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學了!」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2020-12-24 實戰家庭教育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一個初二的女孩,已經輟學在家一個多月,和父母的關係僵到了冰點,媽媽提起學習和遊戲的事,她就整宿坐在17樓的陽臺上,而父母只能嚇得趴在門縫聽著屋內的動靜不敢吭聲。

媽媽說:女兒上初一沒多久,老師就打電話說,孩子有割腕現象,我並沒有在意,當時學校流行傷疤風,我以為孩子就是玩玩的,而且孩子膽子小,我不相信孩子能做傻事。

最近一次和孩子談崩,孩子跑到了窗邊,媽媽:「你跳吧,我和你一起跳!」嚇得孩子直哆嗦。

因為孩子的問題,親子矛盾,夫妻矛盾,活生生的上演了三國演義的家庭版。

媽媽不止一次的表達絕望,寢食難安,甚至身體出現問題,可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媽媽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自己,但越想把孩子拉回來,卻越無力,每次溝通都變成了言辭犀利的爭吵。

而孩子自己呢?每天悶在房間看手機、玩遊戲,這是父母眼裡的墮落!

在教育內卷的大潮下,優秀與否並不取決於自己是否優秀,而是超越了多少人,成績就成了老師和家長生命線,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習已經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更多是痛苦,無奈!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

一個孩子如果成績好,身上有什麼問題都不覺得是問題,如果成績差,即使沒有問題也被認為是一身毛病!

弗洛伊德曾說:一個人的性格及內裡往往能夠通過研究他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環境來看,探究性格形成緣由的絕佳途徑就是從其生活環境著手,以外看內,由外及裡。

這個女孩的同桌男生,是班裡的尖子生,因為女孩為了應付作業,每次都會找同學要答案,男孩也很熱情,彼此也有好感。就在上了初二後,那個男生的媽媽來學校找老師,要求把他們分開,從此男孩不再搭理她,這事對她的打擊卻很大,沒多久就輟學了。

不知不覺中,學習已經成了這個女孩的傷心處。

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太普遍了呢?學習好的孩子會被高看一眼,差生甚至連父母都嫌棄。

經常有家長抱怨:「我怕孩子被那些倒數的孩子帶壞了!」是的,成績決定了孩子處於鄙視鏈的什麼位置。

基於此,孩子不僅要面對學業的繁重,更要面對自信心、自尊心的嚴酷挑戰。

如同這個女孩,她是在厭學還是厭世?總之這個世界並不友好。

學習探索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

他們學走路、學吃飯、學說話等等,每次的嘗試過後是滿滿的成就感。

他們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總是會問東問西的。

突然孩子就厭學了,這並非孩子本意。

那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呢?有以下的兩方面思考。

一方面是學校體系的問題:

1、現行的教育體系並不能兼顧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成績依然是唯一衡量孩子的標準,只要成績差,再多的優點也都顯得黯然失色,也會損害孩子的學習熱情。

2、學校分A類、B類,班級分普通版、實驗班,學校看升學率,老師要考核教學質量,孩子生來註定了學習這條賽道,人為地把所有的同學都變成了敵人,差生被嘲笑,優生只能一直奔跑,總怕被追上。

3、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卻容下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他們開始退出、拒絕成長、拒絕社會化。

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1、學校才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但父母主動承擔了學校的助教,在對孩子的指手畫腳中,透支了親子關係,有些父母不當的溝通方式,甚至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局限,父母喜歡通過控制孩子來緩解自己的焦慮,或者達成自己的需求,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致命的,兩者陷入了爭執,孩子也就無心學習。

3、俗話說:「父母是唯一不用考試就可以上崗的職業。」誰都可以管孩子,但並不是誰都可以教育好孩子,教育孩子到底是為了實現父母的願望,還是為了實現孩子的願望,大多數父母都能想明白,但卻很少有父母做得明白。

由此可以,孩子厭學,不是墮落,真是無奈!

