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是權力藝術的最高玩家,當然也有可能被權力所玩弄。赫赫有名的君士坦丁大帝,就在權力繼承問題上把羅馬弄得烏煙瘴氣,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皇位繼承的悲劇戲碼。
克裡斯帕斯被處死後,王位繼承權自然落到了皇帝剩下的3個兒子身上,他們分別是:小君士坦丁、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也許是太過相信龐大帝國的臣民會對自己的決定鼎力支持,又或者是老皇帝本人察覺到自己失去了對兒臣忠誠與否的判斷,在短短的3年中,君士坦丁竟然將「凱撒」的名號接連賜給了3位皇子。
連讀書人都知道,「儲君之爭」是一件應當著力避免的事情。歷史上很多同時設立多位太子的決定,都是出於皇帝自身權威的微弱或是政局受到不同來源勢力的操控所致。然而,君士坦丁的權威直到他老去也未有削減,整個帝國的臣民長期尊重他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儘管他的思路有時會顯得很奇特。
對於大方賞賜皇位的行為,在歷代羅馬皇帝身上都沒有出現過,甚至君士坦丁此前還因嫉妒他的長子而將其殺害,我們很難想像這樣一位並不大方的皇帝會出於好心而將凱撒之位拱手送給自己的3個兒子。有的史家猜測,說他是出於「分權制衡」的考慮,或是利用提前備位來檢測皇子的忠誠度。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能夠理解皇帝將皇位賜予其子的行為。但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皇帝此後竟不惜犧牲自己兒子們的利益,毫無必要地將他的兩位侄子達爾馬提烏斯和漢尼拔裡努斯也拔擢高位。這樣一來,羅馬帝國就一下子出現了四位「凱撒」和一位「至尊者」(漢尼拔為「至尊者」)。誰能相信,這些相互牴牾的繼任者,都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本人親自敕封的!
君士坦丁既然公開認可了五位年輕人,整個帝國就不得不將他們作為確然的儲君加以培養。三位皇子在青年時代就接受過各種體能的操練,以便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生活和繁忙的政務。皇帝也不惜重金,為皇子延請熟悉基督教教義和希臘哲學、羅馬法理論的著名學者,教導他們如何謹慎地思考行事,成為一位合格的信仰者和領導者。
小君士坦丁被父親指派到高盧地區,接替亡兄克裡斯帕斯的位置。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負責管轄東部行省,而義大利和阿非利加這塊帝國的「龍興之地」則被賜予君士坦斯。君士坦丁將身邊最信任的衛隊、臣宦賜給他的兒子們,並將自己的親信派駐到不同的地方定期巡視。吉本認為,這是皇帝對兒子們疼愛有加的表現,不過現在有更多學者將其解讀為君士坦丁並不放心過早地給予兒子們太大的自治權而委派的「監軍」。
達爾馬提烏斯被君士坦丁派往萊茵河一帶。後來,皇帝又把色雷斯、馬其頓的軍隊也交付於他。至於漢尼拔裡努斯,皇帝則命他守備時常動亂的亞美尼亞、本都和卡帕多西亞一帶。皇帝顯然對兩位侄子更不放心,他要求二人身邊的近臣每年都要回到皇帝身邊「述職」。可能君士坦丁對其「繼承權」的下放,首先是為了對侄子起到籠絡作用吧。
這樣一來,帝國境內的分權格局已經隱隱浮現。對於親生兒子,老皇帝還是十分照顧的。無論是高盧、義大利還是東部行省,均是羅馬未來的戰略要地。而處境尷尬的萊茵河、色雷斯一代,歷來是帝國動蕩最甚的地方。君士坦丁令其子掌握帝國最富庶的根據地,以便起到拱衛王室之用。至於兩位侄子,更像是為國守土的「打零工」之人。
君士坦丁大帝逝世於公元337年,恰恰是在他統治帝國30年的慶典召開幾個月之後。按照帝國先前的習慣,同時也遵照皇帝的遺囑,皇位首先應該由年長的兩位侄子繼承。但是,一些心懷鬼胎的人早在私下結成了「皇子黨」和「皇侄黨」。他們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圖宣傳,有時這種局面甚至連五位繼承人都控制不了。
皇子中最為聰慧的君士坦提烏斯決心採取行動。他先是公布了一份父親的「秘密遺囑」,這份遺囑中寫道君士坦丁拜託皇子處理下毒毒害他的幾位皇族,而兩位皇侄繼承人的名字赫然位列其中。而後,君士坦提烏斯聯合了幾位同為皇子的兄弟,向他們申辯為父皇「主持公道」的重要性。因此,帝國境內的多數士兵也緊跟著發聲,表示願意支持懲戒那些行褻瀆之事的罪犯。
一場混亂的屠殺迅速開始了,軍隊再次扮演了重要的位置,君士坦提烏斯的兩位叔叔和七個表兄弟最終成了這場陰謀的犧牲品。最重要的是,有資格率先繼承帝位的兩位皇侄也在這場災難中死亡,三位皇太子順理成章地成了繼承人。其實,國家的臣民對這樣的行為怎能沒有自己的判斷呢?他們只不過默許了皇子的瘋狂罷了。
血腥的大屠殺告一段落之後,軍隊最終承認了三位皇子的統治權,並稱三人為「帝國的奧古斯都」。然而,帝國分治的和平局面很快過去。僅僅過了3年,小君士坦丁便對君士坦斯發難,他抱怨自己本應當繼承的阿非利加行省被弟弟奪去,而弟弟已經從達爾馬提烏斯手裡得到了馬其頓和希臘,就應當將屬於自己的那份資產讓出。
不知道聽了誰的計策,作為兄長的小君士坦丁絲毫不顧及風度,偷偷地率領一批軍隊突襲了馬其頓。此時遠在達契亞的弟弟連忙回趕,並且在與兄長的遭遇戰中表現得更為優秀。最終,小君士坦丁受到包圍並被毫不猶豫地殺害,帝國疆域的2/3被君士坦斯佔有。
君士坦斯的勝利使他變得心高氣傲。這位年輕的皇帝不僅開始蠻橫殘忍地對待下屬,並且逐漸迷戀上了日耳曼的青年奴隸(男性),並且無緣無故地將一些「把玩」過的蠻族俘虜殺害。民眾和部隊的下屬將這件醜聞視為不可接受的錯誤,終於有一天,正當皇帝在庇里牛斯山的一處海港附近狩獵的時候,這位荒淫無度的皇帝被自己手下的一位中隊長刺死了。
兩位兄弟的暴亡,如同上天給君士坦提烏斯一統帝國殺出一條血路。此時正在籌備東徵的皇子,連忙揮師回朝以「鎮守天下」。雖說皇子心中一定有竊喜之情,但面對反叛的高盧軍官,皇帝仍舊以謀逆罪處死了其中的主要參與者,算是給自己的兄弟一個交代。君士坦提烏斯為表示自己無可匹敵的權力,還專門召集了一場有軍政要員出席的會議。他那雄辯、悲情的演說辭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聽眾,忠誠之心在士兵的隊列中傳播開來。君士坦丁大帝的遺產終於歸於一人,有關繼承權的爭奪也在血腥的悲劇後結束了。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張曉校:《羅馬軍隊與帝位嬗遞》,東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繫我們
稿酬優厚
先知書店雙十一大促
↓↓↓↓↓文史專業經典書目,掃碼進店選購↓↓↓↓↓
點一下閱讀原文了解更多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