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推薦 法國文化精神中的50個角色——法範兒

2021-02-19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選自807期新刊,現已上市。

自從出現以藍、白、紅命名的那套系列電影後,提到法國的「本色」,總難免想起電影中的場景而不是法國國旗。不過,在這樣一個創造了解析幾何、解構主義、連光影都拆分出了點彩派的民族面前,任何過度聯想都可能有危險。按照民俗學的信仰,童謠是最可倚賴的證據之一。不只是對於初逢法語的「局外人」,大多數法國人對於自己文化的啟蒙也來自這些初看無釐頭的詞句。

法國幼兒園中出現頻率極高的童謠是一首做體操般的《你們知道怎麼種白菜嗎?》(Savez-vous Planter Les Choux)。首段歌詞是:「你們知道怎麼種白菜嗎?/你們知道怎麼種白菜嗎?/用啥方式,用啥方式?你們知道怎麼種白菜嗎?/用我們家的方式吧/我們用手指來種白菜/就這樣,就這樣/我們用手指來種白菜吧/用我們家的方式。」唱歌時要同時配合用手指挖土的動作。假如說這還看不出什麼特別的,此後幾段歌詞換成用膝蓋、肘關節乃至鼻子來挖土種白菜時,動作幅度與誇張程度就比較挑戰一般成人的能力了。「à la mode」在成人法語中通常是作為與時尚或美食相聯繫的頗為高大上的詞藻,但當它以「用啥方式」的意味在童謠中循環往復後,所有的冷豔頓時煙消雲散。

至於這首童謠為何廣為流傳,比較正規的解釋是:它不僅易於上口,還讓孩子在認識身體器官的同時做了運動,富有教育意義。然而倘若看過堪稱法式「多人轉」的卡巴雷(Cabaret),這首童謠中暗藏的那種法國人在掉書袋之餘留給自己享受的鬧劇精神才會敞開大門。早在薩特說「對於荒謬的人一切都是允許的」之前,認為「笑是人的本質」的拉伯雷早就在《巨人傳》裡讓他的人物肆無忌憚地狂笑,以至後來雨果說:「他的哄然大笑是精神的深淵之一。」

《巨人傳》中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的故事假如換成德語寫就,也許會成為一部頗為正統的「成長小說」,但《巨人卡岡都亞之子、迪波沙德王、鼎鼎大名的龐大固埃的可怖而駭人聽聞的事跡和功業記》這樣的法語標題本身已經杜絕了一切嚴肅的可能。全書第一部中卡岡都亞是一生下來就高喊:「喝呀!喝呀!」最後第五部末尾龐大固埃為解決婚姻問題而向「燈國」的神瓶尋求答案,結果神示只有一個字:「喝。」後世有不少學者將前後呼應的「喝」字解釋為作者提醒讀者汲取人類的知識、以此武裝自己,而龐大固埃這樣的新一代巨人事實上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巨人的形象」。對這樣的評論,拉伯雷倘若在地下聽到,未嘗不會用他自己序言中的文字回答:「請珍惜供給你們這些快活笑料的奶酪形的腦汁,並盡你們的能力,讓我笑口常開。」

來自蘇聯的巴赫金將拉伯雷譽為法國民間詼諧文化「在文學領域最偉大的表達者」,並以此堂皇論證他的狂歡化詩學理論。法國人會在秋意惆悵時真心感謝巴赫金的讚許,但當他們在陽光下漫不經心地擺著跳蚤攤、就著奶酪喝著葡萄酒毫無負責地誇誇其談時,才表現出他們對如何珍惜拉伯雷那些「奶酪形的腦汁」的真正理解,而且沒有哪個法國人會誤解拉伯雷所說的「喝呀」。

《種白菜》童謠能夠流行的另一個原因是它與農業有關。對法國人理解程度的最高八級考題是,你能否真心認同「法國是一個農民的國家」。西班牙加裡西亞人(Galicia)敢於自嘲「每個加裡西亞人背後都有一頭豬」,法國人的幽默感或許還沒鬆弛到這種程度,但如果聽到「每個法國人背後都有一個酒園」都會真心一笑,哪怕是特立獨行的諾曼第人——他們沒有葡萄酒,但也有成桶的蘋果酒。

