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朝「普韋布洛」號危機:差點引爆第二次韓戰

2021-01-14 戰爭藝術001
朝鮮士兵,《鐵雨》劇照

1968年1月21日晚上,來自半島北方的31名特種兵,穿過非軍事區,滲透到了韓國青瓦臺附近,企圖刺殺韓國總統樸正熙。

當刺殺部隊摸到青瓦臺附近時,他們被警察發現了,雙方展開激烈槍戰,青瓦臺警備部隊聽到槍聲後,隨即趕來增援,最終31名特種兵除1人被俘、1人逃走外,其餘全部被擊斃。

這次刺殺行動讓樸正熙非常震怒,他召見了美國駐韓大使,要求美國支持韓國,對朝鮮實施軍事報復。

半島重燃戰火,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沒有支持樸正熙。

樸正熙,《南山下的部長》劇照

當時,韓國不掌握本國軍隊的平時指揮權和戰時指揮權,美國人不點頭,樸正熙什麼也不能做。

樸正熙沒有鬱悶多久,2天後,朝鮮軍隊又捕獲了美國「普韋布洛」號間諜船,直接向美國發飆。

這一次,美國坐不住了,打算對朝鮮採取強硬措施。

樸正熙聽到這一消息後,心情大爽,下令全軍進入緊急狀態(並非沒有任何軍權),以便馬上投入戰鬥。

由「普韋布洛」號引起的、歷時11個月的美朝危機,由此展開。

當時的報導

01

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爆發,越南戰爭全面升級。

在此之前,美國只是向南越派遣軍事顧問,提供軍事裝備,並沒有衝到一線參戰。

在此之後,美國由幕後轉移到了前臺,成了戰場主力。

作為世界性超級大國,美國的一舉一動,往往會對關聯國家產生強烈影響。

發生在東南亞的這場戰爭,就影響了東北亞的朝鮮。

同樣是南北分治,同樣分屬兩大陣營,朝鮮對於越南戰爭,應該心有戚戚焉。

美國在越南大打出手,韓國也向越南派出了不少軍隊,作為美韓聯軍的對手,朝鮮似乎應該做些什麼,比如在三八線上搞點動靜,分散美國、韓國的注意力,或者迫使韓國從越南撤軍,從而間接支援北越。

參加越南戰爭的韓國士兵,《國際市場》

從1965年朝鮮向韓國派遣遊擊隊員開始,平靜已久的半島局勢開始惡化,南北軍事衝突愈演愈烈。

1966年,南北雙方發生了42起衝突,美韓軍隊傷亡人數接近70人,1967年9月,美國一份統計數據顯示,當年已發生300多起衝突事件,美韓軍隊傷亡上升至近300人。

從1966年開始,朝鮮也更深地捲入了越南戰爭,它向北越派遣了約50名飛行員和300名軍事顧問,還提供了相當數量的作戰物資。

鑑於半島形勢日趨緊張,駐韓美軍司令認為,朝鮮加強滲透和攻擊的行為表明,它正在對韓國發起一場顛覆戰,建議情報機構立即行動,對朝鮮發動戰爭的能力、意圖作出評估。

朝鮮軍人,《共同警備區》劇照

國務院也認為,美國對朝鮮的軍事發展水平一無所知,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情報收集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駐日海軍司令建議,派出「普韋布洛」號電子監聽船,到朝鮮東海岸搜集情報。

「普韋布洛」號本來是一艘二戰時期的小型運輸船,隸屬於美國陸軍。

1965年,美國海軍為了方便在目標國家近海收集信號情報和水文資料,發起了一個「輔助總體環境考察船」計劃,簡單來講,就是把退役的貨船改造成情報收集船,充當流動監聽站,這個想法是美國人從蘇聯那裡學來的。

