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詩萌
2020年8月初一個普通的夏夜,挨過了整日38度高溫和暴曬的杭州人,趁著習習晚風開始了一天的出行。西湖畔的武林夜市裡燈火通明,一個個擺滿了珠鏈首飾、軟陶糖人、非遺絲綢等文創小物的攤位鱗次櫛比,當地小吃蔥包燴、西安小吃肉夾饃、老北京梨湯、臺灣烤腸等夜市「必備」小吃也不會缺席,外圍的糖水鋪、奶茶店、火鍋店門口更是排起了或長或短的隊伍。
一場殘酷的疫情過後,紅塵世俗的人間煙火更能撫慰普通人的心靈。據杭州媒體報導,2020年武林夜市的攤位數增加了15%,是有統計以來最多的一年。熙熙攘攘的遊客穿梭在夜市裡,且行且住,仿佛大半年來疫情帶給人們的陰霾已經一掃而空。
城市的活力,往往就從面酒肉茶和燈火霓虹這些小處體現出來。2020年,以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為代表的南方城市在疫情後迅速恢復,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復甦注入了支撐力量。上半年,廣東GDP總量4.92萬億,雖有下降但仍領跑全國;江浙滬皖四省GDP總量分別為4.67萬億、2.90萬億、1.74萬億和1.76萬億,列全國第2、4、11、9位。
此外,注重消費的「後疫情時代」裡,一些從前並不被廣泛看好的南方城市成了新的網紅:中南大省湖南的省會城市長沙不再只有湖南衛視,茶顏悅色與超級文和友成為了它的新logo;獲得「中國最大自貿港」利好的海南,天南海北的遊客紛紛湧入,免稅店單日銷售額破億,到目前總額已突破300億。
也是因此,在2020年三季度GDP數據公布後,中國經濟十強城市的名單被認為出現了一次歷史性的「洗牌」:天津掉出了前十,南方城市獨霸9席。
默默進擊的南方城市
2020年1月中旬,在全國人民被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心弦的時刻,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的出爐並未在當時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實際上,這次調查的結果對各個城市2018年GDP數據的調整,已經為經濟總量尺度上南方經濟的崛起做了足夠多的鋪墊。
根據「四經普」的結果,全國31個省市中14個省市的GDP總量調減,17個調增。其中,GDP總量縮水最多的是山東省,減掉了9820.67億元,變動幅度為-12.84%。其次是天津,減掉了5446.72億元,變動幅度為-28.96%,是全國比例最大的。此外,吉林、河北、黑龍江等地也是「水分」被擠掉較多的省份。而GDP被調增的省份中,數值最大的是安徽省,增長4004.08億元,增幅為13.34%。其次是上海、雲南、福建、北京,分別被調增了3331.95億、2999.88億、2883.73億和2786.02億元。
簡單看這些排名也能很容易發現,被調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從『四經普』的結果來看,往往是重工業為主的地區被調低了,以高科技企業為主和發展酒類產業的地區被調高了。」一位區域發展方面的學者如是說。
當然,GDP僅僅是單一指標,也是一個正在逐漸淡出城市評價體系的指標口徑。更多「用腳投票」出的數據,同樣反映了正在擴大的南北差距:
從人口來看,廣東、浙江兩個傳統人口大省在2019年常住人口增長仍然最多,分別增長了175萬和113萬人,排在3-6名的安徽、新疆、河北、河南增量在43萬-35萬人之間。
從就業來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大學畢業生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佔比最高,本科畢業生為25.8%,高職畢業生為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區,本科畢業生為21.0%,高職畢業生為20.4%。恆大研究院的《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也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從房價來看,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截至2020年11月,北方地區除了北京、天津兩座城市以外,其餘城市房價普遍低於20000元/平米;南方地區中,深圳、上海、廈門、三亞、廣州、杭州、南京、蘇州等多個城市房價水平高於20000元/平米,其中深圳、上海和廈門超過了40000元/平米,住房價格「南高北低」差距顯著。
從土拍來看,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在50個熱點城市當中,土地出讓金突破2000億的有上海、杭州、廣州三地,其中上海以2700億名列全國第一。前11名城市土地出讓金均突破了1000億,而這當中北方城市僅有北京一個。此外,在50個城市裡,土地溢價率低於4%的是青島、烏魯木齊、濟南、威海、貴陽、天津、中山7座城市,大多位於北方。
是規律,還是人心?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信心——從2018年初亞布力事件後「投資不過山海關」到2019年青海省投出現債務危機、被標普一年兩次下調信用評級後引發的「投資不過胡煥庸線」,再到2020年華晨、永煤債券違約導致信用債市場「大地震」後的「投資不過南宋版圖」,過去三年間經濟地理的「繁榮市場」在民間口碑中不斷向東南收縮。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發言中將「南強北弱」視作一種客觀規律。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醫療技術飛速的發展,人類有了抗生素,有了各種各樣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醫療衛生技術,會轉向習慣於在熱帶生活,而非寒帶和溫帶。總體來講,是從天氣冷的地方往天氣暖和的地方走,經濟發展應該順應這一趨勢。