孟德斯鳩以《論法的精神》一書留下身後聲名,活著時其實是靠賣自家波爾多酒莊裡的葡萄酒為生,他在「葡萄酒的釀造與交易中展現了同樣的智慧與熱情」,收入頗豐,以致「在思想與生活上得到極大的自由」。他當年說過一句含義曖昧的話:「自從和平恢復以來,我的酒在英國為我賺的錢一直比我的書為我賺的錢多……我不知道是我的酒增加了書的名氣,還是書增加了酒的名氣。」與孟德斯鳩相仿,同樣堅持左手筆耕、右手農耕的是政論作家、希臘學學者庫裡耶(Paul-Louis Courier),他的葡萄園在羅亞爾河谷,他署名時甚至將「葡萄酒農」的頭銜排在「榮譽軍團成員」之前,「在他的眼裡,沒有任何東西比得上葡萄酒農的威望」。蒙田給家傳城堡第一道大門門楣題銘:「O rus quando te aspiciam.」原句出自賀拉斯,意為:「哦,鄉間,我什麼時候能夠再見到你。」

蒙田在37歲時決定回歸田園,說自己要逃避「一切責任」,「投入智慧女神的懷抱,在平安寧靜中度過有生之年」。他從福音書及古希臘、羅馬著作中摘錄了一些箴言,把它們抄寫下來貼在書房中,偶爾凝視窗外的鄉間風光,間或惦記下田裡的葡萄、窖裡的葡萄酒,不時逗弄下他的小貓。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對葡萄園營收的關愛不亞於他對詩歌繆斯的熱情,只可惜天生不會算帳,總做賠本買賣。195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裡亞克也繼承了自家在波爾多與著名的伊更堡(Yquem)毗鄰的酒莊,在文字中稱頌「葡萄嫩枝在壁爐裡燃燒的氣味」。

艾菲爾鐵塔實際上是一座高300米的鐵架橋的立柱,在當年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結構,在當今它是一個被各種幻想裝扮的法蘭西符號,其中的韻味只有穿越鐵架、登上鐵塔才能切身體驗

法國其實還有一首早就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知道出處的童謠《雅各兄弟》(Frere Jacques)。「Jacques」在法國人心目中是類似於中文名稱裡「大農」一樣鄉土氣十足的名稱,即便有一位「Jacques René Chirac」當選了總統,也不能妨礙法國人不時以暱稱「Jacques」來半真半假地調侃一下這位大名「席哈克」的紳士。《雅各兄弟》的法文原歌詞是手機鬧鈴般的「雅各兄弟,雅各兄弟/你睡著了嗎?你睡著了嗎?/鬧鐘響了,鬧鐘響了/叮噹叮,叮噹叮」。在中國變成了著名的《兩隻老虎》,更詭異的是曾經作為黃埔軍校校歌《國民革命歌》在1926年被廣州「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選用為代國歌。當時的首段歌詞是:「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鬥,齊奮鬥。」

相比起有些過於民俗的《種白菜》和《雅各兄弟》,法國人更願意推廣的類似《茉莉花》檔次的「高級」童謠是《在阿維尼翁橋上》(Sur le Pont d』Avignon)。歌詞開始於「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跳舞/在阿維尼翁橋上/人們圍成圓圈跳舞」,隨後是花匠、理髮師、音樂家、軍官、酒農、郵差等等幾乎可以無限延長的各行各業的人輪番表演自己的職業。這首童謠其實是沒有終結的,因為隨時可以循環加入新的職業。只是在歡歌之餘人們經常忽略一個事實:在狹長的阿維尼翁橋上根本不可能「圍成圓圈跳舞」。有嚴肅的學者考證過,童謠的標題實際是「在阿維尼翁橋下」,而「sur」是法語中「sous」(在下面)的訛誤。不過,沒有哪個法國人會真心在乎外國人對這點訛誤的提醒,因為「法蘭西例外」(Exception Francaise)精神確保他們可以永遠向外質疑而不一定自我質疑,對於外來質疑又保留了仿效拉伯雷一笑而過的權利。即便如此,《在阿維尼翁橋上》從好的方面來看仍然顯現出法國人不拘泥於特定行業的優點。

羅列出法國文化名人的名單,頭銜中很少有不跨行的。帕斯卡(BlaisePascal)就是極端的例子之一。他算是數學家中物理最好的、物理學家中化學最好的、化學家中音樂最好的、音樂家中哲學最好的。作為今天所有計算機械與理論的老祖先,據說他還略通氣象,此外還因幫助一個熱衷賭博的朋友解決實際問題而創造了概率論。這個在39歲便死於疑似肺結核、胃癌與自我懲戒併發症的法國人用他《思想錄》中一句「人只不過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折服了無數後人,而他留下的壓強單位符號「帕斯卡」也衍生出一則笑話,頗可以用來法國式地調侃「在阿維尼翁橋上」還是「在阿維尼翁橋下」這個原本有些尷尬的問題——

