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繪中國經濟區域版圖:後疫情時代,長三角、粵港澳等南方城市群...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文/ 劉詩萌

2020年8月初一個普通的夏夜,挨過了整日38度高溫和暴曬的杭州人,趁著習習晚風開始了一天的出行。西湖畔的武林夜市裡燈火通明,一個個擺滿了珠鏈首飾、軟陶糖人、非遺絲綢等文創小物的攤位鱗次櫛比,當地小吃蔥包燴、西安小吃肉夾饃、老北京梨湯、臺灣烤腸等夜市「必備」小吃也不會缺席,外圍的糖水鋪、奶茶店、火鍋店門口更是排起了或長或短的隊伍。

一場殘酷的疫情過後,紅塵世俗的人間煙火更能撫慰普通人的心靈。據杭州媒體報導,2020年武林夜市的攤位數增加了15%,是有統計以來最多的一年。熙熙攘攘的遊客穿梭在夜市裡,且行且住,仿佛大半年來疫情帶給人們的陰霾已經一掃而空。

城市的活力,往往就從面酒肉茶和燈火霓虹這些小處體現出來。2020年,以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為代表的南方城市在疫情後迅速恢復,為中國經濟的整體復甦注入了支撐力量。上半年,廣東GDP總量4.92萬億,雖有下降但仍領跑全國;江浙滬皖四省GDP總量分別為4.67萬億、2.90萬億、1.74萬億和1.76萬億,列全國第2、4、11、9位。

此外,注重消費的「後疫情時代」裡,一些從前並不被廣泛看好的南方城市成了新的網紅:中南大省湖南的省會城市長沙不再只有湖南衛視,茶顏悅色與超級文和友成為了它的新logo;獲得「中國最大自貿港」利好的海南,天南海北的遊客紛紛湧入,免稅店單日銷售額破億,到目前總額已突破300億。

也是因此,在2020年三季度GDP數據公布後,中國經濟十強城市的名單被認為出現了一次歷史性的「洗牌」:天津掉出了前十,南方城市獨霸9席。

默默進擊的南方城市

2020年1月中旬,在全國人民被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心弦的時刻,第四次經濟普查數據的出爐並未在當時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實際上,這次調查的結果對各個城市2018年GDP數據的調整,已經為經濟總量尺度上南方經濟的崛起做了足夠多的鋪墊。

根據「四經普」的結果,全國31個省市中14個省市的GDP總量調減,17個調增。其中,GDP總量縮水最多的是山東省,減掉了9820.67億元,變動幅度為-12.84%。其次是天津,減掉了5446.72億元,變動幅度為-28.96%,是全國比例最大的。此外,吉林、河北、黑龍江等地也是「水分」被擠掉較多的省份。而GDP被調增的省份中,數值最大的是安徽省,增長4004.08億元,增幅為13.34%。其次是上海、雲南、福建、北京,分別被調增了3331.95億、2999.88億、2883.73億和2786.02億元。

簡單看這些排名也能很容易發現,被調低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北方。「從『四經普』的結果來看,往往是重工業為主的地區被調低了,以高科技企業為主和發展酒類產業的地區被調高了。」一位區域發展方面的學者如是說。

當然,GDP僅僅是單一指標,也是一個正在逐漸淡出城市評價體系的指標口徑。更多「用腳投票」出的數據,同樣反映了正在擴大的南北差距:

從人口來看,廣東、浙江兩個傳統人口大省在2019年常住人口增長仍然最多,分別增長了175萬和113萬人,排在3-6名的安徽、新疆、河北、河南增量在43萬-35萬人之間。

從就業來看,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大學畢業生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佔比最高,本科畢業生為25.8%,高職畢業生為22.9%;其次是珠三角地區,本科畢業生為21.0%,高職畢業生為20.4%。恆大研究院的《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也顯示,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從房價來看,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20》,截至2020年11月,北方地區除了北京、天津兩座城市以外,其餘城市房價普遍低於20000元/平米;南方地區中,深圳、上海、廈門、三亞、廣州、杭州、南京、蘇州等多個城市房價水平高於20000元/平米,其中深圳、上海和廈門超過了40000元/平米,住房價格「南高北低」差距顯著。

