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是根據《封神演義》取出來的片段故事,是中國的經典電影,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可是我小時候沒有看過這部動畫,直到今晚才看。
特別是去年《魔童降世》大火之後,很多人對於哪吒這樣的形象似乎又有了新的解讀。
我說一下,對於我來說,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是什麼感想?
首先,對於看過了各種特效電影之後的今天,看四十年前的這部動畫,的確是有點吃力。不管是裡面的動畫效果還是配音等,都覺得非常奇怪,但好在只是奇怪,不是尷尬。
尷尬就是說,即使是今天很多特效和投資很大的情況下,很多人拍的電影依然能夠讓你覺得尷尬。但《哪吒鬧海》不是尷尬,而是奇怪。
這就是說,對於裡面的很多設置,其實只是沒見過,所以搞不清楚是怎麼回事。
比如裡面的很多動作設計,音效等,其實都是為了符合那個時代的特性,比如龍宮舞蹈的那一段,其實就是來自於戲曲。這些都是時代產物,很好理解。
本來,對於四十年前的電影,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責。所以,我們重點要說的就是裡面的故事核心。
《哪吒鬧海》的故事很簡單,相比於後來的很多改編版,其實這部電影才是母版,後來的很多改編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增加,比如去年的《魔童降世》加入了大量的幽默細節等。
故事核心其實很簡單,就是兩股不平等的勢力,因為矛盾引發戰爭,然後矛盾越來越大,戰爭也就越來越大,於是你打我,我打你,最後正義戰勝了邪惡。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全片60分鐘,基本上就講了個這。
你要說簡單嗎?似乎這已經是最簡潔了,基本上把故事講清楚了。也不是當時的人們不想做得更長,或許是因為成本吧。比如幾場大戰,其實完全可以做得更加好看,更長一點,但是隨便打幾下就完了。因為實在是成本有限。
所以,最後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58分鐘的電影。
想想那個年代,能看到這樣的動畫,的確是很了不起了。不過,我也不知道當時的小孩子看到這部動畫,是什麼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