就這樣,包括「普韋布洛」號在內的三艘輕型運輸船,被美國海軍選中、改造,變成了偽裝成考察船的間諜船。

「普韋布洛」號間諜船

「普韋布洛」號排水量895噸,有一對柴油動力引擎,最高航速為12.7節(約23.5公裡/小時),唯一的武器是1門M2重機槍。

顯然,「普韋布洛」號速度慢,火力弱,一旦遇到威脅,很難自衛自保。

但是美國方面沒有太在意這個問題,美國人相信,美蘇之間在間諜船問題上存在「對等原則

」——只要對方間諜船不侵入自己領海,隨它去,如果越界了,也不會發動攻擊,只是驅逐了事。

之前,美國和蘇聯都是這樣玩的,你搞搞我,我搞搞你,能監聽到是你的本事,不會為此傷和氣,雙方似乎形成了一種默契。

美國人天真地認為,這種默契也適用於蘇聯陣營的其他國家,因為蘇聯會約束他的小弟遵守這個原則。

1968年1月2日,美國參謀長聯繫會議批准了「普韋布洛」號行動計劃。

02

1月11日,「普韋布洛」號駛離日本佐世保港,開啟了它的首航。

「普韋布洛」號此行的具體任務有五個:

一是看看朝鮮東海岸的環境,適不適合搞電子情報收集,二是監聽朝鮮海軍的活動情況,三是監視蘇聯海軍在對馬海峽的動向,四是試探蘇聯和朝鮮對美國公開收集情報的反應,五是評估「普韋布洛」號的綜合性能。

10天後的下午,「普韋布洛」號來到了朝鮮馬養島附近,在這裡,船員們第一次看到了朝鮮船隻——1艘獵潛艇,雙方距離不到500米,不過獵潛艇沒有作出什麼反應,「普韋布洛」號的船長布徹也很淡定,讓船員按原計劃行動。

南北對峙

第二天清晨,「普韋布洛」號來到朝鮮元山港附近作業,下午,2艘改為軍用的朝鮮拖網漁船,來到了「普韋布洛」號身邊,繞了一圈後走了,停在東北方向3海裡處監視。

此時,「普韋布洛」號上的通訊技術人員,監聽到了這兩艘拖網漁船的發出的信號,但船上的翻譯人員太菜,水平不行,無法弄清楚對方的意思。那兩艘拖網漁船又過來繞了幾圈後,駛回了元山港。

布徹船長是老江湖,這種情況他見多了,他告訴年輕的船員們,要淡定,如果在執行任務時遇到蘇聯陣營國家的船隻,只要保持不動,就會相安無事。

這是當時美國海軍偵察人員心中的一種普遍感覺——他們都相信「對等原則」,默認對方會講武德。

更何況,「普韋布洛」號在公海活動,懸掛的是國際水文考察船的旗幟,合理合法。

套用小品吃麵的一句臺詞:你有理,你怕啥?

1月23日上午,「普韋布洛」號又來到元山港附近,繼續未完成的收集情報工作。

中午,1艘朝鮮獵潛艇全速駛來,用國際旗語詢問「普韋布洛」號的國籍。布徹船長沒理會對方。

15分鐘後,3艘蘇制魚雷艇急速趕來。

船員們仍然以為這是常規騷擾,沒有作出反應,布徹船長還專門確認了一下:「普韋布洛」號在朝鮮海岸線15海裡之外。朝鮮認可的領海範圍是12海裡,這意味著「普韋布洛」號在公海。

「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地點

此時,獵潛艇突然用旗語發出命令:停船,否則開火!

「普韋布洛」號回答道:本船處於國際水域,要在這裡停留到明天。

正當布徹船長考慮下一步行動時,2架米格戰機趕來了,在「普韋布洛」號上空盤旋。

此外,還有1艘獵潛艇和1艘魚雷艇駛出了元山港,也在向事發地點趕來。

顯然,朝鮮不打算講武德,準備動手了。

「普韋布洛」號試圖逃離,船員們一邊發電報向上級匯報情況,一邊破壞船上的電子設備、銷毀機密文件。

前面說了,這個船它跑不快,火力也不行,遇到危險,只能束手就擒。

兩艘魚雷艇上去攔住了它,後面艦艇再堵住退路——「普韋布洛」號被包圍了。

過程中,朝鮮人開火了,打死1人(杜安·霍奇思),打傷4人,布徹船長被迫投降,普韋布洛」號連同所有船員被帶到了元山港。

03

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後,美國炸了鍋,群情激憤。

自第二次美英戰爭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敢在公海捕獲美國船隻,朝鮮此舉,無異於扯虎鬚、拂逆鱗。

