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籍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
他的死訊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傳開,各個角落的電影工作者和影迷同為之一哭。尤其是在他的母國,這條消息佔據了大小報刊的頭版,波蘭電視臺決定於次日播放《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和部分《十誡》。電影評論家和製作者舉行了悼念活動,追憶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幾年後的今天,基耶斯洛夫斯基非但沒有被世人遺忘,當年他鮮為人知的作品甚至還打入了流行電影的排行榜。
-
基耶斯洛夫斯基:人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
波蘭電影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曾這樣說過。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向大師致敬」單元將展映這位天才波蘭導演六部最具代表性的電影作品,包括《藍白紅三部曲》及《愛情短片》等,以紀念基耶斯洛夫斯基誕辰70周年。今天,《藍白紅三部曲》將分別在上影希傑莘莊影城和新衡山影院放映。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生於華沙,文字、影像、音樂是他表達情感的拿手方式。
-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電影作品,《藍白紅三部曲》領銜
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殿堂級電影導演,頗具獨創性,才華橫溢,無所畏懼的電影大師。生于波蘭,《十誡》之後他的電影創作陣地便轉移到了法國。一位運用電影語彙講述個人存在的哲人,被稱為「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
-
科學網—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紀錄片
第三屆波蘭電影展最近在北京、成都和杭州舉辦,新片舊片總共展出了十部。作為波蘭電影的代表人物,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每次都是電影展的必備片目。記得上次在大銀幕上看他的作品還是兩年前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看的《殺人短片》。這次的影展又放映了他的《兩生花》和「藍紅白」三部曲的《白》。有意思的是,這次影展在這兩部劇情片之前,分別放映了他早年的兩部紀錄片《守夜人的觀點》和《醫院》。
-
為什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好看又好聽 ?
普萊斯納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巴黎普萊斯納說是偶然性決定了他的一生,如同基耶洛夫斯基恆久不變的電影主題。在大學主修歷史和哲學的他,作曲全靠自學,隨後混跡于波蘭克拉科夫的藝術俱樂部。普萊斯納先是為一些紀錄片配樂,隨後波蘭導演安東尼·克勞茲( Antoni Krauze )邀請他為電影《天氣預報》( Prognoza pogody )配樂,自此,電影與音樂的交集成為他的創作世界。當時,克勞茲恰巧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同一個製片廠,於是後者託人帶話給普萊斯納,表示想跟他合作。
-
基耶斯洛夫斯基作品中的「神秘世界」
當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搭檔兼好友、國際知名編劇皮耶謝維茨也曾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現場與影迷就基氏作品的特點展開過面對面交流。本期《時光影像志》欄目邀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電影學博士、知名影評人王培雷(筆名:獨孤島主)講述他眼中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文/獨孤島主上世紀九十年代去世的電影大師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屬於相對平易近人的一類。
-
基耶斯洛夫斯基79周年:每一個波蘭人的心臟手術師
而對於把電影諷刺的潛在價值作為《十誡》的基調來解讀的傾向,基耶斯洛夫斯基並不喜歡。和雷諾瓦式的意識相比,他在道德焦慮電影運動中較少持對立激進的立場,他知道,在波蘭,至少「每一個人都有緣由」,「甚至包括那些表現糟糕的人」,他談道,「你必須去理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我相信它只是一種可行的鬥爭方式」。
-
隨筆—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
最終,一次近似賭博的鬧劇,讓兩個人都在聖誕夜完成了自我救贖,第二天,已經能坦然與真相和現實和解。第六誡 關於愛情我最愛的一部基氏,詳見觀影隨筆—基耶斯洛夫斯基《愛情短片》具體故事說簡單亦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我不再細述。用我們中國的話來說,這集講的是兩個女人的心結打開之路,並且老教授引用第二誡《進退維谷》的故事,讓整集鋪展開來。可以看到的是,基氏的細節打磨依然非常到位,關鍵節點雖然是他愛用的巧合,卻沒有戲劇性可言。該集命題也從道德選擇導致的內心愧疚(宗教上的假見證、錯誤情報、孩子的性命),慢慢轉向了個人對自己過往傷痕往事的面對。
-
藍白紅三部曲——基耶斯洛夫斯基留下世界的最後一抹色彩
影片講述了波蘭人卡羅爾復仇自己的法國妻子多明尼戈的故事。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片子裡的導演水準獲得了肯定,拿到了1994年的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即最佳導演。偶然中,瓦倫丁認識了老法官,老法官告訴瓦倫丁自己在年輕時曾被摯愛背叛的故事,而另一方面,年輕的奧古斯特也被女友背叛。奧古斯特想離開巴黎,去倫敦散心,而瓦倫丁也登上同一艘船,想去倫敦找自己的男友。風暴過後,客船遇難,奧古斯特和瓦倫丁得以倖存。《藍白紅三部曲之紅》同樣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拿到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提名,另外,基耶斯洛夫斯基也在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
【電影分享】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之《白》
或許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說,「紀錄片先天有一道難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實生活中,人們不會讓你拍到他們的眼淚,他們想哭的時候會把門關上。」於是在拍了十餘年紀錄片後,他逐漸轉向了發揮空間更大的故事片領域。 七五年,他為電視臺製作了他的首部故事片《人員》,這也為他贏得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上的第一個獎項。
-
普萊斯納的靈魂之歌:紀念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二十周年!
