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肅愛人首次回重慶 回憶丈夫一點一滴 :《江姐》是我們的蜜月禮物

2021-02-08 上遊新聞

李文輝回憶起丈夫閻肅時一度哽咽。

沈鐵梅在川劇《江姐》裡飾演江姐。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高科 攝

閻肅李文輝結婚照。

夫妻合影

這是一次遲來半個多世紀的南行。

2017年12月11日,山城寒意瀰漫,81歲的李文輝走下抵渝的航班,內心百味雜陳。她沒想過,第一次回到老伴閻肅的故鄉,竟是婚後五十多年。

時間飛快,距離著名劇作家閻肅老人離開,轉眼快兩年了。

受困於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病痛,李文輝不喜歡長途旅行。但這次重慶之行意義不一般,因為第二天,改編自閻肅同名劇本的新版川劇《江姐》,要在重慶市川劇藝術中心首演。

「這是老閻的故鄉,也是江姐故事發生的地方,我應該來看看。」李文輝說,溫柔慈祥的聲音裡,有了幾分哽咽。

川劇江姐

「多希望能跟老閻一起看啊,他一定也會非常滿意,大加讚揚。」

2017年12月12日,川劇《江姐》首演當晚,川劇院近千個座位全滿。領銜的是川劇領軍人物、「三度梅」藝術家沈鐵梅,同臺還有孫勇波、胡瑜斌兩位梅花獎得主,毫無疑問,這部戲代表著當代川劇的頂級陣容。

高朋滿座。不少官員、專家都來了,戲迷們更是滿懷期待。李文輝靜靜地坐在中央,思緒澎湃。

「老閻總說川劇好聽好看,我卻興趣不大。」對李文輝來說,儘管《江姐》早已爛熟於胸,但生平第一次坐在川劇院看戲依然有些沒底,「我知道鐵梅很優秀,也很好奇她會怎樣去演繹。」

燈光暗下,大幕拉開,朝天門城牆、碼頭搬運工、炒米糖開水、新華日報……舞臺上的元素組成了李文輝熟悉的《江姐》裡的場景,也是閻肅魂縈夢牽的老重慶,「這些場面老閻講過很多遍。」李文輝說,等到鐵梅登場亮嗓,她放下心來,「這個江姐,就是她了。」

高亢潑辣的唱腔讓她深為震撼,「真是耳目一新,鐵梅的處理很新鮮,真不愧是好演員,聲音條件沒得挑,扮相美得讓我意外,人物肯定是立住了,尤其是繡紅旗的創意很顛覆,但我是川劇外行,除了真心叫好,別的也說不上來。」

言及此,李文輝嘆口氣,「多希望能跟老閻一起看啊,他一定也會非常滿意,大加讚揚。他總是對一切新鮮事物、美好事物都很喜歡。」

蜜月禮物

「他很自信地說:『你放心吧,跟那個不一樣。』後來我就成了第一個讀到《江姐》的人。」

1964年,歌劇《江姐》公演引發轟動,年輕的閻肅一舉成名,受到毛澤東親自接見。此後幾十年,李文輝與老伴一起見證了《江姐》紅遍大江南北,她也是第一個讀到劇本的人。

「1961年《紅巖》出版,我們也在那年結婚,起初他在北京,我在錦州,雖然異地,卻也甜蜜。」李文輝是醫生,熱愛文藝,早前戀愛時便跟閻肅鴻雁傳書,她從字裡行間裡感受到他飛揚的文採,深深折服,不顧家裡反對結了連理。

《紅巖》問世引發熱潮,分居兩地的年輕夫妻也買來看。一封封書信裡除了噓寒問暖,還有對作品的讀後感,「他看了不止20遍,邊看邊流淚,倒背如流。」李文輝說。

「他告訴我,《紅巖》講的正是家鄉重慶,創作《江姐》的願望也就此萌生。」起初李文輝還有些質疑,「我說劇本《在烈火中永生》已經很精彩了,你還能怎麼創新呢?他很自信地說:『你放心吧,跟那個不一樣。』後來我就成了第一個讀到《江姐》的人。」