媒體紛紛鼓譟,將公眾的憤怒推向了高潮,「愛國者」們要求白宮採取軍事手段,實施報復。還有極端分子給詹森總統寫信,要求「給他們的首都一顆飛彈」、「給他們一顆氫彈結束他們」。

受民意影響,不少國會議員也表達了強硬態度,稱如果需要,就和他們開戰。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駐韓美軍司令部在內的美國軍方,也極力主張軍事報復,軍方不僅向事發地帶派出了軍艦,還制定了很多營救計劃。

核彈,《紅色警戒》遊戲圖

此外,美國的小夥伴韓國反應也十分激烈,新聞媒體呼籲美韓兩國採取有力措施,新帳舊帳一起算,樸正熙政府下令全軍進入緊急狀態,並敦促美國趕快行動,韓國國防部長金洙謙甚至放話:如果朝鮮繼續發動攻擊,韓國將不再向美國承諾保持克制。

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的當天,美國總統詹森召開了緊急會議,聽取了情況匯報,分析朝鮮此舉的動機,並討論應對措施。

會議判斷,朝鮮的行動,是蘇聯陣營整體戰略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就是蘇聯指使的,目的是趁美國陷入越戰之際,挑起事端,或者為北越可能發起的進攻作掩護,也可能是想在亞洲開闢第二戰場,阻止韓國向南越派出軍隊。

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判斷,影響了詹森決策。

林登·詹森

詹森提出了三個對策:實施軍事打擊(打服它);要求朝鮮解釋(說服我);捕獲一艘朝鮮船隻(相互要挾)。

1月24日,詹森又主持召開了一次會議,主基調還是採取強硬軍事手段。情況緊急,美國立即啟動了大規模軍事調動,8000多名空軍、上百架戰機以及大量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被運往韓國。

如果沒有人踩剎車,第二次韓戰似乎不可避免了。

《武林外傳》中,呂秀才讓嗜殺成性的公孫烏龍在殺人前,問自己3個問題:他是來尋仇的嗎?他會傷害我嗎?他非得死嗎?

此時,詹森也問了自己3個問題:非要動武?動武能救回船員嗎?引起第二次韓戰怎麼辦?

美國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救人,同時不丟面子。

動武確實很酷,但對方本來就不講武德,逼急了殺了船員怎麼辦?同樣,也不能低聲下氣求對方放人,這樣不僅打擊美國的聲望,還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抓一艘對方的船,相互要挾也行不通——朝鮮不會在乎的。

隨著最初的狂熱退去,理性聲音漸漸多了。

在25日的白宮早餐會上,強硬派與溫和派相持不下。

強硬派主張延長軍人服役期、徵召預備役、向半島派遣更多戰機,造成一種緊迫感和強硬姿態,逼迫朝鮮放人,不能讓對方覺得美國深陷越南無法抽身,不能示弱。

溫和派認為,為了一艘間諜船而發動戰爭,不值得,可以展示實力的同時,通過外交談判解決問題。

雙方相持不下,輪到總統拍板了。詹森決定:以外交施壓為主,同時輔以武力威脅。

04

外交解決,有三個途徑,一是聯合國,二是蘇聯,三是朝鮮。

把問題捅到聯合國,其實沒什麼用,因為蘇聯有否決權,只要是對美國有利的決議,它都可以否決。而且,朝鮮也不是聯合國成員,不會買帳。

美國又找蘇聯交涉,要求蘇聯向朝鮮施壓,並警告蘇聯也有類似的船在美國海域出現——你不講武德,我就抓你的船。

蘇聯的答覆是:蘇聯與這件事情毫無關係,美國政府應該與朝鮮政府討論此事。

看來,還是得和朝鮮談。

1月24日,也就是「普韋布洛」號事件發生的第二天,朝鮮就向所有蘇系國家通報了消息,要求大家捧場支持,譴責美帝。

蘇聯很無語,兩國有盟約的,事先不打招呼,搞突然襲擊,這不是拖盟友下水嗎?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只能接受。

