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料分享:《聲樂導盲指南》免費課
「姿態酷帥,但歌詞空洞,flow也比較一般」。
「那請問老師難一點的flow是什麼樣子的?」
「對不起我不會。」
「你不會那你是在教我做事嗎」。
有一說一,這一幕的尷尬指數當時已經溢出了屏幕外。
時至今日,這一幕已經過去了三個星期了,這三個星期裡被VAVA懟,被何潔懟,被萬妮達懟,丁太昇老師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到了熱搜的風口浪尖上。
全網都在歡呼,拍手叫好,丁太升宛如一夜之間成為了全民公敵。
但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拋開之前的幾次評價不說,單說這次丁老師在《天賜的聲音》的評價。
對此我的感覺是:他的話比較刻薄,讓人聽了不舒服。但是這幾次,結論基本都說對了。丁老師缺少的,可能是用更專業的語言、知識,來解釋自己結論的能力
這些正確的結論,並沒有通過合理的音樂理論來進行解釋,所以也被許多人抓住這個點一直攻擊。
很多人的想法就是:」丁太升是個只會逼逼的鍵盤俠,肚子裡沒有半點墨水。
「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音樂學習者,當我們去評論某些作品時,必然會面對些許類似「你行你上」,「請問什麼是難一點的Flow"這種攻擊。
這樣好嗎?這樣不好。
今天我就教大家,如何勇敢地說出:」我上,我真行!「
空口無憑。我們還是來簡單說一說這幾次被丁老師犀利吐槽過的幾首作品。
作品分析
先說第一期VAVA和BY2的《笑納》。
這首作品整體的評價,胡彥斌老師以及很多網友都說得很到位了:整體比較割裂,說唱和戲曲融合在一起脫節,不倫不類的感覺。
之所以會這麼編排,這是因為,這檔節目不僅僅是一個聆聽音樂的節目,它還是一檔觀看類的節目,換言之,它要同時滿足聽和看這兩重屬性。而加入的說唱部分,它雖然和前面的中國風段落不搭,但是夠燃、夠炸,足夠好看。
重點來分析下vava的部分。
歌詞文字性的部分我就不多分析了,只說一點吧:所謂的雙押,它確實是一種在發音上讓人聽著更舒服的技巧,但是創作者不用過分執著於把歌詞每一句的句尾都進行雙押。比起雙押技巧,明確地表達出歌詞的意思,以及結合上中文字的斷句、發音,聽著流暢、完整,反而更重要一些。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我跟時間在賽跑 已經脫離那個菜鳥」
這樣的句子,意思上多少是有些古怪的。
然後說說這個flow。
VAVA被評價「flow簡單」時,回懟丁太昇「那您可以示範下高難度flow」嗎,丁太昇直言「我不會」。
這也成為了很多人眼裡的一個嘲點,儘管即使他示範不出來也擁有點評作品的權力。
但是,如果丁太昇在現場直接回覆:
「你完成的段落,第一個8小節,flow主要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附點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這樣組合的節奏型為主,通過更換位置重複利用,思路比較單一;」
「第二個8小節,也有上面的處理痕跡,而且太執著於雙押技巧,不僅歌詞顯得空洞,而且演唱時的力度、強弱變化也不明顯,大都是以落在正拍上的重音為斷句,有些單調;」
"最後一遍副歌時,甚至出現了吃字、吐字不清的情況。」
怎麼樣,如果當時這麼回復?你是不是當場對丁老師大為改觀,更多的網友可能不僅不會覺得丁老師好為人師愛抬槓,反而會高呼一聲牛逼、有貨。
這首作品在處理律動部分的時候,節奏思路是比較明顯且單一的,就是上文說過的以連續十六分音符(紅色)、三十二分音符(藍色)、附點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黃色)為主。
然後由於歌詞又比較強調雙押技巧,重音幾乎都落在了每一拍的正拍(綠色),也使得節奏變化的空間又窄了很多。
對比一下其他flow比較豐富的說唱作品,比如小老虎、大衛他們,或者是很多人眼裡不是說唱歌手的周杰倫,他們的一些作品,在律動技巧方面,確實是可以做到豐富又不凌亂,有規律可循的。
因此,這首《笑納》的說唱部分,丁太昇評價一句「flow比較簡單」確實不過分。
然後我們一起來說說第二期和第三期,何潔和甦醒合作的《太陽》、萬妮達和李佳隆合作的《月亮代表誰的心》。
