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會發現一些老外會在自己的身上有漢字的紋身,但這些漢字往往文不對題、毫無邏輯:
漢字紋身在國外還是很火的,不少老外認為身上紋個漢字就顯得特別高端,而不去管這個漢字代表什麼意思。
起名字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中國人起英文名,可能會被老外嘲笑很搞笑,比如女星楊穎給自己取的英文名叫:Angelababy(這就有點像「楊天寶」在中文裡的感覺吧),同理,老外隨意取的中文名也好不到哪兒去。
比如我最近看到的這個段子:
一個美國小夥娶了個中國老婆,現在在中國發展。第一次請朋友吃飯時,小夥激動而自豪地自我介紹說:「你們好,我的中文名字叫糟糠,太太給取的。」
中國人都知道「糟糠之妻」的成語典故,明白「糟糠」兩個字指的是「窮人用來充飢的酒渣和米糠」,但老外看到「糟糠」兩個字,會覺得很高端。
下面幾個老外的名字就更奇葩了:
顏色上倒也般配😂
小品「超生遊擊隊」的「少林寺」長這麼大了😂
一定不認識任靜付笛生夫婦😂
其實,老外的英文名,如果翻譯的好,也會有「驚為天人」的效果。我就特別喜歡明清時期來自德國的傳教士湯若望的名字。
湯若望的德文名字叫「約翰·亞當·沙爾·馮·白爾(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叫這樣的名字是沒法在中國傳教的,於是,他把的德文姓名「亞當」改為發音相近的「湯」,把「約翰」改為「若望」,還給自己取了個字,叫「道未」,出典於《孟子》的「望道而未見之」。怎麼樣,有文化吧~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明清時期來中國傳教的外國人的名字都很好聽,比如剛剛提到的湯若望,還有宮廷畫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等等,有一種古樸之風、淡雅之美。
郎世寧著名的乾隆畫像
後來到了民國時期,來中國的西方人掀起了起中文名的高潮。毛主席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這個司徒雷登就是當時美國的駐華大使John Leighton Stuart,按照現在的譯法,就應該是:約翰·雷頓·斯圖亞特。
明國時期還有一位哈佛大學的著名中國研究專家、《劍橋中國史》的總主編--費正清(不是費玉清啊),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原名叫John King Fairbank。1932年他來到中國執教,在北京認識了林徽因和梁思成,「費正清」這個中國名字就是這兩人取的,既有正直清廉之意,又與他的英文名諧音。
梁思成、林徽因在家款待費正清夫婦
那個時候,幾乎有名一點的外國人的名字都被翻得很風雅,再比如:薛丁格(Schrödinger)、邱吉爾(Churchill)、戴高樂(de Gaulle)、蕭伯納(Bernard Shaw)、王爾德(Wilde)、赫胥黎(Huxley)、福樓拜(Flaubert)、莫泊桑(Maupassant)、白求恩(Bethune)等。
還有稍微現代一點的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前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
這些非常「中國味」的名字,基本上遵循這樣的規律:
1. 以英文發音為基礎,改成諧音的中國字
2. 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
3. 通常會取三字中文名
4. 名字通常有好的含義
但是外國人叫這麼「純正」的中國名字也會有問題,比如你看到這些名字會「傻傻分不清」他們是中國人還是歪果仁。
所以,為了避免誤解,國家發布了統一的外國人姓名的翻譯標準,從而規定死了John翻譯成約翰,Mary翻譯成瑪麗。個人覺得雖然能區分中外了,但少了一點意境。
比如Trump必須得翻譯成川普而不是川普
最後,問題來了:你喜歡充滿中國風的「音義結合」的方式,還是簡單的音譯法,還是本文一開始的那種搞怪式?投個票先,然後文末可以寫留言表達一下你的看法~
上期:一個絕妙的想法在我腦海一閃而過。
A wonderful idea flashed across my mind.
(*flash across one's mind:在某人腦海一閃而過)
本期:我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答案將於下期公布,請置頂本公號保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