蘇聯表面支持朝鮮,警告美國不要動武,但這種支持僅停留在口頭,它極力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也不願從行動上支持朝鮮,不僅如此,它還私下勸說朝鮮儘快還船放人,不要把美國逼急了。

誰都明白,參與一場戰爭,比擺脫一場戰爭容易得多,戰爭一旦打起來,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有誰能制止,結果只能是相互毀滅。

古巴飛彈為危機宣傳畫

敢對美國船下手,朝鮮也是有所準備的,當美國向韓國增派飛機軍艦時,朝鮮也做好了應付戰爭的準備:全國進行了總動員,軍隊調整為緊急狀態,加強了海港地區防守力量,還向盟友們發出了援助請求。

最高領袖警告美國:以報復來回答報復,以全面戰爭回答全面戰爭!

當然,強硬只是一個姿態,目的並不是真的要和美國幹仗。

1月27日,朝鮮通過中間人向美國釋放了信號:武力威脅無法解決問題,如果美國敢發動進攻,船員性命難保,如果美國承認船員是戰犯,並願意與朝鮮談判,問題還是很有可能解決的。

《鐵雨》劇照

同時,它也通過非官方渠道表示:船員狀態很好,傷者得到了醫治,死者也妥善保存著。

既如此,那就談吧,反正美國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

由於雙方沒有外交關係,所以談判渠道是軍事停戰委員會——這是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由交戰各方參加成立的一個溝通、協調平臺,會址設在板門店。

1月底,雙方一致同意,兩國秘密談判,韓國想參加進來,但被無情拒絕。

05

從1月底到12月23日,雙方在近11個月的時間裡,舉行了28次會談,艱難異常。

最大的分歧在於:美國既想救回船員,又不想丟臉,朝鮮則要求美國必須二選一。

其實搞這個事,沒有別的目的,就是想打美國的臉——抓到船員後,他們都沒有審問情報方面的事,對具有很高價值的軍事、情報信息,一點都不關心,只是逼迫船員承認搞間諜行動,收集宣傳素材。這個國家的行事手法,往往無法用常規思維揣測。

開門見山,各自表態。

美國認為,船始終在公海,合理合法,即使誤入過界,正確的做法是把它護送到公海,逮捕毫無道理,快點放人。

朝鮮認為,船過界了,進入朝鮮領海進行間諜活動,這是挑釁和犯罪活動,美國必須道歉。

問題的焦點是船是否過界了。

美國要求先放人,再調查,根據調查結果,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朝鮮不同意,稱美國必須先承認錯誤、謝罪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朝鮮才考慮放人。

談判陷入僵局。

被逮捕的美國船員

在這個事情上,朝鮮掌握著美國船員的命運,也就掌握了主動權,它拖得起,相反,美國沒有給力的反制措施,只得作出讓步。

3月,美國提出了「有限條件致歉」方案——承認「普韋布洛」號搞間諜活動,對美國船隻可能誤入朝鮮領海的情況表示遺憾,並保證以後美國船隻在朝鮮12海裡之外活動。

朝鮮反對,警告美國不要文字上打馬虎眼,不是可能,是一定。

斃了美國的提議後,5月8日,朝鮮拿出了一份文件:美國承認「「普韋布洛」號」船員的供狀,無條件道歉,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請求朝鮮對犯罪船員寬大處理。

美國覺得很傷面子,拒絕了。

8月,美國突發奇想,提出了「另籤」策略。

所謂「另籤」,就是在5月8日朝鮮提供的文件上,手寫一段話,內容是:美國承認接收到了「普韋布洛」號82名船員和杜安·霍奇思的屍體。然後美國談判代表在這段話下面籤字。

