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似乎早已經是在民間流傳多年的話。很多年輕人在剛開始去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有著讀不下去的感覺,《紅樓夢》也和《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等世界名著一起排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單前列,自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原因歸結到「少不讀紅樓」這句話上來。其實這也不過是這麼多年以來人人口中流傳下來話,至於真實性和科學性,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自然還是要歸功於《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本身所蘊含的豐富內核與價值觀念。
《紅樓夢》在開篇沒有多久,筆墨也沒有過多描寫賈府盛景的時候,就曾有過一曲《好了歌》,甄士隱將真事隱去的同時,也將人生的百般無奈嘆息做出了註解。「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從功名,到金銀,再到兒女子孫,到頭來不過都是野草荒冢,是離愁別恨意難平,是不肖子孫惹人傷。若是年少時分將《紅樓夢》一書徹徹底底讀了進去,明白這一切都是一場空的到底,那人生還有什麼奢望可以讓人來不顧一切的去追逐?
尚且是年少輕狂的人,在紅塵中走過這一遭,未曾輾轉過幾番世間坎坷波折,未曾經歷過人生千萬般滋味,意氣風發之時,所追逐的東西幾乎所有在世俗中起伏的人都差不多,名利,財富,家庭,子女,古往今來皆是如此,最多是有些東西的形式會稍微變化一下,單左右不過是我們所能切膚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少年人,有幾個人能夠達到所謂的超凡脫俗,去追逐那些精神追求呢。「少不讀紅樓」,其實也是在勸勉年輕人,不要太早看透了人生的一切,總有人十幾歲的年紀心性就仿佛進入中年,一切都全然不在乎的樣子,那到了暮年回首時,又該去想些什麼。
《紅樓夢》之名,亦有其含義。再多的繁華喧鬧,再多的興旺歡笑,到頭來不過都是一場夢罷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爭了一生,搏了一生,眼看他高樓起,卻不見其背地裡的悲傷與空虛。曹公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在描寫每一處熱鬧的繁華盛景後,無一不會讓人感受到其落幕後的頹唐與荒涼。每個年輕人,在朝氣蓬勃的時候,就意會到了這一切不過是一場空的時候,那又談何進步呢。
另一方面,《紅樓夢》本身是以寶黛二人的感情線為主,貫穿整本書的不僅有賈府一大家子的興衰榮辱,更有這兩人的相識相知再到無可奈何的離散,前世今生的緣分終究不了了之。如果說《紅樓夢》讀不下去是很多被快餐文化充斥著生活的年輕人的通病,那能夠靜下心來閱讀《紅樓夢》就一發不可自拔,也是許多年輕人的樣子了。少年的心智還沒有成熟,一旦深陷書中,三觀與性格都很有可能會模仿自己所喜歡的人物。畢竟《紅樓夢》中每一個人物,無論大小,都有著足夠豐滿的形象。
舉例來說,林黛玉自持才高,和自己心靈相通的唯有寶玉,那可能就會有部分年輕人也覺得無人能夠真正懂得自己,進而變得心高氣傲,卻未能習得林黛玉本人的古靈精怪與萬般才情;可能也有人覺得自己為人處世要學習王熙鳳,雷厲風行,卻未能將她的手段與圓滑盡善盡美地學到。再加上,寶黛二人漠視功名,自由戀愛,放在封建時代,自然是不符合「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和一向的父母之約媒妁之言,放在當代,也和應試教育的內核不相符,自然也不會提倡早戀。如此看來,「少不讀紅樓」其實是時代大背景下對人的一種要求。
其實無論讀什麼書,都是沒有所謂的年齡性別等限制的。年輕人可以去讀《紅樓夢》來一覽人生百態,垂暮之人自然也可以去品味三國中萬般謀略。人生大夢一場空是紅樓所言非虛,可紅樓中的寶黛真摯的感情,每一處精妙的伏筆,每一點細節的勾勒,無疑不是將筆墨運用到了極致。人生幾度秋涼,誰也不是曹公筆下的人物,誰也能夠左右自己的人生。原應嘆息的,也不應該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