這兩首作品問題類似,都是因為合唱,一方為了遷就對方,而選擇了自己不太舒適的調性和音區,導致作品略有瑕疵。
《太陽》是G大調,何潔負責的偏偏還是難度比較高的副歌部分,這裡的最高音達到了小字三組的D3,而且不止一處。
不僅如此,這個音和前後連接的其他音,基本都是四、五度的大跳。
本身這裡已經趨近女聲的真假換聲點,上不去下不來怎麼都難受的一個音,再來幾個大跳,對任何歌手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因此,丁太昇一開始說何潔聲音吃力,音準有瑕疵,何潔其實是接受的。
事實也確實如此,這裡確實沒能完成得那麼完美。
但稍後丁太昇的言辭我覺得是有些過了,他說對何潔和甦醒今天的表現很遺憾,我認為沒有那麼嚴重。
那幾句只是瑕疵而已,沒上升到遺憾這種程度。何潔和甦醒還是完整地把這首作品演繹了出來,該給予肯定的部分還是要肯定的。
然後何潔又懟了回去,她說「現場最大的魅力就是有瑕疵」,這裡其實也有點問題,當然可能也是話趕話。
「現場最大的魅力就是有瑕疵」,這句話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也具有很大的歧義。
首先,瑕疵並不是現場最大的魅力,而是歌手聲音的動態、舞美、氣氛,這些才是現場獨具魅力的原因。
我也不止一次地表達過:我覺得有一些無傷大體的瑕疵,反而讓作品更加真實,有人味兒。
但如果說出現瑕疵才是現場演出的魅力的話,這句話的只能從觀眾口中說出,而不是一個表演者。
何潔作為一名歌手,這麼說出來,多少會讓人有一些堂而皇之的感覺。作為聽眾,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審美有這個欣賞標準,但是作為歌手,還是應該以更高的標準去要求自己。
然後萬妮達和李佳隆那場,也是類似的問題。這首歌有一個轉調處理,#G大調轉B大調,最後一遍副歌直接升了小三度,這個調性的變化比陶喆老師原版的還大(原版是#G轉A大調,升了一個小二度)。
這就導致前面的部分萬妮達的聲音為了遷就李佳隆,儘量往高處唱;後面轉調了,萬妮達低下來了,李佳隆又離開了舒服的音域,最後副歌的時候,那個合唱的感覺沒太出來。
所以這裡丁太昇提了一句,沒唱好,我覺得也有道理。這個轉調對兩位歌手都不是很友好,在前後兩個調內,兩位歌手各自唱著可能比較舒服,但是合在一起就對另外一個人比較有難度。
丁太昇的樂評能力及評價
關於丁太昇在評價音樂方面的能力,我在一開始也給出了。
至少在《天賜的聲音2》上這幾次,他的結論基本都是對的。他缺少的可能就是用更專業、更系統的語言,把他的觀點更加細緻、詳盡地表達出來。
從這一點來看,丁太升以樂評人的身份上節目,在知識理論的儲備上還是不足的。
所以他在節目中發出的評論,因為缺失了理論的支撐,準確來說只能算的上是作為觀眾的一種」感受「。
丁太升當然有權利表達自己對於作品的看法。
但是同一個論點,用不同程度的語言表述出來,效果很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所謂「有話好好說」。
簡言之,我認為:表達對作品的感受的同時,也該注意措辭,照顧他人的感受。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非常不喜歡節目中音樂人和樂評人互懟的場面,不知道是不是節目組為了收視率,特意放大歌手和樂評人的衝突,炒熱這個話題。
歌手既然來了,為觀眾呈現出了作品,那麼ta就應該接受聽者對於作品的評價。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我對這幾次歌手回擊丁老師的做法不是特別認同,且他們回擊的方式也比較避重就輕。
事實上不只坐在樂評席的丁老師,就算是任何一個普通聽眾,都有資格對作品做出反饋。
作為演出者,既然參加了節目,那麼考慮的一定是作品和音樂的呈現方式,而不是與丁太升大吵三天三夜。
如今天賜的聲音這檔節目在外界已經淪為「烏煙瘴氣」的代名詞,我想這其中的問題不止是丁太升的原因。
(完)
如果你不想因為唱功被人指指點點,逼逼賴賴的話
那麼我們特意為你準備了一份超實用的免費聲樂課——《聲樂掃盲指南》
你可以偷偷學習
然後裝作」不經意「的樣子,偶然展現出你出色的歌喉
驚豔所有人,深藏功與名。
添加下方助教微信,即可免費領取噢
加時務必備註:聲樂免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