死後科學家都到了天堂。有一天,科學家們玩捉迷藏,輪到愛因斯坦抓人。他數了100個數後,發現牛頓站在身邊,就說:「牛頓,我抓住你了。」牛頓說:「不,你抓的不是牛頓。」「那你是誰?」愛因斯坦問。「你看我腳下是什麼?」牛頓狡猾地一笑。愛因斯坦看到,牛頓腳下是一塊邊長為一米的正方形木板。「我站在一平方米的木板上,就是『牛頓/平方米』,所以你抓到的不是牛頓,而是『帕斯卡』。」愛因斯坦聽後,叫來帕斯卡。帕斯卡聽後微笑了一下,彎腰撿起了牛頓腳下的木板對愛因斯坦說:「我現在是帕斯卡,對嗎?」說罷將木板丟了出去,又說:「沒有了平方米,現在我是牛頓。」

2002年時法國曾經有首極為暢銷的流行歌曲《我曾向月亮詢問》(J』Ai Demandé à la Lune),演唱者是1981年便已成立、但始終擦邊打醬油的法國搖滾樂團「印度支那」(Indochine)。在這首該樂隊少有的慢歌中,他們與童聲配合,吟唱著「我曾向月亮詢問/而太陽並不知情/我向她展示我的傷痕/而月亮卻笑我多情/如同天空一般陰暗/我無法療治我的傷痛/我本已如此不幸/而月亮卻笑我多情」。

所謂「法屬印度支那」(L』Indochine Fran?aise)確實是法國歷史上的懷舊傷心之地,但在這裡應該只是巧合,因為聽到「月亮」更多的法國人會想到他們童年的一首搖籃曲:《在月光下》(Au Clair de la Lune)。這首源自18世紀的童謠在法國可謂無人不知,無數的法國人聽著這樣的歌詞長大:「在月光下/我的朋友皮埃羅/把你的筆借給我/寫幾個字/我的蠟燭熄了/我沒有火了/把你的門打開/看在上帝份上/在月光下/皮埃羅答道/我沒有筆/我在床上/去鄰居家吧/我想她有/因為在廚房裡/有人在打火/在月光下/可愛的魯斌/敲褐發女人的門/她馬上應答/誰在敲?/他回答/請把您的門打開/看在上帝份上/在月光下/他們看得不是很清楚/他們尋找筆/他們尋找火/尋找命運/我不知道他們找到沒有/但我知道/他們身後的門關上了。」

法國曾因「太陽王」路易十四一朝的輝煌而世界聞名,但恰如《我曾向月亮詢問》中所說,有很多事「太陽並不知情」。在笑聲與田園樂趣之外,法國人或許是在搖籃中就註定了要「尋找筆、尋找火、尋找命運」,當他們身後的門關上,仿佛只剩下一個月亮取笑的「多情」符號時,其實最法蘭西本色的蘆葦蕩中始終低吟著那個聲音:「我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於空間,而是求之於自己思想的規定。由於空間,宇宙囊括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

本期更多內容,請看精選目錄:

| 封面故事 |

法國文化精神中的50個角色——法範兒

法國的那些櫻桃時節

蒙田

笛卡兒

瑪德琳娜與瑪卡龍

路易威登

愛馬仕

塞尚

德彪西與拉威爾

普魯斯特

印象派

香奈兒

薩特

貝克特

德·波伏瓦

杜拉斯

法棍

福柯

德希達

讓-呂克·戈達爾

碧姬·芭鐸

小王子

阿佳妮

蘇菲·瑪索

法國美食

波爾多葡萄酒

| 專欄 |

⊙ 本文版權歸本刊所有,如需轉載,請務必註明。

一 本 雜 志 和 他 倡 導 的 生 活
微博 | @三聯生活周刊
微信 | lifeweek
官網 | 三聯生活網
歡迎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我們的 『微店

