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老片子《極盜戰》警匪片,前一個半小時基本都是拉家常,三兩天不著家的警察,剛回到家就被警嫂鬧得沒脾氣,各種沒事找事,熬到劫匪搶劫銀行。當然,看電影不僅僅是看激戰場面有多刺激,我這裡就要講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哪知道等了半天,才發現劫匪在聲東擊西,瞞天過海般洗劫了碎鈔廠,但劫匪的計劃百密必有一疏,最終開展了槍戰。精彩的是,劫匪竟熟練運用了美軍特種部隊小組常用的逃脫戰術——「地獄火」戰術。
威名遠揚的「地獄火」戰術
但是,美國軍語中並不能找到「地獄火」這個術語,這個戰術被美軍廣泛使用和傳播,最貼切的名稱也只是「Peeling」,這個詞原意是「剝離」,最早出現在《太陽之淚》的影評中。
看過《太陽之淚》和《極盜戰》電影的人就會發現,所謂的「地獄火」戰術,實際上就是「脫離戰術」,脫離並不意味著「撤退、逃跑」,只是在特定時間裡脫離和敵方的接觸,真實意圖是一種機動戰術。當然了,作戰本身就是殘酷的、複雜多變的,特定時間內的脫離行動,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種撤離,說它是撤退戰術也沒錯。
作戰小組在機動過程中遭遇敵方隊伍,先發現敵人的隊員立即以最大火力射擊,小組向特定方向撤退,旁邊的隊員會配合火力壓制,掩護先開火的隊員撤離,其後的隊員按照這個順序輪流開火和撤離,輪流循環開火、撤離程序,直到所有隊員脫離敵方射擊範圍。戰士經過訓練,每個不用思考,就能具備這種戰術訓練養成,目的就是用突然的、強大的火力,短時間內壓制敵人,在敵方火力還沒有反應過來時脫離對方。
曾有美特種兵這樣描述這種戰術「前30秒內,就像上帝庇佑一樣,世界上沒有任何部隊能擋得住這種火力與震撼力;在30秒後,上帝庇佑人多槍多的一方。」美軍的這種戰術,其實類似於我軍的交替掩護戰術,不同的是,交替掩護戰術不僅用來撤離,更多的時候是用來進攻行動的。
戰術的細節化指令
在《極盜戰》中,相當專業地用細節化,把這種戰術行動過程中的指揮、轉換陣地、換彈匣等描述出來的,有時候脫離不一定是只想後退,有時候希望用火力逼迫對方撤退、脫離,有時更需要橫向轉移,《太陽之淚》講的就是橫向轉移的作戰意圖,在許多美國戰爭片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指揮與小隊協同
班組、特定小組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團隊模式,在應對突發情況時,並不是每個行動細節都需要指揮的,每個隊員都要自行判斷情況,自主實施協同配合。當然,這需要不斷的訓練和磨合才能實現這種默契。
現實中我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項目部成立了,不同單位的業務小組和個人陸續入駐,每個人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和執行能力都參差不齊,頭2個月是最混亂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項目經理、執行經理高超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是最累的時候,需要指揮、協同和分解分配不同任務到不同業務組,消除雜音幹擾,清除退回頑固分子和業務能力差的人,最終完成整體的協作配合。
當小隊遭遇敵方伏擊時,前方與敵人有直接接觸隊員,會立即形成齊射火力爭取主動局面,後面的隊員立即向兩側分散佔領有利地形。首輪交火後,隊長發出撤退指令,此時,最前方的隊員迅速向隊伍後方撤離,撤離的路線也只能是小隊中央的通道,撤離時以口令或肢體動作提醒後排人員做好準備,到達隊尾後佔領射擊位置。一般採取拍肩膀或踢靴子的方法,後排的隊員開始接替射擊。
在巷戰中,由於,只有前排隊員能發揮火力,所以,他們要以最大射速實施火力壓制;在野戰陣地,就需要全小隊同時射擊,最大化火力壓制。當最前排隊員到達隊尾後,會再高喊口令報告,其後一排才開始撤離。
