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我們到底該怎樣讀《紅樓夢》——從羅書華《紅樓細細讀》一書說起

2021-03-03 古代小說網

由我來為羅書華兄的大作《紅樓細細讀》寫篇讀後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之所以說有趣,是因為在此書出版之前與之後,我與羅兄圍繞這本書進行過至少兩次爭論。

我對該書的評價是:前有脂硯齋,後有默默齋。默默齋者,羅書華兄之書齋名也。

爭論的話題很集中,那就是書名問題。

我總覺得《紅樓細細讀》這個書名過於直白,缺少學術性,讓人感覺像是一部通俗讀物,而當下市面上《紅樓夢》的所謂通俗讀物滿世界都是,幾乎和垃圾成為同義詞,因此建議他使用「研究」、「探究」之類的名字。

但羅兄堅持認為這個書名挺好,因為它能概括全書,體現自己的寫作意圖,不肯妥協。

我們爭論到最激烈的時候,還曾找過兩位好友評判,結果每人得到一票,打個平手(畫外音:據後來不靠譜的回憶,當時我和羅書華兄交鋒激烈,幾動老拳,後來毫秒之間握手言和,一起抄起桌椅板凳,把兩位和稀泥的傢伙打個半死)。

自然,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羅兄,因為書是他寫的,如何命名,他有決定權,我再怎麼反對也沒有用。

如今要落筆來寫讀後感,細細思考我與羅兄之間的爭論,覺得還是頗有一些說頭的。

我覺得我們兩人似乎代表了兩種閱讀《紅樓夢》的思路(畫外音:為了吹捧羅兄而特意貶低自己,今天是得豁出去了)。

若論高頭講章,羅書華兄也寫了不少,這是他混上教授的敲門磚,也是他登臺大講特講《紅樓夢》的本錢。

我的思路相信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就是將《紅樓夢》作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並使用「研究」、「探究」之類的書名。這樣的著作用來評職稱、評獎之類,自然比「細細讀」這樣通俗淺白的書名佔便宜。至於有沒有人來讀,那是另外一回事。

羅兄則代表著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紅樓夢》是一部鮮活、有生命的文學著作,需要用心、投入感情進行欣賞品鑑,從中得到審美愉悅和人生啟迪,而不是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術刀解剖式的冷靜分析。因為羅兄是真心喜歡《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對其很有感情。

有趣的是,我和羅兄都在各自的單位為中文系學生開設《紅樓夢》研究課程,我們分別按照自己的思路為學生開課,而且都已經上過很多次。

《紅樓細細讀》是羅兄上課時使用的講稿,他帶領同學們一回一回地進行細讀,據說同學們反映很好(畫外音:據僅聽過一次但很可靠的記憶,羅兄的紅樓夢課給我留下的除了痛苦,還是痛苦。那是二十年前讀博期間,羅兄為北師大學生講紅樓夢課,拉我過去做嘉賓,參與討論。剛進教室就問我,賈寶玉該不該打,我說該打,打死才好呢。結果呢,結果,他竟然把我在講臺上晾了整整一節課啊,還不讓我說一句話,說起來滿滿一把辛酸淚)。

要講好紅樓夢,首先要沉醉其中,羅書華兄已經做到了,講著講著,竟然都能把自己給講醉了,真是服啦。

我的講法起初是講紅學史,想通過介紹著名學者、經典論著及相關研究情況來帶領學生進入紅學。但發現同學們此前學術積累較少,接受效果不好,這樣的課講給研究生更合適。後來就改成專題式講授,即按照作者家世、生平、成書、版本、思想、藝術等專題進行介紹。幾輪下來,感覺同學們接受情況雖好一些,但還是不太理想。曾經也想像羅兄這樣講授,但一直沒有下決心。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對羅兄的講法有了更多的認同。

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的品評欣賞《紅樓夢》,而不是研究《紅樓夢》,他們更需要比較感性的講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高頭講章。

應該說羅兄的講法更契合大學生的實際,因而也更能為他們接受。我的講法過於強調學術性,和作品結合不夠,注意到面,而忽視了點。看來今後還是應該作些改進才是。當然這種改進並不是完全放棄自己的講法,而是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畫外音:其實我的講法早改了,效果那是相當好。為了襯託羅兄,只好說自己沒改,講的也不好,將綠葉進行到底)。