孩子厭學了,開始拖拉、遊戲、早戀等等,而父母又將開闢新的戰場,又將反覆的加劇孩子厭學。

人都有自我補償機制,孩子開始尋找一切可能給他認同、尊重、成就感的活動。

這是孩子在向外界呼救,因為他還想要追求美好!

但更多的父母看不見,只是簡單粗暴的禁止遊戲、斷絕網絡。

然後信誓旦旦的說:都是為了你能專心學習!

有一位媽媽,自己是企業高管,老公是工程師,從小對孩子的學習要求極高,並給孩子劃定了一條可以考進名校的路徑,孩子初二因為身體的原因耽誤學業,復學後成績一落千丈,孩子發現自己進入重點高中無望時,開始沉迷遊戲,媽媽斷網、砸電腦,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當時我和這位媽媽說:「你應該感謝遊戲可以承接住你的孩子!」

是的,人需要有生而為人的價值,否則他就真的陷入絕境了。

近年來,青少年的自殺率逐年升高,是孩子不惜命嗎?不是的,他們只是喪失了生而為人的價值!

悲劇,往往是撕開醜陋的一把尖刀!父母要正視這個問題,孩子只在乎他想要的,即使你給不了,也不能裝作看不見,因為孩子不一定要,他只是要確認你可以給!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荒誕人生,厭學也是迫不得已!

看到這裡,你會問孩子已經厭學了該怎麼辦呢?

1、接納孩子是前提,否則你站在孩子的對立面,絕對無法影響孩子

2、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強大後盾,孩子就會獲得安全感,而不是把精力浪費在應對父母的情緒、暴躁、指著中。

3、學會放手,回到父母本來的角色,學校可以訓練孩子學習,回家就是孩子心靈療愈的地方,可以緩解壓力,可以獲得溫暖,他才會勇往直前。

4、努力讓學習變成孩子值得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來源,他才可能會像沉迷遊戲一樣,熱愛學習,因為學習可以給到他存在感和價值感。

5、父母要放下功利心,切記成為老師的「幫兇」,老師可以兇一點,父母必須愛孩子,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加壓。

經常有人問我,改變一定有用嗎?當然,家庭就是個系統,當一個因素開始發生積極的變化,就會帶動所有人變化。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如果我想要促進與我相關的他人的成長,我自己必須不斷成長;成長的確常常會令人感到痛苦,但也令人變得更豐富充實。」

改變很痛苦,但是不改變絕對沒有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語錄: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末,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可見,當父母教育孩子時,多是指責、否定、不尊重,孩子的缺點就會被放大,而拒絕一些好的事物。

他從真無奈,變成真墮落!

