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如此害怕失敗?我在《他鄉的童年》,找到了答案

2020-11-19 騰訊網

01

我最近在看周軼君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的是幾個國家的孩子教育問題,看了以色列那一期,收穫非常大。

以色列有一個聞名世界的標籤——喜歡創業。周軼君帶著團隊來到這裡,通過觀察他們的教育,探索他們喜歡創業的秘密。

原來啊,他們不僅僅只是成年人喜歡創業,還未成年的孩子們也愛創業,而且他們創業的同時,絲毫不會影響自己的學業,都是在確保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之下進行創業的。

這些創業的孩子們,有十六歲的,也有十三歲的,對他們來說,年齡根本不會成為限制他們創業的原因。

那麼多人創業,成功率如何呢?其實很低,只有百分之幾而已。

既然成功率那麼低,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國家的人們那麼喜歡創業,難道他們都很喜歡失敗嗎?

不是的,是因為在他們的教育裡,從來不會把失敗當作一件很可怕的事,任何人失敗都不會遭受嘲笑,不會因為創業失敗就被當作一個失敗者。他們的能力不會因此被否定,曾經付出的努力也被認可。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他們壓根就不害怕失敗,大人不怕失敗,孩子也不怕失敗。相關的政府部門甚至還因為一個人有過失敗的經驗,給他更多的創業補助,鼓勵他繼續創業。

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失敗過的人,會因為失敗獲得更多的經驗,至少他們不會在曾經犯過錯的地方,犯同樣的錯誤。

他們的這種不害怕失敗的創業精神,從小就已經培養出來了,這是他們的幸運之處,有社會的包容,政府的鼓勵,得以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是學習和進步的好機會,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更快的獲得成功。

02

與他們比起來,我們太害怕失敗了。

我們到底有多害怕失敗呢?這種對失敗的恐懼,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小時候,我們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害怕說錯話,會大人罵。

上學的時候,老師提問,不敢舉手回答,害怕回答錯誤,擔心老師罵,只有確保答案正確了才敢舉手。

每次考試都無比緊張,害怕不及格。

中考害怕考不到好的高中,高考害怕考不上好的大學。

工作了,明明有好的想法,卻不敢說出來,害怕不被老闆認可。

有更好的職位,不敢去爭取,害怕會失敗。

這些事都那麼害怕,更別提像以色列人那樣大膽創業了,那是想都不大敢想的。真正敢想敢做的,總是只有少數人,敢想不敢做,或者不敢想也不敢做的,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對失敗的害怕,導致我們什麼都不敢去嘗試,總是擔心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擔心失敗了會被別人嘲笑,總覺得有一大堆人等著看笑話。

看了以色列的教育,我忽然覺得我們對失敗的害怕極其荒謬。它已經嚴重阻礙我們的進步,阻礙我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

這是我們從小的教育帶給我們的,我們被鼓勵去爭取成功,成為第一,考上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工作,卻不被鼓勵勇敢面對失敗。

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大家都默認只有獲得成功的人,才算成功者,反之,則是失敗者。

03

我們太需要一種勇氣了,直面失敗的勇氣。

就好像我們參加某項考試,考不好就考不好唄,別去害怕它,要直面它,找出自己考不好的原因,然後去改正。

就好像我們面試一份工作,如果失敗了,不要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或許只是表現不夠好,或者某方面不能達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這不能代表個人的失敗。

就好像我們被公司炒魷魚,那也不能代表失敗啊,或許只是在這方面不擅長,那就去找可以發揮自己特長和優勢的工作。

失敗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們都害怕失敗。

因為當你害怕失敗,就失去了勇敢嘗試的勇氣,你不敢去嘗試,就永遠不會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如果你總擔心失敗,也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

我們的一生是漫長的一生,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想要去嘗試的事情,別害怕失敗,因為每個人都會失敗,這沒什麼可怕的。

這世上只做一次就成功的人,只有少部分,他們要麼天生聰穎,要麼運氣足夠好,我們無需羨慕。要知道,更多的人都是失敗了無數次,才最終獲得成功的。

一次兩次的失敗,真的不能定義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這不過是我們做一件事情的結果而已,哪怕是失敗十次,一百次,都不能定義為失敗者。