到時候,朝鮮可以說美國人在文件上簽了字,美國則可以解釋說,只是在手寫的這段話上簽了字。這樣,雙方都有面子。

這是美國談判智囊想出來的招,反正是秘密談判,模糊點也沒關係,只要能向外界和本國民眾有個交代即可。

之後,美國談判智囊倫納德提出了一個方案:美國可以在朝鮮提出的方案上簽字,但事前要發表一個正式聲明:美國不承認「普韋布洛」號越界,朝鮮提供的證據無法證明「普韋布洛」號越界,美國不能為沒做過的事道歉。美國答應籤字,完全是出於人道考慮。

朝鮮認為這很荒唐,談判又陷入了僵局。

朝鮮軍官,《鐵雨》劇照

12月,詹森總統的任期快要結束了,他想在任期內解決這個破事。

強硬一把吧,搞砸了也沒關係,到時候讓新上臺的尼克森來唱白臉就行了嘛。

12月11日,美國談判代表向朝鮮發出了最後通牒:在12月23日即聖誕節之前,「另籤」方案和「倫納德」方案,二選一,否則朝鮮就準備與下一屆美國政府交涉吧。

尼克森會不會動武?朝鮮不知道,但蘇、中都不願為此捲入半島戰爭,這是肯定的。

快一年了,也鬧夠了,收手吧。

12月17日,朝鮮決定接受「倫納德」方案,23日美國發表了事先聲明,兩國正式籤字。兩個小時後,朝鮮釋放了全部船員並交還了船員屍體。

事後,朝鮮公布了美國籤署的道歉文件,舉國沸騰。美國則向本國民眾強調那份事前聲明。

總之,各自解釋,高興就好。

「普韋布洛」號上的講解員

至於「普韋布洛」號間諜船,則被朝鮮當作戰利品供了起來,成了著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事後,美國國務卿臘斯克。是這樣評價「普韋布洛」號事件的——「這一選擇就像一個拐騙者拐走了你的孩子,向你索要5萬美元的贖金。你給了他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之後你告訴他這張支票無法支取,但他把孩子還給了你。」

