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廣東居首位,長三角前十佔4席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全國各地由於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等因素的不同,在創新能力上也逐漸產生差異,並在區域發展過程中形成多極引擎。

近日出版的《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從區域創新綜合指標來看,我國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山東、湖北、安徽、陝西和重慶。其中,東部省份仍然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北京、廣東、上海、江蘇的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超過50%。

報告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上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存在。

「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將形成多個區域創新增長極,創新要素集聚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柳卸林說。

東部省份創新能力最強

報告顯示,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1位,北京、江蘇分列第2、3位,與上年保持一致。

課題組供圖

東部省份仍然是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全國前10位中華東七省市佔5位;中部六省創新能力均有所提升,未來還需進一步結合中部崛起和黃河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升創新能力,實現協同創新與聯動發展;陝西、重慶、四川是西部地區的創新領頭羊,但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創新能力依然偏弱。

從排名變化情況看,2020年排名上升的地區有12個,分別是新疆、青海、陝西、山西、遼寧、河南、安徽、寧夏、河北、江西、湖南和湖北;排名下降的地區有8個,包括天津、貴州、重慶、雲南、廣西、甘肅、吉林和黑龍江。

從研發經費來看,2018年政府研發活動經費投入總量為3978.63億元,較上年增加14.09%,全國有27個地區政府研發投入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重慶、江蘇和陝西投入增長超過30%。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上海5個地區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達7252.49億元,佔全國的比重超過60.37%。

課題組供圖

以廣東為例,除了GDP總量常年第一,廣東也高度重視對創新的投入、對外開放以及市場活力。

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政府研發投入增長超過19.67%,國際論文數增長13.27%,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和每萬人平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分別增長了34.93%和32.81%,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增加了208家,風險投資額增長了53.55%。

這一系列數據表明廣東在基礎研究、創新載體建設等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了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不過,廣東省內各地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2018年,珠三角地區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2586.01億元,佔全省R&D經費的95.61%,東翼R&D 經費54.40億元,佔2.01%,西翼R&D經費28.51億元,佔1.05%,山區R&D經費35.77億元,佔1.32%。

此外,廣東省內R&D經費支出超過百億元的地市有4個,依次為深圳(佔42.96%)、廣州(佔22.19%)、佛山(佔9.42%)、東莞(佔8.74%)。

今年排名上升的地區,也推出了適合區域發展的創新政策和戰略。比如,為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安徽省政府採取深度參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新模式,從資金、人才、土地等方面入手,採用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基礎研究,配套園區建設、建立國家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制度、允許重點項目建設資金可按照一定比例用於人才引進培育、省市優先保障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用地等舉措。

「領先地區越來越強調對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北京、上海、廣東這幾個領先地區加大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另外,地區之間的差異除了領先企業、各地政府科技投入之外,還和數位化轉型的關係很大。」柳卸林告訴記者。

課題組供圖

相關數據也印證了柳卸林的觀點。賽迪顧問此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DEDI)》顯示,2020年DEDI指數排名前五的省份為廣東、北京、江蘇、浙江和上海,這一排名與2019年基本相同(浙江、上海名次互換),數字經濟頭部成員基本穩定,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核心。

三大科創中心成核心支柱

報告認為,總體來看,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多個創新集聚區,分別是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創新集聚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廣東為中心的珠三角創新集聚區,以及以成都、重慶、武漢、西安為中心的區域性創新集聚區。

根據報告,北京、上海、粵港澳三大科技創新中心形成了創新型國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動力源 ,匯聚了全國30%的R&D經費投入、35%的地方財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發明專利以及43%的高新技術企業。

幾個城市群中的龍頭城市也各有差異。

柳卸林說,北京的優勢在於豐富的科技資源與人力資源帶來的強大知識創造能力。除了延續保持知識創造的優勢以外,近年來北京不斷加大企業創新投入。

上海在報告中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排名第一。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上海擁有較強的知識獲取能力,聚集了大批外資和大型國有企業。另外,上海具備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除了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還有自貿區新片區、科創板、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機遇。

