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的劇情簡介······
A musical chronicle on the unhappy life of Empress Elisabeth of Austria and her bizarre love affair with Death
下面是收集網友觀看《伊莉莎白》電影的精彩評論
電影觀看地址:關注本公眾號後留言「電影資源」,可自動獲得該電影觀看資源
影評一:
說這個時代浮躁不是沒有道理的,看部電影看部音樂劇都嫌兩個小時太長,但是花在刷微博B站上的時間往往卻要更久。連娛樂自己的時間都不願意花,更何況靜下心看書學習呢。這是我要反思的。這幾日看了音樂劇《伊莉莎白》(諧音一粒沙)以下是一些沒營養的文字:既然是音樂劇的話從音樂和劇情兩方面來寫吧:我的入坑曲是《Wenn Ich Tanzen Will(若我想跳舞)》,但更早聽到的應該是《Ich Gehöre Nur Mir(我屬於我自己)》(這裡夾帶一下私貨,《聲入人心》裡阿雲嘎和鄭雲龍翻唱了這首,填詞非常精妙,女聲獨唱改編成男聲二重也很成功),這兩首其實都很鮮明地體現了sisi的自我意識,皇室的生活於她而言像是桎梏,但是真要說她追求絕對的自由好像又算不上,她理想的生活需要財力做支撐,她想要皇帝的愛情與忠貞,想要物質上的富足與享受,但卻不想承擔身為一個皇后的責任,不能接受複雜又苛刻的規矩。所以第二幕開場魯契尼在《kitsch(刻奇、俗)》中嘲諷說:「你們的茜茜,其實是個自私的利己主義者。」Sisi的一生其實有些偏執,這種自我意識是她性格中最大的閃光點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她悲劇的源頭。這部劇裡很多處都是同曲異詞,相同的旋律加以不同的歌詞把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覺表現的淋漓盡致。sisi和皇帝的定情曲&決裂曲《夜船》、剛嫁入皇室&和魯道夫對話&去世時的三個《我屬於我自己》,大女兒夭折&兒子魯道夫自殺時的《當陰霾漸襲》……真的好讓人唏噓。另外我也很喜歡劇裡的吵架歌,這種歌曲可能比較有張力,像法扎裡的姐妹撕逼曲《九泉之下》,本劇裡的sisi和死神鬥爭的好幾首,sisi剛結婚時父親和婆婆的親家吵架都很有感覺。劇情方面一粒沙應該可以說是三男主:皇帝弗蘭茲·約瑟夫,死神,刺客魯契尼(旁白 上帝視角)死神和sisi的糾葛是貫穿始終的,死神「深愛」著sisi,想要用盡一切辦法帶走她,在sisi人生中重要的節點都有死神的出現。但與其說是與死神的鬥爭不如說是sisi內心生死的念頭的掙扎,有的人把死神的形象直接解讀為患有抑鬱症的sisi的另一個自我,也不無道理。皇帝和sisi的愛情總結起來不過一個詞「蘭因絮果」。皇帝對sisi的愛一直都是真摯的,但苦於皇太后的專橫,沒辦法堅定地支持自己的妻子,但又不是完全的媽寶男,以至於兩邊都得罪裡外不是人。惡婆婆為了破壞帝後感情甚至給自己兒子找妓女這個操作真的讓人迷惑,然後sisi染上花柳病才得知丈夫的不忠。這個時候在常人眼裡應該是最萬念俱灰的時候(如果我能被稱作是常人的話),死神也趁虛而入誘導著sisi隨他而去,但是sisi高聲唱出「他的忠誠在哪裡落幕,我的自由就在哪裡開始。我不要這樣結束,而要變得堅不可摧。我要向世人證明,他的罪孽給了我權力,擺脫這桎梏。」毅然決然地把死神趕走,震撼到我失去語言,sisi是最酷的!!!而真正讓sisi有尋死之心的是兒子魯道夫的自殺,但是這個時候死神卻拒絕了sisi不願把她帶走(這裡我有一絲絲沒看懂,但這時候要死成功了劇就沒辦法演下去了)。兒子死了以後sisi開始瘋狂懺悔,說自己有多麼愛他,直到她自己死去才脫下為魯道夫之死穿上的喪服。(但是有個屁用啊啊啊我心疼死魯道夫了)(再但是,可能我們從小接受的價值觀好像就是合格的父母就應該無條件為子女付出,所以這樣來看待一個身為母親的sisi會覺得她不稱職,可sisi自始至終都是「我屬於我自己」呀。)PS:滷豆腐真的爹不疼娘不愛,好慘一個小孩,小時候被奶奶虐待(嚴苛的軍事訓練),小豆腐唱的《媽媽你在哪兒》我真的心都碎了,和《末代皇帝》裡面小溥儀《Where is Amo》那段有點異曲同工,都是幾乎站在權力頂端的人但是母愛和親情對他們而言卻遙不可及,簡直在我淚點上蹦迪。媽媽把撫養權搶回來又不管不顧,和他爹政見不合被猜忌,去求媽媽讓她到皇帝那裡闢謠,媽媽「我從不向任何人低頭——你也不例外」,最後和情人一起自殺身亡。此後sisi一直出遊,弗蘭茲有時也會追隨她的腳步,在某次途中sisi不再躲避弗蘭茲,「你我如同茫茫夜海中的兩隻船,各有各的目的地,背負的並不相干,我們相遇在茫茫海上,然而卻各自遠航,造化弄人不過是夢一場,為何幸福到頭終成空?」