地區,「七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日子。
  • 化身牛郎織女,《我的便利店》七夕活動8月19日開啟
    《詩經·小雅》裡寫道「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牛郎織女的傳說廣為流傳,喜鵲都為他們的愛情感動,自發搭成鵲橋讓二人得以相見。七夕的背後有著這樣的典故,給七夕節增添了更多溫情,也讓有情人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感情。患難見真情,在越困難的情況裡越能證明感情的真摯。對於今年的所有人來說,生活裡都要有更多甜才能得到慰藉。因此,《我的便利店》將在8月19日推出七夕特別活動,裝扮、商品、貨櫃、裝潢、路邊攤全部上新,浪漫甜蜜全都有!
  • 七夕節為什麼又要叫乞巧節?乞巧又有哪些形式?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七夕節這天藉助牛郎織女之情來表達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也恰恰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最嚮往的愛情。小的時候到了七夕節,大人們就會要我們去葡萄樹架子下面靜悄悄的待著,說到了時間就會聽到牛郎織女的對話,有機會還會見到傳說中的仙女,為此一直深信不疑,每年都會準時地待在那裡等待奇蹟的出現,後面才漸漸明白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神話故事。說起「七夕節」,最早起源於星辰崇拜,是人們將牽牛星和織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產物。
  • 七夕節是幾月幾日?2018七夕情人節是哪一天星期幾
    七夕是幾月幾日呢?2018年七夕牛郎織女來相會的情人節是什麼時候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18年七夕情人節時間及七夕活動習俗,預祝大家七夕節日快樂哦!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 今年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2020七夕節具體日期時間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七夕節最新資訊 > 正文 今年七夕節是幾月幾號 2020七夕節具體日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