普萊斯納本人也認為「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像是一種宿命,他無法擺脫,深陷其中,並且值得引以為豪。」今天我們便來帶大家聊聊基爺和普萊斯納的合作故事。根據普萊斯納的回憶,坐定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邊啜吸自己的伏特加,一邊對他絮絮叨叨。「他說,我知道你是從克拉科夫來的,你們那邊藝術圈的人從來都不守時,他說他的電影叫《永無止盡》(NoEnd),是他戒嚴期拍的第一部故事片,希望我一定要好好努力,講了有半個小時之久。我實在忍不住了,告訴他說:『基耶斯洛夫斯基先生,別擔心,比這部電影更重要的項目我都搞砸過。』
-
基耶斯洛夫斯基回顧展明天12點開票
劇中主角卡羅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並對他妻子多米妮可的背叛行為進行報復。這種結局和"藍"以及"紅"滿懷憧憬的結局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儘管故事的超自然方面從未得到解釋。像後來的《三色: 藍》一樣,它展示了 Preisner 的音樂配樂作為一個主要的情節元素。《兩生花》中的木偶戲由美國木偶師兼雕塑家布魯斯·施瓦茨( Bruce Schwartz)表演。與大多數通常將手藏在手套中或使用繩索或棍棒的木偶演員不同,施瓦茨在表演時會展示他的雙手。2021年7月,本片在2021年坎城電影節的坎城經典部分放映最新4K修復版。
-
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經離開20年
基耶斯洛夫斯基(1941-06-27 至 1996-03-13)已經離開我們整整20周年了,這二十年又誕生了無數的電影,可是,我看他的每部電影依然會激動和震撼,這篇文章是我寫於2003年的,今天特別刊發,如果你還記得他,就找出他任何一部電影來看看
-
薦影 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白紅」三部曲
但不同的是,他不難懂,罕見地充滿詩意又故事精巧,像《路邊野餐》——自然,觀影結束後是漫長的情緒纏繞。種種機緣巧合,加之法羅爾熊熊燃燒的憤怒和烈烈不滅的愛欲,最終他依靠商業上的成功,設計「假死」,送多明妮進了監獄。
-
自由、交流與愛(中)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藍色》、《紅色》的哲理意蘊
他女友的移情別向同樣是因偶然的機緣,在對約瑟夫竊聽的起訴聽證會上,她偶然認識了另外一個男人。約瑟夫根本沒有想到他對自己的揭發造成了一對情侶的分手,當然,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結局。約瑟夫作為過來人,早就清楚地看到,奧古斯特和他的女友是不相配的,他們兩人遲早會要分手,而他認為奧古斯特和華倫蒂才是真正天生的一對,但他不能洩露天機,這一切只有到那特定的時刻,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
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對偶故事法和柯爾伯格的道德兩難故事
對偶故事法是皮亞傑研究道德判斷時採用的一種方法。利用講述故事向被試兒童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利用這種難題測定兒童是依據對物品的損壞結果還是依據主人公的行為動機做出道德判斷。由於皮亞傑每次都是以成對的故事測試兒童,因此,此方法被稱為對偶故事法。典型故事(1)一個叫約翰的小男孩在自己房間時,家人叫他去吃飯,他走進餐廳。但在門背後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個放著15個杯子的託盤。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機遇之歌》上映三十周年:命運的不可控,人的被動與抉擇
在電影《機遇之歌》/1987(今年恰巧是這片上映的第三十周年,大師級水平和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時候看都能獲益良多!)裡,基耶斯洛夫斯基就做了一次絕妙而深刻的影像實驗。像這樣不依賴科技處理完全平鋪直敘以最直接明了的多層敘事結構呈現的電影,特別是類似走文藝範兒的高端路線,其中還帶有很重的政治色彩和社會背景,就很容易營造出一種沉悶無聊、叫人難以投入的氛圍,而枯燥乏味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循環重複性」的主旋律基調,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意識到了這點,無論是在頭尾呼應和三條既聯繫又獨立的主線構思上,加上他對於細節的用心(生動而豐富)和一貫偏愛的具有神秘色彩、挺意味深長的隱喻性情節
-
自由、交流與愛(上) ――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藍色》、《紅色》的哲理意蘊
——《羅馬書》12:9—12 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以主題深邃、風格獨特而享譽世界的電影大師,有人稱之為「用電影語言思考的大思想家」。《藍、白、紅》三部曲是他鼎盛時期的作品,也是他的天鵝之歌。
-
天真的愛和感傷的暴動
我認為,除了物理上的光線,侯麥也將一種歡欣的、無關道德的情感,如光線般打在每一個角色身上。強烈光線下,道德被懸置,人沒有了負罪感,煩惱和疑惑變得輕盈明朗,悄然不定。他寫下過一句話:「如果您瘋狂愛他的話,就會忘記自己的秩序而接受他的秩序。」侯麥的反面,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後者的電影深沉冷峻,光線是少量的,陰影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