相關焦點

  • 法國文化軟實力,從迷人法語音樂到中法文化之春
    這十個法國音樂人的音樂迷死人,讓我趕緊推薦給你:Christine & the Queens編曲很棒的流行歌者,英語法語交替,節奏強烈但偶爾輕盈。推薦專輯Chaleur Humaine,特別是這首歌:Christine。
  • 2020「藝術8」法國藝術家獎頒獎 搭建中法文化橋梁
    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巴黎寶詩龍之家頒獎人民網巴黎3月3日電(記者何蒨) 當地時間2月26日,2020「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在位於巴黎旺多姆廣場的寶詩龍之家隆重頒獎,這裡曾是寶詩龍創始人費德列克·寶詩龍的居所
  • 紀錄片《海上來客》:300多年前的中法經濟文化交流
    紀錄片《海上來客》:300多年前的中法經濟文化交流 澎湃新聞記者 黃小河 2020-09-30 16:25 來源:澎湃新聞
  • 「中法文化之春」法國歌手Joyce Jonathan首次開唱湖南
    法國歌手JoyceJonathan紅網長沙5月24日訊(時刻新聞記者陳美淇通訊員褚雪迪實習生秦笑萱)JoyceJonathan,27歲的法國著名歌手,曾受到法國樂壇最高榮耀NRJ音樂獎肯定,相關視頻創下累計超6000萬次的點擊率。
  • 新刊 張治:「法漫」中的古物寫生
    不同於製造超級英雄且和電影工業緊密聯繫的「美漫」,也不同於充滿「功能性」情節又「絮叨不休」的「日漫」,法語世界的BD(「法漫」)也頗具特點,但除了《丁丁歷險記》之外,似乎就不太為國人熟悉了。張治在本文中,特別展開對「法漫」中幾種代表作品的介紹,尤其看重它們「古物寫生」的本領,讚賞這類漫畫的知識性和歷史文化感。一時間,古代文明的壯觀景象,生動呈現在現代彩色漫畫中,有活潑潑的新鮮感。
  • 新刊 | 角色專刊的集大成「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奧爾芬斯 角色完全手冊」發售!
    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奧爾芬斯 角色完全手冊Mobile Suit Gundam Iron-Blooded Orphans Character Complete『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奧爾芬斯 角色完全手冊』發售!本設定集由日昇動畫製作,收錄各雜誌版權繪50張以上、角色設定原案、線畫、彩色設定等豐富內容。除此之外,還有人物設定原案伊藤悠、人設千葉道德、監督長井龍雪的三方特別座談會。
  • 中法建交50周年 西山深處重現聖瓊·佩斯遺址
    從市中心驅車一路向西50多公裡的海澱西山深處,「藏」著一片記錄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人民友情的遺址群。這片橫跨溫泉鎮、蘇家坨鎮的遺址群在上個世紀初曾聚集和居住了一批法國精英和民國名人,其中不僅有被喻為「白求恩」式好醫生的法國著名醫師貝熙業,還有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聖瓊·佩斯等。
  • 藝術|這座法國精神的豐碑,才是讀懂法國文化自信的關鍵
    也許逆轉時間並不是神話,著名遊戲公司育碧就在9月初免費開放了一部成功讓時光倒流的VR「神作」——其中既沒有什麼劇情,也沒有華彩的角色,卻能讓人獲得沉浸的體驗,甚至還在2019年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廣
  • 評論丨紀實影像講述中法友誼,《中國緣·法國行》何以為新?
    2019年,適逢中法建交55周年,《中國緣》推出九季精品紀錄片《中國緣·法國行》(第一季),於2020年8月9日起每周日晚22:00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節目探訪拍攝了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家族、蓬皮杜家族、法國首位華人國會議員陳文雄、知名漢學家白樂桑等在中法友好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名望家族與知名人物,用中外雙向視角,見證中法友誼。
  • 趙薇、徐冰和高曉松三位宣傳大使心水推薦的 2019 中法文化之春有哪些看點
    」就會看到全部的詳細內容哦❤️或拉到最下面掃碼添加x.futuro微信私信x.futuro君,就有機會獲得高清電子版的2019中法文化之春宣傳冊再一次的,中法文化之春如約而至,從4月26日開始,它就要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了。
  • 五月風暴來襲,中法文化之春即刻開啟 | CULTURE
    ,今年是中法文化之春舉辦的第十三屆,它涵蓋了文化的多個領域: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古典樂和現代樂、電影和文學,68個項目將在中國30個城市展開。SoFigaro作為特邀媒體,有幸見證了這一藝術盛世的開啟,快跟隨中法文化之春形象大使:演員張雨綺、作曲家譚盾和作家劉震雲共同探索中法兩國藝術上的精彩「交錯」吧。 中法文化之春創立伊始,就將整個舊大路的創作者都聯繫在了一起,舊大路代表著歐洲文明的統一與古老,它比以外任何時候都跟注重將文化作為其身份名片的核心。
