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

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當時有很多到中國工作的西方外交官、傳教士,中西文學和文化的交流開始得非常早,而且他們用功之深,遠超一般人想像。」李晶說,「因為教材收錄的一定是最好的文學作品,所以《紅樓夢》最早出現在了中文教材裡,最早讀《紅樓夢》的老外是為了學中文。」

有一本1816年出版的名為《中文對話與單句》的教材,作者是英國翻譯家馬禮遜,裡面就選譯了《紅樓夢》第三十一回中寶玉和襲人的兩段對話。早在1812年,馬禮遜就翻譯過第四回的「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只是譯文並沒有公開發表,而是附在書信中寄給了他在英國的朋友。可見,除了工作緣故,馬禮遜還很可能是一個資深書粉。

也有的老外沒認真讀《紅樓夢》。1842年,德國傳教士卡爾·古茲拉夫在廣州出版的《中國叢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把寶玉黛玉混為一談,還說「寶玉是女人」。

那麼,如今英文世界中的「林妹妹」是什麼樣的呢?黛玉的名字有音譯和意譯兩種,音譯「Tai-yu」,意譯則是「Black Jade」(黑色的玉石)。1980年前後,美國著名漢學家魏斐德在《紐約書評》上發表了一篇長文《紅樓天才》,認為黛玉是「一位任性的、孤芳自賞的、才華橫溢的美人」。

紐約大學的一個頁面上,說林黛玉是「賈寶玉最親近的表妹,也是他鍾情的首要對象。她很瘦很病弱,但是美得超凡脫俗……她情感脆弱,容易嫉妒,不過卻是一位極有才華的詩人和音樂家。」為什麼是音樂家?李晶解釋,可能因為後40回裡有林妹妹撫琴的情節,稱音樂家也說得過去。

《紅樓夢》的英文書名,中國翻譯家楊憲益和戴乃迭翻譯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紅色宅邸的夢),英國漢學家霍克思翻譯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頭的故事)。但在英文世界,最廣為人知、約定俗成的還是早期翻譯「Dream of the Red Chamber」——這是1929年,哥倫比亞大學華裔教授王際真翻譯的節譯本出版時的書名。

《紅樓夢》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由霍克斯和他的學生閔福德一起完成。上世紀60年代,閔福德在牛津大學讀書,沒有定性,今天幹點這,明天幹點那。突然有一天,他很開心地對老師說:「我終於知道這輩子要幹什麼了,我要把《紅樓夢》翻譯成英文!」然而,當時霍克斯已經接受約稿開始翻譯,「可憐的孩子,接下來20年的市場都由我壟斷了」。怎麼辦,畢竟自家學生(後來還成了他女婿),霍克斯決定自己翻譯前80回,由閔福德翻譯後40回,倆人就這樣愉快地達成了協議。

有意思的是,楊憲益、戴乃迭都是閔福德的校友,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就讀於牛津大學,戴乃迭還是牛津大學第一個中文專業畢業生。據說他們當時的教材,是中國學生都很少在學的「四書五經」。

有不少中國的讀者、研究者相信《紅樓夢》寫的就是曹雪芹的故事,外國譯者則認為小說是藝術的再現。大英百科全書中的《紅樓夢》詞條,也是把其作為最好的中國小說和世界文學裡最優秀的小說之一來介紹的。

全世界最早的《紅樓夢》外文全譯本是漢朝對照文,大約在朝鮮高宗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完成。這是一個120回譯本,譯者是朝鮮專職的翻譯官。最早翻譯《紅樓夢》的西方語言則是俄文,1958年在莫斯科出版。

最早的日文版譯者松枝茂夫,是一位著名的漢學家,從1940到1952年,花了12年時間在東京的巖波書店陸續出齊。上世紀80年代,松枝茂夫曾到中國訪問,並仍在不斷修訂譯本,1972-1985年,歷時13年出版了最後的版本。算來,這位漢學家在《紅樓夢》翻譯上花費的時間近半個世紀。