如此,他將帶著童年的枷鎖,過一生

相關焦點

  • 孩子從厭學到愛學,家長:這是巴德美際帶給我的驚喜
    不長不短的時光裡,原本厭學的學生變得自主學習,原本內向的學生變得開朗自信。在家長眼中,孩子在巴德美際學校又有哪些成長?初一年級李天成媽媽和羅善宸媽媽這樣說……談選擇——「硬體吸引人,軟體留住人」放棄成都知名學校直升機會,決心轉學到巴德美際這所新學校,天成媽媽至今還記得當初做出抉擇時的痛苦。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 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 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上了車,去學舞蹈。 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 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 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厭學孩子的真實心聲:如果爸媽懂我,我就不會這樣了
    上節課,我們主要剖析了,厭學或輟學孩子內心所存在著的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1.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2.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3.學習是為父母學與自己無關>4.學習成績不好埋怨老師學校5.我不是學習的料等以後再說有句話叫做「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嚴厲的管教不是愛,而是傷害,不少父母也察覺,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比仇人還仇人,這一切都是源自於孩子沒有感受到父母的慈悲,可是,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畢竟血濃於水啊,又怎麼可能不對孩子慈悲呢?
  • 在「我討厭學校,討厭學習,」孩子厭學真相的背後
    然而初中三年級的小宇突然發生了變化,分數急劇下降,就連班上倒數第三個讓媽媽擔心的學生也去學校了解情況,知道孩子們已經厭倦了學習,與閱讀小宇相比,他們更願意去網吧、KTV、酒吧和其他與小混混在一起的娛樂場所。媽媽和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和小宇交流,但孩子就是不想回學校好好學習,所以乾脆輟學了,他整天呆在家裡出去玩。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爸爸是音樂家,不僅可以陪伴孩子成長,還能指導孩子學習,這樣的父女真是太讓人羨慕了!但鮮有人知道的是,汪峰的學琴之路也很坎坷,他差一點做不成音樂家,更可能沒機會知道女兒學琴。在一次節目中,汪峰聊起童年的學琴經歷。
  • 在孩子厭學後我開始思考以後孩子謀生之路這個問題
    與愛人的感情是不是穩定幸福?他們從事的會是什麼樣的職業?在他們的工作時,是敷衍?痛苦還是積極進取?等等。之所以帶著問題去看一個個轉眼即忘的路人,是因為我的孩子即將成年,而在成年之前的學校生涯期間,他已經厭學了。假期裡,看著他想學又無動力,玩遊戲睡懶覺又認為是在浪費時間的痛苦樣子,我真的是深感無力。
  • 臨近小升初,成績很好的孩子突然情緒低落開始厭學,該怎麼辦?
    比如一起打一場遊戲、一起去購物等,然後在做完之後先從孩子感興趣的這件事情聊起,並且可以在溝通中多誇獎、多請教孩子,比如「你好懂服裝搭配啊,很有品味,不像媽媽穿了這麼多年衣服感覺都是瞎穿,多帶帶媽媽啊!」,讓孩子慢慢放下心防。
  • 孩子有厭學情緒怎麼辦?分析這三點,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
    孩子有了厭學情緒怎麼辦?分析這三點,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孩子的厭學情緒一般在孩子的大考試之後會出現,尤其是考試成績不佳的時候,更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挫敗感,年幼的孩子由於心智還不成熟,失敗的考試經歷,會讓他們覺得在學習中根本獲不到樂趣。
  • 如何對付孩子英語啟蒙過程中的階段性厭學
    孩子厭學了自己輔導孩子,這幾乎是人人都要面對的頭疼問題。有段時間,每天我只需要把牛津樹和raz各拿出三四本,牛津樹是閱讀、全英文講解再加跟讀加全英文回答課後問題,raz主要是閱讀和跟讀,孩子的英文水平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增長。雖然啟蒙遲了點,三歲九個月才開始,大概9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牛津樹1到牛津樹4的英語水平提升。老母親本來一直偷偷竊喜,結果某天孩子突然厭學了。
  • 14歲孩子厭學,父親辭職帶其週遊全國:很酷,但不值得提倡
    心情不好,旅遊;失戀,旅遊;開闊眼界,旅遊;不想工作,旅遊……孩子厭學了,當然更要旅遊,幫助孩子體會生活的真諦,發奮圖強。旅遊似乎是一顆萬靈丹,出現任何問題,只要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旅遊"本人大約都慌了:我真不是十全大補丸,沒那麼神奇。