我看的是05年maya的那版,這首歌的感染力真的很強,我哭崩在電腦跟前。他倆從一開始追尋的方向就不一樣,這對的感情和《如懿傳》有點像,年輕的時候「妾弄青梅憑短牆,君騎白馬傍垂楊。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如果到這裡故事就結束那是童話,從這裡故事拉開序幕才是現實。(怎麼寫的我自己都快不相信愛情了hhhhh)。現世的自由必定伴隨責任,虛無的自由只與死亡相伴。直到被魯契尼刺殺,她死的那刻和死神相擁,這裡死神的造型是初見時候的白衣少年,麻袋那種受寵若驚的表情像是小孩子終於擁有了渴望很久的糖果,演技炸裂。我不傾向於把這部劇的主題理解為sisi一生對自由的執著追求,若是那樣就有些過於理想化,或者說「出世」,但是sisi是很鮮活的,是「入世」的,她的所作所為都是基於現實的目的。她這一生哭過笑過,與死神共舞,從牢籠中掙脫,身為妻子、母親、皇后,她做的不夠好,但做她自己,她做到了極致。但現實生活中誰也不可能只是自己,我們這種普普通通的人做事之前尚且有一堆顧慮,我們可失去的其實比sisi少得多,但是大部分人會向現實低頭而不是奮力一搏。且不論sisi這種行為是不是對責任的逃避,對錯與否(文藝作品裡的主角本來就不一定非得是一個完全的正面人物or學習的標杆,現在的正能量作品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的善良正直卻不夠立體豐滿,看多了則乏味),她的勇氣可能是我一輩子都沒有的。一些雜七雜八:1.麻袋的死神太帥了!!!2.舞臺真的很用心了,太后和大臣那段棋盤舞、咖啡廳碰碰車、皇冠形的牢籠、大鏡子等等等等都有其象徵意義,每一個都很恰到好處。(原諒我這奇怪的描述我懶得回去截圖了但是真的很妙)3.殭屍舞雖然飽受吐槽但是音樂劇又不是舞劇是吧4.德語好有氣勢哦,看了英語版的《若我想跳舞》 「怎麼這麼軟的???」5.一粒沙算是我正兒八經看的第一部音樂劇,b站可以看,強推!!!真的好好看!!!歌首首好聽!!!不好看我把頭擰下來!!!
影評二:
本片在奧斯卡不受待見,7項提名僅中一項(最佳化妝);但回到英國國內大放異彩,12項BAFTA提名命中一半。本片是澳大利亞女演員Cate Blanchett的成名作,她對「從女生到女王」的心路歷程拿捏的恰到好處,令人刮目相看。她最終與另一位古典美女Gwyneth Paltrow(《Shakespeare in Love》)在三大獎項上平分秋色:Paltrow拿下奧斯卡,Blanchett拿下BAFTA,兩人則分獲金球獎。此外,在當年的奧斯卡上,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Shakespeare in Love》)因扮演同一人物(伊莉莎白一世)而獲演員獎提名,這是史上唯一一次。現在看來,本片稱得上大牌雲集。且不說Geoffrey Rush這樣的奧斯卡影帝、Richard Attenborough這樣的皇家戲劇藝術學院主席、Joseph Fiennes這樣的當紅小生(同時還出演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Shakespeare in Love》)、Daniel Craig這樣的未來巨星,其它上至教皇(John Gielgud,奧斯卡艾美格萊美託尼「四大滿貫」得主,本片是他的遺作)下至侍女(Emily Mortimer和Kelly Macdonald)都非等閒之輩。別忘了還有大名鼎鼎的坎通納(曼聯國王戲份不多,但演得真心不錯麼;這九個月的禁賽期不虧)。只是到最後大多數人都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只剩下Blanchett和Rush,於是這兩個澳大利亞人就在2007年拍了續集,接著講伊莉莎白後面的黃金時代。.
影評三:
沒有五星的原因呢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其中一些唱段不太喜歡,另外一個是這個故事我不太了解,所有有一些簡化了的情節就有點雲裡霧裡。當然這是我的問題,關於這段歷史我還是挺感興趣的,有時間了解一下。
喜歡刺客的聲音,全劇最佳,喜歡死神這個設定,腦補十萬字悲情小文,以後我要是寫小說了就寫個男主是死神呢,女主在生死邊緣徘徊。哎呀哎呀演員好帥好帥,要是死神真的這麼帥會不會大大增加自殺率?hhhh,還有就是可惜可惜伊莉莎白演員有點老了,讓我有點帶入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