寫作是在錦州完成的。婚後快一年,閻肅總算請到婚假去探望妻子。「寫作準備很充分,但一開始他也不知道怎麼下筆,他說,『我去你那裡吧,最安靜的地方適合創作,你也給點靈感』。」李文輝原本期待甜甜蜜蜜地度過與丈夫婚後的首次團聚,誰料到,宿舍成了閻肅的創作室。

「我白天去醫院上班,他說,你平時不要管我,給我送飯就好,就這樣整天關在屋裡寫作,我中午和晚上下班都打飯回去,吃飯時他就跟我講寫了什麼,常常激動得手舞足蹈。」

有了妻子的陪伴,閻肅下筆如有神,假期原本一個月,寫到第十七天晚上,初稿已基本完成。「他給我看,我也挺激動的,哪想到他接著就問我,提前寫完了提前走行不行?」李文輝苦笑道,「這個人啊真是一根筋,也不怕我不高興,但那時我們都講奉獻嘛,我理解他是太滿意這劇本了,渴望回京第一時間進行創作。我們的蜜月就這樣結束了。」

再回重慶

「這次我提前一天來重慶,就是想看看老閻以前生活過的地方。」

1961年結婚,2016年閻肅去世,兩人長達55年的婚姻裡,李文輝始終被老伴的「憨勁兒」感動著。

「剛開始處對象,我倆一個東北一個北京,交流全靠書信。當時只覺得他文筆很美,光幻想著文如其人了。等一見面,才發覺反差挺大。他個頭矮、相貌平,背不直,衣不鮮,穿著城裡人很少穿的線襪子,還把舊軍褲套在裡面當襯褲。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

誰會想到,文採了得的閻肅卻連根黃瓜都不會買,家務全靠李文輝操持。相守一輩子,閻肅處處寵著妻子,遇到分歧都謙讓,只有一件事,閻肅一定要堅持按自己意思辦。

「他寧願苦自己,也要最大程度接濟重慶的家人。」李文輝回憶,起初大家日子都很苦,「津貼是五塊錢的時候四塊錢寄回重慶,後來漲到七十塊了他就寄回六十,再後來九十多的時候就給七十……我們自己過日子也不寬裕,但也慢慢理解了他對家人的心情。」

年輕時家裡困難,忙著工作和帶小孩,年紀大了又身體不好,李文輝一直沒能跟著閻肅回一趟重慶,是她永遠的遺憾。

「這次我提前一天來重慶,就是想看看老閻以前生活過的地方。」李文輝去了沙坪垻,在南開校友會的幫助下,她找到很多1949年前後的資料,記錄了青年閻肅在解放前後的活動。

她把資料帶回酒店,一個人慢慢看到很晚,難以入眠,閉上眼,腦子裡都是記憶裡那個風華正茂的青年……

「鐵梅的處理真的很美」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這次來看川劇《江姐》,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李文輝:我很愛好文藝,跟老閻剛結婚的時候,每次到北京都要聽中央樂團音樂會,但看川劇真是第一次。以前老閻說川劇最是了得,是地方戲曲的瑰寶,總建議我看。鐵梅的處理真的很美,那個繡紅旗的創意簡直是顛覆創新,印象很深的是舞臺上沈養齋的聲音表情都透著陰險,真的很到位了。可能限於篇幅的原因,我看得不夠過癮。我也是第一次看鐵梅演戲,她各方面都沒得挑,很全面的演員。老閻還有一個劇本《黨的女兒》,我感覺她的氣質也能很好地演繹女主角。川劇如何能讓更多外地觀眾接受,真正走向全國,我覺得還有功課要做。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您現在親力親為整理閻老藝術遺產,為何不請幫手?

