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1日,一輛軍用吉普悄然拐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車上下來一個老年女犯,穿戴得整整齊齊,疲憊的臉上不失幾分矜持。望著高大圍牆中城堡式的牢房,她喟然長嘆:「想不到啊,真想不到。」
她是誰?汪偽「第一夫人」陳璧君!
01身份特殊 與眾不同八年抗戰降下了勝利的帷幕,漢奸頭目紛紛落網,陳璧君在羊城被捕後被押解南京。
1946年3月28日,江蘇高等法院以漢奸罪對她提起公訴,4月16日開庭審訊,22日判處無期徒刑,罪名是通謀敵國。隨後,陳璧君被送往蘇州江蘇第三監獄服刑。
陳璧君口口聲聲稱蔣介石公報私仇,所以雖然身在囹圄,仍兇悍如前。她一次又一次地大發肝火,健康勢態每況愈下,常臥床不起。
1949年春三大戰役結束,內外交困中的蔣介石被逼「引退」,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2月4日,行政院決議遷都廣州,並對關押的漢奸作了如下規定:
凡處有期徒刑的,一律釋放;處無期徒刑的,轉移臺灣。
可當時,達官貴人的心思只在身家性命安全上,哪裡顧得上轉移漢奸?1949年4月21日凌晨,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其中一支直撲蘇州。蘇州解放的當天,監獄即被接管,58歲的陳璧君成了共產黨的階下囚。
陳璧君與汪精衛
02態度強硬 拒不認罪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一天,管教幹部交給陳璧君一封信。信來自北京,是國家副主席宋慶齡與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何香凝聯合寫給她的。
宋慶齡與何香凝早年曾和陳璧君共事多年,既有同志情誼,又有私人友情。當得知陳璧君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後,她們一起去見毛主席和周總理,建議在適當時候視其態度給予特赦。
主席與總理作了表態:只要陳璧君發個簡短的認罪聲明,中央人民政府可以下令釋放她。
宋慶齡與何香凝於是聯名寫信給陳璧君,內容如下:
陳璧君先生大鑑:
我們曾經在孫中山先生身邊相處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我們十分尊重你,對你在抗戰勝利後的痛苦處境,一直持同情態度。過去,因為我們與蔣先生領導的政權勢不兩立,不可能為你進言。現在,時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們晉見共產黨的兩位領袖,他們明確表示,只要陳先生發個簡短的悔過聲明,可馬上恢復你的自由。「
陳璧君不認為自己有罪,所以拒絕了宋慶齡、何香凝的善意挽救。她回信說:
我固守受審時公開宣布的立場,對日本的和與戰都為救國,屬殊途同歸,無罪可言,無罪可悔,但願在牢房中送走最後的歲月。」
拒絕認罪的陳璧君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共產黨的看守和氣可近,漸漸地變得大膽起來。1950年中共中央號召開展整風運動,她在犯人中挑唆:「外面整好了整裡面,大家要有準備。」
為鼓勵犯人接受改造,獄方召開獎懲大會,給幾個改造好的罪犯減刑。陳璧君不以為然地說:「最多減二三年,無期徒刑減為20年,等不到出獄就老死了,還不是騙人的把戲?」
陳璧君這番話被匯報了上去,管教幹部找她談話,批評說:「你這是煽動犯人對抗政府的改造政策。」她卻振振有詞:「你們不是要求我暴露思想嗎?我是暴露思想,不是煽動。」
獄中叫陳璧君寫書面交代,她總是推託頭暈或胸悶不寫。
1951年6月中旬,管教幹部再次約見陳璧君,鄭重其事地說:「請你系統地寫一份檢討,必須把所有罪行如實交代清楚,不得隱瞞。」
陳璧君眼睛一翻:「我有什麼罪行?不過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我只有一部革命史!」
