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青島原創愛國主義紀錄片《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的故事》製作完成並播出。影片記錄了60多年前一批石匠在青島開採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的歷史。近日,該片編導王紹君繼續挖掘紅色往事,開拍新紀錄片《執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搬運的故事》,講述碑心石開採後運送的艱難往事,本片將作為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影片,於2021年與觀眾見面。
時間回溯到70年前,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為紀念革命烈士,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興建一座紀念碑。
當天下午6時,毛澤東主席便率領參加代表們到天安門廣場紀念碑碑址,舉行奠基典禮。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毛澤東主席宣讀了自己為紀念碑起草的碑文
之後,經過了方案徵集、篩選等工作,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先後進行了勘察鑽探、底座修建等基礎工程施工,並修建了附屬設施。
然而,就在圖案、浮雕、碑文等問題都一一解決的時候,一個難題困住了大家,碑心石從哪裡來?
這是紀念碑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整個紀念碑的核心,興建委員會為此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考察,通過反覆對比,最後選定了青島浮山花崗巖石料。
▲1952年4月,北京市市長彭真認真聽取張瀾(右一)、李濟深(右三)、邵力子(左一)等知名人士的建議
中國這麼大,為什麼選定青島呢?
青島嶗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稱,位於嶗山最西端的九座山峰稱為浮山,因為山巔常有浮雲繚繞,峰頂如浮出雲中,故名浮峰山,簡稱浮山。浮山歷來以「出好石」著稱,浮山巖石以肉紅、灰白兩色為主。
據採石經歷者之一、時任青島料石廠廠長的王文健接受採訪時說,浮山石是優質的花崗石,「石英多、雲母少、耐風化、石質堅硬、顏色素雅,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的紀念碑也在這裡取材,而且青島鐵路交通便利。」
▲浮山山石遠景
人們關注的目光從北京轉移到了青島,重達百噸的碑心石開採和運輸,在當時的條件下可謂艱巨的任務。青島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專門委員會,北京方面派遣13人到會,設有搬運工87人,並制定了系列會議匯報以及學習制度。
1952年9月青島建築公司第一石料廠開始對石料毛坯進行開採和粗加工。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比較重要的是道路工程,一部分是從山上到山下,一部分是從山下到車站,這在當時來說,無異於大工程,碑心石採運也順便讓青島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道路修建和拓寬。
▲位於陡坡上的大石料必須搬運到坡底,然後才能向外運輸。圖為從側方看山坡坡度的情形
開採出來的大石料厚約3米,重約300噸。為了減輕搬運時的重量,大石料經再次加工後重約280噸。
興建委員會施工組的組長陳志德是採石工程中的關鍵人物,因為他記錄下的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採石中的多個細節。「工人們由京到達青島再來到山場工作之前的數日中,分別聯繫各有關部門,準備到山場的一切事項,進行匯報……馬車浪費時間,重要的事情由通訊員走路傳達,此問題已得到解決」。這是陳志德在1953年2月19日的工作報告,可見他們對巨石採運工作極為認真。
選定採石地點後,從北京趕到青島,看到雄偉的浮山陳志德也有點蒙,因為如此高的山,運一座300噸重的石碑在當時有點「天方夜譚」,不說別的,起這塊碑石就很難。
▲為將大石料搬運到坡下,工人們首先整理了山坡上的路基,然後鋪上鐵軌。圖為鋪軌後從坡底向上看的景象
在石工的建議下,陳志德找到了嶗山老石工李開山,他人如其名,因採石技術高超被稱為「山神」。李開山根據經驗判斷,簡單的工具是不能完成採石工作的,得用炮轟。粗量的尺寸長約15米寬約3米,鑿出40多個炮眼,裝好炸藥,進行轟炸,卻並沒有完全炸開山石。但炸藥能讓石頭鬆動,起石就比較容易了。於是,鋼楔子、千斤頂一起用,開石槽、加壓力,巨石離開了山體。
▲在搬運大石料之前必須先將大石料頂起。圖為百噸千斤頂把大石料從地面舉起的情形
採石結束後,搬運同樣是橫亙在眼前的一大難題。
首先,將300噸巨石從山上運到山腳下,怎麼運?翻看老照片,不得不為搬運工人們捏了一把汗。
▲因大石料非常沉重,行進中枕木被壓壞
1953年,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所書的青島市搬運公司籤訂了《搬運大石料合同書》,合同書中寫到了起卸地點在浮山大金頂。在沒有電器設備的年代,他們起運所用的工具其實很簡單,「鐵紋磨、鋼絲繩、千斤頂、滾木、各種車輛及大小木材」。就是這些簡單的工具,完成了一次史詩般的運輸任務。
▲從大石料和人的對比上可以看出搬運任務的艱巨
1953年7月10日,大石料由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隊工人實施搬運,自開採搬運到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採打時拴上鋼絲繩,由山上鋪軌溜放,7月11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過轉向、轉身,第二次加工後,大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重量約為102噸。此時,離開採已經過了41天。
▲大石料翻身完成,至此料場搬運工作完成
第二步,去火車站。當時的道路狀況,運送如此巨大的碑石,那可不容易。老照片上,巨石和工人們經過了急轉彎,過了山環,經過加固後的橋梁,又走過了幾個村莊,到達遼寧路市區。
碑心石在運輸過程中,得到了青島人民的大力支持,在運輸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
「大料通過三個麥島拆除妨礙交通的5間房屋及牆垣178米,通過後,修復拆除的房屋和牆垣,賠償損壞的青苗。在賠償青苗過程中,王家麥島、徐家麥島徐垣琢、徐賢玉等人堅決不要賠償,並稱道『運石料是為了給烈士們建碑,這是光榮的事呀,幾千年也不會有這麼一回事,踏點青苗算了什麼,況且工人踏得還不多,都是看的人踏的,大家絕不能要政府的錢』,體現出對碑深刻的認識。」
▲大石料轉過山場裡的急彎、山環、橋梁
▲大石料到達青島遼寧路
石碑每到一處,沿途都有群眾熱烈歡迎,麥島鄉村小學的學生們為辛勞的工人們表演節目,浮山所小學的學生們還跳起了舞蹈,《拔蘿蔔》的歌聲妙趣橫生。鮮豔的五星紅旗遞到他們的手中,一路上,工人們收穫的是掌聲和感動。
▲浮山所小學學生為全體工作人員表演舞蹈節目《拔蘿蔔》的情形
就這樣,石碑上了火車,一路運到北京,1953年10月13日上午10時,抵達京城。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所屬職工及鐵路工作人員百餘人,在車站上舉行了熱烈的儀式,歡迎護送大石料來京的全體工作人員。
任務完成,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隊的17名搬運工在北京合影留念,他們的代表得到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和表彰,並帶回了印有人民英雄紀念碑字眼的文化衫和獎章。
碑心石運到北京後,紀念碑工地也在按照建設計劃穩步推進。1955年3月10日,紀念碑的碑心石安裝完畢。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隆重揭幕,「青島心」展示在了全國人民眼前。
來源:悅行嶗山
【往期精選】
原標題:《【嶗山文化】人民英雄紀念碑裡的「嶗山秘密」,影像再現碑心石「下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