  • 七月新刊 獨立音樂!
    初衷是戲謔地探討一下文化、商品和修辭之間的關係。後來想想,難免流於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局外人的牢騷。對於獨立音樂,我是個局外人。所以為了寫這篇編者話,還特地約了在演出現場混跡了十幾年的朋友,想要聊聊獨立音樂。得到的回覆是:「現在哪兒還有獨立音樂啊?」
  • 2019中法文化之春:創新之年,向女性藝術家致敬
    4月11日,第14屆中法文化之春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法國駐華使館文化教育合作參贊-法國文化中心主任羅文哲、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知名演員趙薇等嘉賓悉數到場。今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的宣傳大使分別由演員趙薇、造型藝術家徐冰和音樂人、製作人高曉松擔任。
  • 《hi歐洲》3-4月新刊:春意盎然的荷比盧專輯來了!
    今天也是《hi歐洲》雜誌3-4月新刊荷比盧春季特輯發刊的日子。在這期文化特輯裡,我們先以海牙之行開始。海牙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最重要的是,國王和王后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你可以來這兒參觀宮殿、喝下午茶、或者在皇家商業街上購物。除了海牙皇家漫步,本期還為您帶來了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超現實之旅和盧森堡徒步之旅等精彩文章。
  • 莫迪亞諾與法國「法奸」電影
    法國是文學大國,許多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然而,與其他法國作家的不同是,莫迪亞諾與電影有著不解之緣。  可能因為他的母親路易莎·科爾潘是一位演員,莫迪亞諾從小就喜愛電影,並且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參與劇本創作,他曾在智利著名導演拉烏爾·魯茲的電影《犯罪譜系》中扮演過主要角色。
  • 西山深處重現中法文化遺址群_北京新聞·城事_新京報電子報
    數字版首頁 > 第A13:北京新聞·城事 下一篇 西山深處重現中法文化遺址群 貝家花園、北京47中部分院落、聖瓊·佩斯遺址將獲修復,預計年內完工;紀錄片《貝家花園往事》開機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 2014中法電影蜜月期(上):合拍片的那些愛與愁
    1905電影網專稿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無論在院線上映的片子還是合拍項目上,觀眾都能顯著感受到中法合作之間的不斷升溫,從初期的小曖昧上升至如今的大秀恩愛。我看上你的票房市場 你喜歡我的國際範兒     清末明初的著名學者辜鴻銘曾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談到:「在我看來,似乎只有法國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而法國人拍電影,也總有那麼點桀驁不馴的自由意志在,這種骨子裡的浪漫情懷就直接影響到他們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方式。
  • 北京諾富特和平賓館「餐飲創新,文化融合」 中法美食文化煥彩
    北京王府井金魚胡同,諾富特和平賓館坐落在這條鬧中取靜的街上。忙碌的一天中,賓館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客人,除了提供舒適的客房服務,賓客中也不乏對美食熱愛而挑剔的,賓館更要滿足他們的味蕾。為客人推薦高品質的應季美食就是總經理蓋樂思先生(Mr. Guillaume Gallas)對餐飲團隊的要求之一。
  • 10部精彩法國電影推薦,附法國電影專業介紹
    那些看似緩慢冗長的鏡頭往往更能夠引發觀眾對於角色的理解以及對於人性的深挖。既然今天你點開了這篇文章,我認為你多少對欣賞法國電影抱有誠意,小編結合法國及中國各類推薦榜單也在此為大家精心挑選十部高分法國電影來充實一下你的暑假生活: 1、精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
  • 2018中法文化之春即將開幕
    2018中法文化之春宣傳片正如每年一樣,中法文化之春致力於原創的藝術靈感:鼓勵並發展中法兩國藝術家、文化機構間的交流,讓共同創作之路越走越遠。從左至右:劉震雲、羅文哲、孟森、張雨綺、安鬧鬧第十三屆中法文化之春涵蓋了文化的多個領域。視覺藝術、戲劇和舞蹈、古典樂和現代樂、電影和文學:68個項目將在中國30個城市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