除了人類追逐陽光和溫暖的自然規律之外,是否也有更複雜的人為因素?這一點,從疫情後復工復產的過程似乎可見一斑。即使面對嚴酷的疫情,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也是整個中國最早開始顯示復甦活力的地區。在一些地區和城市還嚴格要求14天隔離的時候,這兩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已經打響了復工搶人的頭一槍。
2月中旬,杭州市政府自掏腰包包下了高鐵專列,給來自疫情相對平穩的貴州、四川等地區返崗員工免費乘坐;嘉善縣政府為了幫助企業復工,包下了從四川廣元機場往蕭山機場的一架專機,政府企業共同承擔費用,員工免費乘坐;寧波市鼓勵企業擴大招工,較上年同期每多招一人補助500元,每家企業補助總額最高30萬;南京對包車組織返崗的企業補貼50%包車費用,還給予返寧落戶積分加分獎勵;深圳允許企業「先復工,再審查」,部分工廠為了搶人連夜提高時薪,引薦新人入職一度可獲得7000多元獎勵。
「這些地區把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作為一個根本的引擎,同時了採取比較靈活的管理措施。」在倪鵬飛看來,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在疫情期間較快恢復的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基礎好,地方政府管理能力強,融資較為方便。此外,當前外貿增長強勁,醫療用品的出口量增長巨大,也是這些傳統的外貿大省恢復活力的「東風」。
分化或將繼續加劇
並且,僅從目前的條件看,未來這種「南強北弱」的趨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的可能。
從經濟指標上看,已經入圍「萬億俱樂部」的頭部城市中僅有北京、天津、青島、鄭州4座北方城市,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新會員的幾座城市有: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和西安,它們在2019年的GDP都超過了9300億元。其中,屬於北方的只有濟南和西安兩座省會城市,而泉州、東莞、南通等「後起之秀」都只是地級市。
從房價上看,2020年11月房價同比上漲最多的城市前十名為東莞、淮安、深圳、寧波、鹽城、宿遷、南通、銀川、唐山和馬鞍山,其中2個位於粵港澳,6個位於長三角。這意味著,2020年疫情以來,這些南方城市的房子,最受人們的追捧。
倪鵬飛更為擔心的是北方放緩的趨勢會向南推進。根據他的團隊對全國280多個城市的競爭力比較的研究,北緯31度以北地區的城市競爭力總體都在下降,並且在東北、華北地區下降的幅度還很大。北方城市的競爭力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城市的競爭力上升了6.6位,中部城市的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
就此他提出,要守住北緯31度這條長江「防線」,向南放緩不能跨過長江,否則就會很有壓力。然而,由於2020年疫情在武漢首先暴發,整個湖北省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湖北省的經濟規模仍然同比下降超過10%,出現了「中部塌陷」的現象。
但是北方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尤其是事實上的北方經濟中心北京,擁有驚人的高端生產要素。人口方面,儘管常住人口連續三年出現下降,但人才質量仍然是全國最高的——2019年,北京共有國家傑出青年102人,佔全國總數的34%;金融方面,西二環阜成門和復興門之間的一條金融街,幾乎整個中國金融領域所有的重大決策都是在這裡醞釀、討論和發布的;科技方面,2018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全國三分之一,吸納創業投資金額佔全國35.4%。而如果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當前北京仍然有巨大的潛在增長率可以釋放,更有機會帶動京津冀城市群,乃至北方經濟。
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熊柴等提出,南北差距拉大是市場經濟對計劃經濟的勝利,證明北方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北方要大力向南方學習,加快深化產權、要素等市場化改革,加快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以優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區比較優勢順勢而為,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在集聚中促進平衡。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