李文輝:之前找過一位同志幫忙,我來辨認手稿字跡,他來錄進電腦,後來發現效果不盡如人意,差錯和效率都有問題。畢竟生活了一輩子,最懂他的還是我。我自己學會了電腦打字,整理起來就快很多了。現在我整理出來的他留下的歌詞已經有1200多首了,為了這份工作我連每周三大院放電影都不去看了,有時自己都很感動,但也要堅持下去。

最柔軟的回憶

「隨你奔波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淚,萬盞情,仍留得,一顆心,七分月,三更夢,淡定從容伴君行。緣分早註定,心海已相通……記得年年定情夜,香縹緲,月朦朧。」採訪快結束時,李文輝默念出了這首《伴君行》,臉上的神情是無限的追思,亦有幾分甜蜜的追憶。

這是2011年金婚紀念日,閻肅對她的告白,也成了李文輝一段最柔軟的回憶。

2015年11月,我受空政文工團邀請進京採訪閻肅事跡。那幾日,北京的天總是灰沉沉的,閻老深度昏迷已久,李文輝守在老伴兒身邊陪他最後一程,採訪主要通過他的兒子、戰友和同事展開。兩年快過去了,第一次,李文輝對媒體敞開了心扉。

看得出來,這是一位內心強大的老人,染成黑色的頭髮紋絲不亂,鏡片後的雙眼清澈有神,談話邏輯清晰,聲音溫柔卻有力。一位藝術家要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天賦、勤奮和刻苦外,往往還得有一位優秀的伴侶。她不是聚光燈下那個人,但她站在燈光之外的身影,一樣那麼高大,令人肅然起敬。

■名人詞條

閻肅: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詞作家,歌劇《江姐》是他的成名作。多次擔任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總政雙擁晚會、文化部春節晚會、公安部春節晚會等大型晚會的總體設計、總策劃、總撰稿。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 聶晶

