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鄧剛3天斬獲2條百斤巨青的事情,前段時間異常火爆,但熱度終究還是過去了。到底是否存在造假,已經不那麼重要,至少釣友欣賞了一段與大魚搏殺的精彩場面。最後以鄧剛將兩條大青放生而結束。本文探討的重點偏偏不是怎麼釣大魚,而是放生大魚,而這為何在釣魚人間流行,到底是「慈悲心腸」,還是不得已為之,本文一窺究竟。
放生已經成為資深釣友的流行
除去鄧剛外,像化紹新、李大毛、劉志強等等這些垂釣大咖,幾乎都把漁獲放生,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尤其是大魚,哪怕因體積碩大,有大酒店高價收取,也往往拒絕,仍堅持放生。筆者屬於偏遠縣城的普通釣魚人,接觸到的周圍釣友,相當部分也統統放生。哪怕是2/3斤的鯉魚,筆者也多次碰到有釣友放生。
並非所有的釣友都有這個習慣,不過即便將漁獲帶回家清蒸、紅燒,也不會有釣友指責。釣友都有默契:漁獲本身就是用來吃的,放生是自己的事情,不應強求別人。
那麼為何一旦遇到超乎尋常的大魚,大多數釣友選擇放生呢?這值得探討。
自古人都有一種神秘崇拜,一旦某種動物、植物異於常物,用農村老人的話講,它們已有靈性。筆者始終相信科學,不過對於這些令人驚異的事物,也不免有些敬畏。比如活了上百年的烏龜,隱約有痕跡印刻在龜殼;下雨天盤臥在馬路間,如鐵鍁柄一樣粗壯的大蛇;更別提這已經長到幾十斤、上百斤的大魚。越是在大魚不怎麼活躍、出沒的地域,突然發現大物,釣魚人的敬畏之心也就越重,放生成了大部分的選擇。
再者大魚難以烹飪出美味。海魚與淡水魚一個顯著區別,就是絕大多數的海魚體積越大,口感、味道越佳;淡水魚不同,體積一旦過大,肉質變得鬆散、粗糙。鯉魚在北方文化裡佔有重要位置,甚至孔夫子給兒子取名「孔鯉」,而鯉魚最適合烹飪的質量在2斤左右。南方個別省份甚至從不吃鯉魚。
另外習慣釣大魚的釣友,通常也不差錢,畢竟釣大魚需要足夠的窩料,腰力強勁的魚竿,足夠拉力的線組,這些東西個個價格不菲。所以斬獲大物後,廚藝不佳,烹飪不出美味;賣給酒店,他們砍價「刀刀見血」,因此部分釣友直接選擇放生,對他們而言,這些費用真不值得。
最後是習慣成自然。為吃魚而釣魚的釣友真沒有幾個,包括說是為吃野生魚的部分釣友。如果真為吃魚,花費在釣魚的漁具、餌料、驅車的油錢,足夠天天吃魚,還有剩餘。所以吃魚只是藉口,喜歡釣魚的氛圍、提魚上岸的感覺、浮漂的魔性動作,這才是重點。當釣魚過程成了主要目標,漁獲顯然成了次要追求。收拾漁獲,還佔用時間,弄得後備箱腥味濃厚,還不如放生。
寫在後面
釣魚放生成了許多釣友的習慣,但還是那句話,把漁獲賣掉或烹飪本身就有傳統,放生是自己的事情,無關其他。
原創: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