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的孩子對話,最讓人頭疼,你明明是關心,卻硬生生地變成了一場爭吵。殊不知愛他,卻無形中傷害了他。
期中考試成績一出來,孩子剛到家,閨蜜就迫不及待地問孩子:「你怎麼搞的,才考了這幾分?我可是給你報了最貴的輔導班,找了最優秀的輔導老師。」
「你煩不煩呀?整天就知道分分分,也不知道關心我。」啪的一聲,門關上了,交流之門也關上了。
這樣的場景大家是不是也經常有?明明是關係親密的父母子女,對話卻變得如此困難。明明做好了好好交流溝通的準備,但是還是回到對抗衝突的模式。怎麼辦呢?
姜琴珠在《青春期對話法》中提出了:情緒溝通+情境溝通,用對話營造完美的親子關係。
《青春期對話法》不僅講了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而且剖析了情緒溝通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作用,還通過不同的生活場景來說明如何克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障礙。
書中通過各種不同的案例,教會我們通過對話開啟孩子的心靈,讓對話成為孩子內心成長的營養劑。
01,為什麼要進行對話?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式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
然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所說的話,對孩子的評價猶如人生建築的地基,孩子會不自覺的把父母說的話當做支柱,在上面建造一座名為「我的」建築物。所以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在無形中雕刻著孩子。
作為父母要從和孩子的對話當中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及時糾正。不進行對話,不溝通,就永遠不會發現孩子的問題。
例如孩子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無精打採,面無表情。這就說明孩子可能遇到了問題。
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責備:「是不是考試又沒考好?還是又和同學打架了?你能不能讓人省點心呀?」這樣的問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心裡更煩躁。
在碰到問題的時候,父母首先就要問問孩子的想法:「你怎麼了?說出來給媽媽聽聽好嗎?也許媽媽會幫到你。」
「對於這個問題咱們怎麼做好呢?你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媽媽幫你分析一下。」
這樣的對話,孩子首先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對自己想法的尊重,能夠意識到父母是很在乎他們的,並且這種對話方式還能增強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所以只有溝通,才能架起一座母/父子之間的一座橋梁,才能了解孩子的現狀,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02,對話前要學會和孩子共情。
父母和孩子溝通並不是國際會談那麼嚴肅的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從日常瑣碎的話題出發,顯得輕鬆又不拘謹。
但是不管是什麼話題,我們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聽聽孩子想說什麼。這樣就會給孩子繼續說下去的力量和勇氣。然後父母再積極的鼓勵孩子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是和孩子一起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孩子進行更深入的交流。
例如孩子放學回來對我說:「媽媽,大家都叫我古惑仔,我不想他們這麼叫我。」
「你希望被叫做古惑仔嗎?想做老大嗎?」
「不想我覺得沒意思。」
「因為你討厭被當做古惑仔,所以心情不好。」
「是的,那我該怎麼做?繼續裝作不在乎。」
「媽媽覺得不當回事是最好的辦法。」
「好的,那就這樣吧,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反正我又不是。」
在這個例子當中,媽媽並沒有給孩子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媽媽認可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堅定的認為自己並沒有錯,從而心安理得。所以不管什麼問題,只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和孩子共情,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想要和孩子將對話順暢的進行下去,首先孩子要對我們的談話主題感興趣,那麼我們可以向孩子講述自己的青春事件,我們曾經發生的故事,也可以講講孩子的兒時趣事,這都是對話的素材,這些事情也能夠引起孩子的共鳴。
03,掌握這幾點,溝通更有效!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要想讓他們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話。
高質量的對話需要考慮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恰當的語氣,恰當的時機等等來打開孩子的心扉。
1,恰當的時間。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最佳對話時間是無法規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要根據對話的內容、事件的發展來確定。
例如在考試之前,不要總是跟孩子討論考試的事情,分數的事情;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討論減肥和體重的問題;在孩子睡覺前不要講一些恐怖的故事和暴力的事件。
談話要分場合,只有父母考慮到孩子的心情與孩子產生共鳴,對話才能良好的進行。
2,恰當的地點。
選擇一個適當的地點,能給談話帶來輕鬆的氣氛。
例如有的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老師讓家長去學校處理事情,在回家的路上家長不可在人來人往的馬路大聲訓斥孩子。
家長可以在回家的路上找一處安靜的公園,和孩子坐下來慢慢地交流,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應該怎麼去做?以後又該怎麼做?我想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
畢竟在人來人往的大路上訓斥孩子,讓孩子感覺很丟人,從而拒絕交流,抗拒交流,封閉自己,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
而和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公園處交流,孩子能夠安靜下來,靜靜地思考,說出心中的問題,從而反思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恰當的語氣。
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同,溝通的效果就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為什麼?」父母輕輕地詢問,包涵疑問、啟發和引導。但是提高音調,就變成了大聲呵斥、責備,這樣的對話就會難以進行下去。
4,其他注意事項。
當然我們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當指出孩子需要改正內容的時候,儘量避免使用「每次、總是」這些詞語。
發現孩子問題的時候,我們儘可能的採用提問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問題,從而引導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在向父母表達他的意願時,父母認同他的想法,可以採用反問的方式,例如「真的嗎?」這樣會讓孩子有繼續講述的欲望,也能夠感受到父母在認真的傾聽。
大家都知道對孩子要進行鼓勵,但是千篇一律的鼓勵,時間長了就會失去效果,我們要時時根據事件,變著花樣的,發自內心的進行稱讚。
當然在和孩子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中,也可以使用一些語氣詞,如「天哪、真棒、這樣啊」這些詞都能夠和孩子能夠引起共鳴,會讓孩子的心情大好,然後繼續滔滔不絕地去講述。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當中,不一定就總是滔滔不絕,有時候沉默也可以被認為是贊同的一種間接表現。但是沉默是一種微妙的對話技巧,根據使用狀況不同,效果也會大相逕庭,要恰當的使用。
《青春期對話法》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的福音,這本書通過各種案例,針對各種問題孩子給出了具體的對話法,讓家長通過對話來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孩子的想法一旦被家長接受、理解,他們的問題就會慢慢地消失,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逐漸的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