然而,這還不是最下功夫的,另一位日本翻譯家伊藤漱平,第一版出版於1958-1960年,之後又修訂和重譯大致5次,直到晚年。他在日譯本的開頭寫:「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

有的《紅樓夢》愛好者不僅翻譯,還寫「同人文」。日本譯者飯冢郎年輕時候,把《紅樓夢》裡的主要人物形象提取出來,按照現代小說的形式,編譯了一部《私版紅樓夢》。幾十年後,他大概覺得改寫版不是盡善盡美,索性又把《紅樓夢》程乙本120回全文翻譯了一遍,堪稱「真愛」。

「《紅樓夢》的譯者,往往一旦開始,就不再做別的事情,一生一世只對這一部書,可以說是『至死方休』,一直在修訂自己的譯文,到晚年翻譯不動了才停。」李晶說,《紅樓夢》的譯者特別「苦命」,他們首先要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比較負責任的版本,但早年開始翻譯時,「新校本」尚未出版,「就像最近流傳的張文宏大夫的一句名言,『你讀的書和我讀的書不一樣』。這句話用在《紅樓夢》翻譯上很合適,大家讀的書不一樣。」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堪稱《紅樓夢》走向世界的黃金時代。據當時法國一位著名漢學家雷威安統計:1978年,楊憲益和戴乃迭的英譯本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980年第三卷出版;霍克思翻譯的三卷英譯本,分別於1973年、1977年、1980年出版;1981年,法文全譯本出版。

1981年年底,法國《快報》周刊發表評論:「全文譯出中國古典名著中最華美、最動人的這一巨著,無疑是1981年法國文學界的一件大事……填補了長達兩個世紀的令人痛心的空白,人們就好像突然發現了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

在法國讀者眼中,來自中國的曹雪芹可與莎士比亞並論。

《紅樓夢》究竟一共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李晶介紹,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有8種:滿文、藏文、錫伯文、蒙文、維吾爾族文、哈薩克文、彝文和朝鮮文;亞洲語言有7種:日文、朝韓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阿拉伯文、馬來文;歐洲語言較多,有羅馬尼亞文、匈牙利文、希臘文、捷克文、斯洛伐克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德文、西班牙文、保加利亞文、瑞典文、法文和英文。《紅樓夢》還有一種特殊語言的版本,就是人造語言——世界語。

