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成功研發新型光學傳感器 可模仿人眼感知

2020-12-20 機經網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在新型光學傳感器研發上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光學傳感器,可更逼真地模仿人眼感知物體變化的能力。這一成果有望帶來圖像識別、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目前的信息處理算法和體系結構變得越來越像人的大腦,但信息接收的方式仍是為傳統計算機設計的。為了發揮其全部潛能,更像人腦那樣「思考」的計算機需要更像人眼那樣「看」的圖像傳感器。

  新型光學傳感器模仿人眼感知

  光學傳感器是一種小型電子設備,各種光學檢測系統中實現光學轉換的關鍵元件。它主要是利用光的各種性質,檢測物體的有無和表面狀態的變化等的傳感器。光學傳感器主要由發光的投光部和接受光線的受光部構成。如果投射的光線因檢測物體不同而被遮掩或反射,到達受光部的量將會發生變化。受光部將檢測出這種變化,並轉換為電信號,進行輸出。

  傳統的傳感技術,如數位相機和智慧型手機中的晶片,更適合順序處理。每個傳感器都會產生一個幅度隨其接收的光強度而變化的信號,這意味著靜態圖像會使傳感器產生較為恆定的輸出電壓。

  在新型視網膜形態傳感器中,利用了鈣鈦礦的獨特光電性能。鈣鈦礦置於厚度僅幾百納米的超薄層中充當電容器,在光照下,它會從電絕緣體變為導體。因此傳感器在靜態條件下保持相對安靜,當檢測到光照變化時,會記錄一個短而尖銳的信號,然後迅速恢復到其基線狀態。

  這種新型傳感器還能與神經形態計算機完美匹配。神經形態計算機與傳統計算機不同,是一種模擬人腦的大規模並行網絡,為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技術和高級圖像識別中的下一代人工智慧提供支持。

  光學傳感器的原理與應用

  光學傳感器是各種光學檢測系統中實現光學轉換的關鍵元件。光學檢測方法具有精度高、反應快、非接觸等優點,而且可測參數多,傳感器的結構簡單,形式靈活多樣,因此,光學式傳感器在檢測和控制中應用非常廣泛。

  發光二極體照亮採樣表面,對比度強烈的待採樣影像通過透鏡在cmos上成像,cmos將光學影像轉化為矩陣電信號傳輸給dsp,dsp則將此影像信號與存儲的上一採樣周期的影像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發送一個位移距離信號到接口電路。接口電路對由dsp發來的位移信號進行整合處理,而已傳入計算機內部的位移信號再經過驅動程序的進一步處理,最終在系統中形成光標的位移。

  光學傳感器可以用於檢測如光強、光照度、輻射測溫、氣體成分分析等;也可用來檢測如零件直徑、表面粗糙度、應變、位移、振動、速度、加速度,以及物體的形狀、工作狀態的識別等。

  其中,環境光傳感器近年來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用來感知周圍光線情況,並告知處理晶片自動調節顯示器背光亮度,降低產品的功耗。例如,在手機、筆記本等移動應用中,顯示器消耗的電量高達電池總電量的30%,採用環境光傳感器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的工作時間。另一方面,環境光傳感器有助於顯示器提供柔和的畫面。當環境亮度較高時,使用環境光傳感器的液晶顯示器會自動調成高亮度。當外界環境較暗時,顯示器就會調成低亮度,實現自動調節亮度。

  光學傳感器助力機器視覺

  無人機越來越聰明了!很多使用者都有這樣的感慨。從前操作無人機都要小心翼翼,唯恐突遇障礙物擋道,遭遇炸機之慘禍。現在的無人機則完全可以騰挪躲閃,及時迴避飛行路徑中的各種障礙物,讓很多初學者也可以輕易駕馭。

  變聰明的無人機有什麼秘技嗎?答案就是有了光學傳感器的加持。通過光學傳感器,無人機不但能感知障礙物,還能知道自己和障礙物的距離,實現精準的避障和繞障。機器視覺的概念源自於機器人領域,美國機器人工業協會對其定義為:「通過光學的裝置和非接觸的傳感器自動地接收和處理一個真實物體的圖像,以獲得所需信息或用於控制機器人運動的裝置。」

  正是有了光學傳感器,機器視覺早已不再是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專屬名詞,並已經輕鬆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當中,因此也有了「消費級機器視覺」這一新興領域及概念。比如,進入很多家庭的掃地機器人,配備了機器視覺技術,可以徹底清掃衛生死角。小巧便捷的翻譯筆,因機器視覺技術,可以讀懂多種語言。而工業自動化生產線上,依然使用機器視覺系統自動完成高度精密的自動化製造及對不良產品的檢測等。

