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一個初二的女孩,已經輟學在家一個多月,和父母的關係僵到了冰點,媽媽提起學習和遊戲的事,她就整宿坐在17樓的陽臺上,而父母只能嚇得趴在門縫聽著屋內的動靜不敢吭聲。
媽媽說:女兒上初一沒多久,老師就打電話說,孩子有割腕現象,我並沒有在意,當時學校流行傷疤風,我以為孩子就是玩玩的,而且孩子膽子小,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傻事。
最近一次和孩子談崩,孩子跑到了窗邊,媽媽:「你跳吧,我和你一起跳!」嚇得孩子直哆嗦。
因為孩子的問題,親子矛盾,夫妻矛盾,活生生的上演了三國演義的家庭版。
媽媽不止一次的表達絕望,寢食難安,甚至身體出現問題,可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媽媽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自己,但越想把孩子拉回來,卻越無力,每次溝通都變成了言辭犀利的爭吵。
而孩子自己呢?每天悶在房間看手機、玩遊戲,這是父母眼裡的墮落!
在教育內卷的大潮下,優秀與否並不取決於自己是否優秀,而是超越了多少人,成績就成了老師和家長生命線,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習已經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更多是痛苦,無奈!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一個孩子如果成績好,身上有什麼問題都不覺得是問題,如果成績差,即使沒有問題也被認為是一身毛病!
弗洛伊德曾說:一個人的性格及內裡往往能夠通過研究他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環境來看,探究性格形成緣由的絕佳途徑就是從其生活環境著手,以外看內,由外及裡。
這個女孩的同桌男生,是班裡的尖子生,因為女孩為了應付作業,每次都會找同學要答案,男孩也很熱情,彼此也有好感。就在上了初二後,那個男生的媽媽來學校找老師,要求把他們分開,從此男孩不再搭理她,這事對她的打擊卻很大,沒多久就輟學了。
不知不覺中,學習已經成了這個女孩的傷心處。
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太普遍了呢?學習好的孩子會被高看一眼,差生甚至連父母都嫌棄。
經常有家長抱怨:「我怕孩子被那些倒數的孩子帶壞了!」是的,成績決定了孩子處於鄙視鏈的什麼位置。
基於此,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的繁重,更要面對自信心、自尊心的嚴酷挑戰。
如同這個女孩,她是在厭學還是厭世?總之這個世界並不友好。
學習探索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他們學走路、學吃飯、學說話等等,每次的嘗試過後是滿滿的成就感。
他們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會問東問西的。
突然孩子就厭學了,這並非孩子本意。
那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呢?有以下的兩方面思考。
一方面是學校體系的問題:
1、現行的教育體系並不能兼顧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成績依然是唯一衡量孩子的標準,只要成績差,再多的優點也都顯得黯然失色,也會損害孩子的學習熱情。
2、學校分A類、B類,班級分普通版、實驗班,學校看升學率,老師要考核教學質量,孩子生來註定了學習這條賽道,人為地把所有的同學都變成了敵人,差生被嘲笑,優生只能一直奔跑,總怕被追上。
3、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卻容下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開始退出、拒絕成長、拒絕社會化。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1、學校才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但父母主動承擔了學校的助教,在對孩子的指手畫腳中,透支了親子關係,有些父母不當的溝通方式,甚至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局限,父母喜歡通過控制孩子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達成自己的需求,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致命的,兩者陷入了爭執,孩子也就無心學習。
3、俗話說:「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試就可以上崗的職業。」誰都可以管孩子,但並不是誰都可以教育好孩子,教育孩子到底是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還是為了實現孩子的願望,大多數父母都能想明白,但卻很少有父母做得明白。
由此可以,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孩子厭學了,開始拖拉、遊戲、早戀等等,而父母又將開闢新的戰場,又將反覆的加劇孩子厭學。
人都有自我補償機制,孩子開始尋找一切可能給他認同、尊重、成就感的活動。
這是孩子在向外界呼救,因為他還想要追求美好!
但更多的父母看不見,只是簡單粗暴的禁止遊戲、斷絕網絡。
然後信誓旦旦的說:都是為了你能專心學習!
有一位媽媽,自己是企業高管,老公是工程師,從小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極高,並給孩子劃定了一條可以考進名校的路徑,孩子初二因為身體的原因耽誤學業,復學後成績一落千丈,孩子發現自己進入重點高中無望時,開始沉迷遊戲,媽媽斷網、砸電腦,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當時我和這位媽媽說:「你應該感謝遊戲可以承接住你的孩子!」
是的,人需要有生而為人的價值,否則他就真的陷入絕境了。
近年來,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升高,是孩子不惜命嗎?不是的,他們只是喪失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悲劇,往往是撕開醜陋的一把尖刀!父母要正視這個問題,孩子只在乎他想要的,即使你給不了,也不能裝作看不見,因為孩子不一定要,他只是要確認你可以給!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荒誕人生,厭學也是迫不得已!
看到這裡,你會問孩子已經厭學了該怎麼辦呢?
1、接納孩子是前提,否則你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絕對無法影響孩子
2、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強大後盾,孩子就會獲得安全感,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暴躁、指著中。
3、學會放手,回到父母本來的角色,學校可以訓練孩子學習,回家就是孩子心靈療愈的地方,可以緩解壓力,可以獲得溫暖,他才會勇往直前。
4、努力讓學習變成孩子值得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來源,他才可能會像沉迷遊戲一樣,熱愛學習,因為學習可以給到他存在感和價值感。
5、父母要放下功利心,切記成為老師的「幫兇」,老師可以兇一點,父母必須愛孩子,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加壓。
經常有人問我,改變一定有用嗎?當然,家庭就是個系統,當一個因素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就會帶動所有人變化。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如果我想要促進與我相關的他人的成長,我自己必須不斷成長;成長的確常常會令人感到痛苦,但也令人變得更豐富充實。」
改變很痛苦,但是不改變絕對沒有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語錄: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末,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可見,當父母教育孩子時,多是指責、否定、不尊重,孩子的缺點就會被放大,而拒絕一些好的事物。
他從真無奈,變成真墮落!
如此,他將帶著童年的枷鎖,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