一個不能張牙舞爪、滔滔不絕、一口氣囉嗦上八個小時的老師是講不好紅樓夢的,羅書華兄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此,注意保密,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從圍繞《紅樓夢細細讀》書名發生的爭論也可以看出我們兩人對待普及讀物態度的差異。

先前我對普及紅學還有些興趣,自從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大紫大紅以來,看法有了很大改變,感覺到大眾喜歡熱鬧,哪怕是胡說八道,只要說得熱鬧,他們照樣歡迎。相反,對嚴肅的學術研究,他們是沒有興趣的。所以與其花費時間進行學術普及,還不如認真做些學術研究。

羅兄對此則並不認同,他也不喜歡百家講壇上的胡說八道,但並不因此喪失對學術普及的信心,《紅樓細細讀》的書名大體上也反映了他的這一用心(畫外音:羅兄日後創辦「復旦|新學界」,想悶聲發大財,做億萬富翁,估計也和這個有關,這就叫文化自信?)。

在當下浮躁、喧鬧的社會文化氛圍中進行學術普及,往往吃力不討好,也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至少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希望羅兄能堅持下去。

說完書名,再來談談該書的內容。

該書在正式出版之前,我已有幸拜讀過其中的幾回,對其內容、特點已有所了解。得到贈書之後,又拜讀了全書。

要活躍班級討論《紅樓夢》的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得讓自己嗨起來,就像羅書華兄這樣,嗨,嗨嗨,嗨嗨嗨,厲害了,我的紅樓夢。

當然,全書不全,該書只是羅兄《紅樓夢》評點的部分內容,日後其全本批點還將面世(畫外音:據有點影子的不可靠消息,羅兄批點字數多達上百萬字,已超過了原著。曹雪芹上天有靈,不知道會怎麼想,乾脆一腳踹走脂硯齋,和羅兄合夥寫算了)。

拋開書名不說,該書的特點還是十分鮮明的。大體說來,有如下兩點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

一是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羅兄放棄高頭講章式的寫法,出之以傳統評點的形式,把個人對作品人物、故事的感受用最為直接、靈活的方式表達出來。

正是因為表達的是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個性色彩鮮明,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奇思妙語,即使是其中一些帶有偏頗的地方,也給人印象深刻,讓人覺得有趣。

羅兄的語言也很有意思,很少學術論文中常見的那種陳詞濫調,完全放棄學術套路,用的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十分鮮活,富有感染力,甚至有時候不加節制,脫口而出(畫外音:說白了就是間歇性胡說八道)。

口若懸河、吐沫亂飛,再配上非常五加五這種造型別致的手勢,要的就是這個範兒,復旦大學的《紅樓夢》課想不紅都難。

一般人寫文章是不敢如此隨意大膽的,唯其隨意,才能將個人的見解及風格較為充分、真實地表達出來。和其他同類書籍放在一起,只要翻開看上兩眼,馬上就能將其區別開。這種風格獨特别致的羅氏風格,別人是學不來的(畫外音:關鍵是膽子大、臉皮厚,沒法學)。

二是十分别致的結構安排。全書將前八十回分成七個大的情節單元。至於為何這樣劃分,羅兄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每個單元前半部分先就其中的核心話題進行介紹分析,然後再選其中的幾回進行點評。

正說紅樓夢,要的就是這份自信。紅樓夢是要讀反面的,羅兄的正說也得反著看。

這樣既有對作品的精細解讀,又有整體上的把握,可以使讀者對作品有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這樣處理還是比較合適的,對讀者的幫助也更大(畫外音:真有這麼好嗎?實在編不下去了,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找書看去吧)。

眼下《紅樓夢》研究一天熱似一天,但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成果除了能評職稱、得獎金、獲名譽外,對學術研究真正有多少推動,對讀者閱讀理解作品到底有多大幫助,相信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

在此情況下,我們該怎樣來讀《紅樓夢》,應該以怎麼的態度來對待《紅樓夢》,確實需要認真思考了。

面對羅書華兄火爆網絡、走紅祖國河山的紅樓神課,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狂笑不止,當然也可以也理解為嘲笑、奸笑、壞笑。