相關焦點

  • 第八屆重慶藝術獎揭曉!川劇《江姐》、歌劇《塵埃落定》、紀錄片...
    >歌劇《塵埃落定》近日,第八屆重慶藝術獎評選結果正式出爐並對外公布。川劇《江姐》據了解,重慶藝術獎是重慶市最高藝術類獎項。重慶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則是今年首次評選,共有獲獎者14名。此次獲第八屆重慶藝術獎的作品,總數60件,涵蓋了美術、音樂、書法、攝影、戲劇、舞蹈、曲藝、電視藝術、電影等12個藝術門類。
  • 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江姐
    江姐,原名江竹筠,四川自貢市人,1939年入黨,曾任我黨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是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因叛徒出賣被捕,面對嚴刑拷打寧死不屈,1949年11月14日在歌樂山電臺嵐埡被敵人殺害,沒有看到重慶解放的那一天。同月30日重慶宣布回到人民手中,她留下的託孤遺書後被稱作「紅色遺書」。
  • 烈士江姐犧牲近70年,兒子卻定居美國,面對質疑他只回應了五個字
    江姐接受的任務是與彭詠梧扮作夫妻,組成「家庭」潛伏下來,作為黨的的秘密機關收集情報;1945年江姐與彭詠梧「弄假成真」,因患難見真情而結婚,1946年生下獨子彭雲,兩年後丈夫彭詠梧不幸戰死,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江姐強忍悲痛,獨自一人含辛茹苦的帶著孩子繼續革命工作。不久後,江姐因叛徒出賣在萬縣被捕,關押於重慶軍統渣滓洞監獄,這裡簡直是人間煉獄。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溝,位置較隱蔽。
  • 江姐兒子彭雲公派留學,卻在美國大學任終身教授,後來怎麼樣了?
    引言70年前的今天,29歲的江姐被國民黨在重慶監獄殘忍的殺害。江姐,本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江姐出生,1949年10月14日壯烈犧牲。短短20多年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中國革命璀璨的明天。
  • 致敬於藍:我的人生道路,跟江姐的人生道路是一致的
    於藍曾回憶:「經常見到日本的裝甲車在城裡橫衝直撞,感覺車輪就像碾過自己的胸口一樣」。那時唯一的願望就是早日長大參加抗日。轉眼1938年,17歲的於藍離家出走去尋找隊伍,途中並不順利,被日本軍隊逮住,後經家中上下打點「憲兵」才得以脫身。但胸懷救國理想的於藍並沒有氣餒,再次離家出走奔赴抗日根據地延安。
  • 江姐真的風流嗎?
    1943年,中共地下黨彭詠梧來到重慶,需要掩護,組織指派江竹筠接受這個令她驚詫而又羞澀不已的任務———給彭詠梧做「妻子」兼助手。兩人假戲真做,生下了一個孩子。1948年,彭詠梧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犧牲,同年,江姐也被叛徒出賣,關進了在重慶渣滓洞監獄。敵人的嚴刑拷打,並沒有讓江姐出賣同伴們,1949年解放前夕,江姐犧牲。  江姐,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不斷成為各種文藝創作的主角,直到現在,一提到江姐,人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位大義凜然的女性形象,一襲藍旗袍、披著紅色的長圍巾,乾淨利落的及肩發。
  • 他殺害江姐後藏身江西8年,卻因騎自行車暴露,1958年被公開審判
    江姐  生活在和平富強的新中國,我們每個人都感到無比的幸福。可是我們也應該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現在的和平,是無數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在江姐最初的願望中,她本來是希望能夠到陝西工作的,可是因為當時黨的事業在重慶急需人才,於是江姐就服從安排留在了重慶做通訊聯絡工作。  我們現在熟知江姐的名字叫做"江竹筠",其實她從小的名字是叫做雪琴。在5歲的時候,父親給她起名叫做"江竹君",這是她從小到大乃至參加工作都一直用的名字。
  • 於藍老師去世了,但歷史會銘記真實的「江姐」和她的扮演者
    10歲就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1939年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秘密加入我黨。之後,一直配合從事地下工作。學過會計,做過報社工作。江姐強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軍統特務用盡各種酷刑,想從這個年輕的女子口中,得到重慶地下黨組織的重要情報。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那些江姐承受酷刑的場景,真實的情況比電影裡的還多。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槓、電刑 ,甚至殘酷地將竹籤釘進她的十指……江姐都嘗遍了。面對敵人這些慘無人道的酷刑折磨和死亡威脅,江姐始終堅貞不屈,沒有吐露半個字。
  • 永遠的「江姐」
    永遠難忘的「江姐」於藍最為人熟知的角色,還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事實上,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她正是最初的提議者之一。第二年,她和導演來到重慶,通過《紅巖》作者接觸到了許多那時倖存的共產黨人,深受感動,回北京後,他們整理出來了幾十萬字的資料。她說,正是這些真實的故事,讓她觸摸到了烈士們的狀態:「這使得我走進了江姐的內心。」從資料到電影,劇本幾經修改,夏衍改編後特地叮囑於藍:「你演江姐,千萬不要演成劉胡蘭式的女英雄,也不是趙一曼。」1965年,《烈火中永生》上映,引起一片轟動。
  • 「江姐」走了,她演的3部影片,卻成為幾代人的回憶
    當年,她是家喻戶曉的「江姐」,是中國電影屏幕上的「紅色母親」,是最為知名的電影明星之一。如今,雖然「江姐」走了,但是,過去,她曾飾演的3部影片,卻成為了幾代人的永恆回憶。下面,我們,與大家一起來回憶回憶。一:電影《龍鬚溝》1952年,一部名為《龍鬚溝》的電影,在國內上映。
