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最近在看周軼君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的是幾個國家的孩子教育問題,看了以色列那一期,收穫非常大。
以色列有一個聞名世界的標籤——喜歡創業。周軼君帶著團隊來到這裡,通過觀察他們的教育,探索他們喜歡創業的秘密。
原來啊,他們不僅僅只是成年人喜歡創業,還未成年的孩子們也愛創業,而且他們創業的同時,絲毫不會影響自己的學業,都是在確保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之下進行創業的。
這些創業的孩子們,有十六歲的,也有十三歲的,對他們來說,年齡根本不會成為限制他們創業的原因。
那麼多人創業,成功率如何呢?其實很低,只有百分之幾而已。
既然成功率那麼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國家的人們那麼喜歡創業,難道他們都很喜歡失敗嗎?
不是的,是因為在他們的教育裡,從來不會把失敗當作一件很可怕的事,任何人失敗都不會遭受嘲笑,不會因為創業失敗就被當作一個失敗者。他們的能力不會因此被否定,曾經付出的努力也被認可。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他們壓根就不害怕失敗,大人不怕失敗,孩子也不怕失敗。相關的政府部門甚至還因為一個人有過失敗的經驗,給他更多的創業補助,鼓勵他繼續創業。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失敗過的人,會因為失敗獲得更多的經驗,至少他們不會在曾經犯過錯的地方,犯同樣的錯誤。
他們的這種不害怕失敗的創業精神,從小就已經培養出來了,這是他們的幸運之處,有社會的包容,政府的鼓勵,得以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是學習和進步的好機會,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更快的獲得成功。
02
與他們比起來,我們太害怕失敗了。
我們到底有多害怕失敗呢?這種對失敗的恐懼,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小時候,我們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害怕說錯話,會大人罵。
上學的時候,老師提問,不敢舉手回答,害怕回答錯誤,擔心老師罵,只有確保答案正確了才敢舉手。
每次考試都無比緊張,害怕不及格。
中考害怕考不到好的高中,高考害怕考不上好的大學。
工作了,明明有好的想法,卻不敢說出來,害怕不被老闆認可。
有更好的職位,不敢去爭取,害怕會失敗。
這些事都那麼害怕,更別提像以色列人那樣大膽創業了,那是想都不大敢想的。真正敢想敢做的,總是只有少數人,敢想不敢做,或者不敢想也不敢做的,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對失敗的害怕,導致我們什麼都不敢去嘗試,總是擔心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擔心失敗了會被別人嘲笑,總覺得有一大堆人等著看笑話。
看了以色列的教育,我忽然覺得我們對失敗的害怕極其荒謬。它已經嚴重阻礙我們的進步,阻礙我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
這是我們從小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我們被鼓勵去爭取成功,成為第一,考上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卻不被鼓勵勇敢面對失敗。
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大家都默認只有獲得成功的人,才算成功者,反之,則是失敗者。
03
我們太需要一種勇氣了,直面失敗的勇氣。
就好像我們參加某項考試,考不好就考不好唄,別去害怕它,要直面它,找出自己考不好的原因,然後去改正。
就好像我們面試一份工作,如果失敗了,不要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許只是表現不夠好,或者某方面不能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這不能代表個人的失敗。
就好像我們被公司炒魷魚,那也不能代表失敗啊,或許只是在這方面不擅長,那就去找可以發揮自己特長和優勢的工作。
失敗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都害怕失敗。
因為當你害怕失敗,就失去了勇敢嘗試的勇氣,你不敢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如果你總擔心失敗,也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
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一生,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想要去嘗試的事情,別害怕失敗,因為每個人都會失敗,這沒什麼可怕的。
這世上只做一次就成功的人,只有少部分,他們要麼天生聰穎,要麼運氣足夠好,我們無需羨慕。要知道,更多的人都是失敗了無數次,才最終獲得成功的。
一次兩次的失敗,真的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這不過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結果而已,哪怕是失敗十次,一百次,都不能定義為失敗者。
我們要做的是,勇敢跨出那一步,多嘗試幾次,失敗了就從中學習經驗,在這個過程,已經收穫巨大了。相比於那些想做卻沒有開始做的人,已經比他們成功了。
end
文中插圖 | 《他鄉的童年》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