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愈高太陽能效率越低 科學家為此研製新模塊設計

2020-12-23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太陽能適合熱帶地區嗎?雖然擁有豐沛日照,但是潮溼悶熱對太陽能板來說終究不是好事,畢竟太陽能板也是電子元件,氣溫上升、效率就會下降,而最近加納與英國科學家攜手,為熱帶地區設計更防潮更耐用的太陽能模塊設計。

太陽能板電池跟許多電子設備一樣,溫度愈高、發電效率就越差,畢竟太陽能板是將光轉換成電,並非將熱能轉換成電能,先前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就指出,溫度每升高 1 度,太陽能板平均發電量就減少 0.45%。

當電池吸收陽光時,就會產生電子-電洞對,帶正電的電洞與帶負電的電子會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移動,進而產生電流與電壓,若電子-電洞對快速複合,太陽能轉換效率就會因此降低,溫度越高,電子與電洞複合的速度就愈快,高溫對太陽能板毫無益處。

同時加納的誇梅‧恩克魯瑪科技大學(Knust)與英國提賽德大學(Teesside University)科學家也發現其他威脅太陽能模塊性能的因素。像是天氣過於潮溼,溼氣造成黏膠附著力下降,電池與黏膠出現電極分層(delamination)狀況,電子無法順利注入而產生暗點、連接器異常等問題。

除了炎熱的天氣,溫差大也是太陽能板性能下降的主因,某些地區烈日當空,太陽能板的溫度會攀升到攝氏 80 度,午夜時分又會降到攝氏 15 度。

而科學家也認為,越薄、越小片的太陽能電池,也比較容易產生裂紋。在太陽能模塊製程中,會用鍍錫銅帶(Copper Ribbon)與銀匯流線(Busbar,又稱主幹、粗線)將太陽能電池串接,組裝成太陽能模塊,而焊接的質量將影響矽晶太陽能模塊發電效率,且隨著矽晶圓厚度愈來愈薄,在串焊過程中愈容易斷裂。

在太陽能模塊製程中,首先會把太陽能電池焊上箔條導線,再將用焊線將一片片電池串接排列成一組,最後再進入封裝程序。只是串焊過程中,焊線會從上表面的負極串接到下面的正極,這時焊線就會扭折(kink),科學家認為,高熱會讓扭折應力加劇。

不過隨著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技術可以解決愈熱退化問題嗎?對此科學家認為新型的背接觸(Back Contact)電極可以解決這個挑戰,像是選擇性雷射焊接(ive laser soldering)的背接面背接觸(Back Junction Back Contact,BJBC)技術。

其中 BJBC 的 PN 接面在電池背面,匯流線與細線呈指交叉狀,而電池也因為電極與接面都在電池背面,面朝太陽的電池面呈純暗色,能減少正面匯流線與細線的遮光、提高轉換效率,也能透過改善製程來最佳化受光表面的鈍化效果,還具有美觀優勢。