羅書華兄的《紅樓細細讀》一書也許不夠學術化,對其中的一些觀點我們也許還不能認同,甚至難以接受其隨意、犀利、放肆的語言風格,但它十分鮮活、極富個性的觀點及表達方式則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話題,而這應該正是羅兄最希望讀者看到的(畫外音:估計此時此刻羅兄最想說的是:各位老少爺們啊,公司馬上要開張了,咱們一起發大財,支持支持「新學界」學術教育平臺吧;兄弟姐妹啊,有錢一塊花,眼球經濟時代啦,關注一下「復旦|新學界」微博還有公眾號」吧)。

相關焦點

  • 含英咀華 |「不好讀」的《紅樓夢》與好讀的《紅樓小講》
    這成為了《紅樓小講》這部書貫穿始終的一個命題。在我看來,《紅樓夢》也許「不好讀」,但《紅樓小講》卻很好讀:設想晨起翻開這部小書,四十講一氣呵成,毫無滯澀,掩卷之時,不覺夏日夕陽已沉入西山去也。與時下盛行的學術八股、高頭講章相比,《小講》的文字細膩通透,元氣淋漓。時常令人覺得周老先生如在目前,精神矍鑠地娓娓道來,不由你不信服。
  • 《紅樓夢》教研預告|紅學家羅書華將做客杭師大附中
    羅教授熱愛《紅樓夢》,潛心研究紅學多年,撰寫多篇學術論文與專著,其中以《雙鳳護珠:紅樓夢的結構與敘述》、《紅樓細細讀》等最為突出。【羅書華自撰小傳】    羅書華,江西泰和人,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住無爭樓,居默墨齋,自號四一居民。
  • 「少不讀紅樓」,可究竟為什麼,年輕人就要少讀《紅樓夢》呢?
    很多年輕人在剛開始去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有著讀不下去的感覺,《紅樓夢》也和《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等世界名著一起排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單前列,自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原因歸結到「少不讀紅樓」這句話上來。其實這也不過是這麼多年以來人人口中流傳下來話,至於真實性和科學性,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
  • 回歸文本讀《紅樓夢》:從蔣勳的《細說紅樓夢》說起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紅學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適以來的考證派,以紅學大師周汝昌、馮其庸為代表,以專家、教授、學者為骨幹,幾乎囊裹了紅學研究的全部精英,翻開這一時期的《紅樓夢學刊》,基本是他們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對意見的如戴不凡、歐陽建先生,雖然在觀點上不一樣,其論證方式也是考證派一路,考證派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曹雪芹的家事,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紅樓夢版本、作者,脂硯齋批語以及紅樓夢詩詞
  • 我讀《紅樓十二層》
    書的扉頁便是老先生的照片,和藹可親。本書從12個層面講述了老先生對紅樓的見解。但他同時明言只是擇其大者,並非只限於此,十三、十四恐怕還多。先生的研究還有一目的:給沉冤文海二百數十年的曹雪芹平反,強烈反對歪曲他原著真筆、大旨要以的任何做法。在此我並不逐層引述感想,只談談讓我印象深刻,啟發我思的一些部分。
  • 《紅樓夢》版本那麼多,到底該怎麼選擇?這五本書推薦給你
    《紅樓夢》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十幾個後世版本,如甲戌本,庚辰本,俄藏本,蒙府本,戚序本,己卯本等,也因此,一直有讀者粉絲要我推薦關於紅樓夢的書籍,到底讀哪個版本好?怎麼樣讀紅樓,才能循序漸進,真正地了解和讀懂紅樓夢呢?借著這次世界讀書日,我給大家推薦五本關於《紅樓夢》的書籍或畫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讀完這五本書,也許你就差不多弄懂紅樓夢了。以下按照先後順序來。
  • 品讀南京|《紅樓夢》竟是用南京話寫成的,你曉得啊?
    研討會上,說起曹雪芹與南京的淵源,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苗懷明略顯激動,他提高了嗓門,「明明南京才是曹雪芹的故鄉,從他曾祖父開始,祖孫三代四人在南京待了60多年,南京是孕育《紅樓夢》的搖籃。」
  • 【文化】劉心武:《紅樓夢》可以不讀 但不可以不尊重