錢不錢無所謂,只要我開心就好。

【參考資料】

《「普韋布洛」號危機決策與美國國際危機管理》

《「普韋布洛」號危機與美朝談判》

《「青瓦臺事件」、「普韋布洛」號危機與美韓關係》

《蘇聯對「普韋布洛」號事件的低調政策》

相關焦點

  • 我去了趟朝鮮反美愛國教育基地
    據統計,在1967年和1968年間,三八線附近就發生過各類衝突1769起,有260起被美國認為是「重大事件」。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普韋布洛」號事件。1968年1月23日,美國偵察船「普韋布洛」號在朝鮮近海被朝鮮海軍俘獲,朝鮮認為這艘船意欲從事間諜活動,並將之扣留。
  • 朝鮮半島與N個美國總統
    60年來,美國換了N個總統,沒有改變的是對朝鮮領導人和政權深深的不信任,是半島局勢的複雜多變,是和平機制的脆弱以及時來時去的半島危機的延續……  1 韓戰停戰,艾森豪竟不覺丟臉  杜魯門:仁川登陸與威克島會談  據環球記者周彪報導,對於杜魯門而言,韓戰是他擔任總統的最後日子裡不太光彩的一筆。
  • 韓國電影20年:朝韓的戰爭與和平
    始於1950年、結束於1953年的韓戰,是韓國電影從業者繞不開的一個選題。實際上,共同警備區向來容易擦槍走火,最著名的莫過於1976年的板門店「砍樹事件」:美韓軍人的砍樹行為引發朝鮮軍人不滿,後者警告無效後攻擊前者,致使兩名美國校尉死亡,8名美韓軍人受傷。共同警備區的糾紛很快上升為國家間的對抗。駐韓美軍司令官旋即下令進入3級戒備狀態,制定「保羅•班揚」作戰計劃;韓國總統樸正熙下令摧毀了4所朝鮮哨所。
  • 1976年,美軍為了鋸掉一棵白楊樹,差點引發第二次韓戰
    1976年8月,朝鮮半島結束戰爭剛滿23年,就再次發生了一次非常危險的烏龍事件,險些導致第二次韓戰爆發。 當時,朝韓邊界的「共同警備區」西部有一棵十多米高的大白楊樹,枝繁葉茂,韓國一側的美國駐軍認為,這棵樹太大了,遮擋視線,不利於邊防巡視。
  • 專家:朝鮮半島局勢「逼近最敏感局面」,美朝面臨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在半島局勢「逼近最敏感局面的時刻」,分寸如何拿捏,大局如何把握,後果如何承擔,既取決於雙方對戰爭還是和平的選擇,也取決於理智還是冒失的取捨。 也許,最近發生的這一切,不過是美朝雙方的又一次博弈與對賭,在一番鬥智鬥勇的較量後,朝美關係有可能再次峰迴路轉,外人只是虛驚一場。
  • 美朝戰爭,美國為什麼選在仁川,反攻朝鮮
    1950年9月15日,在黎明前的暗夜的掩護下,兩棲艦船穿過狹窄的飛魚海峽,直奔仁川。在麥金利山號兩棲旗艦上,有麥克阿瑟、海軍司令詹姆士·H.道爾海軍上將,還有第一海軍陸戰師師長奧利弗P史密斯中將。在登陸艇迎著洶湧的海浪開向月尾島之時,各中型火箭登陸艦發射出一道道厚厚的火箭彈彈幕。F4U4海盜式戰鬥機隨即升空,用5英寸口徑高速航炮及其他武器攻擊岸上目標。
  • 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清日爭奪朝鮮控制權,引爆點是日本製造的「高升號...
    在朝鮮向清朝乞援的同時,日本探知清廷將要出兵朝鮮的消息,得到此消息後,便全力著手挑起戰爭。1894年6月2日,伊藤內閣決議出兵朝鮮。6月5日,日本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
  • 日本NHK紀錄片《北朝鮮紀實》第1集《走向個人崇拜》
    金日成開始朝鮮的大清洗的第一個人物就是當時任副首相的樸永憲。樸永憲是朝鮮南方共產黨的創始人,金日成把韓戰失敗的責任推給他,給他扣上了一個「美帝國主義間諜」的罪名,以「反黨叛國」罪處決。1968年1月北朝鮮進行了最危險的一次冒險,派遣31名特工隊員越過邊界直接攻打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刺殺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31名特工隊員除了一人被俘,其他全部被擊斃。這些軍事冒險讓蘇聯都感覺到北朝鮮的不可掌控,隨時有可能把自己拖入全面戰爭,而金日成認為只要一舉殺了樸正熙,南朝鮮就會群龍無首,革命風起雲湧,他就可以一統朝鮮半島。韓國電影《實尾島》講述了這段歷史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韓戰70周年:美韓聯合聲明籲朝自製
    韓國總統文在寅6月25日出席韓戰爆發70周年紀念活動,強調韓軍將嚴陣以待,堅決捍衛祖國的每一寸領土,不容外人侵佔。他說,韓國渴望和平,但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民的生命和安全。▲韓國總統文在寅(中)25日在城南一座空軍基地參加韓戰70周年紀念儀式。
  • 韓戰70周年:韓方呼籲和平,朝方指美敵朝政策愈演愈烈