選擇性雷射焊接技術則是將匯流線均勻焊接在電池上,藉此提高穩定性,也能降低焊接接頭的機械損傷。而有別於一般電池,BJBC 電池中的電流不會經過發射極,因此也不用在粗細線陰影與串聯電阻損耗之間抉擇。過去研究測試也發現,透過省略匯流線和縮短細線長度,可提高 BJBC 太陽能電池填充因子和短路電流密度,有助提升太陽能電池性能。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太陽,我們來了!」——專訪中國第一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先進...
    後來,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更多科學家選擇通過衛星進行長時間的觀測。衛星的優勢還在於能夠完全脫離地球大氣的影響,這樣就可以進行全波段的觀測,這也是為什麼要到空間進行觀測。」ASO-S衛星 圖片來源:紫金山天文臺記者了解到,ASO-S搭載三臺有效載荷,用於測量太陽磁場,以及觀測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甘為群為此用了一個新的名詞「一磁兩暴」。
  • 《重裝上陣》新模塊天行者怎麼樣 新模塊天行者玩法介紹
    導 讀 在重裝上陣手遊中新模塊天行者的玩法到底怎麼樣呢?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海拔越高,溫度就越低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海拔高度越高,溫度就會越低。但這個實際上,這個常識是有問題的,並不完全是高度越高,溫度越低的。只有在大氣層中的對流層,才是海拔越高,溫度越低,其中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會下降6.5度左右。
  • 水熊蟲能活到太陽毀滅?科學家發現其致命弱點,高溫下越久死得快
    針對水熊蟲「最堅不可摧」的特性,有網友誇張戲稱:水熊蟲可以生存到太陽毀滅。不過最新發表在《科學報告》的一項研究表明,科學家發現水熊蟲的致命弱點——雖然水熊蟲可以在太空或真空中生存,被凍結或暴露於強輻射中也沒事,但不能忍受長期暴露於高溫中。在高溫中待的時間越長,存活率就越低。
  •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入射光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迄今最黑材料,可吸收99.995%入射光 中美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比之前最黑材料還要黑10倍的材料。
  • 觀測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太陽爆炸,科學家這次將有何收穫?
    在進行太陽天文學研究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注意到,太陽磁場錯綜複雜的磁場線會呈現斷裂-重組的周期性變化。這個過程被稱為磁重聯,其中一個物體的磁拓撲結構被重新排列,磁能轉化成動能、熱能和粒子加速度。作出此次發現的團隊由印度理工學院(BHU)太陽能科學家阿布舍克·斯裡瓦斯塔瓦領銜,成員包括來自南波希米亞大學、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數學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中心、印度天體物理學研究所和阿爾馬天文臺的天文學家。利用美國航天局太陽動力學觀測臺的數據,斯利瓦斯塔瓦和他的同事們觀測到一次與眾不同的磁爆。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絲心蛋白的人工視網膜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物混合視網膜,它由絲心蛋白(蛛絲蛋白質)和真正的視網膜細胞組成。這將有助於罹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修復受損的視網膜。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最終,科學家對生物混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進行了生物體外研究。
  • 科學家研製出絲心蛋白人造視網膜
    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隨後,科學家對其進行調整,旨在視網膜細胞可以附著在絲心蛋白膜上,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也能在絲心蛋白膜上生長。最終,科學家對生物混合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進行了生物體外研究。老年性黃斑變性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會導致中心視力喪失,在晚期時甚至會導致完全失明。
  • 爆發等級或達到「X級」,太陽要爆炸了?科學家:可能性不大
    (建議:除非戴著特定過濾鏡,否則不要用肉眼、照相機、望遠鏡看太陽,因為可能會對眼睛造成長久傷害,甚至失明)太陽出現了它們,意味著什麼?難道如某些民眾擔心的那樣,太陽要爆炸了?科學家對此回答:太陽爆炸的可能性不大。
  • 科學家研製出新型膠囊 有望取代胰島素注射
    美國科學家們已研製出一種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膠囊,有望取代傳統的胰島素注射劑,幫助患者減輕注射痛苦。在過去的100年裡,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須注射至少兩次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粒膠囊便可摒除人們對注射型胰島素的需求。
