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大內高手群一個朋友發給我了一張微博截圖,並且在群裡詢問譚詠麟《雨夜的浪漫》是提供曲還是改編曲。我當時還疑惑,很早就查到原曲的歌為什麼還有人疑惑這首歌的來源,而且還是大內高手群的。後來這位朋友貼出了一張向雪懷微博的截圖,令我一頭霧水。
《雨夜的浪漫》是譚詠麟1985年的專輯《愛情陷阱》中的最後一曲,也是專輯中的主打曲目之一。譚詠麟當年的黑膠唱片以及後來再版的各種音像製品都寫到這首歌的作曲是鈴木喜三郎,而非向雪懷老師所說的谷村新司。後來譚詠麟的日文專輯中也收錄了這首歌的日語版《Fantasy》,很多樂迷也誤認為校長就是這首歌的原唱。實則不然。
《Fantasy》的原唱或者叫首唱應該是日本歌手布施明。最初我找這首歌的原版也找了很久,好像國內各大平臺上布施明的專輯、精選都沒有收錄這首歌,我只找到了單曲碟的版本。布施明的《Fantasy》單曲上寫著1984年發表,而譚詠麟的粵語版是1985年,日語版則是1987年。布施明湊巧還和譚詠麟算是一家廠牌的歌手,都是飛利浦的。《Fantasy》是布施明在飛利浦旗下發行的最後一首單曲,第二年布施明就轉投了日本的CBS。我想應該是由於這個緣故這首歌才沒得到日方公司的力推,以至於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版本。至於向雪懷老師說他的詞是原創,我想其中可能確實有外界不知道的隱情,但是作為不知道內情的局外人,一切不都應該以實體出版物為準嗎?這和商標、專利註冊是一個道理。當然,也可能是鈴木先生在布施明的版本推出之前給向雪懷聽了demo,也可能還有個「口盟」把這首歌給校長唱粵語版,也可能是校長的好歌儲備太充足忘了第一時間發布這首歌。無論怎樣,最終的結果都是:布施明1984年發布的,譚詠麟1985年發布的。
布施明的版本音頻我沒有找到,很可能沒有數位化,只有黑膠或磁帶的版本。但是還是找來了一個視頻版,和校長的版本確實是不一樣的味道。布施明的歌藝確實在日本男歌手中屬於近乎完美的類型。
對於當事人記不清事情本末的情況,在香港樂壇屢見不鮮。說了向雪懷的事情就有必要再聊聊寶麗金另一位元老簡寧的說法了。簡寧老師在去年年底對於校長的熱門歌《霧之戀》有過這樣一個說法:
其實這個信息在時間線上來看也是錯誤的。《霧之戀》的原曲很多人都知道是高橋真梨子的《for you…》,也是鈴木喜三郎的作品。高橋真梨子的單曲碟是1982年發行的,而譚詠麟的《霧之戀》是1984年發行的,這些都是很容易考證到的客觀事實。當然,上面說的那幾種假設在這裡依然成立,只是我想問一句:既然日本音樂人都送曲子上門了為什麼不早點兒錄音發行呢?向雪懷和簡寧兩位老師確實是我很敬重的前輩,作為當年寶麗金的工作人員和著名填詞人,他們在很多樂迷心中都是權威一般的存在,我願意相信是兩位老師年事已高,記不得當年具體的細節了。無論當年香港寶麗金和日本的各大唱片公司有怎樣的協定,真正讓樂迷信服的原唱者,永遠是唱片上印的日期在先的,而不是沒有任何依據的一面之詞。
我站出來說這個事兒的原因是因為我看到很多網友把向雪懷、簡寧兩位老師對這兩首歌的「爆料」當真了,這群人大多也是譚詠麟的粉絲。我也算譚詠麟的粉絲,但我拿出的每一條結論都是經過考證的。翻唱和改編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兒,至少這個過程見證了粵語歌從無到興。同時代的香港樂壇也正是有了模仿日本和歐美的影子,才有別於校園民歌起家的臺灣樂壇。譚詠麟在90年代也曾兩次推出全改編歌專輯《情心義膽》和《自選角度》,香港的歌壇、世界的音樂,這種百花齊放的局面難道不是樂迷的福音嗎?
很多朋友對我或大內高手群這種刨根問底的行為表示不解,有人說我們費力查找這麼多信息可能,最終也得大多數人的認可,大多數人聽歌只是圖個好聽。我想到了向雪懷老師曾經給孫楠寫過的一首詞,《少年包青天》的片頭曲《無愧於心》:「凡事求個明白,算是本性難改……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叫我繼續追尋……只要真相大白,一切無愧於心」。其中的大道理,向老師早在自己的作品裡都闡述明白了,我就不用解釋什麼了。
最後感謝大內高手群鉛筆小丁&海濤、日文老歌論壇myrooroo對本文提供的資料幫助!
如果本文不慎冒犯了向雪懷與簡寧兩位老師,我在此向兩位前輩致歉。
近期回顧
竇唯×張亞東 |三月春天山河水
張楚 |永遠以一個叛逆者的姿態以審視自我
Minimal |他們的美麗與哀愁
情人節快樂 |愛在瘟疫蔓延時
太極樂隊《想》 |想愛 想做 想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