翻譯《紅樓夢》是一場浩大的工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幾乎每一種語言都經過了數十年的光陰。李晶透露,目前來看,比較有希望出現保加利亞語的全譯本,因為這位譯者韓斐是一名保加利亞學者,還年輕,有足夠的時間一卷一卷譯下去,他的第一卷譯文已於2015年出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
    外國人怎麼讀《紅樓夢》?這在「紅學」中是一個冷門的課題。李晶,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卻對這門「冷知識」進行了多年研究。和大家想像的不同,最早翻譯《紅樓夢》的人並非來自近鄰日韓,而是來自西方。
  • 外國人怎麼閱讀《紅樓夢》?林妹妹是「黑色的玉石」
    原標題:外國人怎麼閱讀《紅樓夢》?林妹妹是「黑色的玉石」 《紅樓夢》一共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有多少外語的全譯本?第一個外文全譯本是什麼語言?影響最大的譯本是哪種語言?英文世界裡的「林妹妹」又是什麼樣?
  • 紅樓夢怎麼讀,才有爽感?
    我敢說,很多人讀到這裡,會一晃而過。肚兜是襲人繡的,寶釵只是覺得好玩,添了幾針,一切再正常不過。可是如果大家細讀,前後照看,會發現這很不正常。首先,襲人為什麼離開?後面史湘雲給了個答案:襲人去洗衣裳了。是去洗衣裳了嗎?也是,也不是。或者說,洗衣裳不是目的,給寶釵製造與寶玉獨處的機會,才是目的。
  • 《紅樓夢》英譯品讀 (十一)
    當然,林語堂是用最為簡捷的語言和方法向外國人介紹《紅樓夢》,這樣可能更容易為西方讀者所接受,我們也不必過於較真兒。        林語堂在《紅樓夢》上是下了大功夫的。1943年出版的《無所不談合集》中,關於《紅樓夢》的專題論文就有十二篇之多。
  • 《紅樓夢》被翻譯成了多少種語言 外國人如何閱讀和評價
    《紅樓夢》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古典名著,被翻譯成了哪些語言?有哪些重要的譯本?從世界文學史上看,這部作品有怎樣的地位?外國人如何閱讀《紅樓夢》?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特別邀請到中國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李晶分享了和《紅樓夢》相關的這些冷知識。
  • 回歸文本讀《紅樓夢》:從蔣勳的《細說紅樓夢》說起
    《紅樓夢》是中國審美文化的結晶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紅樓夢》作為一部總結性作品,不僅融合了傳統文學的精華,而且汲取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神韻和意境。《紅樓夢》的美學成就表現在開創了新的藝術世界。研究《紅樓夢》不僅可以領會中國古典藝術的神韻,而且更能欣賞作者天才的創造精神,以及小說展示的美的世界。《紅樓夢》是偉大的,又是複雜的。人們常感嘆「說不盡的《紅樓夢》」。
  • 含英咀華 |「不好讀」的《紅樓夢》與好讀的《紅樓小講》
    「不好讀」。在我看來,《紅樓夢》也許「不好讀」,但《紅樓小講》卻很好讀:設想晨起翻開這部小書,四十講一氣呵成,毫無滯澀,掩卷之時,不覺夏日夕陽已沉入西山去也。與時下盛行的學術八股、高頭講章相比,《小講》的文字細膩通透,元氣淋漓。時常令人覺得周老先生如在目前,精神矍鑠地娓娓道來,不由你不信服。在我看來,「好讀」與「不好讀」不是絕對的,也不會有人傻到把一本研究《紅樓夢》的著作去與原作簡單比附。
  • 追星白冰,就去讀《紅樓夢》吧
    心心念念的《紅樓夢》到啦!幾個月前才知道女神白冰姐姐演過2010年《新紅樓夢》的薛寶釵,查了一下時間,上星首播的時候我剛剛上高中,沒時間沒機會看電視,算是給自己強行找了個解釋。知道的那一刻,我就想著去讀一讀原著(很抱歉我沒有去看劇的想法)。
  • 《紅樓夢》英譯品讀 (十)
    先不說「停機德」和「詠絮才」怎麼翻譯,就說這後兩句,「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吧,怎麼讓外國讀者明白兩株枯木掛著一條玉帶就是指林黛玉,埋在雪裡的一根金簪就是薛寶釵呢?他們不懂漢語,也就不會明白「雪」與「薛」諧音的玄機,更看不懂畫上兩株枯木代表林黛玉的林字。
  • 【文化】劉心武:《紅樓夢》可以不讀 但不可以不尊重