  • 科學家:太陽活動進入降低時代
    而根據科學家預估,這個活動區一周後將隨著太陽自轉進入地球視野,但不能斷言該活動區到時是否還會如此活躍。 也就是說,暫時不清楚太陽是否會再次爆發太陽耀斑,如果再次爆發M4.4級或以上強度的耀斑,那麼就可能對地球帶來影響,主要影響就是耀斑對衛星或信號的影響。
  • 龍膽花是冬天的王者,不怕寒冷,溫度越低花朵越漂亮
    龍膽花是冬天的王者,不怕寒冷,溫度越低花朵越漂亮 很多人都說冬天裡沒有花朵比較鮮豔的植物可以欣賞。小花昨天去公園裡面轉了一圈,公園的景象確實和以前相比變化了很多,看上去光禿禿的樣子。但是在某些區域仍然有一些花朵在頑強的開花,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龍膽花。
  • 珠穆朗瑪峰峰頂的氣溫有多少度?
    珠穆朗瑪峰有多高?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根據2005年我國科學家給出的測繪數據,珠峰的峰頂海拔高度是8844.43米。如果算上冰雪厚度,珠峰的海拔可達8848米。珠峰的高度每年還以大約1釐米的速度在上升,這是由於印度洋和亞洲板塊以每年5釐米的速度在不斷相互擠壓而造成的。珠峰是怎麼形成的?
  • 3億年前太陽理應更暗,但地球溫度更高,太陽或受未知力量調節
    太陽的核反應要經過若干步,最後才會形成氦原子,而最後一步是放出能量最大的一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會越燒越熱。太陽每10億年亮度會增加10%。》倒推回去30億年,地球上第1個單細胞生物剛剛誕生的時期。太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輻射強度會降低30%。那時,宜居帶的正中央接近於金星,而地球正在宜居帶的邊緣,而火星在宜居帶的外面。所以理論上說,那個時候的地球應該是一個很寒冷的大雪球。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那個時候的地球並不寒冷。
  • 本月上旬氣溫忽高忽低,青島入春還再等等
    4月上旬也終止了1—3月全市平均氣溫偏高2.5℃以上的勢頭,但氣溫忽冷忽熱,按照氣象上的標準,是否真正入春還需觀望幾天。4月11日,青島市氣象臺發布全市近期天氣概況。今年以來,全市平均降水量83.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4.7毫米,較去年同期偏多39.1毫米。但進入3月以來(3月1日—4月7日),全市僅3月7日出現了一次雨量不足3毫米的小雨過程,降水明顯偏少(比常年同期偏少九成)。
  • 宇宙中有比太陽更大的恆星,它有多大?科學家:能容納45億個太陽
    宇宙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非常神秘的,因為宇宙實在太大了,以我們人類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去探測宇宙是否存在邊界,所以科學家們目前推測宇宙是無限大的,我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很多的天體,其中我們生活我的地球屬於行星,而地球圍繞公轉的太陽則屬於恆星,大家都知道太陽在我們心中是非常巨大的,太陽的直徑比地球要大上百倍
  • 它為什麼會被科學家從太陽系行星名單中除名
    冥王星是一顆距離太陽十分遙遠的天體。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59億公裡,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39倍。冥王星距離太陽最遠的時候大約是74億公裡,最近的時候也有44億公裡。冥王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就意味著一件事情。那就是寒冷。
  • 科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太陽能量從內部傳遞到大氣層的過程
    它們是如何影響太陽內外表面溫度的?科學家們通過觀測給你答案。你無法從地球上判斷,但太陽外層大氣溫度是它表面的幾百倍這一持久存在著的謎題,花了天文物理學家很多年的時間來研究。現在,我們可能有了答案。科學家們此前認為,從太陽內部因受熱發出的等離子體射流,被稱作「針狀物」,是其產生熱效應的源頭。現在,最新的研究首次直接觀測到了這一過程。新的觀測結果顯示,當太陽表面的磁場反轉和調整時,「針狀物」就形成了。磁場能量轉換成為動能和熱能,隨即產生了這些「針狀物」。這些「針狀物」穿過色球層,來到太陽大氣的最外層,也就是日冕層。
  •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太陽,為什麼還要再造一個?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那麼,究竟什麼是「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中國之聲獨家專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鍾武律。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第二個太陽?
  • 太陽上有水?而且還是雙星系統?關於太陽你所不知道的事
    回到剛才我們說的海拔越高越冷的問題,因為海拔越高大氣層厚度越薄,對輻射的吸收量越小,所以空氣溫度就越低,並且高山地區風力比較大,熱量擴散容易降溫快,所以山上比山下冷,我們的太陽就是主要通過電磁波輻射來加熱地球,其次才是通過熱傳導,因為我們剛才說到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是沒有大氣的,只有太陽風帶來的高速粒子流,所以熱傳導的作用是非常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