我們要做的是,勇敢跨出那一步,多嘗試幾次,失敗了就從中學習經驗,在這個過程,已經收穫巨大了。相比於那些想做卻沒有開始做的人,已經比他們成功了。

end

文中插圖 | 《他鄉的童年》紀錄片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關於成長,沒有正確答案
    與以往的「教育攻略」類紀錄片不同,《他鄉的童年》裡,周軼君帶我們走進不同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記錄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並從理解文化、社會的角度出發,以啟迪的方式讓家長找到更科學的教育參考。而同時,Jugaad也意味著不接受正確答案。「我的意見應該被聽見」,因為有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能言善辯,喜歡先做再完善。印度人身上很重要的一點:他們善於在混亂中製造秩序。在印度,我們領略到人格教育的魅力,印度學校提倡自己動手製作玩具,而不是「物質至上」,一味「買買買」。
  • 《他鄉的童年》觀後反思:我們距離理想的教育有多遠?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參考。周軼君導演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通過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及英國這五個國家呈現出了不同的童年教育。下文中,上海中學語文老師葛璐通過這部影片談了談自己對教育的思考。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 從來不止一種樣子
    多個國家,多個兒童教育實幹家,給我們展現了原來童年沒有教科書,正能量的童年也可以是自由自在,多姿多彩。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每個人答案不一樣。但是,那些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或許值得我們用在家庭教育上。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日本教育和我們的不同,在於注重體能教育和引發思考。我們從小總能聽到老師說:你們體育老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但日本非常注重體能訓煉。
  • 用《他鄉的童年》,照照吾鄉的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
  • 周軼君專訪:《他鄉的童年》絕對化解不了中國家長的焦慮
    周軼君走訪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自己擔綱導演兼主持人,拍攝了6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8月28日一經播出,就在豆瓣獲得了9.2分的高分,更是在教育界和家長們之中引起熱議。本期童書媽媽專訪周軼君,關於《他鄉的童年》,關於教育,關於我們自己放不下的焦慮,她會帶給我們哪些全新的解讀呢?
  • 豆瓣9.1分國產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些隱藏細節你看到了嗎?
    《小歡喜》虐過的心,讓這部豆瓣9分的紀錄片治癒了    《他鄉的童年》芬蘭集在優酷上線!看了兩集的你,除了他鄉的教育理念和活潑可愛的小朋友,是否記得片中「魔鬼般的細節「?本篇文章細數《他鄉的童年》前兩集,戳中易老闆的細節,若你有補充,就給我們留言吧。《他鄉的童年》第二集芬蘭集已更新,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1最近看了兩部片子,《小歡喜》和《他鄉的童年》。
  • 豆瓣9.2分的爆紅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附書單)
    記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也是一樣。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這次,她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了一次關於教育的思考之旅。                                                                                                      《他鄉的童年》這部片子一共六集,已經播了三集。上線不久,豆瓣評分9.2分,口碑炸裂。
  • 他鄉裡的故鄉
    因為是第一次去歐洲,第一次參展如此規格的盛會,他有些緊張,擔心地域文化、社會形態迥然不同的他鄉的觀眾,能夠理解拍攝於他的故鄉,中國汾陽的故事嗎?,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因此他相信,即使在柏林這個他鄉,也一定有人能夠看懂他的《小武》,找到他們自己的故鄉。