整個過程中,指揮動作雖然不多,但是對隊長的要求卻很高,隊長要迅速判斷情況,馬上下達指令,讓小隊明白是堅守還是撤離,撤離是向翼側還是後方撤離,避免盲目擇路被敵人逼入包圍圈,比如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的反鉗制戰役中,張靈甫帶領隊伍慌不擇路,跑到了沒有掩護體的山頂,犯了兵家大忌,最終被反包圍,堂堂國軍名將張靈甫也被擊斃。
提供火力掩護的隊員,需要在最短時間裡,將火力提升到最大程度,以飽和火力覆蓋整個正面,就是要打得敵方抬不起頭來反擊。網上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每輪射擊都要打光所有彈匣,沒有的事,這是電影裡為了增加緊張情節,沒那麼複雜,只要發揮最大火力就行,為隊員撤離贏得時間。
影片中劫匪用強大火力壓制對方進攻
選擇哪個路線,往哪個方向撤退,都要選擇有射擊掩護的位置,在沒有掩護體的平地上作戰,就是採用「地獄火」戰術,還是會有很多傷亡的。
隊形變換
嚴格來說,脫離戰術的隊形是沒有固定模式的,本身就是一個隨機應變的戰術行動,小隊在機動過程中,隊形變化無非有三種。
第一種,橫向運動隊形。全小隊同時對敵方猛烈射擊,最外側的隊員,逐個向撤退方向轉移,從外側移動到最內側,到達位置後繼續進行火力掩護,下一隊員進行撤離,就這樣循環,從而實現整個隊伍快速向既定方向撤離。
有兩個明顯的好處,一是火力損失小,每次轉移時,其他隊員仍然保持著高強度的火力壓制,很好地保持火力持續性,沒有明顯中斷,對敵壓制效果強;二是實現了火力的順暢轉移。隊員位置的變換,就是火力點位置的無縫變換,控制區域更加靈活。
第二種,縱向運動隊形。這是最常用的隊形,適用進攻和撤退,尤其適用前進路線的反方向撤退。最前方的隊員在戰鬥中突然向後轉移,其後的隊員加大火力強度掩護後撤,後撤的隊員佔領後方有利地形繼續射擊,擔負掩護的隊員迅速後撤,就這樣反覆循環,實現全小隊撤離的目的。
縱向運動隊形的撤離戰術
《極盜戰》槍戰中劫匪的撤離,就是運用這種戰術隊形,公路上成排的汽車,為後撤的隊員提供了極佳的隱蔽條件。它最大的好處是,保持火力的同時,避免了後撤過程中將背部暴露給敵人。
第三種,斜向運動隊形。它用在戰鬥小隊需要向側後方轉移,這個時候小隊的隊形,一般是楔形陣型,同樣是前面最先向後轉移。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實現火力由一側或兩側向側後方轉移,同時給敵方造成火力越來越多的假象。
應對之策
「地獄火」戰術,只是小隊作戰的撤離戰術,在脫離過程中,儘量降低傷亡才是目的。
首先,發揮火力優勢永遠是第一位的。敵方實施轉移或撤退時,一定是其火力處於絕對劣勢狀態,作為擁有火力優勢的一方,在敵方撤退之初,加大火力強度,以更大的壓倒性火力打擊。如果敵方壓制不了我方火力,敵方的撤退計劃就不可能實現。總之,在絕對火力面前,戰術動用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
其次,阻斷敵人退路。當發現敵人有撤退跡象,隊長必須準確判斷敵人的撤退方向和路線,及時阻斷其退路。阻斷方法可以是火力,也可以是兵力,動用火力時,指揮射程較遠的火力封鎖敵方退路。解放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動用班組兵力,從側翼攻擊敵人撤退的後路,擾亂敵人交替掩護的節奏。
但在實戰中,由於前方火力極強,而且對方可能會製造煙幕,想判斷敵人轉移路線並不容易的。在電影《極盜戰》中,劫匪逃離公路向倉庫快速轉移時,就是因為迂迴到網牆後的警察開展的阻擊,成功擊斃一名劫匪。
劫匪逃離公路向倉庫快速轉移時被擊斃
再次,攻擊要害。這都是廢話了,火力壓制的目的不就是要消滅對方嘛。交替掩護撤退的小隊中,總有要害部位的,這個部位就是撤離的隊員,無論前方火力多麼強大,在移動中處於暴露狀態,還是很容易造成傷亡,這樣的戰鬥減員,很容易造成撤離戰術被瓦解,所以,「地獄火」戰術只是下策,還是有很高的致命風險。
如果你看到了這裡,明白了「地獄火」脫離戰術是怎麼回事,以後不管是看國內的戰爭片還是看國外電影,都會有高於常人的觀影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