從土拍來看,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前11個月在50個熱點城市當中,土地出讓金突破2000億的有上海、杭州、廣州三地,其中上海以2700億名列全國第一。前11名城市土地出讓金均突破了1000億,而這當中北方城市僅有北京一個。此外,在50個城市裡,土地溢價率低於4%的是青島、烏魯木齊、濟南、威海、貴陽、天津、中山7座城市,大多位於北方。

是規律,還是人心?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信心——從2018年初亞布力事件後「投資不過山海關」到2019年青海省投出現債務危機、被標普一年兩次下調信用評級後引發的「投資不過胡煥庸線」,再到2020年華晨、永煤債券違約導致信用債市場「大地震」後的「投資不過南宋版圖」,過去三年間經濟地理的「繁榮市場」在民間口碑中不斷向東南收縮。

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在發言中將「南強北弱」視作一種客觀規律。他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醫療技術飛速的發展,人類有了抗生素,有了各種各樣應對大規模傳染病的醫療衛生技術,會轉向習慣於在熱帶生活,而非寒帶和溫帶。總體來講,是從天氣冷的地方往天氣暖和的地方走,經濟發展應該順應這一趨勢。

除了人類追逐陽光和溫暖的自然規律之外,是否也有更複雜的人為因素?這一點,從疫情後復工復產的過程似乎可見一斑。即使面對嚴酷的疫情,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也是整個中國最早開始顯示復甦活力的地區。在一些地區和城市還嚴格要求14天隔離的時候,這兩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已經打響了復工搶人的頭一槍。

2月中旬,杭州市政府自掏腰包包下了高鐵專列,給來自疫情相對平穩的貴州、四川等地區返崗員工免費乘坐;嘉善縣政府為了幫助企業復工,包下了從四川廣元機場往蕭山機場的一架專機,政府企業共同承擔費用,員工免費乘坐;寧波市鼓勵企業擴大招工,較上年同期每多招一人補助500元,每家企業補助總額最高30萬;南京對包車組織返崗的企業補貼50%包車費用,還給予返寧落戶積分加分獎勵;深圳允許企業「先復工,再審查」,部分工廠為了搶人連夜提高時薪,引薦新人入職一度可獲得7000多元獎勵。

「這些地區把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作為一個根本的引擎,同時了採取比較靈活的管理措施。」在倪鵬飛看來,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在疫情期間較快恢復的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基礎好,地方政府管理能力強,融資較為方便。此外,當前外貿增長強勁,醫療用品的出口量增長巨大,也是這些傳統的外貿大省恢復活力的「東風」。

分化或將繼續加劇

並且,僅從目前的條件看,未來這種「南強北弱」的趨勢並沒有明顯緩解的可能。

從經濟指標上看,已經入圍「萬億俱樂部」的頭部城市中僅有北京、天津、青島、鄭州4座北方城市,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新會員的幾座城市有:泉州、東莞、濟南、合肥、福州、南通和西安,它們在2019年的GDP都超過了9300億元。其中,屬於北方的只有濟南和西安兩座省會城市,而泉州、東莞、南通等「後起之秀」都只是地級市。

從房價上看,2020年11月房價同比上漲最多的城市前十名為東莞、淮安、深圳、寧波、鹽城、宿遷、南通、銀川、唐山和馬鞍山,其中2個位於粵港澳,6個位於長三角。這意味著,2020年疫情以來,這些南方城市的房子,最受人們的追捧。

倪鵬飛更為擔心的是北方放緩的趨勢會向南推進。根據他的團隊對全國280多個城市的競爭力比較的研究,北緯31度以北地區的城市競爭力總體都在下降,並且在東北、華北地區下降的幅度還很大。北方城市的競爭力平均下降了6.2位,南方城市的競爭力上升了6.6位,中部城市的競爭力平均上升2.5名。

