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來為羅書華兄的大作《紅樓細細讀》寫篇讀後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之所以說有趣,是因為在此書出版之前與之後,我與羅兄圍繞這本書進行過至少兩次爭論。
我對該書的評價是:前有脂硯齋,後有默默齋。默默齋者,羅書華兄之書齋名也。
爭論的話題很集中,那就是書名問題。
我總覺得《紅樓細細讀》這個書名過於直白,缺少學術性,讓人感覺像是一部通俗讀物,而當下市面上《紅樓夢》的所謂通俗讀物滿世界都是,幾乎和垃圾成為同義詞,因此建議他使用「研究」、「探究」之類的名字。
但羅兄堅持認為這個書名挺好,因為它能概括全書,體現自己的寫作意圖,不肯妥協。
我們爭論到最激烈的時候,還曾找過兩位好友評判,結果每人得到一票,打個平手(畫外音:據後來不靠譜的回憶,當時我和羅書華兄交鋒激烈,幾動老拳,後來毫秒之間握手言和,一起抄起桌椅板凳,把兩位和稀泥的傢伙打個半死)。
自然,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羅兄,因為書是他寫的,如何命名,他有決定權,我再怎麼反對也沒有用。
如今要落筆來寫讀後感,細細思考我與羅兄之間的爭論,覺得還是頗有一些說頭的。
我覺得我們兩人似乎代表了兩種閱讀《紅樓夢》的思路(畫外音:為了吹捧羅兄而特意貶低自己,今天是得豁出去了)。
若論高頭講章,羅書華兄也寫了不少,這是他混上教授的敲門磚,也是他登臺大講特講《紅樓夢》的本錢。
我的思路相信還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那就是將《紅樓夢》作為研究對象,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並使用「研究」、「探究」之類的書名。這樣的著作用來評職稱、評獎之類,自然比「細細讀」這樣通俗淺白的書名佔便宜。至於有沒有人來讀,那是另外一回事。
羅兄則代表著另外一種思路,那就是《紅樓夢》是一部鮮活、有生命的文學著作,需要用心、投入感情進行欣賞品鑑,從中得到審美愉悅和人生啟迪,而不是將其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術刀解剖式的冷靜分析。因為羅兄是真心喜歡《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對其很有感情。
有趣的是,我和羅兄都在各自的單位為中文系學生開設《紅樓夢》研究課程,我們分別按照自己的思路為學生開課,而且都已經上過很多次。
《紅樓細細讀》是羅兄上課時使用的講稿,他帶領同學們一回一回地進行細讀,據說同學們反映很好(畫外音:據僅聽過一次但很可靠的記憶,羅兄的紅樓夢課給我留下的除了痛苦,還是痛苦。那是二十年前讀博期間,羅兄為北師大學生講紅樓夢課,拉我過去做嘉賓,參與討論。剛進教室就問我,賈寶玉該不該打,我說該打,打死才好呢。結果呢,結果,他竟然把我在講臺上晾了整整一節課啊,還不讓我說一句話,說起來滿滿一把辛酸淚)。
要講好紅樓夢,首先要沉醉其中,羅書華兄已經做到了,講著講著,竟然都能把自己給講醉了,真是服啦。
我的講法起初是講紅學史,想通過介紹著名學者、經典論著及相關研究情況來帶領學生進入紅學。但發現同學們此前學術積累較少,接受效果不好,這樣的課講給研究生更合適。後來就改成專題式講授,即按照作者家世、生平、成書、版本、思想、藝術等專題進行介紹。幾輪下來,感覺同學們接受情況雖好一些,但還是不太理想。曾經也想像羅兄這樣講授,但一直沒有下決心。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對羅兄的講法有了更多的認同。
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的品評欣賞《紅樓夢》,而不是研究《紅樓夢》,他們更需要比較感性的講解,而不是枯燥乏味的高頭講章。
應該說羅兄的講法更契合大學生的實際,因而也更能為他們接受。我的講法過於強調學術性,和作品結合不夠,注意到面,而忽視了點。看來今後還是應該作些改進才是。當然這種改進並不是完全放棄自己的講法,而是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畫外音:其實我的講法早改了,效果那是相當好。為了襯託羅兄,只好說自己沒改,講的也不好,將綠葉進行到底)。
一個不能張牙舞爪、滔滔不絕、一口氣囉嗦上八個小時的老師是講不好紅樓夢的,羅書華兄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此,注意保密,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從圍繞《紅樓夢細細讀》書名發生的爭論也可以看出我們兩人對待普及讀物態度的差異。
