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21日晚上,來自半島北方的31名特種兵,穿過非軍事區,滲透到了韓國青瓦臺附近,企圖刺殺韓國總統樸正熙。
當刺殺部隊摸到青瓦臺附近時,他們被警察發現了,雙方展開激烈槍戰,青瓦臺警備部隊聽到槍聲後,隨即趕來增援,最終31名特種兵除1人被俘、1人逃走外,其餘全部被擊斃。
這次刺殺行動讓樸正熙非常震怒,他召見了美國駐韓大使,要求美國支持韓國,對朝鮮實施軍事報復。
半島重燃戰火,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沒有支持樸正熙。
當時,韓國不掌握本國軍隊的平時指揮權和戰時指揮權,美國人不點頭,樸正熙什麼也不能做。
樸正熙沒有鬱悶多久,2天後,朝鮮軍隊又捕獲了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直接向美國發飆。
這一次,美國坐不住了,打算對朝鮮採取強硬措施。
樸正熙聽到這一消息後,心情大爽,下令全軍進入緊急狀態(並非沒有任何軍權),以便馬上投入戰鬥。
由「普韋布洛」號引起的、歷時11個月的美朝危機,由此展開。
01
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爆發,越南戰爭全面升級。
在此之前,美國只是向南越派遣軍事顧問,提供軍事裝備,並沒有衝到一線參戰。
在此之後,美國由幕後轉移到了前臺,成了戰場主力。
作為世界性超級大國,美國的一舉一動,往往會對關聯國家產生強烈影響。
發生在東南亞的這場戰爭,就影響了東北亞的朝鮮。
同樣是南北分治,同樣分屬兩大陣營,朝鮮對於越南戰爭,應該心有戚戚焉。
美國在越南大打出手,韓國也向越南派出了不少軍隊,作為美韓聯軍的對手,朝鮮似乎應該做些什麼,比如在三八線上搞點動靜,分散美國、韓國的注意力,或者迫使韓國從越南撤軍,從而間接支援北越。
從1965年朝鮮向韓國派遣遊擊隊員開始,平靜已久的半島局勢開始惡化,南北軍事衝突愈演愈烈。
1966年,南北雙方發生了42起衝突,美韓軍隊傷亡人數接近70人,1967年9月,美國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已發生300多起衝突事件,美韓軍隊傷亡上升至近300人。
從1966年開始,朝鮮也更深地捲入了越南戰爭,它向北越派遣了約50名飛行員和300名軍事顧問,還提供了相當數量的作戰物資。
鑑於半島形勢日趨緊張,駐韓美軍司令認為,朝鮮加強滲透和攻擊的行為表明,它正在對韓國發起一場顛覆戰,建議情報機構立即行動,對朝鮮發動戰爭的能力、意圖作出評估。
國務院也認為,美國對朝鮮的軍事發展水平一無所知,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情報收集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駐日海軍司令建議,派出「普韋布洛」號電子監聽船,到朝鮮東海岸搜集情報。
「普韋布洛」號本來是一艘二戰時期的小型運輸船,隸屬於美國陸軍。
1965年,美國海軍為了方便在目標國家近海收集信號情報和水文資料,發起了一個「輔助總體環境考察船」計劃,簡單來講,就是把退役的貨船改造成情報收集船,充當流動監聽站,這個想法是美國人從蘇聯那裡學來的。
就這樣,包括「普韋布洛」號在內的三艘輕型運輸船,被美國海軍選中、改造,變成了偽裝成考察船的間諜船。
「普韋布洛」號排水量895噸,有一對柴油動力引擎,最高航速為12.7節(約23.5公裡/小時),唯一的武器是1門M2重機槍。
顯然,「普韋布洛」號速度慢,火力弱,一旦遇到威脅,很難自衛自保。
但是美國方面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美國人相信,美蘇之間在間諜船問題上存在「對等原則
」——只要對方間諜船不侵入自己領海,隨它去,如果越界了,也不會發動攻擊,只是驅逐了事。
之前,美國和蘇聯都是這樣玩的,你搞搞我,我搞搞你,能監聽到是你的本事,不會為此傷和氣,雙方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
美國人天真地認為,這種默契也適用於蘇聯陣營的其他國家,因為蘇聯會約束他的小弟遵守這個原則。
1968年1月2日,美國參謀長聯繫會議批准了「普韋布洛」號行動計劃。
02
1月11日,「普韋布洛」號駛離日本佐世保港,開啟了它的首航。
「普韋布洛」號此行的具體任務有五個:
一是看看朝鮮東海岸的環境,適不適合搞電子情報收集,二是監聽朝鮮海軍的活動情況,三是監視蘇聯海軍在對馬海峽的動向,四是試探蘇聯和朝鮮對美國公開收集情報的反應,五是評估「普韋布洛」號的綜合性能。