就此他提出,要守住北緯31度這條長江「防線」,向南放緩不能跨過長江,否則就會很有壓力。然而,由於2020年疫情在武漢首先暴發,整個湖北省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湖北省的經濟規模仍然同比下降超過10%,出現了「中部塌陷」的現象。

但是北方仍然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尤其是事實上的北方經濟中心北京,擁有驚人的高端生產要素。人口方面,儘管常住人口連續三年出現下降,但人才質量仍然是全國最高的——2019年,北京共有國家傑出青年102人,佔全國總數的34%;金融方面,西二環阜成門和復興門之間的一條金融街,幾乎整個中國金融領域所有的重大決策都是在這裡醞釀、討論和發布的;科技方面,2018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佔全國三分之一,吸納創業投資金額佔全國35.4%。而如果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當前北京仍然有巨大的潛在增長率可以釋放,更有機會帶動京津冀城市群,乃至北方經濟。

恆大研究院任澤平、熊柴等提出,南北差距拉大是市場經濟對計劃經濟的勝利,證明北方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一方面,北方要大力向南方學習,加快深化產權、要素等市場化改革,加快打造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以優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區比較優勢順勢而為,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在集聚中促進平衡。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

相關焦點

  • 長三角議事廳︱城市群空間視域下的新冠肺炎疫情啟示
    從空間分布上看,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等6大城市群的疫情確診病例佔全國比重90%。以2月22日當日為例,全國熱門遷入地(目的地)是深圳市、東莞市和廣州市,遷入人口數量分別佔全國遷入人口總量的3.53%、3.21%和3.16,排在前10還有佛山市、蘇州市、杭州市、成都市、中山市、上海市和寧波市 ,可以看出,復工潮集中在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 答卷2020|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GDP佔比全國近...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紅茹在「十三五」規劃中,城市群是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2020年,中國城市群的發展不同尋常。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從粵港澳大灣區到成渝城市群,從長江中遊城市群到中原城市群,再到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國各大城市群經濟快速復甦,持續向好。
  • 《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6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大數據研究中心、廣州日報數據和數位化研究院(GDI智庫)研製發布《粵港澳、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著重從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兩個方面,系統全面地分析三大區域高等教育狀況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 中國四大城市群,像一把弓箭,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這四個城市群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從區域分布看,四大城市群剛好立足於我國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關鍵性不言而喻。四大城市群目前發展情況並不平衡,相對而言,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具有較大優勢,區域一體化發展明顯,各大城市基本已連成一體。而成渝城市群發展集中於成都、重慶,其他城市散點式分布周邊,城市發展明顯失衡。
  • 中國「冉冉升起」的城市群,經濟第四,但為什麼一直被忽視?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旅行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在旅行中感受祖國的自然風景,風土人情。而「中國速度」直接推動了人們去旅行的欲望,人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 五大中國主流媒體集中點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奮發向上經濟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簡稱:長三角城市群)以上海為中心,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衝積平原,根據2019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範圍正式定為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全部區域。包括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寧波等東部發達城市。
  • 中國七大國家級城市群,北方佔有三個,這二個城市成為最大受益者
    城市群的發展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概念,據此,城市群是指一個地區內多個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組織形態,城市群各有規模,也有核心城市,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城市群是以一個或多個城市為核心,以三個以上城市為構成單位,依託基礎設施網絡,實現高度城市化的發展,去年年末,國家發布的《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
  • 中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潛力
    從國際經驗看,發達國家人口遷移一般經歷兩階段:從城鎮化到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中國的都市圈城市群時代已經到來!城市群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平臺。
  • 中國三大灣區:酒店、文旅新版圖城市群「角鬥場」