課題組供圖

談到三大城市群的差異,柳卸林認為,京津冀從20年的長視角來看,基本沒有變化,協同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加強;長三角穩步發展,差距在穩步縮小,一體化程度逐步提升;粵港澳地區整體區域協同水平較低。

「長三角從目前的資源配置看,不管是從科學技術、產業互補,還是企業家要素、科教資源等,應該都是國內最完備的地方。長三角三省一市產業有互補性、相似性,這樣一來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或聚集就比較容易。」 柳卸林表示。

在柳卸林看來, 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是創新生態的競爭,是綜合性的競爭。「區域創新範式在發生變化,單純的科技驅動、市場驅動已失去主導地位,對制度創新、生態型創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他說,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應該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同時布局科教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的創新模式,把握數字經濟機遇。「區域創新能力受到創新政策環境、人才流動、資本流動、技術水平、產業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而數字經濟的崛起為區域創新中要素流動、協同發展、產業升級等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政府應不斷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制定明確的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政策。」

(課題組註:報告中數據來源主要包括中國統計年鑑、中國科技統計年鑑、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鑑、 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鑑、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報告、中國火炬統計年鑑以及 國家科技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局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遵循國際上大多數報告的年份數據選擇,報告年鑑數據要滯後2年 )

來源:第一財經

相關焦點

  • 2020年陝西省創新能力排名全國前十
    三秦都市報訊(記者 王嘉)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2020年陝西省創新能力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居第9位,較上年上升了3位。
  • 《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布
    11月14日,《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在北京發布。從區域創新綜合效用值來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進入前10位的地區還有山東、湖北、安徽、陝西、重慶。從基礎指標來看,北京、廣東、上海、江蘇的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超過50%。
  • 《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粵港澳地區的世界頂尖高校主要集中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廣東入選頂尖高校數量較少。截至2018年底,三大區域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量共有20所,佔全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量(42所)近一半。其中,北京8所、上海4所、廣東2所,「世界雙一流大學」佔地區高校數量的比例分別為8.7%、6.3%、1.3%。
  • 中國女富豪榜出爐,前十潮商佔2席,首富為39歲廣東美女楊惠妍
    楊惠妍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女首富,前十名中女潮商佔2席 11月27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0魔介 胡潤女企業家榜》。榜單顯示,碧桂園39歲的楊惠妍財富增長500億元,以2250億元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女首富。
  • 廣東本科畢業生流入率持續走高
    截至2018年底,三大區域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量共有20所,佔全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數量(42所)近一半。其中,北京8所、上海4所、廣東2所,「世界雙一流大學」佔地區高校數量的比例分別為8.7%、6.3%、1.3%。
  • 中國高收入城市排名:深圳近3萬美元居首,萬億GDP城市僅重慶落榜
    雖然成都、西安皆跨過高收入門檻,但在前兩個梯隊中,西部無一城市上榜。若以省為劃分標準,廣東、江蘇是大贏家,分別有4城上榜,二者激烈角逐,廣東的深圳高居榜首,江蘇的無錫、蘇州、南京包攬第二、三、四名。以行政類別劃分,直轄市中,北京和上海位列第一梯隊,天津在高收入城市中墊底,重慶仍未跨過高收入門檻。
  • 全球數字經濟城市競爭力排名公布,北京、上海排名均有上升
    國家層面,研究發現美國連續四年數字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首位,仍保持著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絕對優勢地位,新加坡和中國則位居二、三位,韓國、英國、日本、芬蘭、瑞典、澳大利亞、荷蘭分列四到十位。報告指出,中國與美國在數字經濟競爭力上的差距呈逐年縮小態勢。國家榜單前十名中,北歐國家(芬蘭、瑞典)佔據兩席,東亞中日韓三國全部入圍。
  • 2019年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 4所大學進入前十