10天後的下午,「普韋布洛」號來到了朝鮮馬養島附近,在這裡,船員們第一次看到了朝鮮船隻——1艘獵潛艇,雙方距離不到500米,不過獵潛艇沒有作出什麼反應,「普韋布洛」號的船長布徹也很淡定,讓船員按原計劃行動。
第二天清晨,「普韋布洛」號來到朝鮮元山港附近作業,下午,2艘改為軍用的朝鮮拖網漁船,來到了「普韋布洛」號身邊,繞了一圈後走了,停在東北方向3海裡處監視。
此時,「普韋布洛」號上的通訊技術人員,監聽到了這兩艘拖網漁船的發出的信號,但船上的翻譯人員太菜,水平不行,無法弄清楚對方的意思。那兩艘拖網漁船又過來繞了幾圈後,駛回了元山港。
布徹船長是老江湖,這種情況他見多了,他告訴年輕的船員們,要淡定,如果在執行任務時遇到蘇聯陣營國家的船隻,只要保持不動,就會相安無事。
這是當時美國海軍偵察人員心中的一種普遍感覺——他們都相信「對等原則」,默認對方會講武德。
更何況,「普韋布洛」號在公海活動,懸掛的是國際水文考察船的旗幟,合理合法。
套用小品吃麵的一句臺詞:你有理,你怕啥?
1月23日上午,「普韋布洛」號又來到元山港附近,繼續未完成的收集情報工作。
中午,1艘朝鮮獵潛艇全速駛來,用國際旗語詢問「普韋布洛」號的國籍。布徹船長沒理會對方。
15分鐘後,3艘蘇制魚雷艇急速趕來。
船員們仍然以為這是常規騷擾,沒有作出反應,布徹船長還專門確認了一下:「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海岸線15海裡之外。朝鮮認可的領海範圍是12海裡,這意味著「普韋布洛」號在公海。
此時,獵潛艇突然用旗語發出命令:停船,否則開火!
「普韋布洛」號回答道:本船處於國際水域,要在這裡停留到明天。
正當布徹船長考慮下一步行動時,2架米格戰機趕來了,在「普韋布洛」號上空盤旋。
此外,還有1艘獵潛艇和1艘魚雷艇駛出了元山港,也在向事發地點趕來。
顯然,朝鮮不打算講武德,準備動手了。
「普韋布洛」號試圖逃離,船員們一邊發電報向上級匯報情況,一邊破壞船上的電子設備、銷毀機密文件。
前面說了,這個船它跑不快,火力也不行,遇到危險,只能束手就擒。
兩艘魚雷艇上去攔住了它,後面艦艇再堵住退路——「普韋布洛」號被包圍了。
過程中,朝鮮人開火了,打死1人(杜安·霍奇思),打傷4人,布徹船長被迫投降,普韋布洛」號連同所有船員被帶到了元山港。
03
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後,美國炸了鍋,群情激憤。
自第二次美英戰爭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敢在公海捕獲美國船隻,朝鮮此舉,無異於扯虎鬚、拂逆鱗。
媒體紛紛鼓譟,將公眾的憤怒推向了高潮,「愛國者」們要求白宮採取軍事手段,實施報復。還有極端分子給詹森總統寫信,要求「給他們的首都一顆飛彈」、「給他們一顆氫彈結束他們」。
受民意影響,不少國會議員也表達了強硬態度,稱如果需要,就和他們開戰。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駐韓美軍司令部在內的美國軍方,也極力主張軍事報復,軍方不僅向事發地帶派出了軍艦,還制定了很多營救計劃。
此外,美國的小夥伴韓國反應也十分激烈,新聞媒體呼籲美韓兩國採取有力措施,新帳舊帳一起算,樸正熙政府下令全軍進入緊急狀態,並敦促美國趕快行動,韓國國防部長金洙謙甚至放話:如果朝鮮繼續發動攻擊,韓國將不再向美國承諾保持克制。
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的當天,美國總統詹森召開了緊急會議,聽取了情況匯報,分析朝鮮此舉的動機,並討論應對措施。
會議判斷,朝鮮的行動,是蘇聯陣營整體戰略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就是蘇聯指使的,目的是趁美國陷入越戰之際,挑起事端,或者為北越可能發起的進攻作掩護,也可能是想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阻止韓國向南越派出軍隊。
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判斷,影響了詹森決策。
詹森提出了三個對策:實施軍事打擊(打服它);要求朝鮮解釋(說服我);捕獲一艘朝鮮船隻(相互要挾)。
1月24日,詹森又主持召開了一次會議,主基調還是採取強硬軍事手段。情況緊急,美國立即啟動了大規模軍事調動,8000多名空軍、上百架戰機以及大量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被運往韓國。
如果沒有人踩剎車,第二次韓戰似乎不可避免了。
《武林外傳》中,呂秀才讓嗜殺成性的公孫烏龍在殺人前,問自己3個問題:他是來尋仇的嗎?他會傷害我嗎?他非得死嗎?