    1.中國灣區旅遊史在當下的國際經濟版圖中,灣區經濟的力量不容小覷,成為創新與聚集輻射的引領者,而作為灣區經濟的一部分,灣區旅遊顯然承載了灣區的優勢,又是反哺城市群的重要力量。國內的「灣區經濟」,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深圳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而到了2015年,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提出要「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 有個數 | 2019年中國七大城市群,人口吸引力誰最強?
    記者 樊旭以城市群為單元的區域經濟正日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這其中,人口增長又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過去的2019年,哪個城市群收穫了更多的人口紅利?根據2018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國七大城市群分別為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界面新聞統計了各大城市群涉及的省份人口數據後發現,過去一年裡,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增量最多,其次是長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 中國五大城市群,聚集了國內最強的10座城市!
    城市群的協同規劃,是未來地區發展的主要方向。城市群的發展,也將中國地區的空間開發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單一的城市發展已經是窮途末路,城市群的時代已經來臨。根據規劃和經濟數據,目前中國有五大城市群,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
  • 長三角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要為全球貢獻新的文化與文明
    長江三角洲地區正在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空間演化邏輯。但他也提醒,雖然目前長三角區域的經濟總量能排到全球第五,但我們在質上依然與全球頂尖城市群存在較大差距。一個城市群要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光有經濟的增長還不夠,還要考慮文化和文明的因素。
  • 經濟地理丨區域發展戰略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夯實基礎
    展望「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將繼續向縱深推進,釋放出持續強勁的發展動能,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發展機遇和成果的共享。一幅波瀾壯闊的區域協調發展畫卷正在徐徐鋪展。■段樹軍2020年,註定成為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裡程碑年份,於我國也是如此。
  • 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論壇·南京峰會6月2日在南京板橋新城舉行
    6月2日,南京市雨花臺區板橋新城召開「遠見世界的南京——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論壇南京峰會」。此次論壇特邀經濟學家樊綱解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南京在新時代的發展機遇,為南京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信心和活力。峰會現場,樊綱就當前國際城市化與城市群發展,解讀中國「城鎮化」戰略的轉型,如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話題。樊綱對中國未來大型城市的發展及城市群的形成做出展望,認為人口遷移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未來人口會進一步向東南沿海城市聚集;同時在2050年,長三角與珠三角都將發展為1.5億級的大型城市群。
  • 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在上音成立
    、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以及音樂家協會、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藝術節等在內的16家單位,在上海發起成立「長三角區域音樂教育與藝術產業發展聯盟」,共同籤署《上海宣言》,助力世界級城市群文化建設,促進長三角區域美育協作。
  • 任澤平:後疫情下中國經濟和政策展望
    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形勢,任澤平預計,四季度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化,財政政策將發力新基建領銜的「兩新一重」。下沉到具體行業,後疫情時代,他看好「宅經濟」,對在線娛樂、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電子商務及智能服務等新經濟發展機遇抱有期待。但是談及到對整體經濟形勢的看法,則表現得並不樂觀,他說到,市場不好的時候,所有的負面因素會疊加。
  • 安徽高鐵版圖形成閉合環,長三角「西大門」有望重振雄風
    一個亮眼的環形從此出現在安徽的高鐵版圖上。好消息隨之而來,長三角地區也將首度開行環線列車。來自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消息顯示,在2021年1月20日實行的中國鐵路運行新圖中,京港高鐵合安段計劃開行共7列環線列車。
  • 2019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方向定了!發展規劃明年初正式出臺
    目前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特點,規模經濟效應開始顯現,基礎設施密度和網絡化程度全面提升,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1、要推動這些地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2、要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3、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廣東居首位,長三角前十佔4席
    報告課題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上看,我國區域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基本形成,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存在。
  • 長三角區域迎來風暴口,前灣劍指杭州灣新區!未來將更具想像!
    大灣區的崛起是中國城市化進程具有標誌性的成果之一。 因為大灣區可以直接代表國家、城市參與國際競爭,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創造了世界約60%的經濟總量(數據來源:騰訊網《從世界三大經濟灣區發展,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前世今生》),站在都市圈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