先前我對普及紅學還有些興趣,自從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大紫大紅以來,看法有了很大改變,感覺到大眾喜歡熱鬧,哪怕是胡說八道,只要說得熱鬧,他們照樣歡迎。相反,對嚴肅的學術研究,他們是沒有興趣的。所以與其花費時間進行學術普及,還不如認真做些學術研究。
羅兄對此則並不認同,他也不喜歡百家講壇上的胡說八道,但並不因此喪失對學術普及的信心,《紅樓細細讀》的書名大體上也反映了他的這一用心(畫外音:羅兄日後創辦「復旦|新學界」,想悶聲發大財,做億萬富翁,估計也和這個有關,這就叫文化自信?)。
在當下浮躁、喧鬧的社會文化氛圍中進行學術普及,往往吃力不討好,也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至少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希望羅兄能堅持下去。
說完書名,再來談談該書的內容。
該書在正式出版之前,我已有幸拜讀過其中的幾回,對其內容、特點已有所了解。得到贈書之後,又拜讀了全書。
要活躍班級討論《紅樓夢》的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得讓自己嗨起來,就像羅書華兄這樣,嗨,嗨嗨,嗨嗨嗨,厲害了,我的紅樓夢。
當然,全書不全,該書只是羅兄《紅樓夢》評點的部分內容,日後其全本批點還將面世(畫外音:據有點影子的不可靠消息,羅兄批點字數多達上百萬字,已超過了原著。曹雪芹上天有靈,不知道會怎麼想,乾脆一腳踹走脂硯齋,和羅兄合夥寫算了)。
拋開書名不說,該書的特點還是十分鮮明的。大體說來,有如下兩點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
一是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羅兄放棄高頭講章式的寫法,出之以傳統評點的形式,把個人對作品人物、故事的感受用最為直接、靈活的方式表達出來。
正是因為表達的是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個性色彩鮮明,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奇思妙語,即使是其中一些帶有偏頗的地方,也給人印象深刻,讓人覺得有趣。
羅兄的語言也很有意思,很少學術論文中常見的那種陳詞濫調,完全放棄學術套路,用的都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十分鮮活,富有感染力,甚至有時候不加節制,脫口而出(畫外音:說白了就是間歇性胡說八道)。
口若懸河、吐沫亂飛,再配上非常五加五這種造型別致的手勢,要的就是這個範兒,復旦大學的《紅樓夢》課想不紅都難。
一般人寫文章是不敢如此隨意大膽的,唯其隨意,才能將個人的見解及風格較為充分、真實地表達出來。和其他同類書籍放在一起,只要翻開看上兩眼,馬上就能將其區別開。這種風格獨特别致的羅氏風格,別人是學不來的(畫外音:關鍵是膽子大、臉皮厚,沒法學)。
二是十分别致的結構安排。全書將前八十回分成七個大的情節單元。至於為何這樣劃分,羅兄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每個單元前半部分先就其中的核心話題進行介紹分析,然後再選其中的幾回進行點評。
正說紅樓夢,要的就是這份自信。紅樓夢是要讀反面的,羅兄的正說也得反著看。
這樣既有對作品的精細解讀,又有整體上的把握,可以使讀者對作品有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這樣處理還是比較合適的,對讀者的幫助也更大(畫外音:真有這麼好嗎?實在編不下去了,有興趣的讀者自己找書看去吧)。
眼下《紅樓夢》研究一天熱似一天,但令人眼花繚亂的眾多成果除了能評職稱、得獎金、獲名譽外,對學術研究真正有多少推動,對讀者閱讀理解作品到底有多大幫助,相信大家心裡都是有數的。
在此情況下,我們該怎樣來讀《紅樓夢》,應該以怎麼的態度來對待《紅樓夢》,確實需要認真思考了。
面對羅書華兄火爆網絡、走紅祖國河山的紅樓神課,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狂笑不止,當然也可以也理解為嘲笑、奸笑、壞笑。
羅書華兄的《紅樓細細讀》一書也許不夠學術化,對其中的一些觀點我們也許還不能認同,甚至難以接受其隨意、犀利、放肆的語言風格,但它十分鮮活、極富個性的觀點及表達方式則是我們無法忽視的,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話題,而這應該正是羅兄最希望讀者看到的(畫外音:估計此時此刻羅兄最想說的是:各位老少爺們啊,公司馬上要開張了,咱們一起發大財,支持支持「新學界」學術教育平臺吧;兄弟姐妹啊,有錢一塊花,眼球經濟時代啦,關注一下「復旦|新學界」微博還有公眾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