此時,詹森也問了自己3個問題:非要動武?動武能救回船員嗎?引起第二次韓戰怎麼辦?
美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救人,同時不丟面子。
動武確實很酷,但對方本來就不講武德,逼急了殺了船員怎麼辦?同樣,也不能低聲下氣求對方放人,這樣不僅打擊美國的聲望,還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抓一艘對方的船,相互要挾也行不通——朝鮮不會在乎的。
隨著最初的狂熱退去,理性聲音漸漸多了。
在25日的白宮早餐會上,強硬派與溫和派相持不下。
強硬派主張延長軍人服役期、徵召預備役、向半島派遣更多戰機,造成一種緊迫感和強硬姿態,逼迫朝鮮放人,不能讓對方覺得美國深陷越南無法抽身,不能示弱。
溫和派認為,為了一艘間諜船而發動戰爭,不值得,可以展示實力的同時,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
雙方相持不下,輪到總統拍板了。詹森決定:以外交施壓為主,同時輔以武力威脅。
04
外交解決,有三個途徑,一是聯合國,二是蘇聯,三是朝鮮。
把問題捅到聯合國,其實沒什麼用,因為蘇聯有否決權,只要是對美國有利的決議,它都可以否決。而且,朝鮮也不是聯合國成員,不會買帳。
美國又找蘇聯交涉,要求蘇聯向朝鮮施壓,並警告蘇聯也有類似的船在美國海域出現——你不講武德,我就抓你的船。
蘇聯的答覆是:蘇聯與這件事情毫無關係,美國政府應該與朝鮮政府討論此事。
看來,還是得和朝鮮談。
1月24日,也就是「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朝鮮就向所有蘇系國家通報了消息,要求大家捧場支持,譴責美帝。
蘇聯很無語,兩國有盟約的,事先不打招呼,搞突然襲擊,這不是拖盟友下水嗎?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只能接受。
蘇聯表面支持朝鮮,警告美國不要動武,但這種支持僅停留在口頭,它極力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也不願從行動上支持朝鮮,不僅如此,它還私下勸說朝鮮儘快還船放人,不要把美國逼急了。
誰都明白,參與一場戰爭,比擺脫一場戰爭容易得多,戰爭一旦打起來,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有誰能制止,結果只能是相互毀滅。
敢對美國船下手,朝鮮也是有所準備的,當美國向韓國增派飛機軍艦時,朝鮮也做好了應付戰爭的準備:全國進行了總動員,軍隊調整為緊急狀態,加強了海港地區防守力量,還向盟友們發出了援助請求。
最高領袖警告美國:以報復來回答報復,以全面戰爭回答全面戰爭!