    與之相應,華西都市報記者新近還從曹雪芹文化藝術節組委會了解到,「紀念曹雪芹誕辰300周年——曹雪芹文化藝術節」的活動時間表,項目繁雜,蔚為大觀。而此紀年紀念曹雪芹誕辰不惟國內聲勢如潮,在歐洲,紅學研討會,外文版再版發行,紅樓音樂演出等活動也是琳琅滿目。  《紅樓夢》不朽,更多地還體現在時代的唱和。
  • 新課堂 | 高中必讀、高考必考了,教師們該拿「死活讀不下去」的《紅樓夢》怎麼辦?
    2013年6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曾在網上做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在對近三千名讀者的留言進行統計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紅樓夢》高居「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榜首。就是這樣一本書,2018年開始成為所有中國學生高一語文的指定必讀書。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不過,也可以想像,書越來越多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為主要的是對高效、常識、知識的需求,以及不得不讀的書都有哪些,這些才是更為大眾所關心。我就常看到有列出「不得不讀書目」的文章,通常它們的閱讀量都不低。而其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共識」,比如評分、口碑、趣味性或是知識性,又或是談資等等。
  • 白先勇:紅樓夢是天下第一書,藏著解不完的人生密碼
    在未讀《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前,國館君只知書中寫的是寶黛痴戀、家族傾覆;拜讀後才知,原來《紅樓夢》果真不負「天下第一書」之名,裡面不止有情愛世故,「悲劇不是小人作祟,也不是史詩般的悲壯,而是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一步步的生老病死裡」用整整一生研讀《紅樓夢》的白先勇,將每個字句認真品味,細細拆解講說,才有了如今的「細說」紅樓。
  • 俞平伯:我們應該怎樣讀《紅樓夢》
    《紅樓夢》說它是一部空前偉大的小說固當之無愧,但讀《紅樓夢》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它的真假虛實,輕重隱顯,變化百端,使我們不容易抓住,而且稍一疏忽,就會走入迷途,誤解到作者原意的反面去。這種既痛恨又追懷的矛盾思想,就形成了既暴露又掩飾的曲折的筆法。
  • 追星白冰,就去讀《紅樓夢》吧
    幾個月前才知道女神白冰姐姐演過2010年《新紅樓夢》的薛寶釵,查了一下時間,上星首播的時候我剛剛上高中,沒時間沒機會看電視,算是給自己強行找了個解釋。知道的那一刻,我就想著去讀一讀原著(很抱歉我沒有去看劇的想法)。
  • 《我讀紅樓夢》:跟著韓羽讀紅樓,有趣有益
    河青新聞網訊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每個人對《紅樓夢》都有自己的解讀,不同的人關注的重點不一樣,角度也不一樣,讀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我讀紅樓夢》就是從畫家韓羽的視角去解讀《紅樓夢》與書中的人物。
  • 思源讀記37 | 陳欣瀾《紅樓夢》「今朝風日好」
    我小時候很叛逆,家長老師要求讀什麼書我就偏不想看哈哈。
  • 紅樓夢怎麼讀,才有爽感?
    書上寫道:「襲人道:『今兒做的工夫大了,脖子低的怪酸的。』又笑道:『好姑娘,你略坐一坐,我出去走走就來。』說著便走了。」於是,寶釵坐在襲人的位子上,捧起肚兜——「不由的拿起針來替他代刺。」我敢說,很多人讀到這裡,會一晃而過。肚兜是襲人繡的,寶釵只是覺得好玩,添了幾針,一切再正常不過。
  • 細說紅樓夢:金陵一夢 風雨紅樓
    他一開口,大家便被他醇厚又清朗的聲音深深迷住。「一個人的一生,有沒有可能留出18分鐘給一首詩,這個要求會不會太奢侈?」他的發問,宛如一股清流,流淌進都市人荒蕪的靈魂深處。而聽過他演講或有聲書的人,都一致認為:「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他是一開口就能讓你安靜下來的人。」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
  • 為什麼說讀沒讀過《紅樓夢》,過得是兩種人生?
    少時不識「紅樓」,只覺得一群人生活在大園子裡,整天婆婆媽媽、雞零狗碎、哭天抹淚的,實在是無聊透頂,遠比不上「西遊」「水滸」和「三國」裡大鬧天宮、嘯聚山林、橫刀立馬來得痛快熱鬧。集腋成裘,見識漸長,再捧讀《紅樓夢》,才覺得這真是一部很好的白話文小說,是值得一讀再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