  • 媽媽的悔過書:我是如何毀掉兩個孩子的?
    ,希望我寫寫關於孩子厭學自殺主題的文章,最好是可以給孩子看的那種,就當敲一敲警鐘。最近看了一本新書,叫《媽媽的悔過書》,講的是一位受人追捧的校長,家裡兩個在外面表現優秀的孩子陸續休學,因而開啟了痛苦的自我反思之路的故事。突然間,我心裡的疑問有了答案:最需要敲警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厭學女孩撿一天垃圾崩潰三次:現在的孩子,就是欠勞動教育
    媽媽立刻就帶她出去體驗了一把。 五六歲的孩子,大熱天堅持下來這一天,著實不容易,崩潰三次不算很多。 這個媽媽的智慧在於,沒有打罵孩子,也不是講大道理,而是放下面子,不怕丟臉跟孩子一起去撿廢品,最最重要的是,沒有在孩子累了、崩潰的時候,因為心疼孩子而中途放棄。堅持到了最後,有始有終,再給她第二次機會。
  • 「媽媽,我不想學了」,5個訓練方法,讓孩子不再「半途而廢」
    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給孩子們報了興趣班,美術、舞蹈、樂器、書法、跆拳道……學科班,英語、奧數、國學、寫作……孩子在不同的班,不同的階段,都可能說過「媽媽,我堅持不下去了,我不想再學了練了」。我們不希望孩子半途放棄,焦急萬分,應對不好,還會影響良好的親子關係,讓我們來看看怎麼辦吧。
  • 孩子厭學找不到原因?很可能是父母的「暴脾氣」導致的!
    說到學習,這是令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頭疼的事情。孩子越是不學習,家長越是著急,越是著急,孩子越是不想學,反反覆覆下去,孩子煩得不得了,家長更是氣的受不了,談學習色變成為了家常便飯。說到輔導孩子學習肯定離不開輔導孩子作業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但是輔導作業可並不是一件易事,這不但考驗家長的學科知識能力,還要考驗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力。之前,彭老師的一個朋友,晚上氣呼呼地跑到我這裡,給我吐苦水。
  • 成長微案例(81)|不適應高中新生活 優秀的女兒厭學又厭世
    引言 前不久,一位媽媽找到了J博士:「我女兒就像一個瘋子,天天折磨自己,一會兒說跳樓,一會兒把腦袋往牆上撞,我快被她逼瘋了。幫幫我吧!」電話裡,媽媽的聲音急促,充滿焦慮和無奈。在對方情緒穩定後,我們也慢慢地了解了故事的真相。
  • 厭學孩子到底在逃避什麼?父母苦心勸導卻被當耳邊風,試試這樣做
    上節課,我們重點介紹了厭學孩子錯誤思維觀念下的扭曲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種心理,分別是:a.矛盾心理,b.逆反心理,c.逃避心理。她家兒子今年上高二,開學不久突然不願意去上學了,說是想請假或休學,把父母急得夠嗆,後來,媽媽好不容易苦口婆心說服孩子去上課,但是上了沒幾天又吵著要請假了,之後又上了幾天,就再也沒去了。問他什麼原因也不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句「不是不想上學了,只是暫時不想上學。」
  • 自殺、厭學、抑鬱,怎麼辦?
    可是,自殺的人真的不想活著嗎?不是,她們只是覺得以目前這樣的方式活著很痛苦或者沒有意義,她們對於當下的理解是局限在一個假設中:我沒有希望改變了!當她們覺得無望無助,沒有希望改變的時候,恰恰在用自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是自殺悖論!
  • 辭職帶14歲兒子週遊全國的父親回來了,厭學的兒子徹底改頭換面
    父子倆在外旅行50多天,兒子說:在這段旅行中,我理解了學習不僅是為了學歷,家人希望我成為一個有學識又正直的人。我不想讓家人失望,就算學習很苦,我也會逼著自己吃這個苦。之前他反覆跟家人說自己不想學習,討厭學習。爸爸才重視起來,下定決心辭職帶娃去旅遊。這個年紀的孩子厭學奇怪嗎?一點也不奇怪。在某種意義上說,家庭和學校合謀,剝奪了孩子的童年,侵蝕了孩子內心的能量。大多數城市中產家庭的孩子,四五歲開始學習。小手軟綿綿地,就要握筆寫字。
  • 南寧腦博仕兒童醫院兒科專家張福森好不好 孩子厭學的3個原因
    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從不喜歡學習到討厭學習,從不想去上學到拒絕上學,父母再兇狠的責罵、老師再充分的道理、同學再熱情的呼喚也無法打開這些孩子的心門,厭學拒學已然成為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那麼孩子的厭學是如何開始的呢?南寧腦博仕兒童醫院專家張福森分析了以下3個原因。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暴躁怎麼辦?3個智慧錦囊讓改變輕鬆發生
    那麼,對於青春期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厭學輟學、情緒暴躁等不良或成癮問題,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有效應對呢?就像有一個青春期女孩所講:「爸媽和我聊天不是聊學習寫作業,就是聊限制手機減少玩遊戲時間等話題,煩死了!」b.同時也不喜歡外出運動與人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