  • 經典老電影歌劇《江姐》簡介(1978年上映)
    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重慶,已是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景象。我地下黨員江姐帶著省委的重要指示,衝破敵人的重重封鎖,離別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據地。在途中,她突然聽到丈夫——華瑩山縱隊政委彭松濤同志犧牲的消息,抑制住內心的悲痛,毅然直上華瑩山,見到了遊擊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率領遊擊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武裝鬥爭。國民黨反動派四處通緝江姐。
  •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江姐的青春迴響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沿著江姐的青春軌跡重走一遍的跋涉過程。」  江姐原名江竹筠,是中共地下組織的成員,1948年6月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11月14日,江姐犧牲於歌樂山電臺嵐埡刑場,年僅29歲。  江姐是川大校友。1944年,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按照黨組織的安排,化名江志煒進入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學習。
  • 翁帆談婚後生活:結婚一年多 我們仍感覺在蜜月(圖)
    首次以「楊振寧夫人」身分赴臺的翁帆,與楊振寧7月5日在下榻飯店接受北美世界日報系「相對論」專訪,暢談婚姻對兩人生命的改變。楊振寧曾形容翁帆是「上帝恩賜的最後禮物,給我的老靈魂一個重回青春的歡喜」。  中新網7月10日電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84歲的楊振寧和30歲的翁帆,7月8日首次以夫妻身份一同在新加坡裝甲觀光勝地留下足跡。婚後經常隨丈夫楊振寧出國,翁帆形容,雖然結婚一年多,但仿佛還處於蜜月期。
  • 重溫紅巖精神,《國家記憶》推出紀錄片《尋找江姐》
    2020年9月30日是全國第七個烈士紀念日,CCTV-4《國家記憶》欄目將於9月29日、9月30日推出兩集紀錄片《尋找江姐》。 「江姐」——江竹筠,是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寶貴生命的共產黨員,在血雨腥風的鬥爭環境中,她追求真理,堅持革命,為捍衛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獻出了年輕美麗的生命。
  • 永遠的「江姐」!於藍走了…
    於藍接受人民網專訪2018年,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證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專訪了20位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於藍是第一位接受採訪的老藝術家,也是最年長的一位。6月,記者來到兒影廠宿舍,採訪了當時已經98歲高齡的於藍。坐在記者眼前的她,精神矍鑠,聲音依然健朗,明淨而剛毅的眼神不減當年。
  • 永遠的「江姐」於藍去世,享年99歲
    永遠難忘的「江姐」 於藍最為人熟知的角色,還是《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事實上,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她正是最初的提議者之一。第二年,她和導演來到重慶,通過《紅巖》作者接觸到了許多那時倖存的共產黨人,深受感動,回北京後,他們整理出來了幾十萬字的資料。
  • 淄博市歌劇舞劇院舉辦歌劇《江姐》觀眾見面會
    這部歌劇藝術地再現了江姐等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江姐身上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價值追求、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勇於犧牲的精神,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劇中革命志士對信念信仰的堅定,對黨的無限忠誠和捨生取義的精神,值得我們緬懷和學習。
  • 江姐的兒子在美國定居,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回國,他是怎麼回答的?
    --羅廣斌,楊益的單詞羅廣斌和楊益都是《紅巖》的兩位作者,很多人可能聽說過《紅巖》,即使他們沒有讀過這本書,他們也知道書中的一個人物,叫做江姐,也是整本書中的典型人物。江姐的精神品質已經被我們許多人學習並作為生活的榜樣。實際上,江姐有一個字符原型,叫做江竹筠。這位婦女19歲加入黨組織,此後一直努力工作。
  • 「江姐」於藍的藝術人生!電影《烈火中永生》在線看
    電影《龍鬚溝》中,程娘子對丈夫,是妻、似母,一往情深但是,直到今天,只要有兒童電影的活動和回憶,於藍幾乎從來不落。除了拍兒童片,於藍還創立了中國兒童電影學會,創建了中國國際兒童電影節,為兒童電影的研究和國際交流鋪平了道路。現任中國兒童電影學會會長的侯克明說:「她的貢獻不僅僅是在上世紀80年代創造了兒影廠的輝煌,關鍵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拍兒童電影。」
  • 教周總理唱過《洪湖水浪打浪》第一代「江姐」任桂珍去世
    其二是歌劇《江姐》有七場戲,場場都有大段唱白。為了演好江姐,還沒來得及產後恢復的任桂珍馬上去北京觀看由空政歌劇團演出的《江姐》,「那時候小腹也鬆了,氣息使不上勁,嗓子也鬆了,聲帶水腫。但當時對我來說,演好江姐是頭等大事。嬰兒吵著要吃要喝,可比起江姐所受的苦,這些困難又算得了什麼。所以我咬咬牙就開始了排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