  而隨著AI應用的廣泛落地,例如掃臉支付、人臉識別門禁更是以極快的速度滲透到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連商場裡也不乏智能互動電子屏、智能穿衣鏡等基於AI及機器視覺的交互類智能視頻設備的身影。總體來看,光學傳感器已藉由「消費級機器視覺」的紐帶與我們的生活完美契合在了一起。

相關焦點

  • 視覺感知堪比人眼!這款突破性傳感器模仿人類視網膜,有望帶來 AI...
    技術代代革新之下,仿人眼的嘗試不斷湧現。2015 年,美國明尼蘇達州一位名為 Allen Zderad 的 68 歲男子在失明 10 年之後,憑藉一雙「仿生眼」重見光明。而就在近日,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在光學傳感器領域有了重大進展,更接近於人眼感知視野變化能力的傳感器終於來了。
  • 韓國科學家開發新型的3D列印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N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新穎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能夠與變形的軟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交互。事實證明,該多功能傳感器能夠隨意拉伸和彎曲成複雜的形狀,它還具有光學,微流體和壓阻傳感功能。在測試期間,該團隊能夠將其傳感器集成到可穿戴和激勵驅動的執行器中,從而使用戶可以遠距離控制多個機器人設備。
  • 外媒:科學家研發新裝置可越過眼睛讓大腦感知圖像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導據法新社華盛頓12月3日報導,科學家距恢復盲人視力這一目標又近了一步。他們研發出一種植入裝置,可以繞過猴子的眼睛,讓它們的大腦感知到人工誘導的圖案。該技術由荷蘭神經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研發,美國《科學》周刊周四介紹了這項技術。
  • 科學家研發高仿真機械義眼 視覺功能直逼人眼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 記者 樊俊卿】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發具有可視功能的機械義眼,希望能以此為視覺受損的病患帶來重見光明的機會。海外科技資訊網站「Engadget」報導稱,近日,這項技術取得了實用性突破。
  • 首個復現人眼的人工眼誕生
    「模仿出自然的眼睛,一直是許多光學工程師的夢想。」新型人造眼的藝術效果圖。最近,研究人員製造出了一種新的人工眼,成功模仿了人眼的球形結構,相關的論文發表在《自然》上。研究人員希望這一成果能催生出更敏銳的機器人視覺和人工假眼。這項研究的材料基礎是鈣鈦礦,它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的導電光敏材料,可以用來製造極薄的納米線,長度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 清華31歲女科學家革新軟體機器人,曾研發人工神經智能假肢
    但是,傳統傳感器無法應對軟體驅動器的大形變,如何獲得高精度、可拉伸、性能穩定、可重複性高的傳感器,成為領域內一大難題。針對該問題,趙慧嬋提出並設計了一種基於光信號的高度可拉伸光波導傳感器,不同於傳統的基於電信號的傳感器,該傳感器所使用的材料正是軟體機器人領域最常見、最簡便的橡膠材料,因此可以被共融嵌入到軟體仿生手中,這隻仿生手不僅實現了對自身位置和形變的定量感知,還實現了對外界物體軟硬、紋理、粗糙度的精確感知。
  • 首爾科學家3D列印多功能軟體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首爾國立大學(SN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穎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能夠與變形的軟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交互。  事實證明,該多功能設備能夠隨意拉伸和彎曲成複雜的形狀,它還具有光學,微流體和壓阻傳感功能。
  • 結構色技術:"裸眼"色度傳感器
    ,使得「色度傳感器」具備了一定的可實現性。Ryckman等人將結構色光學濾光片作為傳感元件並與多色雷射光源相結合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色度傳感器,並以「Hyperchromatic structural color for perceptually enhanced sensing by the naked eye」為題發表在PNAS中。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聚乳酸生物塑料 可盛裝沸騰液體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8日消息,據外媒報導,阿克倫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日研發出了一種新型聚乳酸(PLA)塑料,這種塑料可用來盛裝沸騰的液體。據了解,雖然和傳統那些用原油和天然氣製造的塑料相比,生物塑料有很多環境效益,但後者往往也會在一些關鍵領域表現欠佳。
  • 【招生簡章-眼視光學(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在濟南上美國大學!