    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在線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統計結果顯示,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2位,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闖入前10;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第2位,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30%。
  • 重繪中國經濟區域版圖:後疫情時代,長三角、粵港澳等南方城市群...
    2020年,以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為代表的南方城市在疫情後迅速恢復,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復甦注入了支撐力量。上半年,廣東GDP總量4.92萬億,雖有下降但仍領跑全國;江浙滬皖四省GDP總量分別為4.67萬億、2.90萬億、1.74萬億和1.76萬億,列全國第2、4、11、9位。
  • 2020全國百強新城區排名發布 長三角、珠三角佔據十強全部名額
    其中,具有相對發展獨立性、甚至包含相當數量農村區域的非主城區,更是具有典型縣域特徵的區域單元。這些城區普遍設區時間較晚,也是各大中城市重點發展的新城區。  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在北京舉行。會議正式對外發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
  • 2019GDP前30強城市公布:上北領先 深圳人均最高
    前十名中,除了武漢,均屬四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佔據3席,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均佔2席。隨著地方經濟數據陸續公布,中國城市競爭格局再次刷新。2019年全國GDP總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和天津。
  • 2020亞太最帥面孔敲定,前十名中國藝人佔4席
    從最終排名來看,與10月中旬放出的投票結果相比,排名位次也略有變化。 我們先來看前三甲,冠軍肖戰,第二名吳世勳,第三名蔡徐坤。 前三名的獲得明星,蔡徐坤成功逆襲,從此前的前十名開外成功逆襲進入前三甲。
  • 中國票房前十國產片佔9席 好萊塢大片今年在中國「涼涼」
    中國票房前十國產片佔9席,好萊塢大片今年在中國「涼涼」【環球時報記者 董銘】在2020年還剩10天之時,中國票房累計突破184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比2019年總票房641.5億元,大盤下跌七成之多。
  • 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京滬深三足鼎立 第二梯隊城市...
    從經濟和金融地位來看,內地金融競爭力50強城市GDP佔全國一半以上,市值佔全國上市公司總市值近九成,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規模佔全國六成以上,營業部交易額佔全國營業部交易額的75%。50強城市構成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依據榜單,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天津、重慶位列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競爭力前十名。
  • 這個能力越強,經濟水平越高!
    深圳排名第一據《科技日報》: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報告顯示,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部分城市創新動能強勁、高質量發展勢頭良好。」
  • 創新核心區正東移 中國創新能力排名保持第14位
    近日,《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官網上發布了全球131個經濟體的創新能力排名。  全球創新指數自2007年起每年發布,現已成為重要的基準工具。其中,中國排名近幾年迅速攀升,2019年上升至第14位。在今年報告中,中國與去年持平,保持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第14名。中國也是今年躋身GII綜合排名前30位經濟體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 中國票房前十國產片佔9席,好萊塢大片今年在中國「涼涼」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記者 董銘】在2020年還剩10天之時,中國票房累計突破184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比2019年總票房641.5億元,大盤下跌七成之多。雖然還有一個多星期才到年末,但今年中國票房前十排位基本已定,其中國產片佔9席,好萊塢影片只有《信條》以4.5億元的票房屈居第10。
  • 中國票房前十國產片佔9席,好萊塢大片今年在中國「涼涼」
    【環球時報記者 董銘】在2020年還剩10天之時,中國票房累計突破184億元(人民幣,下同)——對比2019年總票房641.5億元,大盤下跌七成之多。雖然還有一個多星期才到年末,但今年中國票房前十排位基本已定,其中國產片佔9席,好萊塢影片只有《信條》以4.5億元的票房屈居第10。
  • 2020年度廣東創新百強榜發布 珠三角地區創新集聚效應明顯
    榜單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廣東省內2015年—2019年發明總量不少於50件的企業,從發明總量、專利授權率、全球化、影響力和成長性五個維度進行評價,為企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揮區域優勢以及優化產業結構等提供科學、專業的評價參照。
  • 廣東數量居首位
    從省域來看,廣東、浙江分列破產房企數量前二位,江蘇、廣西並列前三位。四座城市破產房企分別佔2019年全國數量的18%、11%與7%。 相關機構分析認為,長三角、珠三角等熱點城市及城市群吸引了大量房地產開發企業進入,區域競爭激烈,地方小微房企生存更加艱難;加之長三角及珠三角區域投資及借貸熱度高,借貸糾紛以及公司註銷破產更加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