    劉心武:我最想說:您的嘔心瀝血之作《石頭記》(《紅樓夢》),到21世紀得到越來越多的國人——特別是1990年後誕生的一代——的欣賞與認知,您可含笑於九泉!  有人認為,做曹雪芹的研究,和做《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的研究,還是有不少區別的。您怎麼看這二者的聯繫和區別?  劉心武:紅學有許多分支,曹學是其中的一個分支,有助於讀者閱讀欣賞《紅樓夢》。
  • 苗懷明:我們到底該怎樣讀《紅樓夢》——從羅書華《紅樓細細讀》一書說起
    自然,最後的勝利者肯定是羅兄,因為書是他寫的,如何命名,他有決定權,我再怎麼反對也沒有用。如今要落筆來寫讀後感,細細思考我與羅兄之間的爭論,覺得還是頗有一些說頭的。我覺得我們兩人似乎代表了兩種閱讀《紅樓夢》的思路(畫外音:為了吹捧羅兄而特意貶低自己,今天是得豁出去了)。
  • 「少不讀紅樓」,可究竟為什麼,年輕人就要少讀《紅樓夢》呢?
    「少不讀紅樓,老不讀三國」,似乎早已經是在民間流傳多年的話。很多年輕人在剛開始去讀《紅樓夢》的時候,都會有著讀不下去的感覺,《紅樓夢》也和《百年孤獨》《瓦爾登湖》等等世界名著一起排在「死活讀不下去」的書單前列,自然也有很多年輕人把自己讀不下去《紅樓夢》的原因歸結到「少不讀紅樓」這句話上來。其實這也不過是這麼多年以來人人口中流傳下來話,至於真實性和科學性,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流傳出來呢?
  • 肏字怎麼讀,《紅樓夢》的贓話和古笑話的諧音梗藏著原始讀音
    讀古代笑話,古人開起來玩笑,也專愛挑下三路,葷段子讀起來妙趣橫生。《清稗類鈔》 裡讀到一個笑話。
  • 《我讀紅樓夢》:跟著韓羽讀紅樓,有趣有益
    河青新聞網訊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每個人對《紅樓夢》都有自己的解讀,不同的人關注的重點不一樣,角度也不一樣,讀出來的結果也不一樣。《我讀紅樓夢》就是從畫家韓羽的視角去解讀《紅樓夢》與書中的人物。
  • 讀金庸如讀《紅樓夢》,讀古龍如讀《金瓶梅》
    就小說結構而言,金庸小說往往是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紛紛湧現,情節盤根錯節,有著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每每使人讀的攝魂奪魄,盪氣迴腸。古龍小說則在出奇詭異的情節上取勝,他的小說布局發展讀者根本無法預料,每每讀來,總使人頻頻喘不過氣,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服。可謂奇中有奇,巧中含巧,,真真假假,變幻莫測。
  • 品《紅樓夢》三大寫作方法 ——讀《紅樓夢》有感
    品《紅樓夢》三大寫作方法——讀《紅樓夢》有感「字字看來皆是血
  • 為什麼說少年不讀紅樓夢?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是我國的一部經典巨著,是曹雪芹先生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位列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但是為什麼又說少年不讀紅樓夢呢?進大觀園《紅樓夢》裡包含了很多淫亂、亂倫、爬灰等情節,對心智還未成熟的少年極易造成不好的影響,使學校多年的正面教育成果毀於一旦。
  • 《紅樓夢》英譯品讀 (六)
    最近一年多來,開始對照《紅樓夢》原文閱讀霍克斯教授的英譯本,才又想起了朋友當年講過的話,也更加體會到了曹雪芹的嘔心瀝血和霍克斯的苦心孤詣。《紅樓夢》第一回,賈雨村在甄士隱家作客,甄家的一個叫嬌杏的丫鬟出於好奇多看了他幾眼,給了這個落魄書生極大的精神安慰,認為「此女子必是個巨眼英雄,風塵中知己也」。後來雨村科場得意,做了知府,又巧遇嬌杏,並納為二房。那嬌杏命運兩濟,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很快又被扶為正室夫人。「嬌杏」與「僥倖」同音,這是曹雪芹的巧妙安排。
  • 林奕華讀《紅樓夢》:我們都活在大觀園裡丨我讀
    ✎我們沒有的其實不是錢,不是身份地位,我們沒有的是時間。我們沒有愛,因為我們沒有用時間來種愛。我們越來越依賴手機、越來越依賴科技就是儘量希望很多東西不要用時間,按紐就可以了,所以如果是今天的話,是不會有人寫出《紅樓夢》的。
  • 《三讀紅樓夢》(十二)
    階級性與人性之探究:      當我們讀《紅樓夢》讀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對小說中寶玉、黛玉、寶釵三者之間的情感糾葛就已經失去了興趣