    、眼視光專業機構或其它眼視光產品企業眼視光學檢查、視功能評估和康復、視覺保健和矯治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畢業生也可選擇國內外眼視光學、眼科學等研究生專業進一步深造。07就業前景 學生畢業後可進入國內外眼視光高校繼續攻讀研究生,可進入國內外眼視光診所、眼康復中心、各級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眼科、眼視光臨床門診擔任眼視光學檢查、視功能評估和康復、視覺保健和矯治工作,或在國內外眼視光科研院所及國內外各類院校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
  • 比人眼更強大!港科大開發高密度人工視網膜,科幻人造眼成現實
    事實上,這種畫面不僅出現在科幻小說中,在現實中,許多科學家也都在致力於仿生眼的研發,不過如何製造適合人類的仿生眼,尤其是人造視網膜的研發嚴重限制了仿生眼的發展。而在本周《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香港科技大學範智勇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種可以媲美人類視網膜的人工視網膜,由該視網膜組成的仿生眼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人眼看的更清楚。
  • 這種新雷射傳感器技術可實時監測建築物地震破壞程度
    據了解,內華達大學、裡諾大學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正在開發和現場測試一種新型光學傳感器技術和軟體,該技術可以在地震發生後,更快地評估地震中受損的建築物、橋梁和其他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性,並給出響應選項。
  • 科學家造出全球首個3D仿生眼:視覺和夜視能力甩人眼幾條街
    不少科學家都在試圖打造出能夠媲美人眼的人工眼,而仿生眼正在成為一種讓失去視力的人恢復視力的方法,甚至可能讓那些本來就沒有視力的人也能獲得視力。現在世界上首個3D人工眼已經出現。據悉,中國香港科技大學(HKUST)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名為電化學仿生眼(EC-Eye)的設備。
  • 多項性能超越人眼!仿生眼領域重大突破登上 Nature
    具有半球形視網膜的電化學眼相比相機中的平面圖像傳感器,人眼具有天然的巧妙光學布局:球形的視網膜減少了從晶狀體通過的光線,因此突出了焦點。具有特殊的圖像感知特性,如視野寬、解析度高、像差低、靈敏度高。然而要想研發出滿足上述特性的仿生眼談何容易。
  • 90後科學家回國創業,開發光量子極限傳感器,性能提升數萬倍
    現在,新型光量子極限慣性傳感器的誕生,有望用極低的成本實現優於現有 IMU 數萬倍的性能,同時可以更好地控制噪聲幹擾和信號解釋,進而給終端應用帶來新一輪變革。「我們現在做的矽基晶片光量子極限傳感器及其背後積澱的基礎物理原理研究,算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加之一。」 青年科學家羅傑非常自信地對 DeepTech 說道。
  • 中國籍科學家領銜團隊研發出新型低碳電卡製冷系統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5日電(記者譚晶晶)中國籍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近期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研發出一種基於「電卡效應」的新型高性能製冷系統,其使用的固態材料溫室氣體直接排放量為零,有望發展為低碳高效的下一代製冷技術。  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研究員王蘊達領銜團隊開展了這項技術研發。
  • 王中林院士ACS Nano:智能觸覺傳感器
    按照預定計劃下一代機器人和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不一樣,它們在智能家居設計、外太空探索、和先進的醫療程序中可以自主設計,它們依靠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可以感覺和分析環境。一個智能觸覺傳感器就像一個人的手一樣至關重要,因為它不僅讀取如位置、溫度和形狀等物理特徵也可以通過感覺硬度、力和壓力操縱各種物體。傳統的觸覺傳感器可以分為以下幾類:電容性的,壓電的,抗壓力的,光學的。
  • 傳感器熱點:類魔術貼的食物傳感器可檢測變質和汙染
    傳感新品 【類魔術貼的食物傳感器可檢測變質和汙染】 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設計了一種類似維可牢尼龍搭扣的食物傳感器,該傳感器由一系列絲綢微針製成,可刺穿塑料包裝以對食物進行採樣,以檢查是否有變質和細菌汙染的跡象。
  •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
    【講座預告】納米超構表面光學透鏡:未來之眼——香港理工大學蔡定平教授 2020-07-08 0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型無線超薄應變傳感器:無需電池,靈敏度大幅提升!
    因此,MXene 可應用於能量存儲設備、電磁屏蔽、水過濾、化學感知、結構加固以及氣體分離等多個領域。塗有 MXene 的織物可以阻擋電磁波和潛在的有害輻射。採用柔性、可拉伸的導電納米材料「MXene」製造而成,NUS 團隊開發的這些新型應變傳感器是超薄、無電池的,並且可以無線傳輸數據。有了這些理想的特性,新型應變傳感器有望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