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們都知道這句話的本意是治標不治本,費力不討好,儘管都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特別是針對手機遊戲成癮孩子的管教中),我們仍舊難免會犯同樣的問題——
比如孩子玩手機,我們便要求孩子少玩手機;孩子沉迷遊戲,我們便管控孩子少玩遊戲;孩子熬夜不睡覺,我們便反覆催促孩子早點休息;總之,孩子當前呈現出什麼問題,我們就火急火燎地解決什麼問題,導致的結果當然是隔靴撓癢、事與願違了。
那麼,對於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輟學、情緒暴躁等不良或成癮問題,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孫子兵法裡給出了三條智慧錦囊,分別是a利而誘之,b強而避之,c佚而勞之,接下來我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逐一論述:
智慧錦囊一:利而誘之——挖掘出孩子所熱衷的「利」並對其循循善誘
什麼是「利而誘之」?意思是:「對方如果貪心,就用利益來引誘他」,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抓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並且以此對其進行循循善誘」;但是,很多時候,父母們往往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管教孩子,單方面的認為,孩子不應該一天到晚玩手機,通宵達旦玩遊戲,而應該多和父母溝通,多外出運動,多出去走走,多與人交際,不要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
其實這些道理孩子都懂,但問題在於:a.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和父母溝通。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女孩所講:「爸媽和我聊天不是聊學習寫作業,就是聊限制手機減少玩遊戲時間等話題,煩死了!」
b.同時也不喜歡外出運動與人交際。有一個媽媽看到孩子整天閉門不出,手機不離手,便想方設法邀約引導孩子外出散步,還強調公園裡鳥語花香,天空中萬裡無雲,總之把父母眼裡的花花世界都描繪了個遍,但是孩子仍舊無動於衷,好不耐煩地甩出了一句話:「你自己去吧,別煩我!」
以至於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到底真是孩子百無聊賴,萬念俱灰,還是是我們父母不善於驅動孩子的內在動力呢?答案顯然是後者,為什麼?
著名心理學家露絲·羅茜曾說:
「沒有目標,我們便失去了方向,除非我們找到充分發揮自己的途徑,我們才有可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換句話說,要麼我們幫孩子找到能夠充分發揮其熱情、能量的途徑,否則孩子必然失去方向,只能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具體怎麼做呢?
父母應該挖掘出孩子所熱衷的「利」,從而對孩子循循善誘。舉例說明:一個15歲半的青春期女孩,排斥學習、拒絕溝通、黑白顛倒、作息紊亂,整天手機不離手,這個媽媽幾乎把能試的方法都試了個遍,但是孩子一點改變都沒有,後來聽了我的建議,停止一切無效的辦法,重點從孩子感興趣的「小說」入手,據這個媽媽介紹:
「在一次吃完飯後,我和孩子一起聊小說《左耳》,我感概裡面的愛情,並引導孩子如何建立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及人的性格養成;在這過程中,孩子跟我說她有一個不好的性格,我問她是什麼,她說:『見不得別人比我好』;我說為什麼呢?她說就是因為小時候,我(媽媽)老是跟她說『怎麼考試成績又比別人差,沒有別人好』,長期以來落下的,慢慢的就見不得別人比她好了。
於是我給她道歉,告訴她媽媽以前的這個觀念是錯的,人是應該跟自己比,不應該跟別人比,跟別人比永遠都不能贏,只有贏了自己才是真的贏,此時孩子說:『這麼多年了,你才發現自己錯了,你(媽媽)是一個很能堅持的人,現在改還來得及嗎?』我說:『來得及,只要想改,哪天都不晚!』她用質疑的眼神及語氣來看著我,我很肯定的告訴她:『可以的,你不也是覺得媽媽改變了嗎?』孩子默許地點點頭……」
由此我們發現,並非是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也並非是孩子天生就厭學沉迷遊戲,實際上,孩子也渴望和父母溝通,通過學習遇見更好的自己,關鍵在於,我們父母如何抓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例如:玩遊戲、看小說、刷視頻、學樂器、動漫周邊、摩託車、學日語等等),對孩子進行循循善誘;
有的父母頗有先見,從小就牢牢抓住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利),把孩子所沉迷的遊戲項目,從電子產品中活生生搬到了如常生活中(誘),比如父親把孩子放在儲物籃子裡,上演現實版的「過山車」;
或者乾脆把垃圾桶倒扣在頭上,在家中客廳和孩子們玩起了「植物大戰殭屍」,又或者上網淘了一件「蜘蛛俠」的高仿服裝,藉助父親強有力的雙臂,在家中的門沿或牆上練習「飛簷走壁」,有如此善於「誘導」的父母,孩子哪有不愛的道理?
某公立精神衛生醫療機構為行為成癮患者專門設計的「行為成癮病房」,更是把「利而誘之」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他們在病房裡為行為成癮患者設置了與家人一同互動的迷你KTV、動感單車、遊戲沙盤、彩色鉛筆等項目,簡直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儘管呈現的方式豐富多彩,但萬變不離其宗,幫助青春期孩子擺脫手機遊戲癮,重新回歸學習生活的不二法門便是:通過另外一種更有趣更健康的事物,來贏得(爭取)孩子的的時間、精力以及注意力。
切記,人的時間、精力以及注意力是有限的,當孩子願意重新信任並接納父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父母身上,與父母保持親密、良性的互動與連接,自然而然就削減了對手機遊戲的依賴程度。
智慧錦囊二:強而避之——在情緒消極暴躁時先自我隔離,安頓情緒
什麼是「強而避之」?意思是:「如果對方強大,就要暫時避其鋒芒」,在管教孩子過程中,父母的敵人是誰呢?當然不是孩子,而是孩子身上的叛逆思維以及消極情緒;
換言之,當孩子叛逆思維強大,消極情緒激烈敗壞的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千萬不要在這個節骨眼上管教孩子,而應該暫時避其鋒芒,否則不僅毫無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舉例說明:
有一個15歲男孩媽媽介紹:
「在剛放寒假的時候,我們與孩子約定每晚十點前全部完成作業,並交出手機睡覺,但效果根本就沒有達到——剛開始(孩子上交手機的時間)會推遲一個小時左右,後面會越來越久,再後來是乾脆手機不交了,作業也不寫了,只是一天到晚的玩手機;
我和孩子爸爸非常生氣,經常指責怒罵孩子,結果孩子越來越反叛,經常和父母對著幹,把父母氣得半死,那段時間,由於父母也經常在孩子面前大發脾氣,沒想到孩子也「完美」的學會了我們大人發洩情緒的方式,經常跟父母對罵、怒罵、摔門;除此之外,孩子還把情緒發洩到弟弟的身上,經常打弟弟,完全就把弟弟當成了出氣筒,家裡每天都充滿了火藥味……」
後來,我給這個媽媽提建議,讓她在孩子情緒不佳,火氣沖天的時候,採取「不反應」、「延遲反應」等避其鋒芒的應對方法,過了段時間,孩子的情緒大有好轉,對媽媽的態度有了明顯改變——
在媽媽表示身體不舒服時,孩子會主動幫媽媽泡藥(據媽媽說講,換做是以前,哪怕是強硬要求孩子也不會去做的),父母忍不住向孩子表達:「你最近脾氣好了很多哦!」孩子回答得倒也乾脆:「因為沒有事可以讓我發脾氣。」
「強而避之」的智慧不僅適用於孩子,也同樣適用於父母。換言之,當我們父母感到氣急敗壞、火急火燎、怒火衝天時,同樣需要需要採取「避己鋒芒」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