    6月25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出席韓戰70周年紀念活動並發表講話,講話中強調朝韓意識形態競爭早已結束,韓方無意將自己的制度強加給朝方,今後仍將繼續探索朝韓和平共處之路。同日,朝鮮也發表了一份報告,指責美國敵朝政策愈演愈烈,這給朝鮮民族帶來了不幸。
  • 韓戰:比利時軍慘敗臨津江
    2000年5月6日,比利時海軍「萬德拉爾」號飛彈護衛艦在艦長斯魯特曼斯中校的率領下,對中國上海進行了為期6天的友好訪問,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盛情款待了比利時海軍。看著中比兩軍友好相處的場面,有誰能想到50年前,中比兩軍在朝鮮戰場曾殺得你死我活。
  • 第四次美朝峰會或成空想,朝鮮:「十月驚奇」成為川普連任砝碼
    圖源/AP)朝鮮外務省第一副相崔善姬表示,如果川普只是將談判作為化解政治危機的工具、總統連任的加分項,朝鮮沒有必要再與美方坐到一起面對面談話。除非談判有實質性進展,不然第四次峰會的"十月驚奇"將成為空想。蓬佩奧說:"但事實上,川普總統只想參加一次峰會,前提是我們相信雙方有足夠的可能性實現在新加坡提出的成果。"
  • 韓戰中從危機邊緣逃脫的臺灣
    然而後來,由於韓戰的爆發,導致這一政策突然中斷。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軍事戰略目標就是要解放海南島和臺灣島,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隨後,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東南沿海集中數十萬的兵力,準備隨時渡海解放臺灣。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雖然不願意,卻也不得不接受中共控制中國的事實。他非常清楚,中共遲早會解放臺灣,中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為此,他準備從中國內戰中抽身,由國共雙方自行定奪臺灣。
  • 外媒:中俄突然增兵朝鮮邊境,半島戰爭真的要來了?
    在劇烈的衝突之後,朝鮮半島突然陷入了極致的平靜,川普不再強勢發言,金正恩也不再肆意挑釁,但半島真的就和平了嗎?這到底是和平談話解決朝核問題的徵兆,還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或許,我們能從下面找到一些答案。
  • 美韓中朝電影中的韓戰
    韓國民眾時刻關注有關朝鮮的新聞六十多年前的戰爭悲劇和六十多年以來由於時時刻刻的戰爭危機而帶來的焦慮感,絕對不是我們這些旁觀者能體會到的,所以韓國拍攝的韓戰題材電影總會給我們一種別樣的震撼和感動。相對於美韓的「歷史虛無主義」,朝鮮對這場戰爭顯得尤為意志堅定,韓戰停戰紀念日在朝鮮國內被稱為「祖國解放戰爭勝利日」。在他們看來,「解放」是這場戰爭的意義,「勝利」是這場戰爭的結果,這樣的意識也清楚的反映在了朝鮮電影的主題和內容上。
  • 《金剛川》韓戰殘酷的還原
    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五號,韓戰爆發初期,北朝整軍隊勢如破竹,節節勝利,一直打到了釜山,眼看朝鮮就要統一。這時候美軍為主力的聯合國軍以九月十五號登陸仁川後南北夾擊,很快就收復了失地,並直逼中朝邊境鴨綠江。十月二十五號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並打響了第一槍,近三年的抗美援朝由此開啟。
  • 文史評論| 韓戰是美國難以治癒的「心病」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迅即統領「聯合國軍」入侵朝鮮半島,高光時刻達歷史之巔。但是,在短短3年時間裡,「世界老大」先勝後敗,盡嘗冰火兩重天之喜悲,對美國人的心理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美、韓、英等國學者這樣描述戰爭:志願軍的幾次戰役重創了「聯合國軍」,使盲目自大狂麥克阿瑟鑄成大錯,招致了美國歷史上「最遠的撤退」、「最大的失敗」, 「赤裸裸地愚弄了永不犯錯的『軍事天才』」。美軍遭受挫折時,其盟友的表現也不給力。與1948年柏林危機時英法等國與美國一起勠力對抗蘇聯不同,被志願軍打懵後,美國在1951年1月和3月兩次尋求盟友增援,後者均態度冷淡。
  • 中韓專家探討朝鮮半島和平機制5大公資訊出品
    7月27日是韓戰停戰60周年紀念日,此前中國人民大學和韓國民主平和統一諮問會議在北京召開了一場研討會,專家、媒體和相關官員一塊探討了60年來,朝鮮半島為何依然沒有和平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