  • 《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播兩集,豆瓣就打出了9.0的高分,並且空降華語口碑劇集榜第二名。作為一個暫未加入家長行列的成年人,我抱著好奇心看了兩集。收穫遠大於設想。在他鄉的童年生活裡,我看到了教育不是只針對孩子,也逐漸明白,好的教育,是成年人不要停止成長。孩子是大人的父母第一集,導演一行人探訪了日本。日本給我們的印象是所有人都遵守規則,做事嚴謹,不給他人添麻煩。
  • 《你的答案》阿冗-可以害怕,但是絕對不能放棄希望
    陳小楠 - 你的答案 (力量女聲版)03:38來自歌壇隨便鑑賞一切像夢一樣,病毒一夜之間席捲而來,人心惶惶,多少個白衣天使在本應該團聚的日子披上戰袍,徵戰他鄉。我們感嘆世事無常,人生百態,同時又希冀著冬去春來,山河無恙。01歌曲的開篇有這樣一句話「也許世界就這樣,我也還在路上,沒有人能訴說,也許我只能沉默,眼淚溼潤眼眶,可又不甘懦弱」對於這個百變無常的世界,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行者,我們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痛苦和無奈,除了沉默還能做什麼。眼眶溼潤著,倔強著又不低頭認輸。
  • 上海媽媽在以色列找到的答案,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復國至今71年,以色列2.5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邊界上從未停止過戰爭的槍聲,但依舊保持GDP中華民族同樣重視教育,但為何猶太人可以如此成功?在中國這樣一個信奉成功學的國家,我們又能從以色列的逆襲中學到什麼?
  • 英語美文:失敗並不丟人,丟人的是害怕失敗
    今天我將會給大家帶來什麼精彩內容呢?-=本日金句=-There is no disgrace in honest failure; there is disgrace in fearing to fail.
  • 懷孕失敗!41歲「童年女神」曬試管嬰兒全過程,痛哭:為何是我
    懷孕失敗!41歲「童年女神」曬試管嬰兒全過程,痛哭:為何是我《王子變青蛙》這部青春偶像劇想必許多90後的小夥伴都看過吧,陳喬恩和明道等人聯合主演的作品,那時的兩人可以說是非常受歡迎的偶像明星了,堪稱90後的青春回憶啊!
  • 70後媽媽在以色列找到的答案,值得所有家庭深思
    圖片來源:《他鄉的童年》        以色列短短數十年的逆襲向全世界證明,這個幾百年來飽受欺凌、多災多難的民族,並沒有被過往的苦難、屈辱和戰爭毀滅。中華民族同樣重視教育,但為何猶太人可以如此成功?在中國這樣一個信奉成功學的國家,我們又能從以色列的逆襲中學到什麼? 《他鄉的童年》最新一期,70後導演周軼君帶領攝製團隊來到以色列,探究這個傳奇國度的奧秘。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資深國際記者、作家、導演,曾執導2019高分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劍橋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阿拉伯語文學學士。CCTV「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曾任新華社常駐中東記者,鳳凰衛視資深國際記者、時事觀察員。
  • 《獵場》——羅伊人為何情路如此坎坷
    可世人眼中如此完美的一個女性,感情路上卻一直充斥著荊棘。先是和深愛著的初戀(鄭秋冬)莫名奇妙地分手了;接著第二任男友又得了癌症去世;不容易找了一個靠山夏部長,卻又因貪汙被抓,讓她也一下子從雲端摔到了谷底;傷痕累累的她本以為找到了一個雖平凡卻踏實、可靠人的能攜手到老,但對方事業進入黃金期後卻劈腿了。
  • 《勝利之光》害怕的不是確定的失敗,而是輸給想像出來的失敗
    今天看了《勝利之光》,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發就是影片中,離比賽結束還有不到兩分鐘時間,黑豹隊要想逆襲取勝,就必須在兩分鐘內達陣得分,教練布置戰術後,他們開始的最後一次決定勝負的進攻全場觀眾都屏住了呼吸,盯著這場最終的戰役,球開出以後,邁克緊緊抱著球左突右衝,勢如破竹,最終卻被對方的鐵桶陣撲倒在達陣線上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唐三藏白馬被小白龍吞下後潸然淚下,為何如此傷心?答案不僅如此
    唐三藏白馬被小白龍吞下後潸然淚下,為何如此傷心?答案不僅如此唐三藏在往靈山的路上奔波多少,被人冤枉成虎妖過,被冤枉成殺人犯過,多少次被捆在妖怪的洞穴險些成就妖怪的長生道果。但面對這樣,三藏都非常的堅定冷靜。可為什麼偏偏在鷹愁澗他所騎的馬被小白龍一口吞下後,竟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