在管教幹部的再三勸說催促下,陳璧君終於動筆了。至8月間,陳璧君寫完了洋洋20000多言的《自白書》,可是只有表功,沒有罪行。管教幹部看過後指出:「你前期對革命有功,我們並不否認,但要把重點放在檢討罪行上。」
陳璧君氣勢洶洶:「我早已告訴過你們,我只有一部革命史,並無罪行可寫!」
「你這是什麼態度?」管教幹部忍不住厲顏斥責:「你背叛國家民族,還不認罪服罪?」
陳璧君自羊城被捕後,連國民黨的看守所長也尊稱她為「汪夫人」,想不到今天被共產黨的看守訓斥,自尊心大挫。
於是,她向獄方遞交了控告書,稱那個管教幹部為「罵人看守」。她還向新進來的犯人「介紹」:這是罵人看守,兇得不得了,你們要當心。
03心服口服 接受改造後來,獄方思想教育與人道待遇相結合的改造政策,慢慢地讓陳璧君從心底裡佩服了。她對過去一向拒絕承認的漢奸罪行,也開始有所認識,當然並不徹底。
陳璧君自己訂了一份《解放日報》,還學習毛主席著作,且非常之刻苦,就像她自己在1955年7月在交代材料裡寫的那樣:
我借得《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我讀了8遍,不夠,要還給人家,我便將它抄錄下來,日日看,便明白了共產黨為什麼勝利,國民黨為什麼滅亡……
還有一件事,倒是管教幹部始料不及的,也可說明陳璧君「努力改造自己」的願望。
那是一天中午開飯時,陳璧君見管教幹部經過,便喊住說:「我已寫了報告,申請去農場參加勞動,為什麼不見批下來?」
原來,1954年以後,為使犯人通過勞動改造思想,獄方組織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有的還送去了蘇北的勞改農場。第二年秋天,陳璧君遞交了書面報告,要求到蘇北去。
獄方因陳璧君患有多種疾病,又年事已高,未批准她的要求。管教幹部說:「你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太好,按照醫囑,不能參加體力勞動。」
「你們不讓我去,我就絕食,餓死算了!」她果真擱下了飯碗。
「我們要對你的健康負責,希望你能配合我們的工作。」管教幹部悉心開導。
說了一陣,飯菜已涼了,管教幹部端去熱好後重新端到她手上:「快吃吧,把身體養得健康了,會考慮你的要求的。」
陳璧君轉怒為笑:「我就怕你們和顏溫良地講道理,看來你們的確是為了愛護我的身體。」
1959年5月2日,陳璧君再次入院,醫生診斷是心臟病、支氣管炎、高血壓並發,雖全力治療,但不見好轉。百藥罔效,群醫束手,醫院發出了病危通知書。
陳璧君自知回天無力,對管教幹部說:「告訴醫生,不要再為我浪費針藥了,你們已盡到責任了,感謝你們。」
1959年6月17日,陳璧君醫治無效去世,時年68歲。由於她在上海沒有真系親屬,屍體由一遠房親戚收殮火化,骨灰送往香港,由她的子女派人接至港島。
寫在最後:陳璧君出生南洋,家世優渥,頗有才情,但相貌平平,早年向汪精衛表白時,曾遭到斷然拒絕。1909年,汪精衛密謀刺殺清政府的攝政王,因事情敗露被清廷逮捕。陳璧君為解救心上人四處奔走,在汪精衛最危難的時候幫助了他,汪深受感動。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汪精衛被釋放,於1912年在上海迎娶陳璧君。
婚後,性格潑辣的陳璧君儼然成了汪精衛的「賢內助」,瞻前顧後的汪精衛在思想和行動上的諸多決定,都離不開陳璧君的大力決斷。特別是抗戰爆發後,汪投靠日本侵略者,成了大漢奸,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陳璧君的「功勞」。
都說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汪精衛與陳璧君夫婦則恰恰相反,同為漢奸的陳公博就曾說:「汪先生離開陳璧君幹不了大事,但沒有陳璧君,也壞不了大事。」所以,陳璧君的是非功過,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