當然,強硬只是一個姿態,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和美國幹仗。
1月27日,朝鮮通過中間人向美國釋放了信號:武力威脅無法解決問題,如果美國敢發動進攻,船員性命難保,如果美國承認船員是戰犯,並願意與朝鮮談判,問題還是很有可能解決的。
同時,它也通過非官方渠道表示:船員狀態很好,傷者得到了醫治,死者也妥善保存著。
既如此,那就談吧,反正美國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
由於雙方沒有外交關係,所以談判渠道是軍事停戰委員會——這是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由交戰各方參加成立的一個溝通、協調平臺,會址設在板門店。
1月底,雙方一致同意,兩國秘密談判,韓國想參加進來,但被無情拒絕。
05
從1月底到12月23日,雙方在近11個月的時間裡,舉行了28次會談,艱難異常。
最大的分歧在於:美國既想救回船員,又不想丟臉,朝鮮則要求美國必須二選一。
其實搞這個事,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打美國的臉——抓到船員後,他們都沒有審問情報方面的事,對具有很高價值的軍事、情報信息,一點都不關心,只是逼迫船員承認搞間諜行動,收集宣傳素材。這個國家的行事手法,往往無法用常規思維揣測。
開門見山,各自表態。
美國認為,船始終在公海,合理合法,即使誤入過界,正確的做法是把它護送到公海,逮捕毫無道理,快點放人。
朝鮮認為,船過界了,進入朝鮮領海進行間諜活動,這是挑釁和犯罪活動,美國必須道歉。
問題的焦點是船是否過界了。
美國要求先放人,再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朝鮮不同意,稱美國必須先承認錯誤、謝罪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才考慮放人。
談判陷入僵局。
在這個事情上,朝鮮掌握著美國船員的命運,也就掌握了主動權,它拖得起,相反,美國沒有給力的反制措施,只得作出讓步。
3月,美國提出了「有限條件致歉」方案——承認「普韋布洛」號搞間諜活動,對美國船隻可能誤入朝鮮領海的情況表示遺憾,並保證以後美國船隻在朝鮮12海裡之外活動。
朝鮮反對,警告美國不要文字上打馬虎眼,不是可能,是一定。
斃了美國的提議後,5月8日,朝鮮拿出了一份文件:美國承認「「普韋布洛」號」船員的供狀,無條件道歉,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請求朝鮮對犯罪船員寬大處理。
美國覺得很傷面子,拒絕了。
8月,美國突發奇想,提出了「另籤」策略。
所謂「另籤」,就是在5月8日朝鮮提供的文件上,手寫一段話,內容是:美國承認接收到了「普韋布洛」號82名船員和杜安·霍奇思的屍體。然後美國談判代表在這段話下面籤字。
到時候,朝鮮可以說美國人在文件上簽了字,美國則可以解釋說,只是在手寫的這段話上簽了字。這樣,雙方都有面子。
這是美國談判智囊想出來的招,反正是秘密談判,模糊點也沒關係,只要能向外界和本國民眾有個交代即可。
之後,美國談判智囊倫納德提出了一個方案:美國可以在朝鮮提出的方案上簽字,但事前要發表一個正式聲明:美國不承認「普韋布洛」號越界,朝鮮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普韋布洛」號越界,美國不能為沒做過的事道歉。美國答應籤字,完全是出於人道考慮。
朝鮮認為這很荒唐,談判又陷入了僵局。
12月,詹森總統的任期快要結束了,他想在任期內解決這個破事。
強硬一把吧,搞砸了也沒關係,到時候讓新上臺的尼克森來唱白臉就行了嘛。
12月11日,美國談判代表向朝鮮發出了最後通牒:在12月23日即聖誕節之前,「另籤」方案和「倫納德」方案,二選一,否則朝鮮就準備與下一屆美國政府交涉吧。
尼克森會不會動武?朝鮮不知道,但蘇、中都不願為此捲入半島戰爭,這是肯定的。
快一年了,也鬧夠了,收手吧。
12月17日,朝鮮決定接受「倫納德」方案,23日美國發表了事先聲明,兩國正式籤字。兩個小時後,朝鮮釋放了全部船員並交還了船員屍體。
事後,朝鮮公布了美國籤署的道歉文件,舉國沸騰。美國則向本國民眾強調那份事前聲明。
總之,各自解釋,高興就好。
至於「普韋布洛」號間諜船,則被朝鮮當作戰利品供了起來,成了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事後,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是這樣評價「普韋布洛」號事件的——「這一選擇就像一個拐騙者拐走了你的孩子,向你索要5萬美元的贖金。你給了他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之後你告訴他這張支票無法支取,但他把孩子還給了你。」
錢不錢無所謂,只要我開心就好。
【參考資料】
《「普韋布洛」號危機決策與美國國際危機管理》
《「普韋布洛」號危機與美朝談判》
《「青瓦臺事件」、「普韋布洛」號危機與美韓關係》
《蘇聯對「普韋布洛」號事件的低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